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使者的读后感大全

使者的读后感大全

《使者》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使者》读后感(一):出乎意料的高潮结尾

看到前一半的人时候是越来越讨厌的。带着浓重熟悉的日本文学的语言情节阴郁的特色。读来完全没有酣畅淋漓之感。只觉头昏脑胀。一度厌弃到想半途而废,但是最终还是习惯性的耐着性子读了下去。从80%写哥哥的信开始睡意全无一下精神百倍!值了!此书一跃成为目前最喜欢的日本小说。虽然少不更事时也曾迷恋太宰治,甘愿把自己看的憋屈的死去活来,自己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果然人是会成长的啊。相比懦弱的太宰治,使者的反思勇敢太多了。

信中揭示了一个思想深刻的头脑非凡的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和痛苦。是的 我有共。但同时奇怪的是通过别人的笔写下哥哥的思想。作者通过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评价哥哥的不凡。最后这个人物自己从未有过任何正面描写。反而叙事中作者有一种讽刺反省自己化身的哥哥的意味。非常不同寻常。虽然语言风格阴郁故事情节不喜。但是全书高潮的思考却可圈可点。最后关于哥哥的痛苦层层推进。”聪明伶俐成了悟道的障碍”。哥哥因为头脑太好使 而因此得不到幸福 。我瞬间清醒了。这种想法我不曾也有过吗。我是理解夏目的 可是如今我不再认同。这份痛苦是因为不愿放弃自己“才智过人”的名号。不断告诫自己不可以“同流合污”。虽然羡慕着愚钝之人的幸福,却也潜意识里蔑视他们。宁可自己忍受着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痛,也要感受到自己的不同凡响的才思。这样的想法最终在痛苦中。这是愚蠢的。不过这样的思想的牢笼也曾经禁锢我许久。如今的我已经不同了。我真正不再反复自我暗示自己的过人才思。我真正找到了信仰。我甘愿做这世界上最愚笨最悲惨的人。我从不同情自己。我祈祷自己经历痛苦。我终于结合了聪明伶俐和悟道的幸福。加油 夏目

但是我也深知思想的反反复复的矛盾。而哥哥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矛盾无论如何 和曾经的我的处境很相似。因此我感到每一句话都很熟悉。熟悉的痛苦 熟悉的煎熬 熟悉的反复无常的矛盾。我不敢说自己已经越过了这道坎而比夏目高明。最后的最后 我也只能确凿地说 。比别人深远 就要比别人痛苦。知道的越多 就越自觉无知

问题:

1. 三泽住院看女人那段到底有什么用意?

2. 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哥哥的思想。作者自己是如何看到哥哥的?到底是褒是贬?到底是带着希望能去好好生活还是说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死去

3. 哥哥和凡人的友情也值得深思。H君敬佩哥哥,远不及哥哥。却理解哥哥,在最后表示希望家人理解哥哥。而哥哥也从未嫌弃他。

4. 最终故事的结局虽然远不及作者想传达的自白和希望读者对哥哥和自己的理解重要。但是最终可以想见,哥哥的境况并无改善吧。试图希望凡人理解天才是不可能的。天才只有进化为圣人才能去和这个世界和解。哥哥只有靠自己。而不是“死。疯。信教。”三种选择。要再积极一点啊,日本人。

《使者》读后感(二):使者乱谈

《使者》是第一部我读的夏目漱石的小说,这已经是他后期的作品了,写完这部小说三年之后,他因胃溃疡离开人世。

胃溃疡的情节,在这部小说中也有体现。

罗列情节和细节没啥趣味,总的来说,夏目漱石的作品只有让人顶礼膜拜的份儿,他把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写到淋漓尽致,我再没看到有人能出其右,二郎(剧中的“我”),和哥哥一郎和嫂子直子之间,看似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其实在三人内心可能已经经历了如同水火那般激烈的翻腾,如此这般,作者在叙述时始终是轻描淡写,尤其是嫂子直子这位女性,从始至终表现出的淡漠,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我翻开这本书,从第一页就开始期盼有什么能让人大跌眼镜的情节,这都是读了太多推理小说带来的副作用,可是《使者》里根本没有这样的高潮,如果勉强能算得上的,那就是H君最后写给二郎的长信,那可以说是全书的高潮,也就是结局,最后表面上作者也没给一个明确的答案,其实我再重新读最后几章,才发现答案就在其中,或者说本身一郎的精神矛盾就没有什么答案。

读完全书,再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是看起来与主线毫无关系的那些笔墨,究竟是不是闲笔呢?我从头到尾又仔细思考了一下,不仅没觉得是闲笔,反而觉得这才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这之前的那些琐碎的描写,那些看似无关的人物,其实都是完美的铺垫,想起来还真是挺值得琢磨的。比如第一部里,谈到那么多无关紧要的人,朋友的病,同住医院的艺妓,简直不知道重点究竟在哪儿,直到第一部的最后,朋友讲到了那个精神病姑娘,直到后来哥哥对于这件事的看法,才明白所有这些都是有关联的。

昨天看完书之后我看了一小段对这本书的评论文字,其实我觉得作者在这本书中还是借H君之口给出了答案,有人说夏目漱石生命中最后几年思想已倾向于禅,我不太懂禅究竟是什么,但是书里最后给的答案我的看懂了的,而且很令人信服,对于陷入如哥哥那么思想绝望的人来讲也非常实用,一味追求“绝对”是没有意义的,最终只能把自己推向死胡同,不如细心观察周围微小的事物以致忘我的境地,自然能够达到绝对和相对的统一,这个我完全同意。

但,哥哥的悲剧其实是必然,他的天赋和他后天的教养,以及他培养起来的完美主义倾向,我有点理解他的痛苦,不禁觉得书中那句话很有深意:

他说过,什么也不思索的人的面孔是最高雅的。你哥哥得出这一结论全凭思索,但思索却不能使他进入这一境界。他想得到幸福,一心研究幸福,可无论怎么研究,幸福还是在对岸。

所以,最天真无知的状态才是最幸福的状态,那种试图抓住幸福而拼命思索幸福是什么的行为,就好像将鱼竿钓着鱼线绑在自己身上,然后用手不停去够鱼线上那条鱼一样,不论多努力,也是够不到的吧!

想到书中哥哥的种种,不得不让我想到最近因抑郁症自杀的一位优秀的译者孙仲旭,他也是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三联有一篇纪念他的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我的kindle里躺着好几本他翻译的书,想来真是让人唏嘘不已。我有时会脑洞大开地想,也许神特别善于给聪明博学的人下圈套,神不时地放出一些诱饵,让聪明人觉得自己已经快要接近那个宏伟的、光明的真理,进而一步步深陷其中,可是到了某一阶段,却发现已知的足以让自己沮丧到结束生命,而未知的却迟迟没有到来,也许永远不会来……

《使者》读后感(三):妄自揣摩

我看到对女人的容貌心满意足的人就很羡慕;看到对女人的肉体心满意足的人也很羡慕。但无论如何,不抓住女人的灵魂即所谓的精神,我是不会心满意足的。因此,我从未经历过爱情。

——梅雷迪斯

我以为《使者》同我之前看的几本书一样,是短篇小说合集。看到第二部分时,才知道这是一本长篇!!!

上述第一段的话是书中的某个人说的(不记得是哪个了,应该是一郎),好像在告诉我,这就是一郎痛苦的原因。

嗯,怎么说呢,看夏目写的东西,感觉自己在看直播。其他人的作品像电视剧,给一个玻璃的镜头,观众们就能猜出女主的割腕自杀的。而夏目的文章,事无巨细,通通要交代清楚,尽管有的情节,我真的认为不需要。就好像我在看直播里的女主播吃饭一样,我是没有必要看人家吃饭的,可她也没法剪辑,只好播出,而我,也只能耐着性子看下去。

一向以心理活动描写著称的夏目,这本书里,并没有过多的或者几乎没有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里面的女性角色——阿兼、阿直、阿重、阿贞什么的,不用说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就能让男士们揣测,她生活简朴,她在生气,她不在乎你。女性们稍加掩饰,装作含蓄一点,男士绝不会猜出任何心思,这时他们会愤怒,会闷闷不乐。也无法理解,为什么20年过去了,女人们还会记得,男士悔婚的那个瞬间~

因为都是对人物语言、神态、举止等方面的刻画,他们在想什么,还需要读者细细揣测。恰好,我不是一个能轻易看懂别人心思的人,所以这本书,别人评论若是“含蓄”,到我这就要加倍成“模糊”了。

在我看来,“我”应该娶阿兼才对,可是阿兼成了冈田的妻;“我”和三泽是因为“那个女人”的美貌而对她动心,还是两个男生之间的较劲,后者多一些吧;三泽和疯女人互相爱慕着呀,为什么不表明心意呢?

最棘手的是,哥嫂和“我”的问题。哥哥认为嫂嫂爱上了“我”,所以嫂嫂才不理会哥哥;嫂嫂以为哥哥讨厌她,于是只能用淡漠的态度保护自己,有时私底下也会找“我”求助;而我,知道哥哥精神不正常(作者是在黑西方文学吧?),又怀疑嫂嫂喜欢自己,不得已搬出家里……

为什么都不说出来呢?

夏目漱石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说出来吗?我觉得是。

《使者》读后感(四):一郎的洁癖

什么加强了一郎的敏感?使得更加显露出与周围的格格不入?

为什么会有这一转变?

是妻子的冷漠?还是弟弟的躲闪?家人的回避?

又或者是因信任感缺失?不坦诚?

使者/行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写朋友及一郎?

疑惑,加之莫名其妙,但从文末的长信中可窥得一二。

那件作为一郎的人生拐点的事件,并非像狗血套路剧情般展开下去,一切都在淡淡的情绪下掺杂着内心的徘徊不定。拐点,也是个契机,一个正视自身,以及正视对外人际关系的契机;但也可能是另一种契机,末路狂奔的那种。

一郎的道德观念较高,但自身行为又无法达到那种高度,所以必然导致自省,而非浑浑噩噩地满不在乎。可是无时无刻的反省超出了忍耐极限,一郎被绊住了,阴霾散布于周围,成为移动的低气压中心。无人敢靠近,家人疏远,大气不敢出。

所幸有友人H君,否则疯子这个标签或早或晚会烙在一郎身上。H君说过,他比一郎更具有接近普通人的心理状态,作为朋友,他对一郎起的作用只是把一郎拉回到他这样的普通人的立场上来。换句话说,就是把非平凡变为平凡这种荒唐的意思。H君所做的是为乌云蔽日的友人驱散阴云,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无法从乌云蔽日中获取阳光。

H君说:“你哥哥是位敏感的人。由于在审美、伦理、智力等方面敏感过人,就陷入了仿佛为折磨自己而降临人间的境地。”

对于一郎来说,无欲无求时,是伟大的时刻;天真纯粹,是神圣的面庞。无索求的人是高雅的,无索求的时刻是高雅的。高雅,来自于内心的满足。

一郎追求的是一个真诚的不虚伪的社会,但当时的社会远达不到那种高度。社会的虚伪,他独自无力抵抗,勉强接受。然而,戴着面具社交、应酬,渐渐地在家庭中也是,面具已摘不下来了。夫妻间的冷漠距离感,父子间的顾左右而言他,以及兄弟间的回避打哈哈,家中渐渐地出现了罅隙。家人愈发地不坦诚,使得自认为的最后的那片净土的污染,让一郎已无立锥之地。洁净已被侵占,无处可逃。是无时无刻与虚伪争斗;或是甘心俘虏;又或是构建一个虚幻的世界来膜拜,创设一套虚幻的法则,掩耳盗铃般甚至坚信不疑地活在这个虚幻的世界;又或者是不贪恋世事,自我了结。

一郎也曾说过自己的出路无非三条:死、疯、入教。但其中两条他无法接受,剩下的那条路即是——疯。他无法接受现行社会的法则,而现行社会的法则也对他颇为苛责与苛刻。主动与被动,无一条路顺畅,内心煎熬可想而知。

宗教的本义,穆罕默德呼唤山的故事提到了,可以理解为:无法改变的事就去适应他。问题是,这个真的是无法改变的?或许只是部分人心中的不可动摇的“真理”,而非绝对的“真理”。所以一部分人选择信仰宗教,而一部分人选择挑战“真理”。无奈与无力感是遁入宗教的本因,而且需要有一种信念——无论是哪种——去填补那一块空洞,来支撑起人生。

当然,一郎也可以放弃高标准的道德感来生活,这样与周遭会相处愉快些,去追求幸福。但一郎无法做到,过去的道德观念、思想理念、文化修养无法抛弃,生活在一个三观不同的世界,每一刻都感受到外界的侵袭与被侵袭。可以这么说,一郎在精神、道德、以及美学方面的洁癖,可以类比于:有洁癖的人,生活在肮脏的居所,但又无法根除满世界的污垢,更糟的是,发现自己也已然是污垢的来源。两者所不同的仅是,一郎的洁癖是精神层次的,而非物理层次的。

【注】禁止转载

《使者》读后感(五):你看过了许多了美景

使者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正立 译

二郎 长野君 冈田 H君 三泽 阿直 阿兼 阿重 那个女人

合上书,应该来说,最称得上“使者”二字明显是H君了,在二郎和三泽的请求下。终于邀得长野君一同散心,不仅要为长途旅行计划,还要将自己作为旁观者的所见、所思、所悟记录下来,作为解开长野君与家人隔阂的密码。正如唐雎一样,他兑现了诺言,想必同时他也期待着自己的付出能换来老友与家人的释怀。

然而细细想来,倘若认定H君是作者钦定的使者,总觉得有一丝怪异,这实在不符合日本民族的性格特点,他们断然不会这样直白的指明一件事、一个人。

凡事变迁,皆有因果。引发长野君与家人的隔绝最显而易见的因便是阿兼的出嫁,而促成阿兼姻缘的便是冈田,可若称冈田为使者,却极为牵强,倒不如说媒人合适。作者似乎也不愿在冈田中多着笔墨,除了寥寥对白,几乎都简述而过。不过他倒是过的自在的人呢!

至于三泽,书中虽不曾着重刻画,却也不惜笔墨,凡事都有他掺和进来,就像那松柏,虽不曾独占一季,却四季常青。尤其在开篇医院一节,以及与那个女人之间的连接,书中描写隐晦的巧妙,以她的死亡画上句点。曾经在两个少年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面孔,终于败给了时间这位常胜将军。

再之后便是二郎在外遇到家人,母亲,哥哥,嫂子。自此,开启了全书的主线。合上书之后,我始终不能明白的是,长野君究竟为何要怀疑二郎与自己的妻子。书中虽有故意安排情节,却实实在在的避开了。未有起因,却起了嫌疑。书中多个人物直接或间接的指出长野君的病根是看书看傻了。然而这非作者本意,在书中的结尾H君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到,长野君的病缘起于思考。一个人过分执着于人生的意义,为了追寻这样的目的,将自己沉浸于思想之中,渐渐的与周围人疏远,一个人不愿意表述,而对方不忍追问,日积月累,建立了一道城墙,你忘了出去,而他们也进不来。其实在书中,作者并未责怪长野君,反而处处包容,无论是长野君指使二郎对妻子的试探,或是长野君对家人的态度,作者表达的都是理解。无论是的家道衰落,还是家庭成员的减少,这些仿佛都在围绕着长野君如何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仿佛这个人的成长承载了一家人的命运。他的幸福就是一家人的幸福,而他的不幸也最终将导致一家人的不幸。这其中作者所要的表达的已不单单是知识分子的对命运的思索与挣扎,我感受到更多的是怜悯与同情。

尽管以读者的立场看来书中的主角是二郎,可怎么想都觉得怪异,作者分明是借助二郎的身份去解释长野君这位兄长,尽可能让外人对兄长这样一位不太容易接近的人不感到陌生。当二郎不得不搬出去时,作者同二郎一样选择回避,对那些有损长野君形象的事情避而不谈,又或借他人之口,诸如H君给个简单的交代,但总的还是在维护这样的兄长形象。从全文来说,莫名的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份压抑,尤其在母亲、阿直、阿兼等女性角色身上,无论怎么理解,似乎总被一份沉重的枷锁束缚。尤其是阿直,隐隐绰绰宛若游丝般的不可得,最后作者借H君之口说出长野因为内心的躁动打阿直一事,看起来似乎可有可无,可细细想来,却着实有他的道理。长野与阿直的婚姻,如果说没有丝毫的感情基础,那也就不必有本书了,至少站在长野的角度,他在乎身边的结发妻子,他不能忍受的是作为她合法的丈夫,她对他的态度,却依然是平等、冷冰冰甚至是傲然的。那一巴掌实实在在是长野输给了自己,让他认清了自己。而长途旅行,正如H君所祝福的那样,想来不至于太让人失望。

全书以一段旅行开启,又以另一段旅行作为完结,作者虽没有明示结果,但留给了我们一个可期待的希望。放下书,睡意铺天卷地而来,闭上眼,梦里充满暖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