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韦伯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韦伯自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韦伯自传》是一本由[英] 安德鲁·洛伊德·韦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604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202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韦伯自传》读后感(一):这本书引进出版源于两个《剧院魅影》的铁杆粉丝

《剧院魅影》的铁杆粉丝必须拥有姓名[得意]

很开心和兴奋收到了友人Phil和他爱人的译作:《韦伯自传:面具后的天才与狂喜》,很庆幸为这本自传的引进出版牵线搭桥,一切源于4年前在上海浦东一家新元素餐厅的偶遇与邂逅,以及在上海返回北京高铁上的Phil那通电话…以及前同事洁玉的慷慨相助…4年后拿到了样书,Phil长年从事音乐剧的翻译工作,功力了得,而且对于音乐剧有着热情,翻译这本书再合适不过了。

迫不及待浏览了全书,Phil的译文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做到了本土化,把韦伯戏谑的语言风格翻译得很到位,而且据Phil说为了翻译这本书查证了大量的资料,比如书中的27个问题还专门找了韦伯的工作人员核实,真是很用心。

这次广西师大上海公司的出版同仁也把这本书做得很有品质,无论是装帧设还是配套的书签、门票、封面背后的棋子游戏等细节都做得很用心和到位。

《韦伯自传》读后感(二):边读边记录

(个人观点)

1、这个翻译语言风格和韦伯本人对不上。原作絮絮叨叨是真的,但是韦伯是出身有点凡尔赛,被鸡娃鸡大,念类似于北京四中的英国私立学校,操英国上流口音的一个人。虽然韦伯品味本质上(通俗)俗人一个,频繁讲一些重口味和不得体的东西,干不得体的事情,但总觉得不应该翻成这种语言风格,上海男人讲“小姑娘”或者北京男人讲“小妞”,都是挺猥琐的。有空对照原文查一些疑问。难道真的写得这样猥琐吗?

2、翻译问题蛮多的,18页,上一句火车,下一句地铁。还有很多读不通的句子,有句子结构有问题的句子。逻辑也不通。被人性骚扰是怎么接到因为愤怒而想到别的事情的锦囊妙计?原文肯定不是这么写的。P40“共同点”也不通。P19“制备”钢琴谱。随便举两个例子。

3、韦伯写东西就是:

1报菜名2某某人的(列出一大堆作品)好啊好啊3我记得这个、那个,我要cue进……

一点主次和逻辑也没有。而且读者读起来并不是他自己认为的那样有趣。难怪他对剧情和歌词的品味不行。

4、自传讲的是一个音乐剧行业从业人员的生平。他像是一个冥冥之中命中注定成为音乐剧作曲家的人,但是他故事品味很一般,只想着怎么写他的歌,连带着他的歌也极其大众、很一般了。也许有厉害的开场,厉害的节奏,厉害的纯音乐、厉害的配器、厉害的和弦,但是和一些轻歌剧比,比如玩具国历险记,其实韦伯还是空有技巧,作品体量大却不高明。

这些不妨碍我喜欢《剧院饭桶》但是饭桶的音乐真的俗。好看不是韦伯的原因,全是些旋律动听的凑数歌。桑爷爷能哼哼的歌,不会有听上去凑数的体验。虽然写摇滚什么的title song真的很摇滚。韦伯唯一让人念念不忘的就是饭桶的title song;其次是天使在镜中I am there inside(但是天使在镜中,它是因为上下文出彩的,作曲没有什么特别的)。

《韦伯自传》读后感(三):【共振书评周】《韦伯自传》读后感

这本自传讲述了韦伯的成长历程与精彩纷呈的职业生涯,时间跨度从童年时代直至1986年《剧院魅影》首演之夜。自传里写关于他创作歌剧的灵感,与遇到的问题。 虽然洋洋洒洒,正文有500多页,但一点也不深奥。同时书中有着详细的作曲记录,排练中的细节,与他人的对话,更能了解韦伯先生的日常生活。

韦伯生于英国南肯辛顿的音乐世家,他从小受到音乐熏陶,7岁开始作曲,姨妈带领他进入剧院,令他领略了舞台的魅力,10岁时韦伯用积木和纸板盖了一个玩具剧院,而他为这个玩具剧院谱写的作品,后来还曾用在音乐剧《爱的观点》中。

从这以后便开启“开挂”一般的人生。各种荣誉,奖项光环安插在身,更显他是传奇人物。不过哪一位天才背后不是通过刻苦的努力,坚持不懈的奋斗得来的。

人生经历

2010年,韦伯推出《歌剧魅影》的续集《真爱不死》,用原剧的所有角色,展开一个全新的故事。 在中文版代序详细记录着上海成为世界首演城市的原因。

韦伯有极好的古典音乐修养,但没有走高深艰涩的一路。虽然熟悉现代作曲方法流派,选择的却是大众形式,但他的音乐并不因此而庸俗。他的旋律动听,上口歌词明白晓畅。难怪广受欢迎。

《韦伯自传》读后感(四):【共振书评周】《韦伯自传》:音乐家韦伯自述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

我所知道的叫韦伯的人都是非常著名的人物。E.H•韦伯,著名的生物学家;马克斯•韦伯,著名的哲学家;克里斯•韦伯,著名的篮球明星。那我们今天的传主《韦伯自传》的主人公又是哪一个韦伯呢?看到推荐名单费翔、齐豫、田艺苗,这肯定是一个与音乐有关的人物。

安德鲁•洛伊德•韦伯,著名的作曲家。这就是一位专业人士了,对于音乐界之外的人可能对他了解不多,但在音乐界他一定是大名鼎鼎的。看看他下面这些奖项和封号就知道他在音乐领域的分量有多重了。

阅读一个名人的自传,我们能了解什么呢?他一定是在讲述他全部的人生经历。任何一个小有名气的人,我们在外表都只能看到他风光的一面,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他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又是什么样子呢?这些更值得我们去探寻,这也就是自传的魅力所在,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我们都是普通人,这些已经成名的人物也曾经是普通人。普通人的一生就会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成长经历。但他们能成功,也一定有着我们没有经历的成长经历。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而我们为什么会在长大后慢慢走向平庸,区别也许就在生命中的一个个转折点。

韦伯也许从小就有着音乐的天赋,也许他从小就对于音乐有着执着的爱,他能一步一步的走向自己的人生巅峰,一定有天赋因素存在,但他可以不努力而做到这一切吗?一定不可以。传记所能带给我的更多是人生的力量。阅读着另外一个成功的人生,他们就在那里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再伟大的成就也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

看着韦伯为音乐事业付出的努力,我们有什么感想呢?比我们有天赋的人还比我们更加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韦伯自传》读后感(五):【共振书评周】《韦伯自传》——带着梦想一路前行

认识安德鲁•洛伊德•韦伯是通过他那两部最著名的音乐剧《猫》和《歌剧魅影》,我想大部分音乐剧的爱好者都是因为他那些经久不衰的作品开始喜爱他并且了解他的吧。

《韦伯自传》是安德鲁•洛伊德•韦伯这位当代最知名的音乐剧作曲家对自己成长历程与职业生涯的一次回顾,按照时间的顺序,他记录了童年、青年的成长和奋斗到1986年的《剧院魅影》的首演。

韦伯真的是音乐剧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从他获得的奖项中就可见一斑,8次托尼奖、7次奥利弗奖、4次格莱美奖、1次金球奖、1次奥斯卡奖、2次艾美奖……这些荣誉无不证明了他作品的优秀,更肯定了他在艺术上的追求与付出。

六百多页的自传不会让人觉得难读,是因为书中的文字是那样的平实,又带着些许的幽默。很难想象,传记是以一只猴子和一只猫开始的,一只对他不那么友好的叫咪咪的猴子和一只漂亮的方脸盘的叫珀修斯的猫,就这样轻松地带我们走近这位音乐大师的世界。

韦伯生活中一个音乐世家,母亲是一位一流的儿童钢琴老师,父亲曾担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和伦敦音乐学院院长。他自小就显露出在音乐上的天赋,小时候制作玩具歌剧院,是他为自己搭建的音乐剧世界。

12岁时,韦伯在学校年度音乐会上大放异彩,同时人生第一部音乐剧《豆秸秆上的灰姑娘》成功上演。而后他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并获得历史系本科学金。之后,他遇到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选择,是继续留在牛津,还是退出,因为对自己要做的音乐剧怀着无比的决心。韦伯毅然从牛津退学,也开启了自己的戏剧人生。

20岁时,韦伯与蒂姆搭档创作的音乐剧《约瑟夫和神奇彩衣》首次上演,这个包含了简单又朴素故事的音乐剧一炮打响。三年后,《耶稣基督万世巨星》在匹兹堡首次公演。他的戏剧人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光彩。堪称奇迹的传奇音乐剧《猫》、《剧院魅影》的幕后故事更是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他。

安德鲁•洛伊德•韦伯带着梦想一路前行,终于成为他最想成为的模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