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的读后感大全

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的读后感大全

《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是一本由莫斯·哈特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读后感(一):全书描写生动

真实,不错,全书描写生动,语言诙谐幽默,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对戏剧从业者的心理描写极其细腻,对戏剧创作、导演以及表演有很多深刻的独到之见。本书出版后,收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戏剧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影响了一代美国戏剧人的经典”和“我们这一代乃至所有时代里,由戏剧人所写的最好的回忆录之一”。

《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读后感(二):这不是一个励志故事

2015年第三本——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

很少看小说和叙事的书,这是一位剧作家从贫民窟到百老汇一夜成名的自传。不愧是戏剧大师,故事主线特清晰,情节跌宕抓人,人物形象鲜明,还有很多特生动让人忍俊不禁的细节和比喻。

有时候会看得特激动,想说说腰封上的这个词——梦想。

提前知道了剧情大概,看的时候就一直着急,要开始写剧本了吗?没有。要有伯乐发现他了吧?没有。演出该大受欢迎了吧?没有。该一夜成名了吧?还没有!但是,没有没有还没有,每一次跟着的都是他没有没有还没有放弃!

老在说要坚持梦想,可谁又说得出自己到底有没有梦想?或者说得清梦想到底是什么呢?在这个人的故事中我发现,他对梦想和目标的热爱、坚持与追求,就是一个溺水的人想要活下来想要抓住一根绳索一样的强烈,那样强烈和用力。

《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读后感(三):一个美国梦的样板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王为松先生的推荐)

我们每个人大约都不会忘记,自己小时候是如何日思夜想要去一个梦寐以求的地方,譬如,我上了小学,也没去过早已耳熟能详的外滩。第一次去外滩就变得特别隆重,提前好几天宣布,于是迫不及待地等待,唯恐大人们变卦。

所以,读到莫斯·哈特12岁时,家人还不允许他自己去市中心,甚至每次坐地铁从百老汇下面经过,也从未让他在时代广场下车出来看一眼,特别能理解一个每天翻看《戏剧杂志》的孩子的心情。我们很难说,究竟是不是童年的情结,使莫斯·哈特后来成为美国戏剧的代名词。

这是一部关于美国梦的回忆录,你也可以当作小说读,出版社更愿意把它作为励志读物,“献给所有曾经为梦想而奋斗过和正在为梦想奋斗的人”。如果你觉得450页的中译本还是太厚的话,那么也可以花一个晚上去看乔治·汉密尔顿和贾森·罗巴兹主演的《第一幕》,其实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就是ACT ONE。

《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读后感(四):失败者有资格写回忆录吗?

《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原书名 act one,是百老汇戏剧家莫斯·哈特的自传,被誉为写美国戏剧界最好的书,在美国出了不下4个版本。这本书描绘了作者经历种种挫折,终于从社会底层的仓库管理员,成长为百老汇的当红剧作家的经历。从我的这段描绘来看,这本书似乎是一本励志书。不过,要是作为励志书来看,它实在写得过于好了。这本书刻画的人物之鲜活,是我读过的书中少有的,其中的热爱戏剧乃至把生活都戏剧化的凯特姨妈,可以说是我读到的最精彩的人物之一。另外,幽默的语言、对戏剧人心理的深刻的洞察、对人生和戏剧的独到之见,让读者既享受到读书之乐,又会多有启发。

不过,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却产生了一个疑问:失败者有资格写回忆录吗?因为这本书里面有几处写失败者的地方,实在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第一处发生在作者看到一个英俊的老演员由于演技差而被导演奚落的时候。“他有英俊的外表和迷人的气质,假使他在很早以前就作出选择的话,他可能很容易在其他领域做得非常好。他为什么没有那样做呢?”

“他当初做出的是不是一种轻率而愚蠢的选择呢?在下午遭遇的背后,是事业失败和虚度一生的缩影。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必然早就知道,他充其量就是个二流演员,而戏剧为二流演员提供的廉价的回报,并不足以补偿他遭受的耻辱。” “在某些领域,仅仅有愿望和兴趣,并不能给你带来渴望中的回报,不管你如何努力,到头来很可能是黄粱一梦。”

第二处则发生在他和百老汇著名导演考夫曼共同修改他的剧本碰到困难,考夫曼宣布要放弃修改,作者感到绝望时。他坐在海滩边的长椅上,看到身边一对对情侣甜蜜的走来走去,“我盯着那些在我面前经过的陌生人,在其充分发酵之前我一直不曾感觉到的所有的绝望,瞬间变成了一种让人感觉发痛的愤怒。我带着一种妒忌心产生的强烈刺痛感意识到,我从来不曾和一个姑娘像模像样地拍拖过——因为我知道,我既没有时间,也没有为此所必需的金钱。我储存起来的有限的空余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我能够节省下来的钱,都用在必须观看和钻研的戏剧上。” “我觉察到,这辈子痴迷于戏剧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一种不了了之和无利可图的浪费。”

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为了某种事业,可以不计成功与否,只是奋斗就可以了呢?《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如果最后取不到经,哪之前经历的种种磨难还有意义吗?

《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读后感(五):讲小故事的能力

买《从布朗克斯到百老汇》是因为看到公众号上一句评语,“就比如她第一回得到剧院工作这样的破事儿,他都能写得像警匪片一样惊心动魄”,我立马就从微信切到京东买了这本书,果不其然,读到好笑时桌子都要拍烂。

有些人写文章喜欢宏大叙事,上升到很高的高度,比如说千年之殇、难以言喻的心痛之类的。从前我也喜欢这样写,大学第一年寒假作业交读后感之类的东西,我想了半天写了篇《纳兰性德》的传记读后感交了上去,全篇他是忧郁的诗人,承受着生命中的哀伤来到这世界,困苦于俗世的喧嚣,聒碎乡心梦不成,自觉得纳兰性德多舛的命运感人至深,其实沉浸在自己怎么这么文艺的感动中不可自拔。这个毛病得是个慢慢痊愈的过程,很难根治,几年之前想写川藏线游记,开篇还是川藏线对我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发现根本写不下去,一打字鸡皮疙瘩就随键盘噼里啪啦的声音要掉一地,最终也没写成,还好这算这毛病慢慢好转的阶段。

所以为什么看到一句评语,就可以认定这本书好看,写大而空洞的话太容易,百度引擎一搜索,可以全篇跟自己对上半小时飞花令,写一件小事不乏味很难,写一件小事引人入胜简直就是大师水准。推荐者说的他得到剧院的工作这件事我反倒不觉得多惊心动魄,倒是他用化名给自己老板写剧本要跟他坦白这件事,一波三折,那种欲言又止的状态的描摹仿佛你就坐在戏院观看表演,这么三番五次调观众胃口后,落点又非常巧妙,最后时刻感觉自己那口悬着的气也一起落下来。他写第一次带他年迈贫穷但是一生热爱戏剧的凯特姨妈去剧院,他这么描写凯特姨妈自己可以坐在前排的行动,“凯特姨妈就像一艘进港的大船一样通过过道,并舒适地坐在她的前排座位上,如同终于回到家里一样,发出了一声轻轻的叹息。”这类精彩的句子还有相当多,也许有人看了这篇文章会想找来这本书看看我就不剧透了。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上部,作者写的都是他成名前苦苦奋斗的小事,幽默又带辛酸的回味,有种看周星驰早期电影的感觉。

读剧作家传记可以窥见他们文字上取得成功的秘诀,莫斯哈特的第一部戏的创作过程就透露出戏剧创作是一个不断删除重来的过程,村上春树在小说《1Q84里》也透露出这种创作状态,天吾君在创作《空气蛹》的时候,先写再删,再填充。所以,我的文章也几经删改,拖了好几天才发,莫斯哈特成为了知名剧作家,村上春树等待着拿诺贝尔奖,我写着只有十个观众的公众号,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此文发布在本人公众号:企鹅徒步兴趣小组 微信号:insanepenguin。每周不定期发布关于书和自己的小故事,也许你会有兴趣一起拥有光明的前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