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读后感精选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读后感精选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是一本由罗银胜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读后感(一):一位不争的传奇女子

钱钟书曾这么形容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周国平曾说:“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记得之前对杨绛的《我们仨》,那本悲情又温情的书,至今仍在心中留下了感动的回忆。她作为妻子、母亲的形象我略有了解,可除此之外,我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她这个人。撇开她的不同身份、所处家庭,真正的杨绛,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本《杨绛传》是罗银胜所著,作为知名传记作家,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的传记写作,这本传记更是得到了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阅,根据杨绛先生的意见,对于史实、文字等疏误之处进行修正和删改。这种花费时间考证与甄别,剔除坊间诸多不可靠的传闻,让传记更真实。 杨绛,本命杨季康,家中排行老四。“寒素人家”出身,祖辈身份无外乎书生、穷官,但都秉性正直,酷爱读书。她的父亲,致力于革命救国救民,母亲,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低调持家。虽然那个时候社会动荡不安,进步知识分子不懈寻求发展解放之路,但家庭关系和谐,父亲辞官当了律师,继续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告诉她要勇于说不,喜欢看的书都会放她桌上,但如果不看,这本书就会消失;母亲,温柔贤淑,对所有人都客客气气,大方和善,在他们二人的影响下,杨绛对世俗名利欲望不强,不盲从。童年时代的杨绛,在父母的疼爱下,欢快活泼、无忧无虑的长大了。 在东吴大学读了一年的杨绛,开始苦恼自己应该学什么专业,父亲开导她“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因为文科只有法预科和政治系,父亲坚决不要女儿学法,杨绛只好选了政治系。可她对政治毫无兴趣,只求功课能及格,其他时间全泡在图书馆里读书。也是这段时间,让杨绛明白她不能当医生那样治病救人,也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但她可以用她自己性情相近的途径,尽她的一份力。 她这一生,淡泊名利,宣扬女性独立也是从她的文字着手,进行温婉的自省。从最初十六岁振华女中要求学生演讲宣传,她认为“当时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人很会欺负女孩子”,便不愿意去参游行搞宣传。到后来她的文章里塑造的角色形象,都可以感受到关于女性主义、女性独立的思想。 看到他们接受批斗,既无奈不忍,又感动于他们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有人说,她这一生太淡泊名利,没能承担起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可读了这本书,我一直在想,所谓的承担责任究竟指的是什么?她的戏剧作品中很多角色都是底层人民,描述他们艰苦的生存状态,表示对他们的同情。即使她曾遭受非人对待,她的文字里也只字不提那些恐惧、恨意,没有冷嘲热讽、没有针尖对麦芒的宣泄,但悲愤之情却隐含其中。看似平静,实则波涛汹涌。 读这本书,在看到更为真实的杨绛先生的同时,更沉醉于她温柔而有力量的文字,朴实而通透的人生态度。乱世不惧,盛世不骄!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读后感(二):杨绛先生和《堂吉诃德》的故事

其实提到杨先生,我想也许少数人知道她的一生,大部分人都有听过她的部分事迹。《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是我读的第一部关于她的传记。杨绛,江苏无锡人,出身于“寒素人家”,家庭和睦自由、民主开明。我想谈谈我看完整本书之后杨绛先生与她翻译《堂吉诃德》的故事。

(不评价杨绛先生所翻译的《堂吉诃德》的优劣)

1961年,杨绛的《论萨克雷<名利场>》发表后,她根据文学所领导的要求开始了对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研究与翻译工作。

在此之前的两年,即1959年初,为了译好《堂吉诃德》,她便开始自学西班牙文。

1966年,她已完成翻译工作的四分之三。但直到1976年才完成整部作品的翻译,我想与你们分享的便是这十年之间杨绛关于《堂吉诃德》的故事

1966年8月27日,早上她翻译的《堂吉诃德》稿子被没收,晚上她被剃成了阴阳头(后来杨先生直接剃光了头发)。

那时,为了防止意外,杨绛先生认为要“销毁罪证”,他们烧掉了很多东西,可是《堂吉诃德》她没舍得,这是她在无休止的学习与批判的夹缝中的成果。当时有个名词叫做“黑稿子”,“诲淫诲盗”者。她觉得《堂吉诃德》应该不算“黑稿子”,但为了免得这部稿子遭殃,她主动上交了,结果这部稿子还是被没收了。

1967年夏天,杨绛“下楼”了,然而她的检讨中出现了“四个大妖精(大跃进)”,晚年时,她痛陈了“四个妖精”与“堂吉诃德”的渊源。

我做了牛鬼蛇神,每夜躺着想这想那,却懵懵懂懂,一点没想到有妖精钻入笔记。我把这点疏失归罪于堂吉诃德,我想他老先生也不会嗔怪的。

其实杨绛只是在自己的笔记中误写了字,却遭到了批判,那时杨绛大概一心用在了翻译《堂吉诃德》上,所以脑子大概糊涂了,让“妖精”趁机钻入。其实这也侧面反映了杨绛先生对于《堂吉诃德》这部作品所倾注的心血。

“下楼”以后,杨绛想拿回自己的堂吉诃德译稿。机缘巧合,她打扫储藏室时,她找到了自己的译稿,她想悄悄拿走,结果没能成功。下放干校前夕,她才终于拿回了自己的译稿,像找回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女。

杨绛先生与《堂吉诃德》在这十年间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她的铮铮傲骨、她的坚韧乐观与她温柔的她力量。在那期间,她受到的待遇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待遇,但她对钟书,是保护;对侮辱,是抗议;对这种际遇,是坦然“这回我至少可以不脱离实际,而能为人民服务了”;对其他身处逆境的人,是帮助鼓励与爱护;对她的《堂吉诃德》,是不放弃……

我去搜了网上有关杨绛先生的传记,其实还蛮多的,关于这本传记,读之前,它吸引我的点就在于书封上“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阅的个人传记 真实展现105年的传奇人生和处世智慧”这句话;读之后,是这本书中娓娓道来的语气与翔实的资料,书中有许多杨绛先生的译作与作品,且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让我们从文学创作这方面也能对杨绛先生有够多的了解!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读后感(三):低调的“奢华”

除了正史中的那些佳作,很少看国内传记作者写的中国人的个人传记,因为多半很无趣,几无价值,但这本《杨绛传》似乎必须除外。一则,这本个人传记写得平实,却又娓娓道来,婉如以一种特别的视角在观看一个人的一生;二则,这本传记所写的是杨绛,她是丈夫钱锺书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尽管自己才情巨大,却长期甘于做钱锺书背后的“灶下婢”——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值得品一品;三则,这本个人传记得自杨绛先生口述的大量一手资料,据说是四易其稿,质量当应值得期待。

杨绛为人处世平和、善良、低调,做学问勤奋不懈,终生淡泊名利。这样的特质,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的家庭教养。书中她和父亲的几句对话虽然平淡,却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有一次,杨荫杭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不好过。”杨绛说。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星期都白过了。”

杨荫杭笑道:“我也这样。”

三天不让看书会觉得“不好过”、一星期不让看书会觉得“一星期都白过了”的杨绛,是一个典型的旧知识分子,她甚至时事政治都不那么敏感——却始终能够保持着一种平静、淡然、知足。不争胜争,人生如是。

钱锺书一生著作等身,名气似乎更大。但杨绛甘愿隐身其后,做了大量的遗稿(笔记)整理工作——她觉得这个更为重要,因为她是他“最贤的妻”。但与此同时,她自己也呈现了自己“最才的女”的一面。

1943年至1945年间,杨绛创作的剧作《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游戏人间》《风絮》等相继在上海公演;1948年9月,出版了译作《1939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1950年4月,出版了英译本转译的西班牙名著《小癞子》;1978年,出版了《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了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了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了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了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8月,出版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4年8月,出版了中篇小说《洗澡之后》——这也就是说,她去世的两年前,还是笔耕不辍。百岁老人杨绛先生的一生,见多识广,无悔无怨。

家庭的富足,那是一种幸运。但自己更多的成长,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从鼓足勇气、“打定主意” ,在10岁那年离开家庭去上海启明读书,到后来自学一年考上清华外文系研究生,直到生命在2016年划上句号,杨绛的幸运,或许可以归结为她与钱锺书风雨与共的大半生——但倘若没有她自己的各种储备或者说综合能力——那也是有相当难度的。

每个人的一生到底会划出怎样的人生轨迹,是各种各样的必然与偶然使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因素都会发挥作用。一帆风顺的人生好过,波澜起伏的人生难过,但后者却尤其考验人、磨练人,人生境界往往由此而成——觉得自己不如意这时,来看看杨绛负重前行的后半截人生,或许就会有所触动,进而开启自己另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读后感(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我记得我第一次知道杨绛这一名字是在初中,当时是在语文课上一篇叫《老王》的课文,上课时语文老师还特别提到了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杨绛至今还在世,从此我就认识了杨绛这么一个人。但之后一直没有主动去了解杨绛,高一时听到她去世的消息还发了说说专门感叹了一下她的去世。只能说杨绛和我们的生活算是很近的一个人了,至少我们曾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呼吸16年。

直到现在也终于可以借这本书全面了解一下杨绛了,这本书没有关于杨绛的一些八卦小道消息之类的,都是正儿八经的介绍杨绛。因为毕竟是杨绛自己亲自审阅的个人传记,所以内容都是杨绛想给大家展现的那个样子。如果专门只是为了八卦什么的那就可以忽略此书了,但是想全面了解一下杨绛这本书绝对不错。此书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引用了许多杨绛自己写的文章,虽然可能看起来会觉得有点多余,但是其实看了这些文章才可以更能感受到文章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读完此书,对杨绛的第一印象就是谦虚。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能感觉到她的谦虚。人人都知道杨绛是钱钟书的妻子,然而杨绛却不比钱钟书差,并且杨绛和钱钟书是属于互相成就的。钱钟书写出《围城》的背后有一大部分功劳都是杨绛的,钱钟书在写《围城》时是杨绛让他一心一意的去写,所有家务之类的事都由自己承担,好让他专心写书,钱钟书每次写完也都会把稿子拿来给杨绛看。

杨绛与钱钟书

我对杨绛另一个肃然起敬的点就是他在1955-1976年之间的遭遇,那时的文人是真不好过,没有给你戴个有,有也给你颠倒黑白,每一天可以说都是一种煎熬了,并且对于杨绛和钱钟书这样没书不行的人来说那更加难熬了,但是杨绛却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生活虽然苦但我至少活着。事后写出来的《洗澡》也是那种淡淡的,没有感觉到一丝愁怨。

女儿和丈夫先后去世,此时的杨绛内心是得有么的痛苦。她在之后以三人名义在清华捐赠了好读书奖学金来支持寒门子弟。并且整理了钱钟书的大量笔记并付梓出版,睹物思人不知在整理笔记时杨绛内心又是怎么的。

没想到我刚认识杨绛的那年,杨绛本人深陷书信拍卖的官司之中,有人私自将钱钟书杨绛的书信寄送给拍卖行进行拍卖。杨绛本人深受其扰,因为这属于隐私,并且私信虽然对于研究本人有价值但是杨绛不想破坏钱钟书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还好最终杨绛赢得了官司停止了书信的拍卖行为。

杨绛还说“多会一门外语好比一多把金钥匙,每一把金钥匙都可以打开一座城。城里有许多好看好玩的东西,好像一个大游乐园。如果你们不懂外语,就会比别人少享受很多东西。不要因为自己在学外语的某一方面困难就放弃外语,这样就太可惜了。”她还说,“我学习西班牙语,是没有老师教的,只要刻苦和努力就会学好。”这对于我这种语言学习者来说真的可以起一个巨大的激励作用,杨绛自己熟练掌握三种语言,钱钟书熟练掌握七种,我这只要熟练掌握一种的又有什么怕难的呢。

如果还想了更加深入了解杨绛,那么《杨绛全集》一定不可错过。再辅以同时代其他人的回忆录,就能非常完整的了解她了。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读后感(五):人人都爱钱钟书,而我独爱杨绛

她,用105年的人生,尝尽人间百味,用自己的涵养和学识,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她,是丈夫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尽管自己有着巨大的才情,却长期甘于做丈夫背后的“灶下婢”。

她,就是中国最后一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杨绛。

如果我们将张爱玲比作一朵带刺的玫瑰,那么杨绛必定是那朵清丽的茉莉。

由天地出版社重磅推出的《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将以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阅的个人传记,真实展现105的传奇人生和处世智慧。知名传记作家罗银胜阅览了杨绛先生口述的大量一手资料,四易其稿,终将这位经历了百年世事变迁仍固守初心的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以温暖的笔触诉之于此。

世人皆知杨绛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才女,她不仅为人平和、善良、低调,且始终保持着一颗初心,珍惜时间,不断地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成就自我。作为钱钟书先生的妻子,她虽有一身才情,却终生淡泊名利,甘愿被称作钱夫人,隐于钱钟书的身后做一个博学、睿智、宽容、坚强的才女贤妻。

钱钟书曾称其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从出生到去世,她见证了一个世纪。105年的人生中,她面对战火、疾病、生离死别,从乱世中走出,经历人生中的起起落落,却依然能保持着平静从容。就像书封上写的那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

在中国文学领域,能被称为“女先生”的人寥寥无几,而在近代和当代能被称为“女先生”的人也均为德高望重之人,它是对有突出贡献的妇女的一种尊称。像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以及本书的主人公杨绛先生等等。

杨绛一生著名颇丰,成就卓著,主要作品包括剧作《称心如意》《弄真成假》,中译本《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长篇小说《洗澡》,中篇小说《洗澡之后》等等。

她的学识和智慧、内涵和修养成为无数人的精神楷模,她与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更是令人羡慕。作家黎戈曾称:“杨绛先生的品质,就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周国平也曾说:“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到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的上路。”

我想,《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将会是目前为止我看过的讲述杨绛先生百年人生最详细的一部著作,它不只详细地叙述了杨绛先生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家庭变迁、求学历程、文学创作等,还深刻地还原了她与钱釧书相濡以沫,恩爱60年令无数人艳羡的爱情。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读后感(六):我们现在所读的每一本书,都是对知识,还有过去同样热爱读书之人的致敬。

早在读这本《杨绛传》之前,我就已从各路文章中读过关于老先生的二三事,但都只能算得上是了解了其表面。

《杨绛传》

真正打动我,让我认真去读完这本书的,是钱钟书先生对自己的妻子杨绛的评价:

时至今日,她的故事读来仍旧让人肃然起敬,为她对知识的热忱、对朋友的真诚、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对伴侣和子女的爱护,这一切,共同造就了一位真正影响时代的典范。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说陈道明曾经这样说道:

两位老先生到底有多爱书?从这本《杨绛传》中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

由此可见,书本是贯穿他们一生的存在。

目录

无论是在少年读书时期,还是在国外求学期间,还是在被批斗期间,亦或是生命的最后时刻,这种对知识的执着他们一直没有放下。

这种执着,也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

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爱读书的人是否内心都比较纯粹?

看完杨绛先生的故事,这个问题也就有了一个答案。

现在互联网虽说让我们得生活便利了不少,但是也使我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而专注于读书的人,在读书的那一刻,是不会被外界信息所打扰的,眼睛和心所到之处,皆是书香。

爱读书之人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热门问题:现在爱读书的人还有多少?

爱读书的人现在还有多少,我没做过统计,但就拿我身边的人来说,几乎是没有!

大多数人都沉迷于即时娱乐,而埋头看一本书并不有趣,况且读不读书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也不是很大。

但读过杨绛先生的故事后,就会真正明白“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在书中,有一章专门讲了1955-1976年间的故事,在那个时代,知识成了原罪。但正因为读书带来的豁达底气,让她即使每天都要遭受折磨,也依旧甘之如饴、苦中作乐。

读书能给人带来什么?

这个问题或许千百个人就有千百个答案吧。

但于我而言,书本就像是精神食粮,它可以杂,但不能没有。我们现在所读的每一本书,都是对知识,还有过去同样热爱读书之人的致敬。

万幸我还能读书,万幸我还喜欢读书。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读后感(七):不愧为活过百岁的人,面对波澜壮阔,依然处变不惊

最初得知杨绛是因为钱钟书,读了《围城》,想更深入的了解作者,被钱老那句“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激得哭笑不得,反倒同情起想结识他的女士来。既然本人不愿,那就拐个弯儿,听他的夫人怎么聊他和他的《围城》吧!这么一来二去的,我反倒成了他夫人杨绛的“粉儿”。

杨绛,本名杨季康,家中排行老四。(不由得想起赵四姑娘,排行老四的夫妻运好像都不错。)上个世纪辛亥年出生,见证了民国和新中国的诞生,接受了东西方的教育,经历了与亲人的逐一别离。在这个苦乐参半的世界看了百年风景,终于了无心愿、寻她挚爱的家人而去了。

最近有幸读了罗银胜得到杨绛亲审的本人传记《杨绛传》,重新回顾了这位温和豁达、聪慧坚韧的老人波澜壮阔却又波澜不惊的一生。

★幼年的季康,活成了人人艳羡的模样

杨绛生于北京,其时她的父亲杨荫杭历任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检察长,司法部参事等职。后因政事辞职离京,举家回南,先后在无锡、上海、苏州落脚。杨绛就随着家里在不同地方陆续完成了学业。

杨绛酷爱读书,当归功于其父自有一套诱她读书之法。想读的书够不到,拿下来不看就又被父亲束之高阁——所以书来之不易,有书要立刻读。冬日父亲书房有暖炉,不说读书只说愿意女儿静静地陪伴。不说话能干嘛?除了偶尔添碳自是读书。高明的教育方法啊!

父母恩爱和睦,互相扶持、同甘共苦,给杨绛做了极好的榜样。或许这正是在以后那段艰难日子里,支持她、鼓励她坚定地走下去的信念来源。

★情定清华,共渡重洋做书海鸳鸯

连杨绛的妈妈都说,月老的红绳早就绑着了。杨绛和钱钟书的相遇就是缘分,那一眼便敲定了今生。随后二人喜结连理、远赴重洋。在牛津度过了自由、幸福、充实的求学生活。

杨绛在家也是勤入厅堂、少下厨房的娇小姐。可是比起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钱少爷,也只有自己勤学做羹汤了。钱钟书曾作诗曰“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两人你侬我侬之情跃然纸上。

★归心似箭,为国为家休学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深受日寇侵袭。杨绛的母亲和三姑母先后逝去。钱钟书只身前往西南联大任教,杨绛带着女儿回上海探望父亲姐妹公婆。

在归途船上,杨绛总结的不晕船口诀,也映照出了她的处世哲学:“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直心正,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

再之后,虽有详读,过往也了然于胸,却不忍细述,权当生活就停在祖孙相伴、嬉戏膝下的时光吧。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

8.9

罗银胜 / 2022 / 天地出版社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读后感(八):杨绛传:平淡中之见真情,落笔之间见才情,从容之下见性情。

民国的烟雨,重寒轻暖,有着狂热、炽烈的变更,有着凝重、古朴的底色,却终于又蓬勃出斑斓、多彩的奢华。这多情风雨,熏染了她们青未了、红烂漫的早熟风韵。

读《杨绛传》,是秋未起的叶藏玳瑁、枝坠珊瑚。

1· 杨绛的家庭。

父母间的伉俪情深,看似威严其实孩童心性的父亲,性情温润又知书达礼的母亲,爱之深,感之切;她写姐妹兄弟手足间的闲趣琐事,对父亲的敬重,对母亲的偏护,一派大家庭的和乐风范。

杨绛先生的父亲杨荫杭言传身教,对她影响至深。

留过洋的父亲,思想开明,重视教育, 鼓励小杨绛有独立思考自主判别的能力,遵从内心,追求心中所喜;"对身外之物,人得人失,也不值得挂念;劳动光荣,想要什么,只能自己去奋斗"。杨荫杭明明白白地对儿女们讲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杨父一生潜心研究音韵学。他所著的《诗骚体韵》生前未能出版,死后连手稿也散失了。 杨绛先生想代父亲说 " 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诗骚体韵》的作者,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你们的爸爸。”

先生的三姑母,一个挣脱了封建婚姻,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不善权宜变通的老姑娘;一个不屑做贤妻良母,想有所作为,却又与于人于事格格不入,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伤残的心灵。"三姑母奇模怪样的棺材,好像象征了她坎坷别扭的一生。”

2· 钱钟书与围城

先生本性即淡然,自有一个安然而清净的世界,哪怕世界纷扰,哪怕战乱不断,哪怕主义翻飞,她只做她自己,躲进小楼,俯首笔墨,潜心一志,静然一心。

因了这份淡然,她遇见了另一个飘然。他曾经年少狷狂,他一直不谙世事,他沉迷于书海,他冷淡于喧嚣。她是明月松间照,他是清泉石上流。一个温情脉脉,一个满腔柔情,只一次静谧的相对,足以让他们安宁地厮守一生。

他称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赞她有金的炽热,有银的柔软。他的世界,因了她的存在,才一生安然。钱钟书的痴情痴气,那些《围城》中的人物和故事渊源。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基于作者个人的经验历和思想情感,加上创造,加上联想,加上夸张,加上作者的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

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

围城里的林林总总,“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3· 那些岁月

先生在动荡岁月里和丈夫相扶相持,被抄家、被批斗、被游街,被剃阴阳头,被罚扫厕所,被精神羞辱,如此的煎熬,先生却用轻松调侃的语言去冲淡残酷的岁月记忆,不抱怨,不挖苦,不愤懑。

先生记得所有给予她帮助,安慰,保护和笑容的人们,"我们所里的革命群众,都是些披着狼皮的羊"。

先生把苦痛的生活体验升华为温情的记忆,淡淡倾诉,她不是看不见世界的黑暗,她只是懂得人性的复杂。

4· 她是杨绛

杨绛是个性情女子,心静而清,志坚而韧。

她是名父之女,她是名家之妻;她是名门闺秀,她是有婚姻智慧的女人;她是学者,是隐士,她更是她自己, 杨绛,杨季康。

她是心灵自由的女子,才情洋溢,人格旷达,思想深邃,性情谦和,持一种独有的大家风范。

她是温婉优雅的女子,却被称作先生,先生,博学高洁者,先生,风骨傲立者。一个被尊为先生的女性,必是经历时代的风云,阅尽世间的沧桑,既受过良好的教育,有高远的视野,又有以柔弱之躯兼济天下的豪迈。 即使高龄,先生仍然笔耕不辍,把至善至真、永不放弃的追求放进生命里。要有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面对至爱亲人相继离世后的踽踽独行,把往昔一一重温,一个人,怀念着"我们仨" ?

她穿越百年岁月,历经动荡波折,直面生死离别;她始终优雅从容、淡泊名利,以时间沉淀的睿智和内心的坚守,保有尊严和风骨地活着。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能够被岁月记住的人,风华和气质是由思想雕刻出来的。

先生本就是幽谷芝兰,无须他人,自成芳香。她本是杨绛,也只是杨绛!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读后感(九):用力地爱,清醒生活,然后从容老去

杨绛的一生跨越一个世纪,历经沉浮沧桑,然而她却始终以轻盈的姿态来承担生命的沉重;她居于精神的'高处',却以'不争'的品格寻'平处'而居;她的文字朴素平实,却又隽永风趣,哀而不伤,满载着'走在人生边上'的智慧、豁达和俏皮。

我中学时,特别喜欢摩西奶奶的绘本,还买来送给朋友。

当时和朋友说,这可是百岁老人诶,咱们一定能学到什么的。

摩西奶奶在76岁拿起画笔,很快便收到藏家的认可,进而为人熟知,她明快温暖的作品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有人说奶奶是“大器晚成”,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一切都不晚,我们永远有从头再来、重新开始的力量。

同为百岁老人,令杨绛先生大放光彩的文学天赋和能力在年少时便有所展现,她也早早将之确认为一生的热爱和事业。而与此同时,两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又是那般相似:从容、温柔、但又满怀热爱、充满力量。她们的作品填充着悠长的岁月,她们的人生智慧滋养和启迪着无数读者。

摩西奶奶 图源网络,侵删

杨绛,杨季康,她从民国烟雨中走来,陪伴我们度过了漫长时光。她是钱钟书的夫人,更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钱先生赞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生于书香门第,母亲爱护,父亲关怀,对阅读的热爱亦滋长了对文学的热情,成为一生志业。识得少年才俊,与钱先生志趣相投,伉俪情深,成婚后互相成就,住所处往往谈笑有鸿儒(我最爱读两人的留学生活,异国他乡,相互扶持,两人对坐读书的画面太美好了)。艰苦岁月,女婿、女儿、丈夫先后去世,她一个人守着他们的家,带着厚重的回忆和不灭的过往,平静的、谦虚的、低调的、清醒的过完一生。

百年人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太多,本文仅谈三处对我印象最深的。

1、其实热爱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以中西合并的教育方式对女儿进行兴趣的培养。

他问: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答:不好过。

他继续问:那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她答:一星期都白过了。

畅游书海的女孩儿逐渐意识到,文学才是自己愿意用一生去探索和追求的。

然而起初,她却入读东吴大学政治系,终是志不在此。于是,毕业后她来到清华大学学习,之后随丈夫留学英国,文学终于成为了她一生的事业。

我越来越觉得,拥有热爱之事,并能够坚守初心为之努力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又是甚至认为,热爱本身就是一种天赋,一种能力。

我们总说自己处于生命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甚至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然而,唯有真正的热爱,才能让你懂得何为坚守。这种坚守,是你权衡利弊后仍然认为它值得的选择,甚至是过一种不被社会时钟所规训的人生。

2、从《堂吉诃德》看杨绛的工作态度

没有人的成功可以简单归结于“天赋”二字,仅仅拥有停留在口头的热爱更加不会让你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就。

杨绛翻译《堂吉诃德》几处细节,颇令人动容。

翻译之前,她并不懂西班牙语,本可以使用英法文的译本进行中译,然而为了保证作品的原汁原味,杨绛毅然决定学习西班牙语。

翻译《堂吉诃德》,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特别是这期间经历了“文革”,连保存翻译底稿都成了难事,甚至不得不从头来过。

落实到翻译本身,杨绛多次阅读修改,一定要让译本满足翻译“信雅达”的要求,调整措辞,使得语句流畅的同时不失原文风味。

对原文的重视,在杨绛知道后辈翻译的时候可见一斑。

学生说自己最后通读译稿,会着力润色修改自己的译文,而杨绛则认为,最后更加应该通读作品原文,使得译作传达出原文带有的语气语调语言风格。

不断摸索,反复锤炼,哪怕困难重重也要臻于完美。

连杨绛在工作中都不会因为自信于天赋和水平而疏忽大意,更何况我们呢?

之前有师姐和我说,每一个署了自己名字的项目她都会反复检查,因为那是她的作品,她会尽力让大家挑不出错处。

我爸之前也说,把不喜欢的事情做好才是你的本事。

或许吧,或许吧。对待工作,端正态度,让自己产出无可挑剔的成果总归是没错的。

3、孑然一身,也要从容老去

当然,读这本书,最让人感动的仍然当属钱杨之间的爱情。

年少相识相恋,相伴相守终生。两人彼此见证着各自的起起伏伏,生命的每一个重要瞬间都有对方的参与,每一个传世之作都有对方的身影,是真正灵魂高度契合的命中注定。

然而我们知道,钱先生先于杨绛辞世,重病时心心念念的还是要给妻子的散文集题字。

八十岁,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枕边人也已作古。

正是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钱先生去世后,杨绛决定整理其生前手稿,在那些拼贴残破纸张,辨别熟悉笔迹所写内容的日日夜夜,她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杨绛先生,选择了直面不幸的方式去对抗不幸。

走到人生边上,她从容优雅,对于生死,似乎已然参悟。不在巨大的悲恸中沉沦迷失,不为纷繁的世界扰乱心绪,她像一团棉花,一汪清水,柔软温暖,却又给人希望和力量。

便用杨绛先生自己的话作结吧: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杨绛传(精装定本典藏版)》读后感(十):世间最温柔,人间最值得

钱锺书与杨绛这对伉俪之难得,在拜读此书之前已有所耳闻。

而这一次,不仅仅是通过杨绛的侧面,来更多了解他们的经历,更是对杨绛本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她原来是以写剧本而“出道”,她的散文笔力极佳,她的译本《堂吉诃德》之难得和争议,她晚年对钱锺书呕心沥血的持续付出......

她是钱锺书背后的女人,但这绝不是她唯一的身份。

她对钱锺书遗稿(笔记)所付出的大量心血,让人钦佩;而她多年淡泊名利、闭门谢客,她写剧、翻译、写作,她在女儿与丈夫往生之后的一切坚韧与坚持……这些也同样,值得称道。

最让人尤为尊敬的是,不肯为自己立传的杨绛,最终同意作者写传并予以亲自审读,竟然还是基于“作为研究钱锺书的辅料”之考量。

杨绛先生当真是把放低了自己的身位,忠于学识,忠于真实,忠于低调与谦逊。

在她还未与钱锺书结为伉俪之时,她已是与自己父亲杨荫杭心意相通,并是其整理书籍的小帮手——

到了钱锺书这里自然更不必说,那些珍藏在被褥、箱子、枕套、衣物中的笔记与手稿,之所以得以保留下来,自然少不了杨绛的功劳,

而整理手稿的事务,从钱锺书的身前到身后,都是杨绛放在最重要的任务清单中的使命——她把钱锺书一生孜孜矻矻积聚的知识,作为对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的有用遗产,尽己所能,倾情付出;她仔细辨认那些经过日晒雨淋,几经搬挪,因年久而模糊的蝇头小楷,每天都把手稿摊一桌子,一点点儿准确地粘贴起来......

杨绛多次说:“我来日无多,总怕来不及做完这件事,常常失眠,睡不着觉。”

结识钱锺书之后,钱锺书鼓励她报考清华外文系研究生,并指点她要看哪些书。杨绛自学一年,果然考上清华外文系研究生,并在当年夏天,与钱锺书在苏州订婚。

杨绛因为生孩子住院期间,钱锺书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对杨绛说“我做坏事了”。原来他依次打翻了墨水瓶染了桌布、把台灯砸了、又弄坏了门轴。而杨绛总是对他说说“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

这段应该是经典桥段了,请一定要去看原文描述,我的转述根本不能将他们之间哪怕1/3的情谊表达出来。而其他生活细节,书中还有很多记录,这里就不再一一例举了。

原来杨绛与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不仅是中学同学,在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也是同学,交情笃深。晚年费孝通因病住院,杨绛还前去看望。

而在清华外文系,她的同班同学还有季羡林。

文革前定居京华期间,清华大学有意请傅雷留校教授法语,央求杨绛夫妇从中说项。虽然最终傅雷还是离开,回到上海继续自己的翻译生涯,不过他们持续交往……直到这位翻译家含冤去世,憾然终止。

杨绛首次出手的散文《阴》,便极为惊人——由景及人,丝丝入扣,似写意,又似工笔。

她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于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而因为她积累了大量都市小市民生活和知识分子生活体验,又因为她恰如其分地掌握了喜剧的技巧来充分揭示种种矛盾和冲突,还因为她十分熟稔那十里洋场中的小市民生活的灰色平庸——她那深入表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种种尷尬并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社会万象的剧作,才如此出手不凡。

粉碎“四人帮”后的新时期,杨绛除了翻译,还积极从事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等多项工作,她淡淡的怀旧情绪在散文创作中尤为明显,这使她的作品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还颇具史料价值。

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文学创作,较之40年代又有了极大突破——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都浑然一体,竟无矫揉造作——其表现出的静观的态度,开创了新时期散文美学的新天地。

至于那部鸿篇巨制的《堂吉诃德》,更无需多言了吧......

杨绛曾在文革期间被要求收拾厕所,她却借机发现了其“意想不到的好处”——

文革中她的女婿自杀,多年后她的文章中却用不动声色的记述,代替那巨大的留白与悲恸,当真并非常人能达到的境界。因而可以说,真正平谈至极的文字当属杨绛。

至于后来我们都知道的故事——先后失去爱女钱瑗和丈夫钱锺书,其所能带来的打击,她都逐一接受,并继续负重前行......

在杨绛身上所能感受到的那种文人的风骨,如今真的太难寻得了;而纪念和致敬杨绛和钱锺书这对伉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读书吧。

那么《堂吉诃德》《我们仨》《我们的钱瑗》就是需要首当其冲安排的吧,接下来还有杨绛结集成书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都必须一一拜读。

世间最温柔,人间最值得。

我们需要向杨绛先生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