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摘抄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摘抄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是一本由[英] 彼得·阿克罗伊德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一):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以为是普通的传记,没想到是以王尔德口吻写的生命最后三个多月的日记,这一点和《简·奥斯丁失落的回忆》写法很像。我对这类的别传还是抱着审慎的态度去看的,我总希望书中记述的都是真实的。

比如,书中说,王尔德并不是威廉的亲儿子,而是他母亲的私生子,事实到底如何呢?书中还说,王尔德在监狱的两年间用日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日记现在何在?

作者文笔不错,书中有许多王尔德式的妙语和警句,读起来妙趣横生。此外还引用了大量的希腊神话作隐喻,以及许多作家和画家,译者很认真,做了大量注释。

译者的译笔也非常值得称道,文采斐然,没有丝毫翻译腔,倒像是自己的创作。

王尔德去世时年仅46岁,这位天才的过早离世真的让人扼腕叹息,好在我们还可以一遍遍地诵读他留下的那些童话、戏剧、小说、诗歌……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好的爱。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二):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王尔德的悲剧

其实每次看外国文学的书籍都让我挺头疼的,也总是坚持不下去,或许是文化差异吧,或许是我自身文学素养还不够,我总是不太理解。之所以买这本书,看这本书,也完全是因为我喜欢才华横溢而傲娇不羁的王尔德,想了解他这不平凡的天才的一生。人嘛,总是欣赏优秀的人,羡慕天才,因为自己没有……

整本书始终蒙着一层悲剧的气氛,过往有多耀眼绚烂,后来便有多唏嘘悲叹。

人是一种从众动物,一旦你被那些世人所信奉的法律信条、社会通则或者看起来正义凛然的楷模式人物宣判罪大恶极之后,他们不会去研究你是否罪有应得,忘记你曾经所有的美好,甚至那些曾经会变成一把更加锋利的尖刀准确无误的刺进你的心脏,他们只会跟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宣判者的身后摇旗呐喊,往你身上多吐一口唾沫!

王尔德最终的英年早逝,在那个时期,在我看来是他的解脱!

更唏嘘的是英国现在被人称为腐国,不过或许就是有他们这些先驱者,所以逐渐有了今日更加宽容的社会……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三):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王尔德的悲剧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王尔德的悲剧

其实每次看外国文学的书籍都让我挺头疼的,也总是坚持不下去,或许是文化差异吧,或许是我自身文学素养还不够,我总是不太理解。之所以买这本书,看这本书,也完全是因为我喜欢才华横溢而傲娇不羁的王尔德,想了解他这不平凡的天才的一生。人嘛,总是欣赏优秀的人,羡慕天才,因为自己没有……

整本书始终蒙着一层悲剧的气氛,过往有多耀眼绚烂,后来便有多唏嘘悲叹。

人是一种从众动物,一旦你被那些世人所信奉的法律信条、社会通则或者看起来正义凛然的楷模式人物宣判罪大恶极之后,他们不会去研究你是否罪有应得,忘记你曾经所有的美好,甚至那些曾经会变成一把更加锋利的尖刀准确无误的刺进你的心脏,他们只会跟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宣判者的身后摇旗呐喊,往你身上多吐一口唾沫!

王尔德最终的英年早逝,在那个时期,在我看来是他的解脱!

更唏嘘的是英国现在被人称为腐国,不过或许就是有他们这些先驱者,所以逐渐有了今日更加宽容的社会……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四):传记不是代替别人思考代替别人反省人生

看到豆瓣读书很多人的书评,大多是对王尔德本人的评论,而不是对这本书的评论,我和某位评论者一样,读到一半感到愤怒。我认为传记不论是自己来写还是第三者来写,都要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客观,如果连试图表达客观都做不到,这样的写作我认为是不合格的。自己写传记,虽然无法呈现第三者表达的客观,但是作为亲历者,内心的心路历程是我们可以参考的,第三者写的传记,则是相反,无法呈现内心想法,但是能从别的资料中呈现相对客观的印象。这本书,没有呈现可以佐证他所有揣测旁证材料,大多是对王尔德内心的揣测,这样的揣测带着“日记”的头衔,仿冒第一人称,毫无客观性可言。

无论当时的社会或者现代社会对王尔德的风流韵事如何评价,但是作为艺术家,我相信王尔德不会带着自我的完全否定看待那场决定意义的审判,他对法庭及外界评论本身不会完全认同或者完全嘲弄,他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体系——如果一个人太过在意外界的评论而不是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艺术家,他终究会被赞美和评判淹没。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1. 它带有一种尊严感——最后的,最极端的事物的尊严,在我看来,这尊严是苦难所特有的。 2. 读大学的时候,我发现了维克多雨果。这个作家有怜悯之心,他了解苦难中可怕的孤独,了解人类灵魂在无法自知中的孤独。 3. 我和康斯坦斯结婚是出于害怕——害怕独身的后果,害怕那些欲望——如果屈从于这些欲望,就有可能失去控制。我想塑造自己的生活,不想把它毁灭。 4. 但我真正的过错不是我抵挡不了奇怪的罪恶,也不是我结交无用的人,而是我明明知道名望和成功具有欺骗性,却仍孜孜以求。所以我把虚伪化成一门广受称颂的哲学,我宣称虚伪反应了个性的多重性。 5. 人的胃口和野心是无底洞,但是人的经历却是有限的。我的一生的悲剧在于我的成长总是受到抑制——我只是围绕着自己的个性在奔波。我似乎命中注定要出没于我的罪恶所在的地方,注定要让靠近我的人感到害怕。 6. 我对他怜爱交加——怜和爱这两种情感分开的话,各自都很不错,若是合在一起就遭殃了。但是对那些看不到自己价值的人,我总觉得有些感动。 7. 如果写一部真正的世界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巨大的秘密——爱和智力只属于受到过生活伤害的人。 8. 有鉴于此,我认为行为放荡不羁者的生活哲学实际上比清教徒还要明智、高明,清教徒是文明最大敌人,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文明的基础乃是快乐。‘ 9. 我成了这一爱情的奴役,于是便看到完全的生活是如何完美,又是如何致命。它让我看到对美的追求之无辜,也让我看到自知的苦涩和疲乏。 10. 男人能够完全平等地共同生活,把对方作为自己的灵魂写照。男人和女人却永远无法和平共处——他们要不相互毁灭,要不就让对方乏味,后一种情形更糟糕。 11. 但那本书只是供消遣之用。我真正有影响的第一部作品是《道林.格雷的画像》。它虽然不是开山之作,但也仅次于最出色的作品,是个丑闻。它只能是这样:我想及时警醒同时代人,同时我也想创造出挑战传统英语小说。它本可以用法语写,因为我觉得它的魅力正在于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也没有任何流行的道德训诫内涵。它是一本奇怪的书,充满了创作时的活泼心情和奇怪的乐趣。我一气呵成地把它写完,并无严肃的创作准备过程,所以书中贯穿着我完整的个性;但我并不知道这完整的个性究竟体现在具体的什么地方。所有人物身上都有我的影子,尽管我并不能确切地知道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他们的发展。在写作之中,我完全意识到有必要让这本书以悲剧作结;只有看着这个世界在羞愧和疲惫中崩溃,我才能展现出这个世界的面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