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迈尔斯·戴维斯自传》读后感100字

《迈尔斯·戴维斯自传》读后感100字

《迈尔斯·戴维斯自传》是一本由迈尔斯·戴维斯 / 昆西·特鲁普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迈尔斯·戴维斯自传》读后感(一):难得看本书

一个礼拜看完了,本想给3星半,只可惜没有,老迈喜欢女人,喜欢体面。科川估计脑袋里只有音乐,老迈在科川离开自己乐团之后就没听过科川的唱片,他自己认为他不是很喜欢之后科川的音乐,认为他只是在之前他们调试理论的基础上不断重复那些之前就用的伎俩罢了,觉得队里除了科川和elvan 很好外,其它两位其实很垃圾。老迈总是追求不一样的全新的音乐。现在做音乐比以前简单了,工具也先进了。老迈不爱去做以前的音乐了。所以要听好的爵士也就只能在之前的唱片里面找了,因为现在的传统爵士肯定不能和之前老一辈比没那个环境,现在能出来的好音乐绝不是我们认为的爵士乐了,反正老迈自己也不喜欢用爵士这个词,他更喜欢叫黑人音乐。连所谓的融合爵士这些名词也是后来评论家给加上去的,他只是把想要的音乐做了。所以爵士和古典一样都得进博物馆,各自优秀的东西都留给过去了。音乐往前看,指不定哪天又有很了不起的音乐。反正没人能和上百年前贝多芬比,也没人能和迈尔斯戴维斯比,这些都只有在特定的时代才有,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音乐,也许未来有全新的音乐类型在等待着我们。

《迈尔斯·戴维斯自传》读后感(二):他教会了人们用爵士乐去表达心中的情感

学校这两天搞了一个活动,要求每位老师自行购买一本书,书的价格不得超过50元,然后由学校给予报销,目的意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不知为何,当时我的脑海里就只闪过这本书,或许是因为自己曾多次下决心购买它却又最终“错过”而因此心生愧疚吧?这次终于有机会,更有理由买下这本书,哈哈!折后价47元,书很厚重,心里很开心。

借着这本书,顺便回忆自己的爵士乐聆乐经历,突然发现,这些年竟还是Miles Davis的唱盘听得较多,尤其是这张《Kind of Blue》的唱盘,已不知听了多少遍了…

我在想,为什么Miles Davis与他的音乐长久以来一直具有如此之深的魅力和开拓力?

尝试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

Miles Davis教会了人们用爵士乐去表达心中的情感——或喜乐、忧伤,或坚强、沉重…他可以使用最少、最少的音符,却能完全地传递出内心深处最丰富、最多元的情感内容,并用音乐去影响自己团队里的其他乐手与所有的听众。

值得一提的是,给Miles Davis效力的那些不同年代乐手们,如Bill Evans、Keith Jarrett、Herbie Hancock、Jack Dejohnette、Ron Carter、Wynton Marsalis等人——无论个人资历、创作才华或是演奏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尖峰人物,他们却都曾经与Miles Davis一起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这一点真是难得!

所以,我始终认为Miles Davis的伟大,不单因为他能够在爵士乐的不同发展时期都留下许多经典的录音,更重要的是,他还为后代的听众留下了许多伟大的音乐大师…

这部传记不应该被错过…

《迈尔斯·戴维斯自传》读后感(三):巨人之痛

刊载于2015年4月29日《音乐周报》

诚然,他在爵士乐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巨人,然而在真实的生活中,却是一个不断挣扎着的前行者。哪怕周遭的环境再复杂、险恶,他都敢于与社会的偏见旧俗挑战,并一步步挑战自己的不足,是会犯错、却敢承担的勇毅者。

我所说的就是迈尔斯.戴维斯。他的这本自传国内读者已经等了20年。

在爵士领域,迈尔斯.戴维斯的那一把小号一直是以简洁、有力、乃至时而摧枯拉朽的破竹之势闻名于世的,“音乐其实就是掌握时间,我喜欢鼓手,就像“乓,乓,沙-乓,沙-乓”,这个乓之间的沙就是拍子之间的拍子,是额外的律动,如果做不到这个,律动就会终止,那就像是死刑。“其神来之笔体现在了那几张里程碑性质的专辑里,如1949年的专辑《The Birth of Cool》,促成西海岸酷爵士的形成;1959年专辑《Kind of Blue》标志着调式爵士的诞生;1969年的专辑《In a Silent Way》和《Bitches Brew》则对爵士和摇滚的融合起到影响,即使新人辈出,几次音乐潮流的带领者依然是他,我们不得不服帖。这在整个爵士乐史上不仅前无古人,恐怕也是后无来者。

钢琴家杰瑞特在纪录片《即兴的艺术》里将戴维斯称作自己整个爵士生涯里唯一愿意为之让步的人,是因为戴维斯既有天赋,又愿意付出不竭的努力——“白人常说,你们黑人天生拿起号就会吹,这是错的。”他甚至还自学过施托克豪森的作曲理论。但更重要的是,戴维斯有着能统帅一大批后辈的领袖气质,书中他直言自己的天赋在于“把那些家伙聚到一起,发生化学作用,然后让他们自由发挥,假如我所选择的乐手聪慧而有创造性,我们的乐声就可以飞翔。”当然,他对同行艺术家的态度也有着发自内心的诚实:“科川是我见过的音量最大,速度最快的萨克斯手,很多号称速度和音量兼备的人却吹得一团糟。但我不喜欢他临终前那段时间的演奏。”又或者,“很久没听巴德.鲍威尔弹过了,在经历了一段非常快速和漂亮的开头后,后面不大对劲,开始涣散,惨不忍睹,我们面面相觑,不知能做什么,这让人非常痛心。”

但生活中,戴维斯为自己的“变色龙”性格付出了很多很多。他曾深陷毒瘾4年之久,又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克服毒瘾,从泥沼走向巅峰。他曾深受疾病困扰,沉寂6年之久,55岁时却突然复出,再掀乐坛风云。这本自传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他从不会粉饰、美化自己,所有生活作风上的弊病、混乱而让人崩溃的人际关系、糟糕的健康和心理状态都一五一十地直陈了出来。

比如,书中没有避开谈论一件最惨烈的往事:1959年8月,出于肤色原因和一连串误会,迈尔斯.戴维斯走出酒吧后被警方逮捕到纽约五十四分局过夜,次日,迈尔斯.戴维斯被殴打、拘留的消息登上了纽约各报头版,引起了轰动,警方无可奈何只得将他释放,这就是爵士乐史上著名的“鸟园事件”。事后他说:”这件事让我更加悲懑厌世,但又无能为力。“

其实,我在推荐这本书时有点踌躇——因为严格地说,它既论不上有太多的文学性,又在部分段落里显示出一点点暴躁不安的倾向,甚至可以说是一本自由散漫的”大老粗“式自传。但是仔细思考之后,我还是觉得人们应该读一读。他愿意留下如群山般巍峨的音乐的同时,留下一点点草木丛生的文字,便足以让人两相参照。倘若迈尔斯.戴维斯的遣词用句像小说家那般文质彬彬,不反倒成了一桩奇怪的事情吗?

“我喜欢新鲜的东西,始终抱着每天学习的心情。对于那些走不出自己框框的乐手,我深深感到悲哀。”这就是不朽的迈尔斯.戴维斯。

《迈尔斯·戴维斯自传》读后感(四):小号、大嘴巴、种族斗士——关于《迈尔斯·戴维斯传记》的碎碎念

2014年初,Miles Davis的自传之中文版,在中国低调地上市了。

实际上,我对这本书是感到吃惊的。在中国,爵士乐是比摇滚乐、古典乐更为小众的存在,这么一本厚厚的大部头,再加上不菲的定价,普通读者对其到底作何想呢?

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爵士乐迷。和中国大部分独立音乐乐迷一样,是被Nirvana、Radiohead、Red Hot Chili Peppers这些乐队从港台流行乐上强行拉拽出来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爵士乐真的称得上是一无所知。可世事无常,如我的朋友iphen语,“连COOL JAZZ和BEBOP都不一定分得清的人,居然策划了德国ENJA唱片的引进,一解爵士迷的相思”,“你吹他吾涨”。

如他所言,若非工作的关系,我甚至连《My Funny Valentine》这样的世界名曲都没听过,嗯,在书里,在Miles Davis的口中,那个偶像派Chet Baker不过是他的模仿者,只不过因为他是白人,因此更受欢迎罢。当然我更不会知道Coleman Hawkins,这位给予Miles Davis(好吧,为了省事,下文对Miles Davis的称呼改为“老迈”)许多帮助的老大哥“豆子”,尽管“据说”他来到欧洲后,在演艺生涯的暮年,在enja最后的那些录音都是垃圾。言归正传,也正因如此,我会对Miles Davis的传记分外在意——和这本书的背后推手“浦睿文化”一样,我们都在做着愚公移山式的文化推动和普及,无论这是一件多么吃力不讨好的事。

哦对了,实际上老迈的最著名的专辑《Kind of Blue》,也有过一阵子的内地权利是和我有关嘞……可是在香港HMV,这张专辑的50周年纪念版一直都在做特价呢,折算汇率下来,比内地版便宜呀……

好吧,我的胡言乱语就此打住。我想说的不过是:爵士乐在中国,一直都是处在夹缝里的。2013年末,在广州的时代国际爵士音乐节的论坛里,我做了一个名为《爵士乐在新华书店》的分享。你当然知道,“新华书店”只是一个符号化的意向,它等同于CCTV。在“新华书店”里,爵士乐必须是要有人在唱的,且唱的不能是无意义的声音,必须的是有完整意义的歌词。因此,大众理解的爵士乐也就和小野丽莎、Norah Jones画上等号。大不了,再加上Billie Holiday,或者还有“书包嘴”Louis Armstrong——老迈说,他不喜欢“书包嘴”“那一副讨好白人的嘴脸”,但中国的主流听众知道Armstrong和他如黑人牙膏那般无懈可击的笑容无关,不过是因为他演唱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是那么地具有传播度,你试试连着给大家播他的小号吹奏看看。

所以,老迈的音乐、和他的传记一样,注定是一本小众读物。但这不能作为我的前列腺选择沉默的理由。

第一次认真地听老迈是源自Spotify的推荐——大概是四年前,我刚进入这个无边际的海洋,胡乱地瞎听,原本在听的是Bill Evans的《Waltz for Debby》,这也是至今为止我认为可列入我的“荒岛唱片”备选的作品。听完后,意犹未尽,在“相关艺人”里,Spotify给我推荐了老迈。那时候,我当然不知道老迈和Bill能有什么瓜葛(实际上也是看了这本传记后,才知道的),可老迈的音乐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在《Tutu》里面,他玩的是我熟悉的那种Funk,在标准的Bass Slap里,他的小号现代而高昂;在《Miles Davis and the Modern Jazz Giants》里(2012年夏天,优衣库的UT联名系列,也选取了这张唱片的封面作为T恤图案),他时而甜美得如梦境一般,时而又跳跃得要飞起来似的。还有《The Cellar Doors Sessions 1970》,这可能是我最喜欢的老迈唱片了(因为我喜欢Fusion嘛),不仅因为里面有Keith Jarrett——在听老迈之前,我听过他好多在ECM下面的专辑,还因为John McLaughlin——我就是喜欢吉他,怎么了?听老迈的音乐就像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每每推开门,进入到一个房间,都有不一样的颜色和装修风格。如果,那个时候,手头有这本书,那可太方便了,按图索骥即可,用不着像没头苍蝇一样,不知现在是怎么状况(BTW,Spotify的专辑列表很不人性化)。鉴于老迈本人就是一部爵士乐的发展史,近现代爵士乐的弄潮儿,即使在书中,他并没有像教科书那样地对他的演奏、或是某一种风格流派进行严谨的定义和描述,但,你没长耳朵吗?你自己感受下嘛!

说起教科书,《迈尔斯·戴维斯自传》相比于其他教科书式的“爵士小百科”“爵士圣经”“爵士乐发展史”等冷冰冰的话语要人性化得太多太多。朋友老丁因为我要做enja的企划,曾送我一本台版的《爵士乐简明史》,图文并茂,一页一话,但我也是当下看过就忘。可这里的老迈是有血有肉的。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丝毫不会知道,音乐中如此优雅的老迈竟然是这么一个十足的话痨、大嘴巴。他的口无遮拦不亚于我所知道的其他摇滚乐领域里的混蛋。因此,在我和iphen此前一次去广州电台张莹的《悦读时光》节目做客,聊起此书时,比我更有资格对老迈评头品足的iphen提到,在过去的关于爵士类的中文图书里,大多数是科普性的读物,但如《迈尔斯·戴维斯自传》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并具备很高可读性的作品并不多见。而我的补充则是,在这本书里,迈尔斯·戴维斯不仅作为一个音乐家,更是作为一个反种族歧视斗士的角色而存在。从书中的第一页开始,他不断地抨击美国社会对有色人种的不公正待遇。你甚至可以把这本书当做是美国黑人音乐人不断争取自身权益、尊重、话语权的斗争蓝本来看。因此,这也让这本书从音乐的主题上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升华。譬如,通常大家都会说,黑人为什么玩布鲁斯,因为布鲁斯源自他们的忧郁,那是因为黑人的生活太贫苦了,他们只能选择忧郁。在上音乐学院的时候,老迈的老师也这么对他说,可他立即会跳起来反驳,声称自己的家庭出身很好,他们全家从来没有干过摘棉花之类的,他玩音乐的时候内心从来不忧郁。可想而知,这老师当场不会有好脸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老迈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认为“白人总是喜欢在发现什么东西之后就想据为己有。就好像没被他们发现之前这东西就不存在似的——其实每次的发现都是迟到的,在一开始的时候,根本没他们什么事”。即使是“猫王”,在老迈的大嘴巴下,不过也就是一个长得好看的白人骗子,“猫王”身上的一切都是从黑人上偷来的。暂且不论他的这些言论是否有失偏颇,在大洋彼岸,我们常认为黑人过于敏感,而西方社会对反种族歧视一事又这么地苛刻。包括在竞技体育的领域里,种族歧视一直都是挥之不去的阴云。包括时下正在发生的震惊美国的NBA快船队老板唐·斯特林事件。看这本书能够从一个侧面上帮助你理解黑人身上发生的一切。当然,当老迈说到他在法国巴黎和Juliette Greco那一段风流韵事的时候,我内心还是有点不适感。要知道,对于一个喜欢法国香颂的乐迷来说,Juliette Greco就是女神一般的存在,可这黑鬼……竟然上了女神!

根据老迈自述,他只是朝女神勾了勾手指,女神就自己上勾了的。光是冲着这一点,你也值得去看看这本传记,看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能人。

《迈尔斯·戴维斯自传》读后感(五):邻家的戴维斯

邻家的戴维斯

文/桂传俍

《醉乡民谣》末尾,当潦倒的卢恩·戴维斯望向鲍勃·迪伦同时,几步开外的“先锋村”内很可能正上演着同样的戏码,而若由最终在台上赢得成就的那个戴维斯来回首往昔,我们所得到的就会是这样一本书。

可正如你没法将迪伦的自传视为权威民谣史一样,将戴维斯托一位“合得来”的记者整理而成的自述等同于“爵士音乐史”的提法大概也并不妥当。本质上,这更像是科恩两兄弟会弃置一旁的另一种故事讲法。在当年出版后两极分化的评论中,一部分向来厌恶其做派的乐评人直斥此乃“满口粗话加自夸”,而更多人却同样陶醉于这个“真诚到不惜揭露自己黑暗面”的传奇故事。只是两边倒都认可这本按时间线索推进的传记绝非一部流水账,若有兴致揣摩每句话后的彼时情境与言外之意,则完全可能如村上春树般大赞其“活色生香”。

迈尔斯·戴维斯和爵士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对多数人而言似乎并不是个需要费神的难题。纽约某餐厅近来便摆出肖像宣称其为员工拌沙拉时的精神导师,并像模像样总结出了“酷、新鲜、即兴的”等十一条来自他音乐的启发,丝毫没有考虑过这些修辞完全也可以同样绑定到其它数十位乐手的词条中。但身为带头大哥,同迪伦一样,戴维斯在自己的领域至少引领了四次牵动整个业态的大变革,能否让读者领略到他真正的不凡之处,便成了衡量传记优秀与否的尺度。事实上,爵士史上若论技术、理念乃至外型,胜过他的何止一二十位,真正让戴维斯坐上头把交椅的因素,除去几番戒毒以求身体康健的毅力,把握山雨欲来的超敏感度与上进心附赠的执行力,都让他在与那帮得过且过者的比拼中游刃有余。书中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即是多数时候你完全不会将他看作一个小号手,甫出道时,戴维斯便已习惯了以产业为对象来思考并总结应对之策。他开篇便提及当年听眩晕与大鸟一同演奏乃“一生最棒体验”,没多久却已成了:“事物变得不同,声音变得不同,人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聆听音乐。事情总是这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格,大鸟和眩晕的音乐正是那个时代的风格——这种风格很棒。但是这个时代需要有些新的声音了。”而下一波转型期前他甚至向评论界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心理战,先下手为强表示一窝蜂跑去追捧自由爵士的乐评人完全只是懒到不愿意去理解你的创新尽干点附庸风雅的事,让他此后弃船投靠摇滚电子乐风潮时卸去了许多压力。因此在他眼中,大部分黑人乐手混不好无非也是因为“懒”:白人对他们说“你没必要学习,你天生就是干这个的,你拿起号来马上就会吹……”他们便心安理得来保持这种“天然”。于是他对队友,从来会以经纪公司老板的冷血来衡量你的价值。即便如一代名手温顿·凯利被他夸了千万次,一旦进入调式时期,便自然得换成比尔·埃文斯乃至更新锐的赫比·汉考克。而当时与他一时瑜亮的约翰·科川,戴维斯在忍不住要劝他戒毒加健身的同时,同样会呵斥他太过华丽的即兴与源源不绝的灵感。他的态度很明确:“科川是一个革新者,但是你必须用合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你的革新。”而独家秘诀正是,“我们必须吹那些能发挥自己长处的音乐,吹那些能发出我们自己声音的音乐。”于是他会在比拼速度和想象力的时代反其道而行之,“尽量少用一些音符”。

书中最有意思的是,戴维斯虽一直滔滔不绝于自己这一生的睿智与成功,但有时隐隐透露出的“没把握”却让人得以更接近真实的现场。比如正当他沉浸在一段驾驶敞篷法拉利带美妞兜风的美好时光中时,不成想竟遭遇了警察的殴打,更让他悲伤难忍的是,此事才上纽约报纸头版后没几天,人们就已不再谈论了。戴维斯对此的分析是:“还是有很多无论白人黑人,认为我是个英雄,我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方式对抗了警察。”但事实是他首先想到的是向警察局起诉索赔50万,之后又明智地撤诉。于是此后他一直想不通的一件事似乎也已了然,眼见《生活》杂志把他放上了国际版,将他视作一个“给自己的黑人同胞起了正面影响的人”,却没有想过将他放到国内版里,总觉着有点不对劲。

有的人奏出好音乐,有的人拓展音乐的疆域,有的人则命定要来代言某类音乐。正如唯一被戴维斯认可在手段、智慧、乃至“心直口快”上都与自己一个档次的查尔斯·明格斯,在种族问题大行其道时的做法与视角便与戴维斯大相径庭。他的感觉是,如今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里“都在被迫做一些他们不想做的事情。久而久之,他们对任何的事,包括他们自己是谁,都没有选择权了,我们让自己成为了奴隶。但是我会继续克服困难,在我的音乐中发现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于是,直到今天我也不曾见过一件印着明格斯头像的T恤,底下写着“这就是爵士乐”。

原载《上海壹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