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隐秘的真相读后感锦集

隐秘的真相读后感锦集

《隐秘的真相》是一本由没药花园漾真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秘的真相》读后感(一):隐秘的真相值得探究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看到一本好书不亚于大海捞针、泥沙淘金。《隐秘的真相》则是难得的海里针,沙中金。纷扰繁杂的世界,人生百像,善恶同在,美丑并存,真假难辨。而作者漾真能以真实的经历,别样的视角,加之细腻的叙述,在不同的案例中体现人生况味,宣扬人间正义,读来让人暗生力量。这种真相是隐秘的,也是公开的。因为真实,所以可信。因为真实,所以感人。因为真实,所以长存。因为真实,所以值得一读!

《隐秘的真相》读后感(二):不要低估人性的幽暗

先说说书名吧,隐秘的真相,刚开始我还以为是隐秘的角落姊妹篇呢,看完之后才发现其实没啥关系。再说这个笔名,漾真,就还挺好奇的为啥叫这个名字,还真就在前言里找到了答案:记忆荡漾,唯真永存。

作者以一个晚辈、一个后生、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给我们讲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刑侦们侦查办案的惊心动魄的故事。真相永远只有一个,无论多么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荒唐至极、不可理喻、啼笑皆非,真相就是真相。在那个办案主要靠人力的时代,故事里现在的老家伙当年的小伙子们用热爱和勇气、坚守和执着,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为我们揭开一个个离奇案件背后那一个个隐秘的真相。

再说说故事,12个故事单独成章,这一点对读者很友好。作者漾真到底是有警察经历的,故事结构完整、逻辑清楚、夹叙夹议,她在给你讲故事的同时,也在用一个女性、一个曾经的刑警那独有的细腻的心观察世界、关心世界。隐秘的是真相,也是深藏在人性深处的幽暗,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最后咱就是说,不建议晚上独自一人读这本书。有天晚上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值班,窗外风雨潇潇,看着“全人身”的故事,我一三十多的大男人居然有一丝害怕(尴尬黑线)。

《隐秘的真相》读后感(三):许多年后,真相可以是真相

这是作者漾真的第一本书。12个故事读完,能够知道,这不是漾真的最后一本书。作者10年的警察经历,再加上老蔡、老苗、张大为、老文等前辈们多年的见闻,如果继续,且有得写,且有得看。

毕竟是第一本书,技巧固然尚需打磨,勇气以及更为重要的真诚,已然显现。这也体现在漾真之名的来自:记忆荡漾,唯真永存。在物质化、碎片化、快节奏的当下,真,难得。真诚,难得。好在,这本书与刑警关联,而刑警的天职正是由发现案件的真相,进而锁定犯罪嫌疑人。由真相而真诚,理所当然。

此类题材书籍,绕不开某些已有的存在,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书中,作者并没有回避这样的存在。

《审傻子》的开篇,作者让老蔡给讲“一个过程逻辑严谨,证据链条环环相扣、作案动机出人意料的大案”,老蔡“鄙夷”、“戏谑”,“你去找阿加莎·克里斯蒂给你讲吧。我可讲出不来!”(P143)讲不出来的不只是老蔡,还有作者。理由是。“小说家逻辑确实严谨……但事实往往并不是这样……实际上,案件的侦破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干扰。生活可不是小说,任何人都不是上帝视角……这跟任何人水平高低无关。这就是事实。”(P143-P144)

作者曾经是警察,讲述的又是刑警的故事。出离寻常的阅读,在阅读之中增加些提问、分析,会发现书籍背后的作者,尽管作者在写作之中已经刻意地与作品保持某种距离,非如此,或许便没有这本书。原因依旧是,作者曾经是警察,讲述的又是刑警的故事。其中真情,早已浸透岁月。

老蔡。此书的男主角,或者说本书中刑警群像中的重要人物。他或他们,发现真相,引发真诚。如果说此书的第一作者,他或他们,才是。

12个故事当然单独成立。不妨再次提问,在太多的案例中为何要选择它们,线索是,老蔡。这些案件,都和老蔡有关,而未必是老苗、张大为、老文等人。

是的,正如书名“隐秘的真相”,除了每个案件被隐秘的真相,被作者隐秘的真相,是,老蔡。“即便深知自己才力浅薄,我也想把它们记录下来,因为我深信他们梳理、坚守的这些信念、智慧,是现在乃至未来都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P2)作者以此向曾经战斗在公安战线的前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老蔡或许本就不是一个人,他就是他们。“那是传统侦探最后的辉煌期。”“他们是传统侦破史上最后的骑士。”(P2)

作者坦陈不喜欢警察这个职业,做不到,坚持不下去,因为这个职业忙碌、接触社会阴暗面,把握不好,还可能受到牵连,身陷囹圄。也因此,作者更加崇敬这个职业,崇敬那些能在一直坚守下去的老刑警。

为何是老蔡和老蔡们?老文初始小蔡,评价“字写得不错,人也严谨。”(P11)在这里,只有有天赋、有兴趣、能吃苦、具备正确思维方式的人才会真正留下来。(P26)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包围了当时在座的每一个人。唐文剑有无力感,我们当警察的也有无力感。(P44)那才叫白费劲,自己玩自己。其实,努力过,但没有结果,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P49)他还想再等等,虽然他自己也不知道等什么,他知道答案就在眼前这些线索中,只是自己还没有找到。(P80)当刑警时间长了就会知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破案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打破自己的思维壁垒,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的学习过程。他说,在农村,有大愚昧,更有大智慧。(P91)案子能不能破,有时候,差的就是这么一点儿。要实实在在地过去看看,不能凭着“以为”和“想象”。(P107)对于当刑警的乐趣,我也说不太清,可能是一种弄清事实真相、揭开谜题、维护正义、充满力量和激情的工作状态吧!(P119)此时,蔡康明两只脚正一边一只地踩着棺材边沿。(P124)什么是直觉?就是一种解释不了的、不可思议的感觉,但偏偏又是正确的。(P174)老蔡说,从众多铺开的线索中捕捉不寻常的细节,反复思考琢磨,进一步分析推理,是侦查员必备的职业素养。(P176)法里亚神父就说,你被陷害到监狱里,对谁有好处,就是谁陷害的你。(P184)老蔡说,破案有时候也是窥探一个人内心的过程。在命案现场,警察看到的是一具没有了灵魂的尸体。而在破案过程中,我们会慢慢感受到每一具冰冷的、毫无生气的尸体曾经都是一个鲜活的人,他们有思想、有爱人、有家庭、有喜好、有习惯。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会一点儿一点儿地拼凑起他们的人生,甚至窥探到他们内心深处外人看不到的角落。(P202)

不厌其烦地摘录,其实是第二次阅读的记录。是的,入手此书之后不长的时间里,第一次读,是被案情吸引着;第二次读,换种读法,将自己假设为老蔡,想象他对作者讲述时的表情和语气,于是,他由平面书写进而立体矗立。

其实即便书中没有老蔡的另一面,比如:喜欢乡村生活。退休后,在家里露台上忙活着种菜、种花。他女儿爱吃石榴,他就种了两棵石榴树。退休后,他变成了倔强大爷,倚老卖老、说话强硬的不讲理的老头。老蔡这个形象也早已成立,他是现实中鲜活的存在,而非缥缈的想象。

既然是老蔡们,那么就不只老蔡。印象颇深的,还有老苗。从不开车;聚餐,从不花钱;上专案时选住处,他占最好的;紧接着,便鼾声如雷;敢于用诈。老苗不只在书中出现,早年演员马少骅曾经扮演过相似的老苗。

作者不只是曾经的警察,还是一位女性。第一部作品中所选择的12个故事,当然是从老蔡所经历诸多案件中选择的结果,通读下来,之所以是它们,或许和女性的特质、思考有关。

每一个故事开始之前、其间以至最后,作者几乎都会跳出案件本身,从社会、人际关系、情感、心理等方面将其推而广之、加以延展,从个案中解读、展示案件生发、转圜的原因,案件固然匪夷所思,原因却并没有超出想象。

我们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而人之本性、人性深层的某些元素却顽固地存在着。在剖析原因的过程中,也就包含了预防、提醒、忠告、善意。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世上不仅只有一个微不足道的“曲灵”。如果有一天,你遇到这样的女孩,请爱惜她、善待她。(P227)

女性通常是感性的,作者始终在此书中保持着冷静的理性。以作者的年龄,这理性似乎显得不大匹配,是曾经的职业与经历,还是写作的需要?大约应当是前者,毕竟这理性,不是一夜之间就可得的。

写作此书,作者同样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期间的曲折、哀伤、奋斗、坚韧,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因为这本书,作者从不安、忐忑、焦虑中走出,并尝试着通过网络将某些故事片段分享给朋友们,有心读者给予的评论,给了作者极大的鼓励,他们是最早的读者,他们是此书的助产士。

大道至简,“基督山伯爵”告诉了我们出路:等待,等待,终会有希望!(P199)

在许多人的等待中,《隐秘的真相》终于可以置于案头,手掌摩挲之时,是老蔡们、读者们,还有作者以及作者的家人们希望刚刚开始实现的日子。

期待作者漾真的下一部作品,还有老蔡们,还有更多的读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