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摘抄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摘抄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是一本由吴志伟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页数:2014-1-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一):放灵魂一条生路

选择到6月才写这篇评论是有原因的,这本书一直掖着藏着,就怕分了心。在去年看完吴大师的另一本作品《马来西亚:爱上迷路》后,火速的预定了今年5月的亚庇之旅,即使马来西亚近期绑架华人事件频发,但我和朋友们的兴致依然没有受到影响,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一点不同,就是我为自己买了双份的保险。亚庇之旅完全只因吴大师书中的一张亚庇市区的雨后照片,深深的打动了我。关于印尼,读此书前对于印尼除了那次广为人知的大海啸,其它几乎没有概念,甚至一度分不清印度和印尼这两个国家。吴大师又一次做了我的国际导游,而且是相当称职的私人导游,还送地图和攻略的那种。喜欢吴大师的照片,更喜欢他的文字,最有共鸣的也许是他在面朝多巴湖是领悟到的感受,他说“在旅途中的某天,把自己随意放置于某个风景优美的角落,让自己在微风中默默盛放,没有莺歌燕舞,没有灯红酒绿,没有热闹的关注,只有独立、随意,如此这般,已经甚好。”有人说我们的灵魂走的太快,请让灵魂等一等吧。也许太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颗行动的决心,否则就会陷入现代科技和财富编制的死循环,永远不得脱身。时间挤挤总会有,钱省省也会够,其实不用太多的借口,圈个目的地,背上行囊,坐上便捷的交通工具,很快,肉体就会踏上一方陌生却新鲜的土地。而在行走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个安静美丽的角落,什么都不做,就那么耗上那么几天,慢慢的就能感受到追上灵魂的踏实和舒适感。吴大师的印尼之行,遇到过好人也有坏人,甚至还遇到了西班牙同志,吴大师从走过的每一寸土地,触过的每一处植物,遇到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中汲取了无限的能量,其中的精彩和共鸣,也许只有读过此书才能体会,对大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而这还仅只是半个印尼,期待他的《再续印尼:站在时光边缘》,下半场,我奉陪到底!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二):在行走中放松心灵

吴志伟,是国内一位用摄影和文字来展现他眼中世界和人生的旅行家、摄影家、作家、DV视频制作人。他用自己的视野拍出他眼中的世界,用文字写出他对人生的理解。这本他所著的——《印尼,一个人的放逐》便是这样一本能带给读者重温梦想,放松心灵的佳作。

提起印尼,可能没有人觉得比巴厘岛更有名气,可是,巴厘岛那如天堂一般的旅游胜地其实就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省。在作者的行走中,他把我们带来风景同巴厘岛同样美丽的沙摩西岛和多巴湖。蓝的天,蓝的水,绿的山,独坐于一小舟上,那便是一种逍遥,一份闲怀。于是,在作者的笔下便有了这样一段文字:“把自己放随意放置于某个风景优美的角落,让自己在微风中默默盛放,没有莺歌燕舞,没有灯红酒绿,没有热闹的关注,只有独立,随意,如此这般,已经甚好。”

我们一直不停的行走在路上,追随着理想的脚步,追逐着成功的梦想,而生活的本质其实很简单,那便是心灵的释放与轻松。不如,某日,让自己融入自然,在自然的怀抱里认识一个真正的自己,享受自然与人生所赠予我们的礼物。

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远不如中国,可也就是在这份缓缓的时光中,却流淌着我们现在一直怀念和向怀的轻松。

一次在路上的旅行,也如同人生的一次旅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可以欣赏到如仙境的美景,可以遇到热情真诚的当地人,可以感受不同的民俗,也会遭遇到丑陋与欺骗。或者,旅行与生活本来就是有着这样神秘的内在联系,却也同样让我们明白,在人生和旅行中,正因为有着不美好的存在,才会让我们去发现美好、珍惜美好。也许,这才是旅行真正意义所在。

书名虽是《一个人的放逐》,可在作者的眼中和笔下更是人生的记录。有时,人要学会放弃,也许有放弃,才会有新的开始。在见识世界后,认清自己,在旅行中,在思考中,才会发现一个和过去不同的世界与人生,于是,人生的修行,便从此时开始有悟。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三):放逐吧,春光正好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发展经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世界永恒的主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节奏也不得不随之加快。但人毕竟不是机器,虽然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随着而来的身心俱疲的亚健康状态却成为诸多人的常态。每个人,只要你想养家糊口,就得成为经济社会这个大链条上的一环。运行久了,链条需要润滑,滋养。而作为“链条上的人”,深度的润滑和滋养只能由自己来做。

吴志伟,因为有外企高管的工作经历,我想,他的物质基础是雄厚的,这为他的自我放逐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前提。正是由于他能“舍”,舍下了高薪收入的工作,所以他能“得”。他由一个企业高管转型为一个自然文化旅行者。在享受世界各地最美自然、人文风光的同时,滋养了自己的身心。也因为摄影旅行记录图书的出版,为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吴志伟用他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他用自己的摄相机,且行且摄,且摄且思,且思且记,为无暇抽身世俗,无由从社会链条撤身的人们提供了一本本心灵鸡汤。

打开吴志伟“行摄的灵魂系列丛书”之《印尼:一个人的放逐》,精美的纸张,海量人类活动与文明风俗图片,画幅大,色彩艳丽,以及简洁的说明文字,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再看一篇篇的记行文字,我们不由得便随着他且走,且看,且思,且享受。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异域的民俗民风。作为一个“南洋”国家,印尼自然与我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在本书中,我获得了我们两个国家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脉络。因为作者行走的是最基层的村镇、自然景观,所以,在他展示的日常琐细中,我们也能获得最真实的体验。零距离的观察带给我们的是身临其境的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

随作者的摄相机遍访印尼民俗民风,感受优美的自然风光,洗涤尘埃蒙覆的心灵时,不禁心生热望:我们普通平民,没有财力没有能力追随作者的脚步,真正的放逐自己。但是,我们可以请天假,在春光明媚中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抚慰罢。大自然就是一个无穷的正能量场,只要投身其中,与之亲近,留心捕捉生活中的意外惊喜,短时间的自我放逐,也是一种滋养。

文字指瑕:第079页第四行有“绿荫如盖”、第113页第二段第二行有“绿树成荫”、第163页图片说明文字第一行有“树荫”、第168页第二段第四行有“树荫”,此四处“荫”皆应为“阴”。 根据1985年12月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荫”统读“yìn”,“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四):阅历即财富,风景也人生

这是我读到吴志伟先生的第三本的“自我放逐之旅”,之前是印度和马来西亚,现在是印尼,正如第一页所写的,“人生最宝贵的,不是财富,而是阅历”,同样是生活在广州,而作者居然已经走过那么多个美丽的国家了,而我如今还囿于自己的圈子里,何时才能来一次自我的放逐之旅呢?这是我最为期待的,而现在便是望梅止渴了,看着吴志伟美丽的摄影和深入人心的文字,我顿觉得自己跟随着他的脚步旅游了一番。

对于印尼,吴志伟是用两个极端造成的张力美来体现它的美的,如“天堂,就在地狱边缘一米处”,他躲过了巴东的八级地震和海啸,只是因为接受了一个小伙子的好心推荐路线,生活中和平和灾难竟是如此接近,我们在灾难面前学会了坦然,也学会了去欣赏这个多变的自然界。而去到了武吉丁宜也是一个雨季的火山小镇,雨和火就这样子在作者的笔下相容共存这, 而正是在这一章节里面,我才知道了我之前非常喜欢的散文家郁达夫先生人生中最凄美的最后时光居然是在这么一个城市里艰难地生活着,实在是感叹良多,但看到溪阿诺峡谷那么漂亮的风景,我心中就联想到这里曾经有美丽的灵魂居住着。而接下来的多巴湖也是有着美丽而热情的火山,而这里作者说出了,“旅行,说白了就是一种自我放逐”,这是我们重新寻找一种心与心交流的方式,“生活的最初”给我们带来的阅历更是美妙,它就在这里,而不是在别处。而第四个城市棉兰,作者说它是微笑的战场,微笑跟着残酷的战场组合在一起了,而在其中我仿佛体验到作者每天拿着一杯咖啡到驿站楼顶晒太阳,看着城市里宏伟壮丽的建筑,还有那些虔诚的朝圣者,这是多么温和而幸福的日子啊。而班达亚齐则是“自由与海啸”的地方,一个是给人带来巨大空间的名词,一个是给人带来巨大危险的名词,而在这里我们又重拾到一种对于时间的慵懒状态,汽车等交通工具也可以是不准时的,于是作者反问自己,这是印尼人的素质好呢,还是我们过于浮躁了,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快乐与安然自得呢?而对于生活,我们更是不能没有希望,旅行也有快乐也有悲伤,而对于远方的地平线我们是多么地向往。孤独的旅途是让自己与灵魂对话的最好时机,于是吴志伟喜欢一个人的旅行,而最后他用回归到韦岛这个地方,印尼从这里出发,而最后他在印尼遇到的荷西也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印象,旅途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成为了过客,有些却成为了朋友。

“真正的地平线,总是在人们视线之外的某处无限延伸……”,旅行让我们消除了无知、恐惧、仇恨以及偏见等种种的不良性格,也让我们收获了友谊、善良、智慧以及诚实等美好的性格,人生的每一次自我放逐,不仅是向外的寻找,而且是向内的追溯。

B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印尼:一个人的放逐》读后感(五):天啦,为什么又要写标题!

吴志伟的“行摄的灵魂”系列书籍,这之前我已看过两本——《印度,绝望与惊喜》、《马来西亚,爱上迷路》。总的来说,两本书都还不错,图片大多都是高质量,体现了“灵魂”二字的精髓。但最先出的印度篇比马来篇更出彩一些。所以,对于此次印尼篇我迫切的想知道写得怎么样,是会延续越来越差的趋势还是反转呢!还好,印尼篇稍微好些!

作者是以游览的地方来分章节来讲述自己这次印尼之旅的。装帧设计上,每一章前面都有一张相关地方的黑白照片,或是特色建筑或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一张张默片,定格出这个地方的岁月沉淀。我觉得这是本书最大的亮点。

作者这次是从细微处入手,来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不浮夸亦不偏颇。文字部分的叙述感情流露自然,这一点比马来篇好多了!作者这次的印尼之旅可谓是游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其实私以为此书用“绝望与惊喜”来命名倒更为贴切些。一念之间的选择让他避开了地震和海啸,能够有机会欣赏雨季的火山小镇的水火交融……

当然行摄类书籍嘛,自然少不了跨页大图了。偶尔一两张跨页大图,确实能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比如那个苏门答腊木偶的特写,翻过来就看到黑色背景上一张画着纹理的惨白的大脸!哎哟我去!大晚上的差点儿没吓得我神经衰弱。你看,这就能达到调节阅读气氛的效果吧,让你体会什么是心跳加速的感觉!还有棉兰市场的水果那张,虽然拍的没怎么体现技术水平,但是各种水果满满当当填了两页,看得我不停吞口水!还有啊,一个姑娘湖边躺椅上晒日光浴那张,左边页是躺平的姑娘,右边页是毛草盖的伞亭和亭下的椅子,远处是蔚蓝的湖水和远处的青山。这样的跨页图两边对比,亦颇有特点。当然还有很多不错的跨页大图,诸如火山喷发,街景啊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我们要做的便是充分利用其优势避开其弱点。跨页图也是如此。上一段也说了本书中跨页图的优点——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但是跨页图太多的话会让读者视觉疲劳,特别是不适合用作跨页的跨页图。毕竟这是书籍不是画册,装帧导致左右两页不可能完全展开,所以跨页大图往往中间有一小部分是折叠起来的,若是选图不得当,将会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快感。比如,作者和一个欧洲人加三轮车车夫在车上的大头合影,中间的欧洲人完全被折叠得畸形了,我多么努力往两边掰书页都看不到他另外一只眼睛。这样的图做跨页,不免让人觉得作者和那个欧洲人合租闹了不愉快而故意报复呢!

而且,本书中跨页图太多了,阅读快感大大折扣!我只想说那么想做跨页,作者你怎么不直接出8开的画册呢!

吐槽归吐槽,总的来说这书除了定价很高之外,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