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他方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他方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他方世界》是一本由[美]约翰·克劳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方世界》读后感(一):句子挺美,不太好读。

15年买的,稀稀拉拉看了一半,中途很多次看着睡着,文字很美,但不是很好读。上周决定从头好好读,好久没那么仔细读书,做了好多笔记(至少前半部分是这样)猜测着故事会怎样发展,可到最后越来越不能理解,也可能是我太浮躁,索性粗略读晃完。不能理解为什么霍克斯奎尔的狗也叫帕斯克?弗雷德冷不丁一句长着一身羽毛的猫头鹰也会冷,让我一度怀疑他是猫头鹰变的。不理解黄道带变动的意思。为什么塑造奥伯龙和西尔维的王子和公主角色?为什么要把天边的云比做战争?描写红胡子是为什么?前往他方进入森林后好像好些人都回到了曾经,奥伯龙又到那个公园,为什么?太多的问题,真的没有看懂。

《他方世界》读后感(二):爱,小爱,大爱。

这本小说情节简单,但内容繁杂,人物事件各种细节层出不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史墨基这个人物,也就是Smoky。正如他的名字,虚无缥缈,他在生活中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但正是这么一个人物,在小说里面像基石一样,没有他就没有艾丽斯,没有他就没有艾基伍德,没有他就没有他方世界。他的作用不仅仅是与艾丽斯结婚,养育后代这么简单。他用他对艾丽斯的爱、对自身意义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执着支撑着整个他方世界。艾丽斯为了家族牺牲了自我,幻化成他方世界的女神,仍旧是有意识的存在,而史墨基却用执着的爱为艾丽斯的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在现实世界中以自己的故事的方式牢牢地支撑着他方。史墨基早已觉悟,他会死,他无法进入他方,却早已存在在他方了。他的故事既在“故事”之外,又在“故事”之中。对于作者而言,史墨基代表的是人类和自然努力地共处,相互妥协又独立自我的纠结得状态。我想这部小说骨子里面还是歌颂爱的一部小说。

《他方世界》读后感(三):遗落的露珠,五月的凉风

你相信这世上有精灵吗?

这本书里也没有答案。麻瓜在汇聚的时候风逝瓦解,看不见他方。我们,都不是属于书里描绘的圈子,即便作者用了美国真实的地名,但他方就像五星连接交汇的十字路口,那是路口。而你永远找不到。故事里没个人对那股神秘的存在都讳莫如深,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那是诗。每个人都不免沾惹上惆怅,因为他们有命运。一切都已注定,他们说。

初读这本书就感觉仿佛书里吹出一股初夏的风,微凉又清爽,有花香,有树语,书的封面便长出葱葱的叶来,攀在手上。我忽然感觉书的风格也应分季节,这是春末夏初的书,仿佛浅草旁边的露珠,静静听着风吟鸟语。它被遗落了,仰望着森林。而我是寒假读的,于是就生成了一种反季节的调和,也盎然有趣。

我不想把这部书冠以神秘主义的大名,它够隐晦、神秘,但它又是那么懒散、慢节奏的一首诗,它够瑰丽,够晶莹,更像一部童话。

我欣赏精灵的存在,我相信他方的大门(尽管已经关闭),我臣服命运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在编写自己的他方世界。剧终。

《他方世界》读后感(四):故事之外的故事

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总结,都会破坏书中文字特有的氛围。仲夏午睡醒来,眼底万物依旧,只是看不见的细微之处似乎有所改变。讲不出来哪里不对,但是一切都和往常不太一样了。也许是河流改道了一毫米,也许是风向偏离了一度,又或者是湿度上升了少许……

或许这本书讲述的是主线之外,配角们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可能是红胡子腓烈特。尽管德林沃特一家贯穿全书始终,我们对他们灌注着最多的感情,可惜的是他们只不过是串起故事的线。在索菲娅带领大家召开议会之前,没有人知道“故事”的全貌又是什么样子。就好像红胡子腓烈特需要他们,他们就诞生了。这种诞生十分自然,没有强烈的意愿要求他们具体去做什么。园丁种下了种子,划定了苗圃,至于里面的植物什么样子他没有要求。

可能是奇幻文学这个标签比较害人,导致这本书读者寥寥。无论是原作还是译本,整本书都笼罩着神秘飘忽的气氛。很想写一写阅读期间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接下来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大概三年前,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当时看不太明白,也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这一次阅读是旧书重读。在读书期间,我的存在感异常薄弱,就好像史墨基。举一个例子,那天黄昏我去买面包。挑好结账的时候,明明收银员就站在那里,我连连喊了好几个“你好”她才发现我的存在。她很不好意思地道歉,说刚刚真的没有看到有顾客进店。我告诉她自己站在这里很久了,她露出大梦初醒的神情。可能晚上接下来的时间她都会用来思考这是怎么一回子事了。在路上和别人打招呼也是,擦肩而过走出好远,那些人才会迷茫地四下张望。我挥手也好,大声呼喊也好,他们是看不到我的。使用聊天软件,即便网络状况良好也会出现消息发不出去的情况。还好,古怪的四月下旬结束了。我在回家的火车上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终于我整个人重回人世,家人朋友再一次发现了我的存在。在这期间,我丢了不少小玩意儿。都是发卡、钥匙扣、便利贴这种精致好用东西。明明记得放在显眼的位置,一转眼就没有了。我思索种种怪像期间有没有关联,都是从我翻开这本书开始的。

重回正题。读者可能会被开头繁复的语言和跳跃的叙述方式所迷惑。时间线反复跳跃,却不愿意向前推进。到了“老秩序农场”一章,一下子就二十年后了……但是读过“精灵议会”一章,谁能想到这个故事是一场骗局呢?

本书的主题也许是“回归”。艾基伍德的人最终化作虚无,却又无处不在。这种感觉就好像小时候观察一个雨后的水洼。水洼就在路边绿化带上,因为暴雨来的又急又猛,昆虫来不及躲避。所以我们看到:瓢虫和西瓜虫抱在一根狗尾草的叶片上,因为重量过重,叶片的尖端触及水面,轻轻点出涟漪。水面倒映着昏黄的暮色和模糊的彩虹,水边的泥土溶解,簌簌掉落。或许这个水洼是前几天我们挖的坑,积了水。可是谁也不记得了。我们暂时忘记了身边的行人车辆,忘我地融入了这个灰头土脸却绮丽迷人的小世界。明天水会蒸发,昆虫四散忙于生计。这个小世界的存在,又短暂又永恒。在每一个夏天复现,却不尽然相同。

书中霍克斯奎尔的记忆术就是编造世界并且储存信息。我们会不会生活在一个那样的世界呢?

《他方世界》读后感(五):欢迎来到精灵帝国

黄夏/文

说起神秘主义,最近我读到的两本书都颇堪可玩味。一本是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傅科摆》,另一本是美国作家约翰•克劳利的《他方世界》。两位作家都以游戏般的文笔、精湛的技艺构筑起了一个宏大的虚拟场域,然而他们对神秘主义,却持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埃科调动起海量的学术知识,就是为了批判神秘主义在现实生活、尤其是为阴谋论“背书”上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而克劳利则以诗情画意的轻盈风格,告诉我们精灵、仙境、梦幻,如何从细致入微的生活渗入,进而提升、改变我们的意识,并最终“放大”我们的人生。此即《他方世界》原书名Little, Big所蕴含的意义。

埃科与克劳利的神秘主义之争,说穿了就是文学目的、作用的永恒争论。究其实质,它们或为社会学意义,或为审美范畴,各有各的着眼点,彼此针尖对麦芒只会偏离文学批评的重心。这就难怪克劳利会请出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文豪本•琼生,来为他的精灵之说辩护了:“指出故事有多愚蠢、行径有多荒唐、不同时代的名称与礼节有多混淆、那些人生事件有多么不容置信,就是把批评浪费在毋庸置疑的愚蠢以及明显得不劳费心寻找、粗俗得不值为之恼怒的瑕疵上。”而当代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也呼应本•琼生的判断,强调小说的审美价值:“《他方世界》拥有高度的文学复杂性……(小说)隐藏艺术的艺术产生了加倍的惊喜。我重读它时立刻相信,在克劳利表面淡泊的叙述下,故事其实辽阔高远,同时,他那像巴洛克风格一样精美繁复的苦心孤诣也历历在目。”在布鲁姆的《西方正典》推荐书目中,一直为主流批评界目为“奇幻文学”的《他方世界》,与《尤利西斯》等作品同占流芳百世的一席。

《他方世界》的结构,就如布鲁姆所说的“巴洛克风格”那样,既精巧又复杂。小说的主要发生地,架空的“艾基伍德”豪宅,形制颇有卡夫卡《美国》的意蕴。这座大宅,筑有无数彼此不同又相互承袭的拱门、转角、门楣、列柱、旮旯和房间。置身这个迷宫中的人,要么回到老路但从未认出,要么来到新地但同样没有意识到,此中,即蕴含着神秘、丰富、难言的人生体验。而这样的架构,同样也可视作书中七代“艾基伍德”人心路历程的隐喻,他们既各成一个小世界,也是他人人生的一部分,更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故事”、“命运”的一分子。如此纠结、缠绕、互文的品质,使小说纵横于不同时空、无分虚实、难辨真假的气脉中,叙述线索的旁逸斜出与不拘章法,更为故事埋伏下无数玄机,以及暗暗涌动的人性潜流。

小说中的七代人,即是为了那个最广泛意义上的“故事”、“命运”而热烈地爱着、活着和死去。他们的故事,基本上脱去了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对物质世界的执迷,而关注于心灵的洞开、领悟和成长,就此而言,《他方世界》正是一部心灵从放逐到回归的“奥德赛”。小说的各种情节,有实、有虚,也有虚实相间、乃至无法甄别厘清的。实的我们撇开不论,虚的则有各种精灵、奇境、变形,其中,不乏西方传说、童话和神话的引入,如昂德希尔太太骑鹤旅行,就是《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的翻版,爱丽尔•霍克斯奎尔神游太虚拜谒泰坦神,就出自古典希腊神话,而莱拉克被掉包失踪,则是小鬼换婴的西方传说……克劳利写这部分内容,并不全然照搬原典,而是有所变体,它们的戏谑味,是足够挑动人的诙谐神经的。

而小说写得最妙的,正是那些游走于虚实暧昧处的物事,其中不无“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东方哲学味。史墨基造访伍兹小宅,受到热烈款待,归来后头脑晕晕乎乎,“脖子周围不知何时缠上层层藤蔓”,而伍兹宅的主人正招手邀他去做客呢。克劳利厉害的一点在于,他按下史墨基对此事的怀疑,将绣球抛给读者,让读者在史墨基摔了一跤且做了南柯一梦,与史墨基如爱丽丝那样掉入兔子洞进行大冒险之间,作一种艰难而别有意味的选择。事实上,这样的选择也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读者的旨趣——读者到底是像书中的布兰波博士和老奥伯龙那样,试图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心理机制或者摄影技术,来破解精灵奥秘却功亏一篑,还是像索菲那样通过做梦、小奥伯龙通过醉酒、乔治通过嗑药、爱丽尔通过神游,来与“他方世界”进行亲密接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克劳利尽管对醉酒和嗑药不作道德评骘,但其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效果,实非入得精灵之门的上佳法宝。就如波德莱尔评论大麻烟之于诗歌创作,只是人工而非自然的琼浆,非浑然天成的灵感可比也。

这本小说以精灵、塔罗牌、占星术入手,看似子虚乌有,传达的,则是人类感受力的层次与维度。精灵式微,后者则同样趋于粗疏和空泛。科学、理性、资本主义,在在驱逐、逼退、消弭神秘界域的疆土,人类的生活囿于某种规定好了的范式,看似纷攘精彩,实则一成不变。因而克劳利感叹今日世界已经变得冷硬、苍老、平凡无比,而曾经的人们,“是游吟诗人与英雄的后裔”,曾经的时代,是一个“生机勃勃、丰盈无比”的黄金时代。在此,笔者愿欣欣然添上另一笔,当今之人已然无法使自己相信是“游吟诗人与英雄的后裔”,但打心眼里,他们还在追寻着什么。比如,在网络游戏中打打怪,或者在菜园子里种种菜,大概算是英雄和诗人的另一种替代吧。只是这黄金时代的佳构,不知不觉就变身为诸多怎么看怎么粗糙的山寨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