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南旧事(三册套装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城南旧事(三册套装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城南旧事(三册套装版)》是一本由林海音 文 / 关维兴 图 / 狄菲菲 声音演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页数:3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南旧事(三册套装版)》读后感(一):旧事,童年

DK-8门票六哥随包裹送的,很惊喜

周末北京依旧霾,打开这本温暖的书

使得时间很快流过

童年总是埋藏在心底最融暖的记忆,每每提及,不禁一股暖流

很轻松,不算舒心

独自叙述者自己经历的童年

恩,是的,经典总是能够触动人心

刚开始会以为是大块头,怕看着吃力,慢慢的,希望看的慢些,再慢些,听她讲更多的故事,也许这也是经典的魅力吧,意犹未尽

力荐

《城南旧事(三册套装版)》读后感(二):找不回的城南旧人

《城南旧事》电影是几十年前看的,小说却是第一次读。朋友一年前买来这本书,终于在周末带给了我。

如果一位读者先读小说再看电影,极有可能的是觉得银幕上的人物与他头脑中的人物差了太多。但先看电影再读小说,这种感觉少了很多。甚至将书中的这些人物直接对上了当年的银幕演员——郑振瑶的宋妈,张丰毅的小偷,张闵的疯女人。

当然,还有小英子。银幕上的小英子,书中的小英子,还有作者林海音的童年形象,此刻她们已经是化作了一个形象。

看林海音的有关传记,这部凝结了她对于北平长久思念的小说当年出版时,并未引起太多的轰动。但几十年后的今日,却有越来越多的目光注意到了这部小说。打开豆瓣条目,同名的书籍甚至有十几页之多。

林海音的笔触真的了得,她的笔下是幼小的小英子的眼光,这眼光是孩童的,但有带着不易察觉的作者的悲悯。她写宋妈早已经死去的小栓子,写失去亲生父母的小桂子,都是通过一个小姑娘与他们的对话。正是在人物间的对话中,这些城南的市井人物有了真实的生命。

《城南旧事(三册套装版)》读后感(三):青山一郎净瞎读之人家才是大小姐嘛!

我不爱看农村的事儿,直到抖音上总问我:你是来拉屎的吧?我才把这本书捡起来看,我看了十几页后问抖音:你咋知道我是来拉屎的呢?抖音没回我。翻开一看,人家不是写农村的事儿,是写城里的事儿,我太讨厌那些写农村事儿的书了,费孝通除外。

这书好看在于作者没有“老娘要写成天下第一”的企图心,没有那玩意,按照能量守恒定律,她把心思更多地放在写准确和玩味上面,做一些留白,不做道德判断,比如《我们看海去》里的小偷,表达的更多的是同情和内疚,比如《兰姨娘》里的自己,道德上确有瑕疵。但她能忍住只是讲述,而不做判断。

我看这本书,总联想到《和平使者》,没错就是那个2022年上映的美剧,其实这部剧的核心并不是剧情,而且某种消解的情绪,插科打诨和情感,剧情只是让这种情绪反复出现的破道具。

我看林海音也有这种感觉,故事本身并不是很重要,反而是故事里面的氛围,细节和小用词,才是这本书的精华。我也不知道我感觉的对不对,咱也没见过,但我觉得林海音是个大小姐,总穿着旗袍,稳稳的那种。

《城南旧事(三册套装版)》读后感(四):完美的版本

在豆瓣《做书》小站看到了张立宪对他们编辑这本书时过程的描述与心得体会,非常感兴趣,马上从读库的淘宝网店下了单。

说实话,66块钱对这样一套三册字大行稀的书而言,真的不算便宜。但是,我必须说,这是我看到的《城南旧事》中最完美的版本。

可能由于个人的经历导致我对童年的生活几乎完全没有回忆,所以我也没有办法从内容上对这本书作出评论,也许等我看几遍之后,我会对它的内容有所共鸣吧。在这里,我只想说说内容以外我的感受。

用纸。淡淡的米黄色,温暖的颜色,让人阅读时能够心静。

封套。全幅关先生的水彩画,仅仅在书脊上印刷文字表明这是第几册。很用心的一个小小的设计:如果这本书我拿在手里在地铁上看,别人是不会知道我看得是什么书的,这点很好。好像很多人在地铁上都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看什么书,哪怕看的是一本很牛叉的书。

关先生的水彩画。我不懂画,但看到关先生的这些画作,感觉实在惊艳。他的画非常完美的、100%的符合了书中的内容,而且让我们看到了过去年代京城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那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安静的生活。充满了慢速、悠然、精致与典雅,远远好于现代社会的快速、浮躁、粗糙、庸俗。虽然硬件条件上现代社会远好于这本书描写的年代,但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最起码体验一把那种古朴的感觉。

装帧。在这点上,我不得不吐槽编辑,为什么要用精装本?要知道精装本可是非常不好拿在手里的!特别像我上面所讲,一本精装本的书,如果封面印了书的名字而我又不想让人在地铁上看到我看到的这本书的名字,那么我根本没有办法去遮挡。而平装本的书,我可以把书折起来遮挡住封面。这本书还算小,还算轻,如果是大部头的精装本,看起来可是太费劲了,非得有把子力气不可。所以我一直认为,精装本的书更多的是充门面的,而不是用来看的。

但瑕不掩瑜,我仍然给这套书5星的评价。

《城南旧事(三册套装版)》读后感(五):童年是什么

大概是第三次接触《城南旧事》了,依旧没什么感觉,依旧觉得插图很美,文字很旧,感情很装。

大约是觉得童年或者小时候哪儿懂那么多,哪儿还能记得这么清楚,又哪儿会想那么多?不过是成年人妄想的童年,大人对自己小时候的自私补全。伴随驼铃声“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呵,多么文艺的降临,多么优雅的童年。对疯子伟大的爱,对小偷温柔的约定,对兰姨娘的算计,这些难道不算是庸俗的大人对童年的意淫么?孩子哪儿来这么热烈,深沉,丰富,细腻而又波澜的情感,又哪儿来事后的反思?哪儿来那文章中丝丝淡淡的忧愁?这些一切甚至都不如插画来的好看,剥落一般光线的角度,确定而又飘忽的颜色,似乎总是在人物身上隐约的光晕,都是回忆童年似真似幻的最好写真,比文字更温暖,比语言更真实。

直到“爸爸的花儿落了”,直到“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前边所看过的一切开始猛然回放、着色、依附到角色上。记忆不仅仅是脑中的回忆,也关乎颜色、气味、声音、味道,当回忆起那骆驼商队、我似乎闻到了小时候煤球的味道、似乎想起了门口煤球炉子上蒸腾的水锅、想起了动物园骆驼的不屑和它臭臭的便便,小时候何曾管它疯与癫只管他是否与我交谈与我友好与否,职业、地位、状态、角色不,我从未关心过,甚至最可爱的人是学校门口买我两块钱一个玩具的小贩而不是那书中最可爱的人。我恨的,我讨厌的,永远是那个对我严加管束不让我干着干那的那位亲戚。

小孩儿的世界无关对错,只是好奇。当成长后,再去看那童年也变得不再简单,又何况别人书写的别人的虚构童年。同样当长大后的自己再去看童年,那童年就多了很多味道了,也就不再单纯了。成长很快,或许是爸妈一次认真的谈话,或许是一次考试的失利,或许只是爸妈往自己包里揣的一块油油的大饼,而作者却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所谓的童年便是此时成立,也是此时结束了,童年的定义只不过是,大人某日回首的回忆,成长却是终身不辍的追求。如此,童年的样子便是那大人眼中的样子,应该如何纯洁,如何无邪,如何天真烂漫。却忘记童年亦是成长而成,依成长而独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