绿林网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1000字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1000字

《另一个布鲁克林》是一本由[美] 杰奎琳·伍德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017-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一):读《另一个布鲁克林》:为梦远行,寻而不得

《另个一布鲁克林》,这是一本很小很小的小说。书小,字数也少,一会儿的功夫就能读完。但读完之后,回荡在脑海之中的是久久不肯离去的有关故乡、亲情、友情以及成长的哀伤。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二):行走在孤独的每一个瞬息

她出生在八月,她叫奥古斯特。她坐在一扇窗户后,和弟弟一起俯视着布鲁克林的街区。他们听不到声音,这扇卡死的窗户直到好几个月后才被父亲用刀锯开。8岁的奥古斯特从未离开过那间狭小破旧的廉价公寓,她害怕这座灰蒙蒙的城市,她想念母亲,想念家乡田纳西州的青翠山野。那天的窗下是一片水花跳跃:孩子们撬开了消防栓的顶盖,白花花的水柱喷涌而出。奥古斯特看到了三个女孩,西尔维娅、安吉拉和琪琪,她们在水花中你推我搡,尽情舞蹈。奥古斯特没有朋友。

“我开始恨她们。我开始爱她们。”

这是英文版《另一个布鲁克林》的封面。一片金黄色中,几具年轻的身体在沐浴在漫天的水珠中,仿佛人生充满了快乐和希望,没有一点痛苦。然而这本小说的主色却是孤独,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仿佛再多的水花也无法冲淡。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三):那些曾经的成长过往岁月

这是一本字数并不算多的书,如果你看书的速度足够快,不到一个上午足以将其看完。书的名字叫做《另一个布鲁克林》。

关于布鲁克林这个词的印象,是来自于童年时所看的一个故事。在那个故事中,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地方,似乎那里是有色人种的聚集地,相对来说绝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地方。越是平凡的地方越接近生活,越是看似庸俗的地区其实越有故事。

在这本书中,讲述的就是一段关于成长与友情的故事。

年幼的奥古斯特跟着爸爸,带着弟弟来到了布鲁克林区。在哪里她结识了西尔维亚、安吉拉和琪琪这三个好朋友。

尽管生活平凡而又清苦,尽管道路充满艰辛,可是所有的一切看上去似乎并没有那么糟糕。四个女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欢笑,彼此分享,互相安慰,生活倒也过的有滋有味。

只是人终究是要长大成人的,曾经的旧烦恼被渐渐忘却,而新的问题却又随即而来。四个女孩子的命运终将走向何方?奥古斯特的妈妈能像她期盼的那样,最终找到她和弟弟吗?

我们都曾经像奥古斯特一样,就算是生活处处充满坎特,有着不尽如人意的波折,但是在成长的岁月中,我们大多会有朋友相伴。大家一路成长前行,生命中有着彼此,所以即使是阴霾不断,也会有一丝阳光射入。

可是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小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不知何时我们开始渐渐疏离,各自循着自己的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义无反顾的奔向远处。或许我们的心中仍有彼此,偶尔也想要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看看身后走过的路,但是岁月却无情的告诉我们,曾经的那段时光,是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

年幼时总是觉得自己身处的地方不够好,渴望离开这个地方,而当有一天我们真的离开故土前往另一处梦想之地时,却又不自觉的去怀念当初成长的那个地方。它存在于我们的记忆当中,也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即便是有一天真的回到了故乡,物是人非,所有的一切都只能成为记忆。

这是一种人生的悲与愁,或深或浅的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挣不开,甩不掉,却又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一个布鲁克林》全书用一种平淡的语调讲述着奥古斯特成长的故事,总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在字里行间飘散开来。让人比自觉的会想到自己成长的岁月,毕竟谁的人生路上没有一些心酸的往事呢?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四):我们都一样,一路失去一路成长

或许是这本书的字体,让我对它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不同其他书籍,《另一个布鲁克林》中的字体要比其他书籍的字体稍大些,也让我有些吃惊,这样一本小小的书,会获得那么多的奖项,所以,带着这些吃惊看完这本书。刚开始看下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逻辑,直到看到最后,在回上来重新阅读,原来,所谓悲剧,不在于当下,而在于回忆。

“将你疲倦的、可怜的、瑟缩着的、渴望自由呼吸的人,将你海岸上被抛弃的不幸的人交给我吧。将那些无家可归的、被暴风雨吹打得东摇西晃的人,交给我吧。”——刻在自由女神像底座上的话

我叫奥古斯特(August),出生在八月,那年我八岁,弟弟四岁,失去了弟弟克莱德的母亲开始幻听,经常不见人影,地球上百分之七十都是水,难免不走进水里,母亲走进了水里。父亲带着我们姐弟俩从田纳西州的甜蜜林小镇搬到了布鲁克林。我们的小公寓在一栋三层的顶层,每当弟弟哭泣时,我会告诉他:“母亲很快就来了,或许明天,或许下个明天。”我从未意识到母亲其实已经死了;每一天都意识到;昨天;此时此刻。

在那个夏天,我第一次见到了西尔维亚、琪琪和安吉拉,当我看到西尔维亚、安吉拉和琪琪从窗下经过时,内心却产生了一种陌生的感觉——我渴望成为她们中的一员,那样手挽着手,永远不分开。我开始恨她们,我开始爱她们。

那时我十岁,弟弟六岁,我们俩一如既往地从玻璃窗后观察着这个世界。弟弟的手被窗户玻璃割破了,这件事事情的发生,父亲开始允许我们出去。我和西尔维亚、琪琪还还有安吉拉成为了好朋友,那年,我十一岁。我们对彼此信任有加,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畅所欲言,我们倾吐秘密,紧紧地挨在一起,或者是盘着腿,围坐成一个紧密的小圈。我们毫无防备地倾诉着,重新翻出那些被我们吞进肚子里的、快要化为乌有的故事。

生活在有条不紊的继续着,到最后,这一切都变成了回忆,自己的前男友和西尔维亚在一起了,安吉拉出现在了电视机的屏幕上,琪琪纵身一跃,她的十五岁就是生命的尽头。我孤身一人独自走出布鲁克林,这正是我想要的,没有过去,只有现在和未来。

就像书腰封写的:这本书将全世界小镇青年的乡愁一网打尽。那是一个想回去又回不去的地方,在某一刻,这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事一切的人,都变成了记忆。

《另一个布鲁克林》读后感(五):青春远逝,一切已成记忆

亲爱的朋友,你现在过得好吗?当微风轻轻拂过面颊时,你是否还会忆起过往的时光?当夜空的星星在高远的苍穹闪耀时,你是否还能想到昔日的玩伴?当拖着一身疲惫终于从城市的密网中回缩到居所时,你是否曾不止一次地望见父母和故乡?

不论从何时起,只要一个人真正地长大,那他必然由此开启长久的远行之旅。这是一个人的破壳之际,这是一个人迎接阳光和风雨的时刻。他必将在精神上或者身体上远离自己的家乡,真正的离开。

一粒树种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经受几十年甚至百年的风吹雨淋。人的成长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树木面对的是自然环境的考验;而人接受的主要是人类环境的影响。粗略来说,影响人的因素主要源自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比如父母亲友、老师同学与同事领导。

在一个人的人格、个性、思想和行为方式等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早期阶段尤为重要,例如中学之前的青少年时期。就此而言,不同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社会文化对此会产生较大影响。举例来说,21世纪的今天在经济、文化与科技等的综合作用下,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日益加剧。因此,在青少年一代的学习成长中,很多家长都在某种程度上对儿女进行着违背自然节奏的催促。

一个人从小到大,后来会成为怎样的人的确是无法预测的。然而,环境对人的综合塑造诚然是非常深刻的。在美国作家杰奎琳·伍德森的小说《另一个布鲁克林》中,我们就可以通过环境这面魔法镜,细致地观察奥古斯都以及她的三个童年好友的缓慢成长。

《另一个布鲁克林》这部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了女孩奥古斯都姐弟以及另外三个女孩在异乡布鲁克林的成长故事。简单地说,这是一个描摹童年岁月的故事,也是一个铺叙人性渴望与乡愁的故事。

小说的开篇,奥古斯都就讲到,自己的故事原本可以更加糟糕。母亲重疾,家庭陷入艰难的处境。幸运的是,父亲没有变成酒鬼,弃他们不顾。生活给这双年幼的姐弟——姐姐奥古斯都8岁,弟弟4岁——带来了灾难,父亲被迫带着他们迁往自己的故乡布鲁克林。

人常常面对的考验之一便是,迫于无奈地与自己的根渐渐疏离。就像生活在今天的人,为了生计,我们成群地远赴他乡。有人寻食、有人寻梦。可不管是寻食还是寻梦,我们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一个忽明忽暗、忽近忽远甚至可能摇摇欲坠的故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