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是一本由《新周刊》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读后感(一):《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评论-12分

陆陆续续读了好久,我想我的故乡了,也想小时候的味道,这本书最精准的阅读人群是七零后,他们在八十年代的跨度里,有更完整的记忆和共鸣。我在其中显得滞后了一些,但也能找到些许慰藉。

谈政治,那看不懂,谈教育,还算受用,很多理念依然可行,每个时期也有各自的弊端,谈艺术,还凑合,谈物质匮乏年代的共同味觉,这个有,但又在如今的时代里找不到了。

故乡的浓缩感,来自于我出生而后伴随渡过童年的房子,一匡街17号,外露的楼梯,红砖木窗,土暖气,板棚子,一众玩伴,可如今只能存在于片段的记忆里。我努力组织还能集结在一起的印象,想通过一种实物的塑造把它们固定下来,等到全然记不得的时候,还能留一条引线,然而始终也没能实施和挑战,新年任务!重要科研内容!方形和圆形,泥土和金属,放置后给予一定的实用性,至少能铺上一层青苔,才有活力。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读后感(二):时代的尾巴——一个八零后对八十年代的回忆

我的八十年代太过短暂,到现在只记得它的尾巴。

只记得县城新华书店高高的木制货柜,灰黑色的油漆,映称着一个白头发黑眼镜框的老营业员,他微笑地看着我,让我开始相信书真的美好。那是父亲带着我骑车一个半小时第一次去县城买书,那年我是九岁,1989年。

再之前的八年,大部分都是懵懵懂懂的,只记得喜欢吃鲫鱼吃精肉吃菜饭,总是怀疑自己曾经把一架梦里拥有的飞机藏进了家里的谷柜里却再也找不出来,然后一看到头顶有飞机飞过就兴奋得不行,如果是撒药的直升飞机,还急冲冲地跑到猪圈那里,抽出上面搁着的毛竹筒子,想把它打下来归为己有。

八岁读小学一年级,读了两个礼拜,跑回家高兴地对还在农田里干活的妈妈说,妈妈妈妈,我今天突然觉得我长大了,今天老师说的我都听懂了。

但这一切,带着玫瑰般梦幻色彩的回忆,到今天,已经是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记不清了。也许是因为现实生活的艰辛和琐碎,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这些我曾无比珍视的东西在我生命里的重要性一点点地在降低。时间之流没有什么抵挡得住吧?也许。但如果愿意抵抗,我们就可以记住更多,一些人利用恐惧强迫我们忘记、从而掩盖他们自己的恐惧的东西,那些我们真的遗忘了吗?

如果可以,我希望那个尾巴是个阑尾。割掉。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读后感(三):怀念过去是为了走向未来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我们说,历史有时候看起来太厚重了,我们翻不动它。并且,历史很多时候还是虚假的,真实的事迹已经随风散去,只留下后人的猜测和妄断。因此,离我们很近的历史,更显得人有真实感,并且更切近我们自身。

对八十年代的青年人来说,八十年代无疑是他们的人生的树干,他们随后人生结出的果实,大多都来自八十年代的滋养。

八十年代是一个个片断:是理想,是深圳蛇口,是聂卫平,是张海迪,是星星画源,是伤痕文学,是《射雕英雄传》,是《红高梁》,是《黄土地》,是喇叭裤,是朦胧诗……在这些事物和名字的背后,是当时的社会风潮,是当时的人心所向,是当时人生观和价值观。

现在看起来,很多人怀想八十年代,怀念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多事情都是百废待兴,很多人都怀揣梦想,很多领域需要人们去探索和完善,很多是事是之前没有过的,人们渴望有所成就。发展深圳,张艺谋拍《红高梁》,郭峰唱《让世界充满爱》,这些之前都不曾有先例,旧有的包袱却是没有抛去,但最后,深圳的经济腾飞了,《红高梁》获世界电影节大奖了,《让世界充满爱》唱红了,这让人看到八十年代的奇迹,但在这奇迹之下,是人们不畏艰难的心,是勇气,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亦是八十年代闪闪发光的内在之源。我们反观八十年代,最应看重的便是改写历史空白的勇气。有了勇气,才有了改变的动力,才有了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有了未来。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读后感(四):丰满的梦想对撞骨感现实

读书打卡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完结 见过光荣与梦想之景的人是否还能容忍平庸与平凡,激荡的热血在平静之后是否还能甘于如死水无澜,被宏大叙事和责任使命启蒙过的头脑是否能长久地匍匐于汲汲营营之下? 被时代潮流裹挟着的流浪者,那些活过或者仍然活着的人,能否挣扎出迷惘的幽泽暗沼再次抵达? 我曾经满怀疑虑与担忧,我曾经满腹彷徨与踟躇,我无数次在对错好坏摇摆不定,我不停息地向功过成败追问不休—— 但是,面对时代航船驶向的陌生海,哪有什么标准与定规呢,首先,要先活下来啊! 以梦为马,以天地为念,以勇气为锋,以实干为犁——没错,我们的父兄辈们这样活过,我们也将这样走下去,去寻找属于我们这辈的荣光。 大海终究不平静,这些水手们只能一面战天斗地、披荆斩棘求生存,一面小心翼翼,纠错纠偏求发展,他们抵死拼搏过,他们束手束脚过,他们成功过,他们失败过,他们得意洋洋、自我膨胀过,他们垂头丧气、自我迷失过,他们在名利场中昏头转向过,他们在深夜幽思痛定思痛过……他们在百态人生和时代浪潮中翻翻覆覆、沉沉浮浮,从中流砥柱到悄然退场,仿佛只是一个眨眼的功夫。菜市场超市的偶然相遇,一句寒暄:“哈,你也在这里”四十年激荡仿佛烟消云散…… 历史不会忘记,这些勇闯新海的弄潮儿,这些追逐梦想的天涯客,奋斗不屈的种子刻入骨血,梦想的火炬已然被传承,“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挣出的天地,天高云淡,气朗风清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读后感(五):在回望中前行

首先是这本书的封面照片深深吸引了我,虽然在刘香成先生的作品集中见过,但还是抚之欣然。生于70年代的我,曾经也这样坐在路灯下看书。有人说,这是可以向八十年代致敬的一张照片。选择它做封面,可见此书的主题。本书是《新周刊》杂志社以其第400期特刊为基础,全面盘点八十年代,全景式展现那个年代的社会生活文化经济,可谓简要的断代史。

八十年代不是最美好的年代。改革刚起步,经济不富裕,生活很艰难……动乱后的百废俱兴,与后来的年代相比,显得不那么光亮。

八十年代是个独一无二的年代。教育回到原点,文学和诗歌激情绽放,读书能改变命运。人们有梦想,有行动,“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在书中,我一次次找回关于年少时的记忆。尤其是《1980年的乡村高考》作者的经历仿佛如我。“每周一回校时,都会带上两三瓶咸菜,腌制的豇豆、白菜、大蒜、辣椒等等……这就是高考集中营,将来一切的命运都要在这里决出结果,甚至也是一个家庭下的赌注,考取大学就成为‘国家人’,考不取大学就永远是‘家里人’。”每一个在农村通过高考走出来的人,这样的记忆将会伴随终生。

重温一个时代的记忆,不仅仅是去勾起回忆,寻找慰藉。我们要在翻看中、回味中,重新审视,继续朝前走。“当过去不能照亮将来时,人心将在黑暗里徘徊。”但愿八十年代的美好能让今天的我们找到前行的动力,求得精神的原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