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摘抄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摘抄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本由[德]马克斯·韦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页数:2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一):翻译磨人啊

首先非常非常尊敬翻译老师的成果,但是这个翻译太太太累人了,文中无数无数次出现破折号,这是我看过出现最多次破折号的书,读的累人的程度就好像看流量演戏,糟糕的的台词,无语的断句。唉,太难受了。

读到了60多页就实在看不下去了,只是希望长句能适当的缩短一些,破折号能少用一些,断句的时候能提前告诉一声。第一次读中文的长句比英文的长句还累。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二):不推荐购买

这本书译者翻译的时间较早(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译者当时的学术水平,翻译韦伯的著作可以说是非常艰难(下面段落有详细叙述),在翻译的时候并没有考据足够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相关历史和社会知识,导致针对文本翻文本,我的阅读感受如同看谷歌机翻。

这本书知识密度最大的部分就是38页的概论部分(译者自己写的)。正文翻译部分一言难尽,很多段落翻译得逻辑不明、病句频频出现,应该进行题注解释的部分基本缺席。我本想把这本书作为了解韦伯思想入门的,非常失望,这个译者的翻译不推荐购买。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三):施特劳斯批韦伯

重读了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第二章,专门批驳了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无涉或中立观。似乎很切中要害。

施特劳斯除了理论上探讨外,还举了韦伯自己违反禁忌的例子,比如他指出,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由新教伦理产生的论证若要成立,必须加上一个限定语:加尔文神学的堕落或败坏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出现。这样他的论点才符合他所指涉的事实,但这却有违他的“价值无涉”禁忌,他必须避免“堕落或败坏”字眼,于是,他必须混淆历史事实。若果真如施特劳斯所指,不仅韦伯的学术观点毫无价值,而且他的人品就很有问题了,明显“学术不端”。

但是:到底施特劳斯有道理还是韦伯有道理?

这场“官司”双方是无法“出庭”了,只能徒子徒孙们扯破嗓门吧,我就看看热闹。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四):韦伯关于文化科学的认识

这本书我不是很能啃的下去,不过头回从韦伯自己的论述中了解了“理想类型”——本书的第一篇《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这篇文章中,韦伯首先批判用自然科学寻找普遍规律的方法去研究文化科学(他区别科学认识与评价);之后韦伯谈了文化科学中怎么建构理论的问题——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这种思想图象将历史活动的某些关系和事件联结到一个自身无矛盾的世界之上,而这个世界是由设想出来的各种联系组成的,这种构想在内容上包含着乌托邦的特征,这种乌托邦是通过在思想中强化实在中的某些因素而获得的。”(p45)“这种思想图像因其概念的纯粹性不可能经验地存在于任何实在之中,它是一个乌托邦,而对历史学来说就产生了这样的任务:在每一个别的情况下确定实在在多大程度上接近或远离这种思想图像,这也就是说某一城市关系中的经济特点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别归类为‘城市经济’的特点。”

第二篇《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是针对爱迈尔等人的观点的,我实在不知所云;第三篇《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可以对照《科学作为天职》一起看。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五):读懂这本书应该需要很多领域的知识才能领悟其中奥秘

这本书看着真的好枯燥,反而让我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讨厌马克思这类哲学的内容,大多数人只喜欢看故事学道理的原因。因为哲学就是需要大量的经验总结,包括这本书,我看的懂每个字,但我就是读不懂里面的每一句话,这里面的每个章节涉及到的知识广度特别宽,看似是社会学但这里面方方面面包括军事,政治,文学,艺术,经济,博弈,心理学等等都被马克斯融会贯通之后,写出来的这么高密度的文章,这本书的确很有价值,但对我这种社会菜鸟来讲,真的非常难以吸收其中巨大的价值。我看到最后,也就吸收了一丢丢我觉得我能够领悟的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