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茶叶秘密读后感精选

茶叶秘密读后感精选

《茶叶秘密》是一本由周重林 / 太俊林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2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叶秘密》读后感(一):茶与水的文化共融

很多年前,我曾与友人于杭州灵隐寺遍寻龙井。从前听悉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谈及“钱塘天竺、灵隐两寺产茶”,因此总以为茶如龙井,只有在杭州灵隐寺一带,才能品到最正宗的,而换个地方,龙井彷佛就不再是那个味儿了。这种“一地一景一茶”的况味在《茶叶秘密——情要用水调》中,就被周重林、太俊林唤作了“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茶文化在塑造整个国民性格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中国人的性格,如茶般厚重温吞,其中细腻温润的部分,则是靠水来调和了。就如周重林、太俊林所说:“文明的大部分时间,需要用水来调出其温情。”茶叶的敦厚,需要水的灵性和“不争”来中和,因而就如杭州,西湖是水的灵,而灵隐寺则是茶的魂,两者相补,方才能造就出龙井以及龙井所衍生出来的龙井茶文化圈,由此推而广之,整个茶文化,也无非就是在茶与水的互动之中,所产生的情趣和韵味。

《茶叶秘密》塑造着这个文化共融的情趣和韵味。但这种情趣和韵味,两位作者并没用我们传统的文化书写手法来加以叙述,这里面没有关于历史叙述的严肃,没有关于社会解构的宏大,没有关于文化分析的费解,转而如水润茶叶一般,将文化消解成为一花一草、一树一木,而后我们去观花草,赏树木,从中而建构起一个有关茶与水的文化共同体,窥树木而见森林,窥花草而见世界,如茶如水,以情调之。

而以往我们在谈论文化,尤其是茶文化之时,免不了就茶论茶,或者离水谈茶。事实上,中国古代有关茶的论著中,绝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谈论水,但人们在谈论水的过程中,却又忽视了茶、水与周围事物的互动。毕竟,文化的塑造,必须是在一个整体社会环境中完成了相融相生的过程。如大红袍之于武夷,碧螺春之于太湖,银针之于洞庭,茶不仅成就于水,也成就于它所维系的地域文化差异。在这点上,《茶叶秘密》不仅叙述了茶文化的内涵,也将视野聚焦到了茶文化的外延,以外延书写内涵,再以内涵填补外延的层层架构。

但回到最初,我们说,任何文化都是人的文化,茶文化也不外如此。《茶叶秘密》在谈书、谈诗、谈禅、谈道、谈器、谈画等等的同时,最终的归结点,仍旧是人。正如书中所说,茶叶的秘密,无非是饮茶行为对人意味着什么。由此视之,情以水调,这情,也不外乎人之常情了。

《茶叶秘密》读后感(二):知味

我常念叨在嘴边的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人世间的乐趣无非是做一只饕餮尝尽人间美味。而在味蕾之中,香茗自有它独特的韵致。

来盘儿红烧肉、茄盒子、剁椒鱼头、青椒里脊肉,大快朵颐一番,一杯清茶下肚,自觉两袖习习生风,好不畅快。茶不仅可消腻,也是暖胃暖心的好物。邀两三小友,雨夜携伞而至,看石炉里茶叶翻腾,沉沉浮浮,淅沥沥地听雨打芭蕉,幽幽地打着蒲扇生着烟,捧一杯香茗在手,顿生暖意。围炉夜话,不失为人间一大乐事。

“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张岱是会过日子的好手,品茶会友,快意至极。说到吃茶,不仅品的是茶味,还需极妙的茶境。或山寺、林间、湖畔、寒舍,或流光、清泉、星辰、明月、云雾、蝉鸣、都为茗茶赋予了不可言明的意境。

最爱书中的一段,道尽了茶叶的前世今生。“没有多少人会记得茶最初的容颜,它与云雾、雨露为伴,自生自灭。茶不经意跌入人间后在杯中召唤沸水,发出嘤嘤之声,等待那些懂自己的人。”茶叶不分尊卑贵贱,渴了,路边茶肆大口饮一碗,累了,家中静静沏一壶龙井,正因如此,它才有畅然世间的豁达之意。书中还提到许多茶人轶事,读罢心生惋惜,古今多少事,都已化作了云烟。风起,书翻飞;人走,茶已凉。都说晴耕雨读,但只要心静,无论晴雨,这本书都值得细细品读的。

在为《茶叶秘密》绘制插图时,我思索的是虽对品茶不甚了解,但我知爱茶之人都好静惜物,为人亲善,生活过得雅致快活。掭笔蘸墨,下笔不可轻怠,只想绘出闲适静谧的生活方式以及茶人云淡风轻的处事之态。其中一幅素手勾勒几笔青花,一杯盖碗茶,真正的美意在茶不在碗,赌书消得泼茶香,画意不及文字,尽力而为,足矣。从寒冬至盛夏,画儿一幅幅绘成,悠然心会难与君说。

走,吃茶去!岁月轻狂,行乐须及时。

《茶叶秘密》读后感(三):有情饮茶饱

做了一天的培训,终归是累的,归来,饭罢,冲一杯特选巴克普洱生茶,饮茶,读《茶叶秘密》。

茶与书,都是昨日周重林所赠。他来深圳数次,一直缘悭一面,一来是他以往来都太远,什么大梅沙啊龙岗啊,对我来说都叫做偏远地带,二来是我这人的确是懒。这次,他住罗湖,不近也不算很远,再说我准备讹诈他,让他给我的《微信控》写书评,于是,兴兴头头的就上路了,直奔大剧院的星巴克,走到,突然间感觉不对,找出微信来一查,果然,太想当然,不是这个星巴克。于是又走、又找,好不容易接上头了。

交换书,他还附赠了茶叶,算起来,是我沾光——除了好茶叶,他的书也比我的贵,哈哈。

交流的过程很有意义,那是不必多说了,反正往返两小时的路我是觉得非常值了——对于重要的朋友,时间是不须吝惜的。

我和周重林,结缘于茶叶的文章、书,交流的主题也是围绕茶叶。我在赶往下一站的途中,在读完《驱动力》后,立刻开始看《茶叶秘密》。

看完了,感觉倦意也消了。我看书的速度一向快,但这本书,却真是要放慢速度来读的,所以相比专业书籍,这本书其实我是读的慢的。书中的知识面实在太广,即使我的古文功底还行,诗词也颇有涉猎,仍然在周重林恣肆汪洋的行文中,有没顶之感。

所以要慢,要好好体会,要珍惜这种“被唤醒”和“复苏”的感觉。

《茶叶战争》是宏大命题,如黄钟大吕,而《茶叶秘密》是微言轻语,如牙板檀音,前者厚重苍凉,后者细腻婉约,很难相信同一位作者能够有这样看上去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笔法。《茶叶秘密》有点象《舌尖上的中国》,古今四海,一书囊括,当然,主题是茶。

茶中有乾坤,有岁月,有情怀,茶的前世今生,茶的雅人轶事,都在这本书里,让人看得心旷神怡,日日饮茶不懂茶,洞悉秘密之后,才知道茶的确不只是茶。而不懂茶只懂饮的人,可惜了。

在流行快餐速食的时代,一杯咖啡,难以让人浮躁的心安静下来,但是茶可以。并不需要多么名贵的器具和茶叶,其实,只需要一颗懂茶的心,一杯在手,慢慢啜饮,懂得一片茶叶的由来,从绿叶到茶叶的采摘烘焙过程,千山万水的跋涉,岁月的洗泡。

人生一世,茶树春秋,小小叶片舒展之际,懂与不懂的差别,其实是对人生况味的细品。再忙,也要给自己静饮一杯茶的片刻,不只是与茶的灵魂对话,更是面对自己的心灵,思考生活的真谛。

这并非把茶叶上升到过高的境界,而是,茶,本来如此。

除了文字以外,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插画,国画,与中国茶才是最相配的。

《茶叶秘密》读后感(四):有些秘密就是等着你去发现的——《茶叶秘密》书评

“掐指一算,这书一定畅销”,当拿到重林兄新书《茶叶秘密》的时候我这样说,掐指一算是开玩笑,但一定畅销却既成事实了。

作者在牛书《茶叶战争》问世不到一年之际竟然能再添佳作,实在是令人叹服,作为茶马古道研究所的研究员,以一个学者的身份来写作,其实是很辛苦的,因为这很难如写小说般天马星空,记录下自己所有的想法。写这种文章,需要大量的前期阅读和积累,到了最后能写下来积攒成文的部分却少之又少,简言之就是花大工夫写小文章。而在这样困难的写作模式下,作者竟然能够有如此高效的出版速度,不得不令人在惊叹之余想寻其究竟,看看这作者到底是何方神圣?

在网络上不难找到周重林的资料,可以看到很多朋友都夸他为才子,但在我看来称周重林为学者是要比才子更准确的定位。在我与他共事的时间中,其才华横溢让人感受深刻,但更让我记得的特质却是他的敏感。他的这种敏感能够把一般人关注不到的细节放到足够大,再发现到这些东西对于他本身或者对于其它人的价值,然后梳理成文,可能最终在文中出现只是一句话或者几个字,但是没有这种敏感的人却万万写不出来。

或许我用“敏感”这个词会让人误解,那么我在这里下一个定义,敏感用在重林兄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正是敏感能够让他在同一件事情上能学到比一般人多很多的知识。

重林兄还有一点特质不得不谈,就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努力。方国瑜先生每天阅读写作16个小时,鲁迅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说今天的人,陈越每天阅读写作12个小时,李承鹏不论再忙也每天读一本书……读书是知识积累最踏实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者这就是成功的基础所在,而重林兄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恐怕丝毫不逊色于这些名气更大的前辈。单举一例,周重林当当购书每年花费数千甚至上万……

要再赞下去,还有很多词汇,但这里且停住,之所以谈及重林的两点特质,全因为这本《茶叶秘密》与重林这两点是密切相关。

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似乎《茶叶战争》更得男性读者喜爱,而《茶叶秘密》却抓住了女性读者,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得追究到作者的个性上去。

如果说《茶叶战争》更多的是以作者踏实的研究作为铺垫,而用敏感的视线串起了这些历史;那么《茶叶秘密》就是以作者的敏感发现作为基础,然后用海量的资料作为砖瓦将这秘密之道搭建得丰满而有序。

茶叶的美,有时说的清,有时却说不清,在于这些清与不清之间,茶美得神秘,令人沉醉其间。而至于茶叶到底有何秘密,这在《茶叶秘密》这本书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中有极妙之答案,读者可以自行检索。

看到茶叶,人人皆可,感受秘密,却需要这一种天赋,这种天赋就叫做“敏感”。所以其不但引起了很多细腻敏感的才子佳人共鸣,而如我般粗糙的人则更需感谢作者,让我能够通过这本书也欣赏到茶叶的秘密之美。

古道上的茶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