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通向奴役之路》读后感1000字

《通向奴役之路》读后感1000字

《通向奴役之路》是一本由海耶克著作,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 128.00,页数:2017-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向奴役之路》读后感(一):第七章,经济控制与极权主义

读哈耶克不睡觉的方式是把它默念出来。。。回归婴儿式阅读了。

“在极权主义国家中,无论是俄国、德国还是意大利,如果组织人民的闲暇时间成为一个计划的问题,这并不是偶然的。德国人甚至为这个计划发明了一个可怕的和自相矛盾的字眼:“业余活动安排”(freizeitgestaltung),字面意思是安排使用人民的自由时间,好像必得按照当局规定花费的时间是自由时间似的。”

《通向奴役之路》读后感(二):第五章,民主与计划

“希t勒无须摧毁民主,他只是利用民主的衰败,在紧要关头获得许多人的支持,对这些人来说,他们虽然憎恨希t勒,但他仍然是唯一一个足够坚强的能有所作为的人

... 议会的讨论可以保留下来作为一个有用的安全阀,甚至还可以作为传播官方对各种指责的答复的便利媒介

... 自由主义信条的最大优点,就是把那些有必要达成一致的议题的范围,减少到一个自由人社会中很可能存在一致的议题的范围。”

《通向奴役之路》读后感(三):入門者的讀後感

這是一本英國古典自由主義中堅者,在二戰以後寫下對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計劃經濟反思(批判)的文章。因為政治學基礎知識的匱乏,讀得有點吃力。同樣崇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我,贊成海耶克通篇的觀點,但也因為本書缺乏邏輯性的學術層面的論述,而覺得論證略顯不足。讀得快活,感受是治理的核心應該是如何解決「人的差異性」所帶來的社會問題,這才是真正尊重人性價值的管理方法。

我一開始疑惑為何此書可在國內發行,畢竟書中很多1944年已經預示的壞例子,在此後幾十年在中國一一印證。但閲後,我至少確認一點,中國實在難以走自由主義經濟道路,這與歷史進程有關,也與中國人自古以來崇尚的哲學思想有關:個人主義不是國人的思想基礎,自古以來。

《通向奴役之路》读后感(四):毁人不倦终有时

教育者和家长有时会倾尽一生把被教化对象奋力推向奴役之路。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一切奋力都有时间。

看似努力方向错了不如静止。

道法自然。

用力过猛过于勤奋的“矫正”干涉他人都是不人道的。黄磊老师说十八层下还有一层,就是好为人师。是何等的傲慢自恋才把自己看成是绝对正确代表着绝对真理,拿出戒尺咒骂鞭打未来。势要把创造力和新希望扼杀在萌芽,不惜让后辈卒于青年,美其名曰荣誉处决家法严格家风纯正。奴役监视看守美化成教化朝着固执狭隘的自己那点可怜的认知

我感觉已经超过140字了。

《通向奴役之路》读后感(五):他看到了真理,可惜只看到了一半。

世界是复杂的,是混杂的,是运动的,是不断从一个方面走向另一个方面的。在价值观方面,从来没有过普世,现在也没有普世,未来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普世,从来没有过终极,现在也没有终极,未来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终极。我们以为的永恒,其实只存在于我们的主观世界之中,本质上只是一种意识的产物,即使令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永恒的存在,也丝毫不能改变这一点,充其量这种绝对的认同只会带来对这种认同的,可能存在的绝对的信心,而显然这样的信心无关于永恒存在的本身。既然没有永恒,存在的就只能是运动本身,而运动就必然会有空间,而这样的空间势必会带来概念的弹性,而这种弹性的结果就是事物至少内含作为弹性两端的双重属性。既然万事万物都是如此,那么所谓“市场”、“计划”等概念也必然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它们的真理势必包括两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都恰恰来自于其内含的两个属性。

而这本书就是一本把“市场”和“计划”等概念的一个方面的真理讲透了的好书,作者从“计划”出发,一方面让计划不受控制的野蛮发展,另一方面让“市场”毫不抵抗的不断退却,直至社会成员放弃所有的“自由”裁量的选择,完全服从和依赖“计划”的目标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极权不断滋生,最终成为一个极权一手遮天的社会。通过这样的描述式推导,试图得出一个“市场”极小,而“计划”极大必然走到极权和自由消失的观点。进一步的在理论说明的同时,通过现实中的纳粹德国和斯大林式的苏联作为实例,努力证明“计划”就是市场的死敌,“计划”的结果就是自由的丧失,“计划”必然会出现极权。

之所以说作者讲透了有关“市场”与“计划”一个方面的真理,是因为倘若在“市场”与“计划”的一个极端,既市场真的被完全取消,计划被普遍的实施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那么作者所描述的场景是真实可信的,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是符合逻辑的,因为在“计划”发展到极致,“市场”彻底出局的时刻,确实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是不会再存在了,而“极权”将是一种无法遏制的、占统治地位的力量。

之所以说作者只讲透了有关“市场”与“计划”一方面的真理,在于作者目光过于局限于问题的一个角度,受限于视野的狭隘因而只看到真理的一个方面,他没有看到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因而也就错失了另外一个方面的真理。他没有看到,或者是没有想到,甚至是根本没有意识到,如果只有“市场”,没有“计划”那么人类社会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人类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境遇。人类进化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人类没有“计划”的话,人类恐怕未必能够成为进化竞赛中的胜利者。

真正的智慧其实是能够同时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而并行不悖,正如邓公所说“计划”不是社会主义,“市场”也不是资本主义,两者都只是手段,既然是手段就不会绝对的水火不容。正因为差距如斯,所以作者哈耶克只能拿经济学奖,而邓公可以是历史的掌舵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