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锦集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锦集

《论自愿为奴》是一本由[法] 艾蒂安·德·拉·波埃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一):在自愿面前,成为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权利有多种表象,于社会,于家人,于朋友,它变化繁多,名目各异。有时它的外衣是法,有时它的支撑是情理,更甚者误以为它是财富名利。但有一点恒古不变,它源自人心——不论这颗心是在何种环境下生长,在哪些际遇中改变,又或者在某个方向上疯狂或消亡,它始终都是我们生存、思考的原点,无可替代,难以重生。 愿我们尽可能的善待、直面自己的内心,那才是一切权利的根源,也是在这个诸多不堪并存的时代中为数不多的我们有权去营造去呵护的幸福。在这种幸福面前,我甘愿为奴。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二):这本书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要远大于它的价值

作者的观点是人们生而为奴和暴君的奴役与欺骗,想到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喻,如果一些人从小就面朝着墙壁被锁链束缚在一个洞穴之中,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那这些人自然地会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同理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受到奴役,从来就没有体验过什么是自由呢?所以在一定的背景之下,人们并不是生而自由的,只能通过后天的认知得以解脱和获取自由。

人们自愿为奴的另外原因在暴君的奴役与欺骗,暴君想尽办法,动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他的统治下使得人们变得怯懦、软弱、让人们认清自己的命运,放弃自由。拉·波埃西用了古希腊和罗马的众多例子来说明暴君奴役民众是多么容易。

作者在书中只是抓住论点、指出论证和进行激烈的抨击,却并没有提出如何解决。

《论自愿为奴》作者大约写于1548年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开始萌芽、文艺进步和教会权威逐渐衰弱的时代。是时代造就了这批人,也可以说像作者这样打破樊笼、揭竿而起的人创造了那个时代。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本书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要远大于它的价值。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三):权力对民众的合法性问题

奴隶制无论是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还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都是无法避免的,正如林达在《总统是靠不住的》里所说,统治者是人,而一个人难免会犯错。

成为暴君的三个原因——世袭制,选举制以及武力政府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欲望和诱惑问题,而人民无论是被迫为奴还是被欺骗,他们最后沦为了奴隶也是因为丧失了自由和奴役状态的意识,习惯了屈从与臣服、习惯于盲目崇拜。

自愿为奴的原因,第一是习惯,他们生来就是奴隶在奴隶生活在长大。第二,在暴君统治下,人们必然变得怯懦、软弱,习惯屈从,忍受不公和痛苦,和暴君共享利益。

这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书,但真理随着时间的流逝,仍然启发着后人。我联想到了纳粹对希特勒的盲目崇拜,导致了犹太民族六百万人的哀魂,也联想到中国古代无论是商纣王还是陈胜,历届暴君都或多或少有作者所说的原因。追溯历史,总能得到对现代的一些启发和思索。这也是现代历史的一大特征,推翻帝制不是目的,只是想祛除暴君,但保存暴政。毕竟只要稍微动动脑,那个号召天下的位置就在囊中。

自愿为奴的基础是不平等,而我们或多或少都曾自愿为奴。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四):结合历史,辩证看待本书

很薄的一篇论文,甚至很难称得上为一本书,一个多小时就能看完。作者身处于16世纪动荡的法国,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思想的启蒙,发出了回归人的天性的呐喊。他超前于时代地提出后来作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从这一点来看,无疑具有一定的时代先锋意义。

然而同时,本书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作为本科时期的论文,作者的理论构架能力显然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水平。作者将人民自愿为奴的原因只是简单地归结为习惯,确实过于表面了。在论据的使用以及论点的逻辑自洽方面也同时具有非常大的漏洞。不过,思想不就是需要经历代代更新与完善的一个过程么?

几百年后,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写出了一本同样短小但是极为精悍和深刻的著作《逃避自由》,是对这一主题绝佳的拓展与深入。弗洛姆认为人类的孤独感是逃避自由的初始原因,对这一原因分析得极为详尽。为了克服这种孤独感,人们便希望能够臣服于一个强大的权威,寻找一个共同的群体,加强与纽带的联结,增强个人的归属感。他们主动寻求具有强烈统治欲的领袖,主动放弃了天性号召的自由,自愿为奴。这些群体与权威者形成了一对受虐者和施虐者的共生关系,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希特勒和纳粹分子。

推荐结合《逃避自由》一起阅读本书,结合具体历史状况,对本书论点辩证看待。

《论自愿为奴》读后感(五):这是第三个中译本了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375092/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652423/

至于《论自愿的奴役》,根据赵越胜先生的回忆,北京大学周辅成教授在1960年代编译《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时,找人译出了《论自愿的奴役》(译名为:拉波哀西《自愿奴役论》),并曾将手稿借给赵越胜阅读,但遗憾的是,该译文最终没有收入那本资料集(参见赵越胜:《燃灯者》,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法国研究》杂志在1987年第1期摘要刊登了王荫庭先生翻译的波埃西《自愿奴役论》(根据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2年俄译本转译),比对赵越胜先生的摘录,这篇译文应该就是周辅成先生当年约译的那篇。虽然只选用了全文约1/3的内容,而且彼时大概也没有多少人关注,但此文的主要论点毕竟有了公开的中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