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栗原的日式家庭料理》读后感精选

《栗原的日式家庭料理》读后感精选

《栗原的日式家庭料理》是一本由栗原晴美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元,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栗原的日式家庭料理》读后感(一):原料难寻,文化差异大,观赏不错

日式餐饮与国人的饮食习惯还是有较大差距,

很多菜看的时候兴致勃勃,但原料啥的都难以得到,觉得好难实现,就放弃了

相较之下,更喜欢谈饮食器具、季节更迭的部分;

日本人对生活的精致认真程度我很欣赏

用这份心,做好中餐,也是棒棒哒

《栗原的日式家庭料理》读后感(二):原创性是菜谱类书籍的灵魂

从《栗原家小甜点》就喜欢栗原晴美了,因为她的书跟市售的其他食谱书不同,每一道都打着栗原晴美的烙印。就这一点讲,我觉得比现在流行的大部分食谱都好,如果每一本书教的都是著名的京酱肉丝、宫保鸡丁、华丽黑森林,每一个配方都像百科书一样精准,那么买一本和买一千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喜欢那些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作者个人的料理,看着他们的书,仿佛可以看到他们在厨房中时光的流逝,仿佛可以与作者成为朋友,因为是那么贴近了他们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栗原讲了她喜欢做的东西,都是她在实践中觉得好吃的,而且并不难做。大多数菜是浓郁的和风,但看上去很有食欲,在头脑里想象一下,就觉得好做又好吃。明天就开始实验好了。

书中的摆盘也很有美感。栗原认为,为每一道菜选择最合适的器皿也是厨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似乎只有选对了餐具才算真正完成了这餐饭。或许每个喜欢料理的人,多少都会有点对食器偏执的爱恋吧。

《栗原的日式家庭料理》读后感(三):可操作性强的日式烹饪书

谈到烹饪和食,我总觉得会是件很费力的事,想想看,那些寿司、刺身之类的食物,都似乎很考功夫。但是,栗原晴美的这本烹饪书却给了我一点惊喜。

首先,她让我看到:日本料理并不意味着要花费数小时在厨房里摆弄。她的菜谱会使用现成的食材,甚至是超市的现成商品来简化准备工作。而在烹饪方法中,她也不排斥微波炉等科技手段。翻看全书,似乎也没有太复杂的烹饪步骤。

其次,关于食材,她也提供了替换建议,以方便读者能取得与原食谱相近的烹饪结果。比如,“出汁是指用海带和鲣鱼干等材料熬煮出来的日式高汤。如果你住的地方找不到这两种食材,可以用清淡的鱼汤代替(如果喜欢的话加少许鸡汤也行)。你甚至可以只用清水煮一块白鱼肉,清淡的鲜味就是这种高汤的特色。”

此外,我也喜欢她的烹饪理念——“尽管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周而复始,甚至有些无聊,例如每天为家人做饭,然而如果你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反而能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只要用心处理细节,你就能从日常小事中找到快乐,也会影响到同住一个屋檐下围着一张桌子吃饭、生活的家人”。

于是,看着那些诱人的成品图,我这只烹饪菜鸟也动心了,也许,我可以像她说的,从较简单的食谱开始……

《栗原的日式家庭料理》读后感(四):吃的不是料理

日本人相当懂得生活,并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得极其细致。印象最深的是在柬埔寨旅行时,由于当地人英语能力和中文能力都不高,中国人对当地的高棉语又一窍不通,当地可提供的旅游简介和攻略可谓乏善可陈,大多只是非常简单的粗略介绍。但如果你是日本游客就不一样了,吴哥景点入口处提供的地图只有日文版,从设计风格上看非官方制作而是日本制作的。在酒店大堂,除了柬埔寨本地刊物外可以看到一本厚厚的日文杂志供人阅览,那是日本人编写的吴哥攻略,从观光、吃住、购物到做SPA,全方面覆盖,就连柬埔寨本地导游也没这么清楚。

到国外旅游也能研究得这么细致,可以想见本国的生活会讲究到何种地步。都说民以食为天,除去某些制造黑暗料理的民族,在吃上面真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性格。

作为日本最有名的烹饪书作家之一,栗原晴美的烹饪书不是单纯的菜谱,她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日式料理的独特之处。栗原的食谱基于日式传统烹饪方法,但又不拘泥于其中,她鼓励用微波炉为烹饪提供便利,她会使用超市现成的食品甚至一些以前不曾在日式料理出现过的西方食材来搭配出新口味,同时又在提醒着某些日本当地食材、调味料和烹饪手法的不可替代。

小小一道料理便能看出日本人的双重性格,一如本尼迪克特在她蜚声全球的著作《菊与刀》中所说的,日本人既保守又欢迎新的生活方式,甚至乎能豁出去学别人的东西再变成自己的,就像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人不吃牛肉,而如今牛肉“涮涮锅”和“寿喜烧”已成了经典日本料理。

日本重视物与人,人与自然的“沟通”。体现在食物上就是好的料理师必须成为食用者与大自然之间的桥梁,在料理师用心细致的烹调下,让客人尝到最地道的天然美味。栗原在书中便不停地强调在不同季节就该吃不同的食材,哪怕食物上没有反映出季节的变换,餐具和装盘上也会有相应的点缀,在秋季放上一片枫叶便大有不同。

如果说中国菜也是追求把食物做出最好的味道就是对食物的最大尊重,那么相比起来中国菜就有点不拘小节了。日本料理要求材料新鲜,切割讲究,摆放艺术化,注重“色、香、味、器”四者的和谐统一,尤其是不仅重视味觉,而且很重视视觉享受。和食要求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而且,材料和调理法重视季节感。讲究到近乎强迫症的地步,无怪乎外形和味道都不及格的臭豆腐之流注定诞生在中国而不是日本。

日式料理的相对质朴也与其地理环境有关,身处一个被海包围着的岛国,海鲜资源丰富,干净卫生无污染,生吃便蔚然成风,对于以内陆为主的中原大地则不然,不接受生吃食物的大有人在,生吃的风险也更高一些。

要是说中国菜也有天然去雕饰的一面,日式料理则把美学意味都融进食物里面。小小的器皿只盛放少量的食物以便能看到碗盘本身并细细欣赏,追求简约的美。一桌子菜的分量其实没多少,餐具倒是琳琅满目,夏用玻璃冬用漆器,就为了在视觉上获得一种和谐感。多样化的器皿搭配多样化的食材,安静进餐的日本人大概也同时在审美,这些看似繁琐的餐桌文化也是他们彰显自我的一种方式。

倘若将日式料理的种种当成是产品包装,倒也相当成功。国外的日式料理店里,外国人看着那精致又昂贵的一小碟一小碟料理惊叹不已,国人曾笑称外国人看着小而精致的食物就以为一定是美味,于是乎高级的中餐馆如法炮制,同样价格不菲的粤式点心不甘落后,一笼笼的烧麦、虾饺、排骨、糕点摆出来引得外国食客心甘情愿掏腰包。

一言以蔽之,吃的不是日本料理,吃的是环境、氛围、情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