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读后感1000字

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读后感1000字

《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是一本由朱子彦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读后感(一):多有相互抵牾之处

就算是一个不是以魏晋史(或是作者所言之“三国史”)为专业的学生,我也能看到作者在解读史料方面的问题。

书中有不少篇章均显示出,作者在对同一条史料进行解读的时候有相互抵牾之处(更不要说这种解读是否合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尽管我不喜欢后人对史事或人物作太多“评价工作”)也有前后矛盾的地方。这就牵涉到作者“以史料就我”的问题。

虽然这本书有某些地方颇有启发性,但是作者的史识却让人不敢恭维。

《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读后感(二):亦有可爱与可取之处

为论证而论证的广征博引虽不免有些饥不择食、良莠不辨,但至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极认真的人,结合绪言里作者表达的著述心迹,以及书末作者在“曹操高陵与曹氏族谱”一文中,与哗众取宠的复旦大学“曹操墓人类基因调查的历史学研究”课题组的较劲,或可窥见作者的可爱和书呆子气。

第一章的汉魏禅代分析,是为此书的重头;其余各章节中,“蜀汉失荆州再检讨”、“诸葛亮继承人与蜀汉政权存亡”、“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诸篇,以及第五章“汉末三国时期的党争”中的各篇,以我愚见,均颇具亮点。

《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读后感(三):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本来去图书馆是准备借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的,然而被借走了不在馆,便随手在附近拿了一本回来,就是此书了。

看了一篇就忍不住开始吐槽了,这里记录下感受。先是序言里面俨然以三国史权威自居,要纠合一干人等造声势,难道人文研究就是这么骗经费的吗?史学界多有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三国史这一段何曾见过哪位大家单独拿出来自吹自擂的?网上的业余爱好者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说自己精通三国史对其他不了解的话那么一定是个大言炎炎之徒,可那不过是网上大家吹牛辩论而已,学术上能这么搞?

再看第一篇,讲禅让的,且不说观点陈旧不堪,单说其主旨思想让我想起了那位世修降表的仁兄。我给总结下,禅让是曹操集团第一个成功实施的,有重大意义和表率作用,利国利民。这位作者大约不是共产党员,不屑于用那套理论来分析,只是他自己用的分析方法更为不如,站在统治阶级角度说话找各种理由来粉饰,怪不得史书上总记载着各种劝进以及不用最高统治者发话就自动去制造祥瑞的人,文人谄媚自来如此。里面还说禅让的江山长久,专门列表总结,为何不把桓楚侯景这些列上呢。吐槽之处太多,不能一一道来。

正在看第二篇,讲夏口的军事要地问题,看了一堆都是些陈词滥调。而且作者明显把三国人物当傻子,自以为聪明,不能理解曹操为何夺取了江陵以后没有东下,替古人惋惜。贾诩的计谋估计他也理解不了。

就这么个水平,连三国门外汉都看不过去,也能称著名专家。难怪大家推荐起来还是田余庆唐长儒那些老前辈的著作,看真正大家的东西才不会浪费时间啊。

《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读后感(四):很有用,虽然很多观点不同意

作为一名丞相死忠粉,表示朱老师的这本书,很有用—— 是的,很多主观角度:(非事实推论)完全不赞同、不接受。比如对诸葛丞相某些非常主观的诛心论,我大概是糖吃多了,想自己找刀吃(安详闭眼) 。 但作为一名考据党必须承认,作为老派学者的功底还是严谨扎实的,史料有引用、有出处、有互证、有辨析,可以作为一本小工具书随时查阅。如九赐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含义,又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诸葛亮在拒绝李严劝进时提的九命和九赐又有什么区别;三国的地理位置和形势之间的关系;三国内部权力结构和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集团;其他的一些冷知识如月旦评的发展变迁等等。 另外,朱老师对一些历史公案做了深入细致的辨析,不管同意与否,至少很过瘾,考据党应该能理解。很多史书看似一笔带过的事件,往往前后矛盾或是逻辑不明,而简略的通史,或是只采一家之言的叙述性的讲史,并不深入辨析,读者若不能认同这种说法,便总觉周身不畅。 而用辨析手法来读史,至少能提供客观事实上另外的角度,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至于最后对事件主角如何评价就是作者主观的观点了,任君采用与否皆可。 例如孟达反复横跳一事,朱老师的观点(基本和田余庆老师一脉相承)对我很有启发,而很多亮粉学者对此避而不谈。如方北辰老师作为丞相死忠粉,在学术巨著《诸葛亮传》中关于丞相家族身世、隆中对、托孤语、北伐、蜀汉集团内部权力结构等等都做了细致入微到毛发的辨析探究,唯独孟达叛魏归汉一事只字不提,跳过这里直接北伐。 孟达叛魏归汉一事,通常历史读物会这样写: 孟达初是刘璋属下,后投靠刘备,再降魏。丞相在第一次北伐前就与孟达通信招降他,于是孟达准备举兵叛魏归汉,不料事泄不密,司马懿克日擒孟达。丞相打算让孟达做内应的算盘落空。 然而读《三国志·费诗传》又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 就在诸葛亮欲与孟达书信时,费诗就曾表示过异议:“孟达小子,昔事振威(刘璋)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诸葛亮对此的反应是“默然不答”→貌似丞相心里有个小算盘,但此时不便明说。 后来司马懿率重兵攻孟达,达日夜企盼诸葛亮出兵相救,但丞相却“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丞相到底是想要这个内应还是不想要啊? 《诸葛亮集 引 司马彪略 》:太和元年,诸葛亮从成都到汉中,达又欲应亮,遗亮玉玦、织成障汗、苏合香。亮使郭模诈降,过魏兴太守申仪,仪与达有隙,模语仪:亮言玉玦者,事已决;织成者,言谋已成;苏合香者,言事已合。→啥,丞相又故意泄密?这波啥操作?? 《晋书·武帝纪》: 蜀相诸葛亮恶其反复,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同上,丞相是故意泄密的。至于为啥,史书这里解释成为了促成这事,或者说把孟达逼到墙角,没有回旋余地。 读完史料你心中是否有很多疑惑,丞相到底拉一把又踹一脚还补一刀是干啥呢?到底是想让孟达举事成功还是不成呢?又为啥不救呢? 这后面政治背景很复杂,若单独抛出结论,不讲背景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朱老师在深入分析蜀汉的权利结构和政治集团斗争后,得出的结论是:丞相是有意借司马懿的刀除孟达(对不起我剧透了)。 我完全赞同这个推论。可能有些亮粉觉得不能接受这样一个腹黑的丞相,咱丞相都是阳谋没有阴谋!不过讲真我作为亮粉,完全不觉得这是黑丞相,反而大呼过瘾。 但接下来对丞相此举的评价,便见仁见智了。前面已经吃过很多刀,看到这里已经见怪不怪了: 「他将解决私怨与蜀汉政权内部矛盾置于北伐曹魏之上,诚非明智之举。总之,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关键时刻,不懂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孟达自愿归蜀,并有可能从东三郡出兵,以偏师配合诸葛亮北伐的情况下,反置其于死地。诸葛亮不顾大局,自断膀臂的做法,不免使人扼腕叹息。」 对不起这就不能同意了哈!(季汉粉冷静!冷静!) 必须捍卫丞相贞操: ①孟达这样反复横跳的小人,以丞相的道德标准肯定是不齿的,丞相也不可能是真心“依依东望”盼他回来。 ②李严也去信给孟达一起招降“ 忧深责重,思得良伴”。李严一方面是跟丞相一起招降孟达,另一方面是不是也惦记孟达回来壮大东州派势力呢?你说丞相能给他们这个机会吗? (李严的居心叵测又是另一桩公案了)真回来了局面只会更复杂,不如提前铲除大患。 ③孟达对于丞相算不得臂膀,根本不影响北伐大局,建兴六年丞相“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这阵势,你觉得丞相差一个孟达吗?有你不重要,没有你很重要,趁早别添乱。 不能不提的是,朱子彦老师对丞相有很多诛心的观点,从出山一路黑到身后,这也是亮粉不能接受的。朱老师确实用的是史料,不是凭空捏造,但对史料同一句话怎么理解,这只能说千人千面了。例如以下观点: ①认为关羽失荆州是丞相有意坐壁上观(关羽不听话,会破坏他隆中对大计,怀恨在心) ②认为法正病故诸葛亮很高兴(刘备更宠信法正) ③李严劝诸葛亮进九锡,认为诸葛亮拒绝辞九锡的回复,体现他怀有异志。(为了证明作者不是牵强附会,又举了一堆牵强附会的例子) ④怀疑诸葛亮有不臣之心( 以李邈在丞相死后弹劾丞相的上疏为由) ⑤认为刘禅对诸葛亮不满(死后不给立庙、不再设丞相一职等等) ⑥丞相用人问题等等,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史料确实在那,但你怎么解读一句话就非常主观了,至于硬是读出怀有异志嘛。。。其实我是先拜读过朱子彦老师的《司马懿传》,非常用心的一部四十余万字的巨著,一望而知便是司马懿死忠粉,得出以上诛心的观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要为朱老师辩解的是,有不少人质疑作者对事件史料文中有前后矛盾之处。作者在序言便声明了这是多年论文集合,观点和看法一直在变化,有矛盾之处当然不奇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