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沉默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沉默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沉默的世界》是一本由[瑞士]马克斯·皮卡德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世界》读后感(一):沉默是言语之母

我们图书市场缺乏这一类的书,我们少有人对沉默,这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物事作一番思考,行诸文字。这一类的书,我理解属于中间件,是个人生活世界的四梁八柱。少了它们,或者不够坚实,我们的美好生活就缺钙。

这一类事物,或者现象很多。比如黑暗。最近十来年,国内城市在驱逐黑暗,街道都要亮灯,草坪要亮灯,公园里的山,近郊的山都要亮灯。夜晚通体明亮的山奇丑无比,可城市主事者乐此不彼。

《沉默的世界》读后感(二):被噪音全面攻占的世界

我无法将这本书归类。书的作者是个哲学家,他以散文的形式来写作,读起来却像诗。

这本书于1948年初版,那时候世界还未像现在般被噪音全面攻占,但作者已从当时流行开来的无线电中看到了沉默的惨败和人类历史发展中巨大的悲哀——

“不仅现在存在的东西,即便将来存在的东西,也已经被无线电预先给占领了。人们被噪音拖着,从现在的噪音这里开始,拖住除了噪音以外什么都不会有的将来。”

“早上六点,人们被唤出来做广播体操,六点二十分,听什么音乐;七点是‘世界新闻’……人只是被压制的东西,只是听无线电使唤的小听差而已。”

不知道作者的在天之灵看到现在家家户户占据客厅(甚至睡房)中央的电视机会作何感想。耳朵沦陷之后,视网膜也沦陷了。不过总的而言,都是大脑的沦陷。

两家人为邻住了大半年都不知道各自姓甚名谁,却对同一个明星的情史了如指掌;到朋友家做客一起看综艺节目哈哈大笑,却并不发现朋友最近熬夜的黑眼圈;在广州下班后回家看八点档电视剧,去上海出差在旅馆也看八点档电视剧,西藏旅游时也不忘看八点档电视剧……错过了?还有网络电视补回来!这不是很正常吗?

是的,不这样才不正常,譬如我。

我常常听到家人或者同学或者朋友直接地或是间接地或是暗暗在心里说“你不知道XX跟XX离婚了?你没看过XX节目?你好无聊哦”。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就会被认为无聊,即使那是建构在无意义的噪音和视觉垃圾之上的时代节拍。

不对,席卷全球的东西怎么会是无意义的呢?对哦,它明明意义巨大:麻木人们的神经、浪费人们的时间、割裂人们相互间的感情……甚至剥夺人们仅有的那么一点点自由。

更重要的是,人们不亦乐乎地听其号令。

当然了,这都是人类自己发明且流行起来的嘛——嗯,人类既是施虐狂又是被虐狂。

幸好,对于像我这类不适应症患者,虽然在家里躲不过电视的声响,在地铁公交上也逃不过电视的声响,城市里还是有广场、公园、图书馆。

《沉默的世界》读后感(三):时光如水,万物静默

岁月不居。万物静默如斯,时光静静流淌,运命跌宕,惟有沉浸在silence中,才可能真正进入nature的认知领域… 最近在阅读Max Picard的《沉默的世界》,认识到如今的世界是噪音语所控制的,便可大抵了解其中观念的真髓…

Max Picard认为,“语言来自沉默,复归于沉默… 恰如沉默背后站着绝对语言(das absolute Wits)。而人类的语言正是靠这样的绝对语言而支撑住的。正是因为绝对语言的唯一存在,人类的语言才不至于散漫无序。”沉默是一种远早于“创世纪”的无始无终的“存在”,而正是这种近乎虚无的存在,令人战栗,同时也是极富神秘感的精神空间,是语言产生的源泉。

Picard向我们展示了Classical music给人类带来的愉悦,“灵魂可以在music中走向很远的地方,但是所到之处灵魂都受到保护、获得sense of safety.这就是为何音乐对于神经质的人起镇静作用的道理。—— music把一种广度给人的灵魂,在这样的广度中,灵魂安居其中,没有任何的不安。 ”古典音乐不但可以扩展人的灵魂宽度,还可以慰籍人的心灵,这是毋庸置疑的… 聆听Bach、Mozart、Chopin等人的piano作品,在这些给人心灵启示、情感慰籍的天籁之音中,驻留着这些音乐家的魂灵… 音乐可以抚平人心灵的伤痛,也可以传达缥缈空灵的天界之音,以安慰尘世中孤寂的心魂…

Picard写道,“在人类精神中,沉默是‘Deus abscondius'。即作为‘隐藏的神’的Knowledge而出现的。”Picard的沉默是“隐藏的神”与Michael Polanyi所阐释的“默会知识”相似,而它们都有一个相同之处:不可言传(ineffable)。沉默并非是虚无,而是不可言传的默会,或者说是,奥林匹克山的众神,超越时空囿限的某种平行时空的存在?Picard有些存在主义者的倾向,这种表述也更像是一种形而上的逻辑推论… 不过,Picard对于“沉默”这一语词的natural express,却在实际上遵循了ius naturale的声音。

恰恰是人世间充满着“喧嚣与骚动”(Shakespeare语),而这种非理性的声音,即是Picard所言的“噪音语”。而这种噪音语正是极权主义语境下的不断重复之宣传话语、民粹情境、媒体传声筒的隐喻,被噪音语所遮蔽的“语言”,由于“已不是作为精神存在的东西”,而且可以自我繁殖(语义的不断重复)… 噪音语这种对语言世界的入侵,是通过无线电媒介侵入人世间(本书于1948年出版,那时电视还没出现),打破了“真正的语言是从logos中产生”的平衡,而“真正的语言”正是logos连续性和严格作用而产生的。

Picard还正确的认识到,“噪音语已经不为行动所能中断,噪音语已是行动的一部分,因此是Dangerous things。”人的正当行动被噪音语所遮蔽,并消逝于噪音语之中……两次世界大战中的nationalism/populism的杂沓之音,充溢在人类语言世界,silence无迹可寻… 人类饱受各种ideology语境(噪音语)的冲击,宁谧安详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然而,Picard也知道,“即使在现代的喧嚣世界,来自沉默世界的语言还是存在着的。这样的语言在噪音世界中是孤独的… 在这沉默中渗透了忧郁(melanchogy)。”正是由于清醒理性的知识人还在用文字记录、书写,使这幽暗年代也透出从文明时代的罅隙中倾泻的微光,纵然而略有忧郁、sentimental,也还是在这时代的幕布下留下nous的印痕…

如今,随着TV、网络等technology的出现,噪音语甚嚣尘上,更是无可避免的事体… 不过,在这令人看似绝望的时代,也正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得个体写作与表达变得更加容易,理性的知识人可以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进行passive resistance,这也是避免这个世界被崇尚second-hand lives的寄生虫、阿提拉完全掌控的唯一径路。另外,AI的技术发展也关乎人类的未来,人类终于有机会摆脱难以实现“财务自由”的并不符合自身志趣的工作,投入更多精力与时间到自己感兴趣的category的机会…

书不尽意,言尽于此。正如书中所言,“沉默产生语言,语言复归于沉默”,人生一世,人终将归于尘埃,走向silence的世界… 人终其一生都在“抵抗”着虚无,而语言正是人表达内心世界,慰籍心魂,抒写心中自我的声音… 惟愿泛槎广境,今日已觅源头处,何日操舟复出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