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读后感大全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读后感大全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一本由杨谨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013-10-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一):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之前有一次看书,池莉写的也是关于教育孩子的书,书上说大家老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人生根本不是场比赛,每个人想要的不一样,方向不一样,终点都不一样,何来起跑线。对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经历,收获都不一样,这就是智慧的差别。我很小的时候,我妈给我一个绘本,里面有句话影响了我过去的所有岁月“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有可能不是你的,无论你曾经为此付出过多少。无论如何,曾经努力过,曾经很用心地去想实现过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虽然人们往往只在意结果。”最后结果不好又怎么样呢?难道就因为最后结果不好,过程中的快乐,幸福,成长就都不是收获吗?其实有很多东西比结果更重要,它至少充实了岁月,多彩了人生。

微博上转发的很火的一段话“留心你的思想,思想可以变成语言。留心你的语言,语言可以变成行动。留心你的行动,行动可以变成习惯。留心你的习惯,习惯可以变成性格。留心你的性格,性格可以决定命运。”如果你没有实现理想,一定要问问你自己为了理想做过什么。人们总说时间会改变一切,但是实际上你需要自己去改变。

我的宝宝还在肚子里,看这本书,纯粹是想学习一下,如何与孩子相处,孩子是每个妈妈的第二次生命,我们希望他们幸福快乐,过的安好。可是跟孩子相处,需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换一个角度看我们熟悉的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发现那些有趣的事,引导孩子如何走上幸福的路,虽然不容易。但是看了书里的这些孩子们的故事,我想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蹲下来从他的角度看出去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二):记住,请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自从我家的小侄女出生,我就是很关注育儿方面的内容,这次看到杨谨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自然不会错过。

之前,只是在电视上少儿频道和教育频道的节目中看过杨老师,这次,拿到杨老师的出的书,第一次觉得距离杨老师那么近。

书中的许多的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尤其是“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这点,对于我本人来说,是有着亲身经历的,而且,一直影响着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小时候,我就是那个很多孩子痛恨的“别人家的孩子”,因此,我曾被一群同龄的小孩子围堵过几次,不过,后来被我自己化解了,和他们做了朋友,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的父母不拿我给孩子说教。邻居家大我一岁的女孩子,妈骂她成绩差,平时不爱学习的时候,她反驳道,“你只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你怎么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正好有一对有学问的爸妈,可以天天辅导呢?你怎么不辅导我,你怎么不辅导我功课?”

我们在自己的家的院子里,听得清清楚楚,我妈只是笑笑,继续看她自己的书。是的,邻居女孩子说对了一半,我的爸妈有学问,当然,也错了一半,因为他们从来不给我辅导功课,一切,都靠我自己,认真听课和复习,不懂的问题,就在课堂上问老师。

我这个自觉性,是父母相应的“措施”,也就是交换条件作为支撑的,那就是,父母允许我选择喜欢的书籍、玩具、要交的朋友......

长大后,我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喜欢的工作,甚至是喜欢的城市,还有喜欢的人......

父母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显性上看,是孩子赢了“尊严和面子”,隐形上,这是一种“双赢”——父母对孩子管教更省心、孩子在无形中培养了很多好的习惯。孩子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即选择了权利,也选择了责任,对于所选的事与物,后期发展的一切后果,孩子为了自己的“面子”,会想方设法地解决,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个孩子的身体里,都住了一个“有尊严”“爱面子”的小大人,当你总是在他的小伙伴、亲戚朋友、陌生人面前教训他时,他也会“丢面子”。当你的孩子总是和你对着干的时候,亲爱的父母们,你们要调整教育方法咯,尊重他的“面子”,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三):蹲下来,你才能体会到孩子的感觉,才会给孩子平等

很多年前,当贾静雯还红得发紫的时候,我看到过这样一则娱乐新闻,说是初为人母的贾静雯也会蹲下身去奶声奶气地和孩子说话。

岁月荏苒,时光已然过去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新闻中的那个动词——蹲。

身为父母的我们,虽然有时候也会蹲下来和孩子对视、谈话,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始终贯彻着“蹲”的姿态?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是直挺着腰杆、颐指气使地呵斥着孩子,或者为了图自己的方便,直接弯下腰去和孩子说话。

就在我们种种的不经意之间,我们依然忽视了“蹲”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是将自己放在了与孩子平等的地位。

虽然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是为人父母者的活的玩具,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倘若我们想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就必须成为孩子的朋友;倘若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陪伴逐渐老去的我们,现在我们就必须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更应该真诚地请求孩子陪伴我们去走亲访友、去采购物品;倘若我们想真正地尊重孩子,我们就不要替孩子做出决定,而应该由他们自己进行选择,我们不应该否定孩子的合理选择,而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克服困难……这些,正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

“父母的责任不只是把孩子养大,而是陪孩子一起长大。”

蹲下来,我们就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更能够通过他们的视角去观察这个视界。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父母应当把自己也变成孩子,陪孩子观察和感悟他眼睛看到的世界。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教育方式也应该不一样。父母只有蹲下来,才能真正地接纳、理解孩子;才能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作比较,而是真正地走进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孩子以最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按照自身的需要,健康愉快地发展。

蹲下来,更意味着父母将自己的身姿降低,不再是那个万能的造物主,而是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伙伴儿。

父母们,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孩子一同成长。切不可情绪化地对待孩子。父母的情绪化也会成为孩子处理情绪化的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要随时反思自己,总结经验,与孩子一同成长。

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教育得好坏,完全取决于父母。只有真正地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视野去尊重孩子的发展,才能教育好孩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四):一本绝不止针对孩子的教育书

诚如书中序所说,一个长期实际处理亲子问题的心理学家,所得结论绝不同于坐而论道的教育学家。本书作者杨谨,亲子专家,家庭关系专家。中央1套、2套、12、少儿等多家电台亲子节目特邀嘉宾。“实践出真知”,是这本书的第一看点。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治疗”大人与孩子关系的书。书中 “抱抱孩子很重要”、“陪伴孩子是奖励”、“别下命令’”等忠告,都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般一一罗列。家藏一本,随时翻阅,药到病除。这是看点二。

然而这本书只能处理大人和孩子间的问题吗?这当是本书的第三看点。

“你说的,孩子真的能理解吗?”一章中,作者建议家长,改变原有的说教方式,用孩子能听懂的话来告诉他们怎么做。然而大人与大人间的交流,又何尝不需要注意说话方式,用别人听得懂、乐意听的话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呢?

“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和孩子交朋友”一章,是建议家长用平等的身份引导孩子。然而大人间的交往,又何尝不希望感受平等、感受尊重呢?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看似是一本针对大人和孩子的书。然而书中的句句真知,对处理成人间人际关系也大有作用。书中体现出的“换位”、“体谅”、“尊重”等条件,都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如此,读者又为何不选择一本“一举两得”的书呢?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既然如此,亲子间可以相互教育,亲人间可以相互教育,甚至朋友间也可以相互教育。教育既然没有位置的尊卑,那么想要达到教育的目的,率先考虑的就应是教育方式了。

想让别人“听话”,首先应做到“话可听”。只有方式正确,才可能达到目的。既然如此,在“人人都能说出经典”的今天,“好好说出经典”是不是更值得研究和推崇呢?

其实我们都是孩子,都在被周遭时时刻刻的教育。《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更像是教会我们蹲下来和世界说话,教会我们如何把更好的生活带给周围的人。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家有一岁半幼儿,看书时正好有许多困惑,因而看的较慢。想在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没有失望。这本从名字就吸引了我的书,真真是所有新手父母需要的。

看过一些育儿书,关注了一些育儿专家的微博,平时也与身边的新手父母交流育儿经。大多时候,我们学到的都是怎样带孩子,我们做什么可以引导孩子更好的成长。但是很多都是大家的经验积累,坐享其成地引用方法得到较好的结果。可是为什么这样做就好呢?很少有人去思考。忙碌的生活让我们只追求结果,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杨谨老师本身是资深心理咨询师,又是亲子专家,她更多地从心理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让我们和孩子的心靠的更近,心近了,你说的话他都愿意听。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照搬照用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多观察孩子,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本书正是从心理方面娓娓道来,教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认识孩子的行为活动,从而了解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及时作出引导。

孩子哭了,不抱,让他哭一会,不哭的时候再抱,这样孩子就知道不哭才会抱。这样的观点到处在转,真的好吗?最近开始有许多新闻报道:用哭声免疫法的孩子得了自闭症或者是精神分裂症,再不愿与人交流。作者对这个也有解答,孩子哭了,大多是一种求救信号,可能是饿了,也可能是尿了,或者是衣服穿多了等等原因,不能笼统地用哭声免疫法。宝宝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对以后的语言的表达和认知的沟通都会起到极大铺垫作用。哭声免疫法带出来的孩子可能也会安静,可是孩子的表达会受到很大影响。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慢慢就不再提需求,等于是关闭了与孩子心灵沟通的大门。这是杨谨老师提出的与传统育儿经验相悖的一个观点,也是我特别赞成的。

书里也用了许多真人真事来做例子讲解,更通俗易懂地指出问题,分析孩子的不同心理,教我们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果果一岁半,成长中的问题几乎都有提到,最近他爱扔东西,爱撒娇,耍赖皮,看到我抱别的小孩会哭闹着要我抱,有时我也会烦,认为他越来越不听话,但是看了这本书,我开始更多观察他,试着了解他的心理活动,温柔地与他聊天,即使他还不会说话,只能做简单的表达。在我这样做的时候,他会慢慢安静下来。婆婆总说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直接给他做就行了。其实孩子什么都懂,我们尊重他,他也会回报我们的期待。

有次问果爸,为什么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他说环境影响呗,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我们总是期望孩子带给我们骄傲,我们有没有做到让孩子骄傲呢?感谢杨谨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方法,分析不同孩子不同心理,让我们有更愉快的亲子生活,培养出独一无二的天使。

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让我们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