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到芬兰车站》经典读后感有感

《到芬兰车站》经典读后感有感

《到芬兰车站》是一本由[美] 埃德蒙·威尔逊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到芬兰车站》读后感(一):意识形态旅行

随着作者威尔逊先生笔调,与列宁同志一起抵达芬兰车站结束。从过去历史起点,到进行时态马、恩同志创造历史,到列宁同志历史的行动,作者大开大和的意识形态写法,一场观念性打捞场面。推荐序中江弱水动用了12页篇幅文字起到推波助澜的气氛。

《到芬兰车站》读后感(二):到芬兰车站

《到芬兰车站》,埃德蒙·威尔逊著,刘森尧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本书主题其实是“十月革命前的社会主义运动”。作者据称为美最后一个文学通才,相较于宏大的主题,讲述得也算浅显易懂,以人物入手,以美国人视角,可提供不同角度看待社会主义与圣傅欧巴马恩列托。文化不同,读来仍觉琐碎。

《到芬兰车站》读后感(三):记者写的历史研究

只适合做对现代共产主义观念史和革命史有兴趣的人的入门书,书里多的是故事,少的是智性论述,看了不会让人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深刻改变20世纪人类社会格局的理论有什么深刻的认知,只是记得一堆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轶事,但威尔逊竭力想把自己的书打造成严肃的观念史,于是他也有理性分析,比如关于马克思和托洛茨基的犹太人身份和他们的世界观之间的逻辑关系,但不能让人信服。同样是观念史,柏林写的和《到芬兰车站》高下立见,一个是严谨开阔的思想家写的,一个是缺乏思辨力却努力想写得有学术味的记者写的。

《到芬兰车站》读后感(四):无产阶级永远需要救赎

威尔逊不愧是上世纪美国文坛通才大家,知识面广,史材丰富,文笔流畅优美,一本400多页的厚砖头,啃起来一点不费劲,砸吧嘴还意犹未尽。

这是一本共产主义思想发展和革命英雄人物传记,笔下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能看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同时发现人性的弱点在他们身上也如此鲜明,自私、猜忌、冷酷、狡黠,即使被后人冠以“伟大的”前缀,他们仍是人不是神。

他们大都在青年时期就抛弃了宗教,选择一条追求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他们信念坚定,勇于牺牲,才华横溢,辩才无碍。

这本书有两处遗憾:一是威尔逊没有把视线延伸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历程中来,很可惜。二是对托洛茨基的描写,负面多于正面,有失客观。瑕不掩瑜,它仍是一本伟大的著作。

《到芬兰车站》读后感(五):马克思主义的纪传体史书

威尔逊以一种纪传体的方式,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乃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在他看来,无论是何种主义,其都面临着一种两难选择:写作还是行动。

虽然,马克思被认为是坚持着将哲学的研究引向实践的重要人物,但是,在威尔逊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日常情境的马克思显然更倾向于“写作”而非“行动”,而一旦他踏入“行动”的领域,在拉萨尔、巴枯宁等人的对比下,他的“行动”能力显然又大打折扣。反倒是处于西方世界边缘,乃是马克思主义运动边缘的俄国,列宁和托洛茨基更具有行动性,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马克思所曾经设想过的社会主义国家得以建立。

当然,作为一名文学批评家,威尔逊对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理解,除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外,本身也更多是对他们所涉及到的“写作”的关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沿革发展等,威尔逊显然没有太多兴趣。也就是说,除了对马克思等人的生活“八卦”以外,他的着眼点更多在于他们在“写作”这一事务上的表现。这也就是为何,对威尔逊而言,《资本论》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而非其他。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写作会更加轻松,同时也可以兼顾大时代的那种沉重感,这使得全书处于某种微妙的平衡中:阅读的快感和知性的繁复演绎相互纠缠。对于想一窥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生活全景的读者而言,此书显然不是唯一本很好的读物;但是,对于想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而言,这本书仅仅只能作为一种辅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