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书犀烛记读后感1000字

古书犀烛记读后感1000字

《古书犀烛记》是一本由袁芳荣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 元,页数:2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书犀烛记》读后感(一):这些藏书,作者确实读了

比起大陆藏书家,袁芳荣实在算是小巫,毕竟多年搜书所藏也不过一橱,但他值得当今古书收藏者学习的是肯下工夫,藏而且读,除了欣赏形式,还探究内容,遂成二书,也算是读而有得。

此书受读者诟病,无非三点:一是体例奇特。名为古书,却首列笺谱、墨谱,倒把货真价实的古书置之末端,实在本末倒置。韦力序中说他“独特”,不见得是好评。二是图版不佳。笺谱、墨谱、套印古籍占全书泰半,竟只书前附十余页彩色插图,且色彩失真,书中全部黑白插图,实在无法展现古书之美,对不起书价。三是所谓研读不过摘抄。大篇幅介绍所藏图书主要内容,干货少,水分多,味同嚼蜡,吴兴文所谓淘书情趣、版刻之美,渺不可寻。

《古书犀烛记》读后感(二):书写的很差,不信跟我对质来!

简单一翻而过:

1、写的都是抄基本知识,大段抄“作者传记”、“图书内容”,全是剪刀浆糊的功夫。可惜材料组合的没有水平。文采也差。如《秦淮八艳图咏》,足足写了20面,几乎全是几个女子的传记的摘抄。

2、许多常识性的错误,如说 明朱墨套印的“韩文公文抄”说是茅坤刻的。可笑。

3、此人见到的东西实在少的可怜。选的许多论据,根本不具有代表性。粗略一过,笺谱中清末之前的笺谱似都没说明,更没见过。简单的鲁迅的《北平笺谱》一印二印都没说太明白。

4、此人不懂版本。书中几乎没有涉及什么版本知识,连基本的版本区分的要素都没有说到。如古籍的年代、字体、纸张、行格、特征,几乎都未提到。

此书只能作为一般性的古籍爱好者的作品来看,现在随便从大陆古籍拍卖场拉一个人来,都比此人知道的多。作者对自己藏的几部书的内容倒是比对、阅读过一点,在现今只藏不读的年代,这点值得学习。但知识,常识的缺乏导致此书的品位极低下。不懂为什么韦力老师还要为此人作序。

哎,我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呢。还得罪人。算了。。。。

《古书犀烛记》读后感(三):愿作蠹鱼故纸游

这本书可以说是袁芳荣先生的读书笔记。袁先生在一个星期六下午,在新光华商场地下室的百城堂书店买了人生第一部古书:明版五色套印本《文心雕龙》 开始,直到09年七月退休,已经收藏了一些古籍了。虽说喜欢古书,但是工作原因,一直都没时间细细翻阅。退休后,家中那一橱散发着书香的古籍就开始向他招手了。阅读之时,他广搜材料,努力专研,盼能弄清这些古书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用“犀烛”来自勉的原因。三年来写成的文章也有十多篇,就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书中的文章以他的藏品的种类来分,包括笺谱,墨谱,套印古籍,图咏,和刻古籍。每个种类都有一篇类似总结这类藏品的大概历史,特色的文章来开头,然后再细细讲一部部古籍以袁先生的视角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读来每篇都很有趣味。

读开头两章的笺谱和墨谱时,我都有一种相似的想法,就是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播,发扬下去。现在,日常生活用品虽然追求便捷好用,样式好看的大多是西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的出现了。书中讲到南雅的式微也让我感到一丝丝的惆怅。

套印书籍中,闵版书籍在不同人的手中流转的事也让我很感叹。这些如此精美的古籍在时间的流逝中仍然散发着光彩,带给3代人甚至4代人以书香。为同僚的伯母而刊印的《陶渊明全集》也让人倍感温馨。

这本书中关于书的故事,情趣还有很多,不一一细数。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替袁先生高兴。藏书固然是很大的乐趣,快乐,但能读这些书,了解书的内容,发现旧书中深藏的故事,才是一个爱书之人最大的快乐。

前些天看了一个友邻小栗荣次郎的一篇日志《豆瓣还是获得推理小说乐趣的地方》,推理小书也有很多人藏而不读,这就更别说这些传承者中国文化的古书了。虽然藏书是件快活事,但不读,肯定的是损失大得多。

前人写书印书,最初就是为了传承知识,不读的话,书也就失去意义了。

“一头栽进故纸堆,悠游古旧书海,有如蠹鱼喜爱在书堆中穿梭。怡然自乐,且乐此不疲。” 祝袁先生以及所有藏书爱书的人,读书快乐。

《古书犀烛记》读后感(四):故纸堆蠹鱼

摘自杭州日报

文/甄广之

民间多高人。以藏书界来说,内地老一辈人物如黄裳先生,那是早已如雷贯耳了。年轻一辈如韦力先生,买起古书来,我们俗人只能目之为“疯狂”。2007年,就有媒体说韦力是“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他藏有8000余部、7万余册古籍善本,其中宋元及以前刊本、写本50余件、200余册,宋元递修本(编者注:所谓递修本,指用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和宋元明递修本近20部、300余册,明刊本1200余部、1万余册。这是什么概念?咱们俗人免不了要用阿堵物来衡量一下:2012年的数据,说一页宋版书的价格就值好几万。想一睹韦力收藏的明清精椠的,可看他去年出版的《芷兰斋书跋初集》一书。

香港台湾那边,也有这样疯狂收藏古籍的人:中国古书收,西洋旧籍也不放过。香港如董桥,台湾如吴兴文、陈建铭(喜爱书话的人肯定读过他翻译的《藏书之爱》《嗜书瘾君子》等书)、袁芳荣等人。吴兴文说,1988年,他就跨海去了上海淘书,“当时的福州路的上海古书店,破例开放内宾销售区,让我们过足书瘾。来年8月底,更是我首次拜访琉璃厂,从此北京、上海等地的古旧书店,成为我前往大陆的唯一的理由”。不错,这堆人打飞的淘书是常有的事。不过,千万不要以为他们都是什么富商巨贾,他们“为书消得人憔悴”的模样,轻易是不让人看见的。

最近,袁芳荣的两部文集《古书犀照记》《古书犀照记续编》出了内地版,值得郑重推荐一下。袁芳荣原本是台湾南投一个公务人员,有一次花了一个月工资买了一部明版五色套印本《文心雕龙》,从此开始淘书生涯,古籍、笺纸,他尤为钟爱,收藏中,最多的是明版书。《古书犀照记》中,袁荣芳分“笺谱”、“墨谱”、“套印古籍”、“图咏”、“和刻古籍”(编者注:指日本刻印的汉文古籍)五部分介绍自己的珍藏,另外附了两篇与台北古旧书店有关的回忆文章,可供去不了对岸淘书的爱书人解解馋。

我们平常说上述那些人是“爱书人”、“书痴”,袁芳荣还有个很雅致的称呼:故纸堆蠹鱼,这也是他个人博客的名字。蠹鱼,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白居易《伤唐衢》诗之二:“今日开箧看,蠹鱼损文字。”这些现实中的故纸堆蠹鱼可不损文字,他们“一头栽进故纸堆,悠游古旧书海,犹如蠹鱼般喜爱在书堆间穿梭。怡然自乐,且乐此不疲。究竟是何道理,自己也莫名所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