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经典读后感有感

《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经典读后感有感

《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是一本由杨国良 / 刘秀秀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读后感(一):爱生活,好读书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自己的一生,印证了这句话!

杨绛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也有一颗嗜书如命的魂。年幼时,父亲是她的知己,父亲问她,三日不读书如何,她说不好过,又问,一星期呢?那一星期都白过了。这就是杨绛,从小在父母亲的影响下,她用以裹灵魂之腹的唯书而已。

及至成年后,她很幸运,认识了与她一样好读书的钱钟书。Soulmate是形容他俩最贴切的用词了。那时候钱钟书还是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写出《围城》,也没有别的成就。在往后六十多年的岁月里,他们一起游学,一起读书,一起写作,一起生活,熬过了苦难,也历经了欢乐。

虽然有理想的伴侣,但并没有完美的生活。他们在国外游学时,抗日战争爆发,他们毫不犹豫,立即启程回国。他们都不喜欢宣扬爱国主义,但他们的爱国之心是用行动来说明的。回国,与祖国共存亡。

八年抗战,作为一个文人,她能做什么?她也不知道,但是渐渐她也摸索出一种方法。那就是写喜剧,喜剧中爆发出的笑声,在战火中为老百姓们传递着一丝希望。在战乱的当下,不知何时会结束的战争,杨绛用喜剧让人们从心底发出笑声来对抗绝望。

时事艰辛,但杨绛不改本心,一如既往读书写字,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

抗日战争结束后,生活又回入正轨。但是,随后到来的是十年,这对知识分子造成了巨大的迫害。当时有许多文人都被迫害致死,活着的也过的并不好。

杨绛是珍惜生命的,因为她还要读书呢。她有一颗包容世事的心。尽管遭到很多不公待遇,但她仍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厕所里看书,在田埂间阅读。岁月给了她皱纹,但更多的是给了她智慧和胸怀。

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包容的处世哲学,让她和钱钟书熬过了岁月。之后还是写作读书。

钱瑗去世,钱钟书去世。留下杨绛,在这世间整理。她说她没有洗炼干净之前,带着一身尘浊世界的污垢,不好“回家”。于是她留在这世上写作出书,为钱钟书整理手稿出版。

现在杨绛已经105岁了,她的百年人生,一本书不足以道尽。但是她的生活态度,治学心得,我们还是可从中略窥一二。她淡泊的处世风格,和认真的治学态度,在岁月中积淀升华。

杨绛的一生,经历了九蒸九焙,才酿造出这一杯醇香的茶。

《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读后感(二):杨绛:住在书里的女子

如果说《我们仨》中的杨绛将一个与世无争的家庭诉诸于笔端,记录着珍惜的影像,那么在《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中,身为作家、译者、学者的杨绛转而成了他人反观的对象,在一部长达一百余年长的纪录片里融汇了她对世间百态的体悟,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九蒸九焙中炼成中国人最为推崇的“美玉之质”,在蒙太奇般变幻的跌宕人生中,成就她的唯有知识分子栖息在灵魂家园里寻求真理的深沉情感和信仰。

杨绛一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就是读书,其读书意识的萌芽来源于书香世家氛围的熏染以及父亲杨荫杭开明的教育。她心目中的父亲正是后来在《堂吉诃德•译者序》中所言为了正义舍生拼死的“疯骑士”形象。在她百年治学灵感的起点,一切劳瘁辛苦皆从家人的谈笑间散去,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于司空见惯中发现美感,从而见出神奇和深邃的书理,从父母的言行中升华,在静默的反思中文化血脉得以传承,这是她信仰的开端。

故乡的智慧灵性和深厚的家学传统孕育了杨绛扎实的国学功底,在海外的留学经历又谙熟多种语言文化的精髓。在她早期的创作中,捕捉人的斑斓性情与复杂精神世界流露出南方文人的细腻,伴随着血雨腥风,又在生存痛苦的洗礼下体会到忧患重重。在东吴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指引她对文化的钟情上升为一生虔诚的信仰。

性情使然,放弃政治专攻文学的杨绛一心一意投奔水木清华,因为命中注定有个人在那里等她的出现。恋爱不是找对象,是在找自己,在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上,杨绛与钱锺书有着心灵的共通,钱锺书称杨绛妻子、情人、朋友,绝无仅有的三者统一体,他们因书相识,结缘,又成为志同道合的知己。许多书伴随他们的足迹走遍了半个地球,穿越战火和历史的险峻、疾病的侵扰和心理的劫难、颠沛流离的政治风暴甚至震彻人心的生离死别,读书治学给他们提供了最安全的庇护所,经过牛津古风和巴黎自由的洗礼,在时空纵横交错的综合文化背景下,不断扩展精神版图,奠定了他们一生中西方文化精髓融会一身的独特气质。

杨绛所谓的读书好比隐身的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这正是杨绛和钱锺书所期待的超然境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披着隐身衣穿梭在书海之间潜心治学。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杨绛的一辈子始终活在书中,与书相依的百年也是信仰建立的历程。由读书获得内在宇宙的宁静抵御孤独、病痛与死亡的来袭,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如殉道者那般践行着对生命的思考,《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诠释出富有生命底蕴的灵性智慧,一遍遍的抄写《槐聚诗存》则是追忆钱锺书的一剂良药。在回家的路上,她以写作身体力行涤除尘世的污垢,细数着直指灵魂深处真切的表达,这将是她最宝贵的行囊。

2014.03.07 文汇读书周报 略有删减

http://dszb.whdszb.com/whdszb/html/2014-03/07/content_180819.htm

转载请发豆邮告知,谢谢。

《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读后感(三):《九蒸九焙的传奇》(杨绛传)经典语录

●他认为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自己因此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杨荫杭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人所能得到的最高级的东西,便是令人惊异的事物,是神明的闪光。 ●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要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钱钟书《围城》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杨绛以“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明友关系。”伯牙碎子期妙解之琴,渐离继荆轲未竟之志,人生若得一知己,足矣!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尤袤)好读书,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一切美德只可以用一件东西来交易,这是一切交易的标准货币,这就是智慧。无论是勇敢、节制或公正,反正一切真正的美格都是由智慧得到的。——苏格拉底 ●什么是天堂?天堂是一座图书馆,它以如此巧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博尔赫斯。 ●婚姻作为世间最初的一种友谊而出现。 ●人失去庇护,失去依附后成了孱弱无助的可怜虫,人性中潜伏的丑与恶毫无遮掩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他的公民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 ●我有敢于入世的胆量,下界的苦乐我要一概担当。《浮士德》歌德。 ●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 ●除了极少数外,人类几乎全无灵魂。 ●那么是否还有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我”,执笔在人生边上书写,看透世事艰难,人生真相? ●学至于乐,则不能自己,故进也。——张载 ●灾祸孕育智慧,苦难磨练人品。 ●暗夜的长翼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臧克家 ●解剖的锋芒含而不漏,婉而多讽。——柯灵 ●喜剧应该是人生的镜子,风俗的榜样,真理的造像。——塞万提斯 ●描写真实就“必定要暴露许多不愉快的事实。” ●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能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世界原系缺陷,人情自古刁钻。——徐谓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幽默是“寂寞的内心的安全瓣,”只有尝过泪的深味的人,这才懂得人生的笑的心情。——鹤见佑辅 ●笑不是调和;笑是不调和。 ●我读了《堂吉诃德》总觉得最伤心的是他临终清醒以后的话,“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善人吉哈诺。 ●人脱不了俗物习性。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人如山中植物,若想冲破云天,就得学生命长久的松榕,须知冬去春来临,沉寂的鸟儿鸣叫,凋谢的花儿开放。 ●正神明则民皆圣贤,崇妖妄则民也愚昧。 ●惠特曼相信“真实”的力量,只要适当说出事实,则一切罗曼史立即黯然失色。 ●苏格拉底认为,人越接近似上帝,需要的越少。 ●我的形骸,好比屋舍;我的心神,是房屋的主人。 ●青春的清纯和心无旁鹜的安静。——肖复兴 ●凡是人,无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些灵性良心,贫贱的人,道德品质不绝富贵的人。但困境中最容易论丧的也是美好人性,良知和尊严生命危机面前往往如蝉翼般单薄易碎。 ●静独,是吹落我们枯枝残叶的一阵无声的风暴,但是,它把我们活生生的根芽,至深地送进活生生的大地和活生生的心里。——纪伯伦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钱钟书译拜伦诗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陆游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庄子-秋水》 ●自由是一种奇怪的东西,人只要知足安分,他就有足够多的自由。 ●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青年时代渴望肉体的自由,晚年追寻的则是精神的自由。 ●人之出生,并非为解决问题,似乎是为了寻求问题的起源,然后停止在每个人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人们时常说起独创性,但我们一生下来,世界就开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一直到生命结束。除了力和意志,能有什么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呢? ●天命不可违,亡者不可追。既然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要很好地珍惜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数,每个人都会自生自灭,悲伤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坚强的活着,这是对亡者的一种安慰。——杨绛●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或者我,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苏格拉底 ●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焉知生?由生知死,由死知生。圣人敬天命,畏天知命,方是君子大节。天意示警,生命无常。 ●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唐高宗李治《渴大慈恩寺》 ●死亡是我们共有的目的地,没有人逃的过。这是注定的,因为死亡简直就是生命中最棒的发明,是生命变化的媒介,送走老人们,给新生代留下空间。——乔布斯 ●不和谐的两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斗争,有斗争必有胜负。胜者或者消灭对方,或者制服对方,又形成统一。斗争可以不断,但矛盾必求统一。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乔布斯 ●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世上的事,无一永久。人活在世上,无处可逃,等在生命尽头的是死亡。 ●世上的事最后归结于为一本美丽的书。——“诗人狂”马拉美。 ●向天观看,瞻望那高于你的苍穹。——《圣经-约伯记》 ●这世界是美好的,在这世界上生活是快乐的。——释迦摩尼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 ●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 ●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间,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爱因斯坦 ●生活需要的不是上帝的献礼,而是我们的善行。——列夫托尔斯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