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忆》读后感100字

《追忆》读后感100字

《追忆》是一本由(美)宇文所安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读后感(一):随便说说

在唐诗选读公选课老师的推荐之下,入坑了宇文所安大佬的作品。以前不太爱读古典文学赏析的书,我总感觉创作者们笔法过于呆板,用理论来诠释文学,必然会损失掉文学背后的美感。 《追忆》首先就很难被划为评论一类,宇文所安用自己流动的文字解构了这几篇作品及其背后的意蕴(译者的功力也大体上依循了如此风格),文字本身就是文学了。我也找到过几段英文原作,发现确实更能传达出宇文所安对于这些文章意旨的把握。 记忆与复现是中国古典文学逃不掉的主题,比如惯用用典的创作方法。作者描绘往事,读者站在河对岸观摩往事,过程中损失掉的细节与印象,凝聚成令人疏离的沧桑感。我们挖掘古典作品背后的细节和史实人事,填补上印象四周残破的空缺,就像宇文所安在本书里的成就一样。 原著里最出彩的部分还不清楚,我比较欣赏的是有关沈复《浮生六记》的那篇《复现:闲情记趣》和有关李清照落魄结局的《回忆的引诱》。文中贯穿全篇使用大量的流动叙事,仿佛拍摄下当时的实景,具体而微地再现了沈复与李清照写作时的独特心境。这个特点可能是太多批评家难以企及的。 作品本身不必是圆满的,正是读者的追忆,使之圆满。

《追忆》读后感(二):短评

读完全书,我又想像曾经批评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里对《春日忆李白》走火入魔般的臆想阐释一样,批评这本《追忆》里对沈复《浮生六记》所作的精神分析。但陡然一转地,我意识到宇文所安的文学批评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学本身——他热衷于阐释的可能性,而非确定性。他没有要说服读者的强烈冲动,仅仅只是展示一种可能性罢了。读者应当尊重他在文本细读方面的苦心孤诣。 同时,我又有另一种担忧。如果放任臆断的阐释,文本阐释将有完全失控的危险,成为一个纯然接受学的事情。这时,我「能否写出一个干净的句子?」似乎任何文本都能追索到作者幽暗的心灵。即使写上看上去最清白无辜的存现句,例如「这里有一张桌子。」都要接受读者的质询——「文字是经过挑选呈现的,那么,为什么是这里?为什么是一张?为什么是桌子?」 我吝啬于把文字的阐释权大大方方地交由读者,却很热衷于窥探和解读别人的文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里对我是失效的。(还有点双标?) 另一个危险是,我们摸索自己的文字,以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经由过度解读是否会误判自己?又由误判的自己来规定现实的自己,随之在生活中产生了一个文本的自己?一个通过写作认识自己、最后却被自己的文本所驯服的人。(当然,广义上说,每个写作者都是自己文字的受驯者。) 阐释令人愉快。写作,却是一项危险的活动。

《追忆》读后感(三):不再觉得失去是舍不得

《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

2021年的最后一本书。今日读书,无心不觉间,竟是第五个年头。

我念研究生的时候,田晓菲出了《尘几录》,宇文所安的名字自然是写在必读书目里的。又找到《追忆》来读,是因为今年5月的时候读了商伟的新书《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大概是我所抱希望太大,趁兴而来,读完却意兴阑珊。大概这类题材,这种笔法,读一个人就足够了。

这本书有多好,无以言表。八个专题,涉及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古文,如果轻信宇文所谓“essay”,以为他真的藏起了他的学识,便是太过天真了。他所引的文,有的我读过,可是就在这读过的地方出现了陌生感。看他在这里用这个文、这样用,不啻于重读。

千龄兮万代,留名何其难。每一个时代都向过去探求,在其中寻觅发现它自己。每一个人都在出于个人的动机构建过去,更雄心勃勃地遥望未来。于是,今天我们读到千年以来的这些“不得其平而鸣”的产物。

精神上的愉悦,无法言说。读到“回忆的引诱”一节,想到一日,有人说留着一杯柠檬水放在原处看着,是念想和回忆,忽然心中一动,不再觉得失去是舍不得。

《追忆》读后感(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本书让我心情复杂。 谬误,误读之处颇多,中间几次觉得他在满篇胡说,甚至都想扔掉,突然理解了杜老师对汉学家那么大的偏见。试举几例: 1.杜牧“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明曹操的性欲得不到满足;这…是在字面上理解了“锁”的意思?汗颜。 2.《浮生六记》中沈复童年时卵为蚯蚓所蛤,仆从为之解救,亲友至今以此调笑。这小孩子一件囧事,怎么就变成了一个少年的自渎被打断,从此留下来性压抑的阴影?凡是穿过开裆裤的都能理解沈复这个玩笑吧…… 3.沈复携妓喜儿宴会中途而走,为友诘问原因,笑应惧众痴儿掀被。被宇文所安他老人家理解成性再次变成了恐惧而羞耻的事,童年的经历深深压抑在沈复心中……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汉学家的通病也在这里,仅凭文字的翻译很难进入一种异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去,往往牵强附会,不得要领,犯一些令人咂舌的低级错误。

就这些错误这本书只能给两星,但是最后一章我突然想通了,这本书尚有可读之处。就在于他作为域外汉学家,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约束力,他可以一针见血畅所欲言,不必担心需要维护整个传统文化的系统不至崩塌。虽然有些观点很刺耳,但的确说出来中国文人忌讳言之的东西,就像黑格尔能一言以蔽之孔子的哲学只不过是道德说教而已。宇文所安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内在逻辑中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急于建构天人合一的儒家道德秩序;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相信万事万物自由盛衰,人力难为。张岱《陶庵梦忆序》既要忏悔罪过,却喋喋不休往日黄粱美梦,在著述流世、求名利一席与荒唐世界赤条条来去之间摇摆不定。

我突然理解了自己为何如何反感一旦评论杜甫的诗,都要一而再强调其忠君爱国之性。在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体系中,敬仰先辈、沿袭价值已经是文化惯例。我们以为中国文学一定要放在相应的土壤之中,在话语系统中才能“正确”地讨论文学。未尝不是一种傲慢。汉学家批评中国文学,不在话语体系之内,但也不受话语体系之累。文学自有它的生命力,诠释不必为某人某国所独有。保留一种观望本国文化的视角,兼听则明。

《追忆》读后感(五):回忆的复现

有的人看到一首诗只看到它的文字与技巧,有的人能进而感受到它流动的意向域带来的真切渺远的情感,有的人则能从一首诗中信手铺开一个恢宏壮阔的大千世界,这是天赋所赐,也是情感共鸣,宇文所安教授即属于后者。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学天赋,这样的情感共鸣属于一位美国人,但又不由庆幸,所幸茫茫天下还有这样一位天才,能够用精确深刻的语言再次扣开古典诗词的大门。 站在堕泪碑前向悠悠历史长河遥遥回望,我们望见的不仅是所失声名的羊祜,更有写下《与诸子登岘山》的孟浩然,以及被他们追忆的庞德公与屈原。那一刻古往今来无数需要留名青史的幽灵们交叠成重重暗影,被追忆者成了追忆本身,从而在时代的代代回扣中完成了文明史的重重建构。读罢喟然叹息,如今拜读宇文所安教授笔墨的我辈何尝不会出现又一个欧阳修呢? 寒假即将结束,但压力却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好庆幸还有宇文教授的文字让我心旌摇曳,暂时在遥远的盛唐躲避现实的迷茫。

追忆

8.7

[美] 宇文所安 / 2004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