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1000字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1000字

《从小众到主流》是一本由{韩}金兰都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一):快时尚与流行

市场经济,中间阶层的崛起,供给过剩意味着消费者主导的社会而不是生产者社会,大众文化为主流而精英文化式微,同时中间阶层引导的快时尚消费,从小众到流行。这就是现代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消费者行为的主要特征。 无论文化,观念还是商品都是按模仿律进行的,大规模生产时代远去,消费开始由模仿律与时尚规则主导,商品从小众到流行的过程也是文化概念普及的过程。 中产阶层的消费不是同质化,大众化的,而是被时尚,流行及各种亚文化概念引导的。身份焦虑是中产阶层的主要特征,其消费行为表象是快时尚。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二):匆匆一扫,大众科普级读物

免费书,拿手里就扫了一扫。

这本书贵在亲民,说得比较泛泛,没有相应知识背景的人也很容易理解,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还是不错的。

里面对于年收入的分类稍稍不是很满意,考虑到还是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和父母同住,其实更想看看根据不同的“可支配收入”(对比年收入)来看看大家的购买会有什么不同。

而且他要是能分析一下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不同消费类型我想会更好,因为一些外部因素例如人们接受公民教育的程度之类,这些外部因素不是静止的,而他们的走向最终也会影响消费习惯的调整。

另外作者对于消费的分析主要还是集中在物质领域,虽然他也提到了旅游这样的经历体验式的消费,但是他似乎对于个人成长类诸如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的学习型消费没怎么提或者提得很少。以前是家长要求小孩学习各种诸如绘画、钢琴的兴趣班,现在不少年轻人会自己主动参加这些课程,以期达到更好的精神享受。对于此方向的分析作者没怎么提,真是个遗憾。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三):书中观点与11月份的《商业周刊》完全相同:关注老年人市场

这本书中介绍,据Li & Fung研究所预计,以2010年11月为准,中国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了约1.78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3.3%,预计到2015年会达到2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5%,而到2025年,将增至3亿人以上。当前,中国的老龄人口拥有很大的消费欲望。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步入60岁之后,成为市场中具有超强消费实力的群体,如今这些人正不断颠覆老人的概念。中国的老年人已经不再是给什么就用什么的消费客体,也不再是需要子女出钱赡养的对象。如今,他们是消费的主体,也是经济独立的可能性新消费群体。

传统的老年人消费者认为储蓄是一种美德,追求尽量减少消费的节俭生活。不过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养老保障服务的落实,他们终于开始打开自己的钱包。仔细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市场上的热销产品,就会发现家庭用医疗器械、助听器等老年人使用的商品一一列在其中。这也证明了老年消费者的影响力正在增大。今后中国的老年消费项目如养老产业、旅游产业、医疗产业、老年人文化产业等将会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广袤范畴。因此,只要能正确把握这些以家庭为中心的老年人的特性,并运用到老年人商业中,他们受到市场关注,只是时间问题。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四):看完书后想发财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个消费的社会,特别是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更是随处消费的社会。除非生活在山中,或是对麦当劳和肯德基从来都不闻不顾,不然,生活在城市中,很难不被商场促销的宣传单和电视上漫天的指引人们购物的广告所影响。可以说,你几乎避无可避,那些带着热情的商品信息总会不请自来,呼啸着闯入人们的眼球。你打开电脑,它就会闪现出来,打开手机,它也会以短信的形式提示人们,快买东西,快去花钱,快去消费。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对这个时代无动于衷,不能对眼前的形势一片茫然,我们要总结,我们要思考,出现这样的物质大爆棚,是怎么一回事?置身于其中的我们,表现又是如何?又该何去何从?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小众到主流》显然是对当下中国社会消费的剖析和总结,是一个宏观又不乏细微的中国人消费图表,从中,我们看到了现下的生活状态,了解到了中国人的消费的现状以及问题。

书的前面部分,用类似采访的形式列举了现在不同年纪的的消费情况,这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喜欢名牌的,有热爱表现自我的,有十几年如一日使用同一个产品的,表现各异,从中可以看出消费的多元化,看出这些人的年龄段所代表的不同的人生和价值观取向。想来不同年纪的读者看到后,会从中拿来对照,其结果想来是有的心有戚戚,有的不以为然,有的还因为别人的消费水准之高,不免生出几丝羡慕嫉妒恨呢。不过这样可以“见贤思齐”,修正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实在是经济水平还不足以满足自己想要的花销的话,还是可以通过以后的奋斗来弥补,这样说来,还是蛮有正面意义的。

在呈现了这些消费的个案后,这本书开始从各个角度分析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像中国人注重物品的质量,亦同时喜欢价格高的东西。从中我们都可以在自身或周边的人那里找到印证。然后,这本书探究中国人消费喜好的根源,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消费的基因偏好,其中爱面子自然在所难免。爱面子是个双刃剑,成就了中国消费者,有时也难免伤害了消费者。想来很多人对此都深有体会。

《从小众到主流》读后感(五):只是说说对这本书的感觉

怎么说这本书呢,我不懂经济耶,可是我这个门外汉却是极不喜欢这本书的。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看了不舒服,没说到重点什么的。

我可不知道金兰都是谁,我不会被他的权威吓到。我只是说说我看这本书的感受。

他是研究消费趋势的专家,09年以来,他一直研究中国的市场和消费,这个书相当于他的报告吧!

书有研究味,条理清晰,可是我真不知道它说了些什么。

在关于消费信任的问题里,书里说的是事实,但这么写来却很失真。

“挣钱急红了眼的医院中误诊事件导致消费者不仅仅是“不信任”了,甚至开始“愤怒”。单纯的炎症说成是癌症,让患者接受残忍的抗癌治疗,产后3天的婴儿的单纯肠炎诊断成先天性的结肠症让做手术,患了盲肠炎的孕妇诊断成宫外孕从而进行输卵管摘除手术等这些误诊事例”

误诊在哪都是在所难免的,即使韩国最好的医院误诊率也不可能为零。

把误诊已这样的形式写出来,真的很吓人呢,可能病人家属又要去砍人了。

现在医患关系多紧张啊,也许哪天医生也去砍人了,那可真是热闹了。

三聚氰胺事件,黄素霉素食用油,苏丹红鸭蛋等等的等等,我们都经历了。是啊,我们的食品安全监制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加强监督。

问题很多,我们需要的是大家一起团结起来解决,不是在那里危言耸听,人云亦云,说风凉话不腰疼。。

这个对中国没有那么的了解吧,在面子问题里是我没看懂,理解错了,还是?

道德的面子里,“中国人能够接受去很多商场千辛万苦比较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但是把商场的衣服都试一遍又不购买的行为,在中国人看来是只有不知廉耻的人才能做出来”是这样嘛?去商场,不试衣服,你怎么知道哪类适合你,现在不是还有淘宝嘛,阿门!

中国人酒宴礼金等等的问题,有些是传统,礼尚往来,这个也是社会交往的一种,与面子没多大关系吧!

尊重的面子里“店员让自己感到屈辱或者丢面子,那么波及的效果无法想象”我只想问,如果一个店员服务态度不好,你为什么还要买她家的衣服,提高她的业绩哦,这个也很面子无关吧,你只是不喜欢这个人了。

世俗的面子里餐厅吃剩打包问题。这个应该是分场合,有些场合会打包,有些则不会,你确定你在很正式的生意场合,你还要打包!!!

这书里关于中国消费者分类里的那一个个事例,也许真是那样的,可总觉得极端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