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家清供的读后感大全

山家清供的读后感大全

《山家清供》是一本由[宋]林洪撰,章原编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元,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家清供》读后感(一):南宋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无意中打开的,不知不觉就翻完了,真的不知不觉…这本书绝对可称得上吃货老饕的福利(常常边看,边不自觉地舔嘴唇咽口水),种类广,蔬菜水果动物花茶酒,甚至石子儿(白玉羹),每篇都取一个雅致有趣的名字,介绍其用料、烹制方法、药用价值,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其中苏轼杨万里黄庭坚出镜率甚高(作者绝对是苏东坡的真爱粉,对他的逸闻轶事如数家珍了)。古代吃东西真的仪式感满满啊,要雅得不做作,要遵循养生之道,最好跟周边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眼耳鼻舌身意,面面俱到,很懂高乐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可惜…很多已不适宜现在了

《山家清供》读后感(二):谈谈《山家清供》

清供,有饮食简雅之意。南宋文人林洪撰《山家清供》一部,胪列百道佳肴,皆为「自甘藜藿,不羡轻肥」的美味。林洪是我的同乡,绍兴间进士,流寓江淮二十载。同是闽南人,读罢林洪撰录的肴食,有种去舅舅家吃普渡归来的尽兴感。

因为是同乡,虽然相隔千年,有几道菜名还能认出来。如豆生,其实就是豆芽,闽南人至今还叫做豆生;又如豆黄签,以豆粉搓揉的面条,似签细长,现在直呼为签面。豆黄签和青芥菜心同煮为佳,林洪所言不虚。此做法在南宋也只是泉州独有,现在还是本地的家常面汤,真可谓「面远流长」。

炒豆生,价廉味美,配粥极爽口。林洪离乡二十载,每因这道菜起思乡之念。豆生色如鹅黄,故名鹅黄豆生。古人重中元节,温陵人节前数日就要开始准备这道菜,节日当天将生豆芽列于祖宗牌位前祭祀,越三天,取出做菜,调以油、盐、醋,佐以香料,遂成美食。

《山家清供》中有一道「梅花汤饼」,林洪在泉时,见紫帽山高人尝作此供。紫帽山与清源山同为泉州名山,两山南北对峙,又称对山。清源之奇在石,紫帽之秀在峰。因为奇秀,两山古时多有高僧仙隐,修行之余,能作梅花汤饼。

所谓梅花汤饼,就是高雅的馄炖。捏混沌皮时,以模子凿成梅花状,煮熟后放入鸡汤内同食,据说有「飞玉浮西湖」的兴想。

草草写来,有些口渴,起身倒一杯滚水。滚水是闽南口语,就是开水的意思。读《山家清供》,始知「滚水」一词,南宋时已是这样用了。

《山家清供》读后感(三):从吃货的角度谈谈

没想到这本书是一本如此淡雅的食谱,看目录的时候看见鸡鸭鱼鹅以为是肉食不少的食谱,看来我还是没领悟“清”的含义啊。比如《素蒸鸭》只因做法描述起来让人误以为鸭。书涉及的范围也不小,食谱,食补,酿酒都有。

其中穿插的小故事非常有趣其他的读书笔记已经描述的很详细了。值得注意的是每道菜的做法,起源都写得很清楚。苏东坡是作者偶像啦,沿着东坡的诗,觅了很多味道。

里面涉及的厨艺挺多的,蒸、焯、煮、烤、煎和炸等,有趣的还有讨论如何保持鲜味以及最大程度保持食物原有滋味的烹饪手法,很多时候都不放调料,原汁原味。调料看来下有盐、糖、酱油、醋、胡椒、茴香、麻油等。

梅兰竹菊四君子只有兰花没有入食,其他的都有一些现在看来很奇妙的方法来做。粥面糕羹出场率很高,不过通篇看来来觉得作者很喜欢小点心,每每吃到都要刨根问底知道其中奥义。

有一道菜我知道是现在也非常非常出名的菜,就是蟹酿橙

橙大者截顶,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蒂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加苦酒入盐,供,既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因记危巽斋稹赞蟹云:“黄中通理,美在其中;畅于四肢,美之至也。”此本诸《易》,而于蟹得之矣,今于橙蟹又得之矣。

对比了今天的做法,今天的加入了鸡蛋和肥膘,如今的口感就要更丰润写,没有宋代的清淡。

有时间可以复刻几道菜,若要吃得清淡也可以参考参考。

《山家清供》读后感(四):风雅的生活情趣

半年前读《山家清供》,屡有不解处,近日再对照读释析,才将不明处读明。又找到《山家清事》,一并浏览,更觉古人清雅,今人虽广摄山珍海味,却实在缺乏生活情趣。

《山家清供》与《山家清事》,是南宋福建泉州人林洪可山所撰小品文,记述的分别是宋代士人清雅的食物和事物,涉掌故、诗文颇多。

五月的笔记中,特地记下其中一供:“梅花汤饼”: 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尝作此供。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出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后留玉堂元刚有和诗:“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

——紫帽山位处福建泉州晋江,如今依旧是泉人常攀爬的山丘,年少时春游亦常往此处,只是不知原来羁留过如此风流雅士。

汤饼即是馄饨,但究竟是江南大肉馄饨皮还是福建小馄饨皮呢?近一千年后的梅香,想必有所不同了。五出铁凿可曾有出土,以觅形状?今人依古法制饼,闽南语中说古早味,蕴含着对祖先的追念。

这道“梅花汤饼”,和面的水须浸过白梅、檀香末,盛碗时又用鸡汤,确是功夫菜。看似清淡无味,却早已清香入脾。

以梅花为食材所记录的食谱,另有数种。

一则是“汤绽梅”:十月后,用竹刀取欲开梅蕊,上下蘸以蜡,投蜜罐中。夏月,以热汤就盏泡之,花即绽,澄香可爱也。

亦可“蜜渍梅花”: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酝酿之,露一宿取出,蜜渍之,可荐酒。较之敲雪煎茶,风味不殊也。

——想起数年前特地拜托友人买日本盐渍樱花,制法应类似,取四月樱花,不剖开,整朵用盐浸渍。夏日时,取出稍微清洗,再置于热水中,樱花绽开仿如初。

珍惜万物,于细微处发现独到的生活乐趣,才是真情趣。不得不承认,今时,日式的精致继承了更多的古代风雅。日语里九月亦称“竹醉”,追溯其源头,“竹醉”乃“种竹佳期”。《齐民要术》:以八月八日为竹醉日,或称竹迷日,种竹易活。

另有记述最早的火锅雏形“拔霞供”,以姜食为原材的“通神饼”,扫雪烹茶……不可尽数。心动不已,其间所记,颇多亦可为素日烹饪食谱,再结合现地食材,凭添清雅。

《山家清事》末篇《山林交盟》,言尽君子之交,想起妙玉煮茶掷杯,女子清高不以为殊,但山林士人,假粗鲁真性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林交与市朝异,礼贵简,言贵直,所尚贵清。善必相荐,过必相规,疾病必相救药,书尺必直言事……

——饮酒吟诗,柏手浮于湖海之滨,想是不远矣。

《山家清供》读后感(五):斯文可食——《山家清供》中的食与味

南宋绍兴年间进士林洪,生逢乱世,工于诗文,著有《山家清供》,是本奇书。清供者,文人清雅之用度是也。古时候文人也有恋物癖,案头总讲究摆点与办公无关的小东西,诸如盆景、香炉、古董、奇石、花果、佛手之类,就像现在上班族电脑前摆放的玩偶或者多肉。《山家清供》中的“清供”,指的并不是器物层面。这本书记载了一百零四品菜、羹、饭、粥、面、糕、点的佳味雅意,这些饮食材料易得,制作方法也简单朴素。用清供作题,以文人们推崇的“山舍清谈”“山林之味”来标榜自己不屑所谓“庸庖俗饤”的清高。说这是部奇书,因为它不仅是本食谱,同时也是一部讨论文艺的专著,博引唐宋诗文,纵论高人轶事,寓教于吃。

林洪自称“读坡诗二十年”,书中自然少不了与苏轼有关的故事。苏东坡是著名美食家,宋人笔记中有很多他发明美食的记载,所谓“东坡三十二味”。比如传说苏轼知杭州时主持修筑西湖苏堤。百姓感谢他,过年抬猪担酒给他拜年。苏轼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分送给大家,就是东坡肉。《山家清供》主推素食,书中讲吃,其实是在讲诗。书中讲诗,其实是在讲人。说初夏时竹笋从地里拱出,把落叶扫到竹笋边点着,把笋煨熟,叫做“傍林鲜”。一日苏轼的表兄,大画家文同正在享用这“傍林鲜”,收到苏轼送来的诗句,开玩笑说他把千亩竹林都吃到了肚中。林洪突然生发感慨:竹笋贵在清新鲜美,不适合与肉搭配烹饪。可现在的庸厨都喜欢把笋和肉混烧,就像用小人败坏了君子的清雅。网上关于作者林洪的生平介绍不多,说他早年游读于杭州,文人相轻,饱受排挤。联系他这段笋和肉混烧的议论,也就不难理解了。

书中还讲了一品美食,叫做“玉糁羹”。说苏轼跟弟弟苏辙喝酒。喝美了,把萝卜捣碎煮烂,不加任何作料,用米粉调成羹来吃,称赞“若非天上酥酡,人间决无此味”。人要有怎样的情怀,才能把这淡萝卜煮米羹吃出至味呢?据说金圣叹牵涉“哭庙案”将被问斩。临刑前儿子哭问遗嘱,他让儿子附耳过来,说:告诉你个秘密,我发现,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呜呼,死到临头才显真爱。人说李斯被杀前还想去遛一次狗。嵇康被杀前搞了最后一场《广陵散》乐迷见面会。大才子的遗言竟然是在交流吃的心得,孔乙己说:读书人的事儿,能算吃么?

《西游记》里面猪八戒有句口头禅:斯文能当饭吃?看过《山家清供》,发现斯文不仅能当饭吃,而且吃相不俗。《菜根谭》讲:“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知识分子真要是讲究起来,秀色可以餐,斯文可以食,清供可以是“口腹之奉”,连文学评论都可以当成菜谱流传了,就问你怕不怕。读书人的事儿,能算吃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