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心说的陨落读后感1000字

地心说的陨落读后感1000字

《地心说的陨落》是一本由【美】威廉·T.沃尔曼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心说的陨落》读后感(一):真理不会蒙尘,明珠终会绽放光芒

说起哥白尼,大部分人都知道他因提出“日心说”,以及那本《天体运行论》而青史留名。但如果谈起他的研究历程,恐怕只有少部分钻研过科学史的人才知道。

威廉·T·沃尔曼的《地心说的陨落》一书,对《天体运行论》进行了重新解构,向读者展示出哥白尼理论令人惊人的创造性。

在哥白尼之前,人们信奉“地心说”。学说由柏拉图的学生欧多克提出,他企图用以地球为中心,一个套一个的天球来描述天体运动。但是,这种学说并不完善,天球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的总数。

亚里士多德也继承了地心说,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宗教等影响,他认为行星轨道是正圆,因为它最简洁完美。对于实际观测值与理论值不符的情况,试图套上N多个天球来解释。

到了托勒密,依然没超出地心说的束缚,托勒密建立了天文模型,提出了关于天文学的许多概念。本着简洁性的原则,托勒密提出了本轮和均轮的概念,天体绕着自己的本轮公转,本轮绕着以地球为中心的轨道公转,又提出“偏心圆”概念修正。神奇的是,这竟然与实际数据吻合了。

现在我们知道,行星轨迹是椭圆。但是在当时,人们一致认为轨道应该是圆这种完美的图形。其实如果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可以完美代替均轮,还可以省去本轮。托勒密的理论虽然错误,但是他积累的观测数据、一系列概念和理论还是宝贵的财富。

在托勒密之后,地心说又统治了一千四百年,直到哥白尼出现。哥白尼通过不那么精细的观测,结合包括托勒密在内的前人积累的数据,开创性提出了“日心说”,并写成了《天体运行论》来论述。这是一部十分难读的作品,不仅包含完整的日心说宇宙观,还有关于哥白尼个人的世界观、宗教观等等许多内容。

在哥白尼的体系中,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旋转。在这个体系中,类似天平动等现象得以解释。此外,许多数据与现代观测十分吻合,比如金星、火星的公转周期。但是里边也有许多数据与观测不符,比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等。

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当时受到过许多包含在神学家在内的的诸多人的批判,一方面,它挑战了宗教的权威,另一方面,它某些数据并不如托勒密体系精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哥白尼依然认为轨道是正圆。

现在我们知道,天体运动远比正圆轨道复杂,地轴进动、水星轨道进动、太阳自转,而且,太阳也不是宇宙中心,太阳系只是宇宙中沧海一粟。

虽然如今看来哥白尼的理论还有局限,但在当时极具开创性。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后数十年,第谷仍然坚持地心说,并画了个地球在中心,太阳绕着地球转,其他星体绕着太阳转的模型。

除此以外,还有诸如伽利略被迫害不得不低头放弃日心说、布鲁诺被处以火刑等事件,《天体运行论》更是在很长时间里被当成禁书。

所以说,哥白尼的理论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性,不仅影响天文学发展,也推动思想的变革。在当时,天文学与玄学、神学是相关的,有关地心说,宗教也引用经文做出许多解释。而哥白尼则将太阳解放出来。

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写道:“万物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这是因为,它在这个位置能够同时照耀万物。谁会把神庙中这盏美丽的等放到其他地方呢?有哪个地方比此处更好呢?”

《地心说的陨落》读后感(二):《地心说的陨落:哥白尼与〈天球运行论〉》:《天球运行论》如何引发了一场革命

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首版于1543年(也是哥白尼逝世年份),在那个托勒密“地心说”和基督教神权统治的年代,此书所提倡的“日心说”无疑是鲜有支持并具有异端邪说性质。但本书被斥为异端邪说是在1616年,且被列入《禁书目录》,此时距离出版已有73年。在这73年,第谷·布拉赫、伽利略·伽利莱、约翰尼斯·开普勒出生,布鲁诺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并证明了太阳在旋转。大概在这个时候,“日心说”开始产生了影响,促使人们去认识新的宇宙,同时反对的声音也日益强烈。

1835年,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被移除《禁书目录》,距离被列入《禁书目录》过去219年。这一期间,开普勒《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出版,开普勒逝世,伽利略宣布放弃哥白尼的异端邪说,伽利略逝世,艾萨克·牛顿出生以及逝世,天王星被发现。估计在这一时候,“日心说”依旧展现出完全的生命力,以及它精准的预言能力不得不让那些依据圣经、地心说的人们怀疑自己的理论,各种观察发现和证明材料也愈加证明日心说的准确,当然,还有日心说的简便。

当然,这可能并不意味着日心说被普遍接受和完全证明,而是证明在持续,对“日心说”的检验还在继续。1838年,地球的公转得到证明,1851年,通过傅科摆,地球自转得到经验性证明,直到1934或1935年,第一张展现地球曲度的照片才问世。之后的年份,年表便没有录入,大概在这个时候,“日心说”才被真正地广泛接受,同时也在之后的科学研究中认识到,“日心说”的宇宙观并非完全正确,宇宙的中心也并非是太阳。

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哈勃望远镜成功发射,距离拍到地球曲度的照片才过去56年,可见科技发展的迭代速度是指数上升。

此书的作者威廉·T·沃尔曼是继托马斯·品钦之后最受关注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也就是说他并非是一个专业的科普作家以及天文领域的专家。当然在写这本书时,他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且获得了来自天文学家的纠正。

作者自言:“本书旨在研究《天球运行论》如何引发了一场革命,因此对哥白尼的个人经历的叙述不过是一中点缀,但我还是会尝试描述他个人的的一面,认可他的一些个人品质……”

作为一本非专业人士撰写的此书,不可否认此书是严谨的。其结构也是新颖的,在目录上,每隔一个章节便会出现“注解:第X卷 第X章”字样,也就是说,此书有将近一半的章节是立足于《天球运行论》的讲解,因此它并非是草率的。当然,从篇幅的占比看,“注释”章节是极少的,更多的是另一半。

另一半的章节则是在阐述当时以及之后的知识环境,包括后来人的努力和成果的讲解,该类章节也可看作对《天球运行论》更深入的讲解,其章名有《曾经的信仰:宇宙论》、《曾经的信仰:运动》、《1543年的观测局限》等等,可见其着重于“《天球运行论》如何引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与基督宇宙观冲突的宇宙观理论被接受的路程是多么的艰难。

《天球运行论》很多理论基础来自托勒密,“日心说”也并非原创,缺乏先进仪器的观察验证,更多是数学论证,但是即便如此,他也推理出接近现代论证的数据。不可否认,哥白尼与《天球运行论》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里面充斥着天文学术语,在本书附录,有着整整六页多的术语。除此以外,还需要扭转现如今术语与哥白尼时代术语的不同。总之,这本书没有天文学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天文学热情,是很难进入和读懂的一本书。对于其中的理论讲解,包括笔者,可以信誓旦旦地说完全没看懂。但反之,是一本很有助益的科普著作。

《地心说的陨落》读后感(三):漫长“地-日”交战史中的别样闪光

作者:捷Jesse

谈起中世纪的天文和物理学,托勒密、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等一串熟悉的名字闪现在你我眼前。有人曾提出,哥白尼颠覆了教会天文学,推动了天文学进步,甚至在教科书上还有“哥白尼的日心说使天文学从陈旧科学观中获得新生”的评价。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系列丛书引进的“反英雄史”小套装的最后一本,就是《地心说的陨落:哥白尼与〈天球运行论〉》。作者威廉·T·沃尔曼为我们揭开那段历史背后的真相,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哥白尼虽然未能突破时代,也未能突破自我,但仍然伟大!

《地心说的陨落》是对哥白尼的著作《天球运行论》注解而成的作品,并非哥白尼的传记,或对哥白尼为何提出“日心说”的解密,但是注解的过程必然绕不开时代背景的介绍、对哥白尼的描摹、人物品质的刻画,也许,我们也能找到哥白尼的学说和著作先蒙尘后闪光的缘由吧。

通篇注解,渐显模型

哥白尼的青史留名源于他的《天球运行论》,他的研究历程也可以从全书窥得一二。作者威廉为《天球运行论》进行注解的过程,也对哥白尼生活时代的天文学常识与大众文化进行了介绍,这份对时代的“重构”与“还原”间接印证了哥白尼理论令人惊人的创造性。

16世纪前后,正值欧洲中世纪结束之际,世俗教会的权威仍在维护着早已陈旧不堪的欧洲宇宙观念:古典天文学和《圣经》。其中,包括了亚里士多德对地球、太阳、月亮等每种自然界中物质的论断、托勒密对星体的解读(“地心说”)、教会对《圣经》的阐释…

哥白尼在《天球运行论》第一卷第5章部分论述:除地球及其周围物体外,整个宇宙似乎都在周日旋转运动。他推理:如果天宇未做此运动,而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转,那么行星有时靠近地球有时又远离地球,恰恰印证了地球的中心并非这些行星圆轨道的中心。

他的“似乎”代表的推测,却被紧接着的“的确如此”“一定表明”的内容所肯定。是的,哥白尼的论证,完全“致力于论述日心说假设”。然而,教会对新学说仍然采用镇压与审判。沃尔曼通过逐章注解《天球运行论》,已渐渐将被禁学和伪科学的哥白尼的学说和著作剖析并公诸于世。

科学理论,漫长受众

哥白尼之前,人们信奉的“地心说”是由柏拉图的学生欧多克提出。他设想,地球是中心,并使用一个套一个的天球来描述天体运动。此后,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地心说,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宗教等影响,他认为行星轨道是正圆,因为它最简洁完美。

然而,实际观测值与理论值并不相符,亚里士多德试图套上N多个天球来解释天体运行。到了托勒密,他依然以“地心说”为蓝本,建立天文模型,提出了天文学许多概念。他指出天体绕着自己的本轮公转,本轮又绕着以地球为中心的轨道公转,随即提出“偏心圆”概念进行修正。

托勒密的模型,让理论值和实际数据出现了吻合。我们现在都知道,行星的轨道实际是椭圆,并非理想的正圆,而太阳只是处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位。因此,“地心说”出现后的一千四百年,天文观测者们分析了前人的积累数据,哥白尼甚至创造性地提出了“日心说”。

在哥白尼的体系中,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旋转。他认为,“万物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这是因为,它在这个位置能够同时照耀万物。谁会把神庙中这盏美丽的灯放到其他地方呢?有哪个地方比此处更好呢?”

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使用的数据不如托勒密体系精准,甚至也错误地将轨道按正圆计算,但他的创见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时代的发展,他巧妙地将“太阳”从宗教的“樊笼”里解放出来。直到后人,都认为哥白尼为天文和物理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反英雄史,成就英雄

不知不觉,我们阅读完了达尔文、拉瓦锡和哥白尼等三位科学家的故事,他们都当代国际著名作家执笔撰写。通过他们的笔触,还原科学大发现诞生的历史现场,从普通人的视角反观这些科学巨人,描绘了他们传统认知之外的真实形象。

有别于传统的科学史,这套书并不关注科研成就,而是科学巨人背后的境遇。作家们以他们的敏锐、先锋意识和批判精神,为那些科学巨人改变世界的老套故事注入全新活力,也让科学家小故事走下神坛,化身为身边的趣闻。

在作家笔下,达尔文不再是挥舞进化论巨剑“杀死”上帝的英雄,也没有小猎犬号那诸多传奇,而是带着进化的秘密和犹豫、怯弱、自私的性格,混迹在神学主导下的伦敦科学界,转身变为“摸鱼科学家”,甚至用尽后半生力气避免进化论问世。

而拉瓦锡发现了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催生了现代化学,却因为贵族身份、曾为收租人的经历,被非理性的法国大革命浪潮送上了断头台。直到头颅落地,还在数着眨眼次数的他,只不过是刀下冤魂的其一,而一位天才就此陨落。

传统的英雄史,总是描绘“向上”的故事。在文学上,“反英雄”反而是个有趣的概念。英雄不再完美,而是秉性如你我,有缺陷、有不堪,心中向着光明,却也惧怕烈日灼身。英雄的传奇原本就与自身的渺小共生,希望这套小书,能让我们学会不再畏惧,学会找到心中的“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