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另类准则读后感1000字

另类准则读后感1000字

《另类准则》是一本由[美] 列奥·施坦伯格著作,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5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类准则》读后感(一):读《另类准则》

令人肃然起敬的艺术批评,对贾斯帕·约翰斯的研究再一次让我们见证了新艺术诞生时遭受的广泛误解;难能可贵的是,斯坦伯格没有站在某种后设的专业立场来纠正大众的理解,而是坦陈自己面对新艺术的冲击,和大众分享着同样的惊愕和不解,这种内省的诚实在我看来是尤为感人的。斯坦伯格对贾斯帕的解读相当有趣:贾斯帕试图放弃现代主义对形式语言的追求,直接在艺术作品中重构艺术物,在此意义上贾斯帕的创作是完全摈弃了人类视点的;然而,这又敞开了观众将个人的见解自由投射到艺术作品中的空间,形成了一种另类的吸引力。在此意义上斯坦伯格的解释同迈克尔弗雷德对十九世纪的绘画不谋而合:为了吸引观众,你必须要显得对他们毫不在意。

《另类准则》一篇视野更加开阔。斯坦伯格从一篇报纸上的艺术新闻写起:美国文化中弥漫着一种将艺术解构为非艺术的思潮,人们并不倾向于从审美维度理解艺术,更愿意将艺术和勤勉工作的清教伦理与制度文化联系在一起。当然,斯坦伯格并不是想从精神史的角度来把握他所置身的艺术浪潮,而是借此挑战扁平的现代主义正统叙事:艺术并非朝向平面化的线性进步过程,这一历史运动趋势并非实证研究的结构,而是基于批评家的主观建构。事实上艺术史上经典的错觉主义绘画已经囊括了非常精妙的二维表现,老大师们不止专精于营造一个逼真的深度空间,他们同样注重营造二维和三维之间的某种平衡。在历时性的维度上,斯坦伯格认为艺术史的时间充满了非线性的往复运动;在共时性的维度上,斯坦伯格倾向于将艺术纳入到经济、文化等多重语境中,描摹出了“当代”的轮廓。

《另类准则》读后感(二):【转】沈语冰:艺术史家、艺评家列奥·施坦伯格

【作者简介】沈语冰,1965年生,浙江余杭人。就学于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学习法律、哲学和文学,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文艺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西方现代美学、现当代艺术史和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20世纪艺术批评》、《图像与意义: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简论》。独立或合作译有《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艺术与文化》、《弗莱艺术批评文选》、《另类准则》、《艺术与物性》、《现代生活的画像》、《杜尚之后的康德》、《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艺术的理论与哲学》、《知觉的悬置》等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名著。担任“艺术与观念译丛”、“艺术理论与批评译丛”、“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等大型丛书的主编或执行主编。

《另类准则》读后感(三):图像的心灵定址

那些曾经的社交场合或许已经消失了。但你仍然可以打开社交网络咨询朋友或文献。身处改变中的世界仍然是我们观察和寻找的过程。如果我们将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的作品与抽象艺术进行对比,你会发现:前者先是观察自然主题,而后又看了一遍画布,如此往复的观察观看;而在抽象艺术创作中,绘画既是可以是艺术家的主题也可以是观察对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保罗·塞尚,《帕雅尼的哈姆雷特,在加德纳附近》(Hamlet at Payannet, near Gardanne),1886-1890,布面油画,62.5 x 91 cm

类似地,在美术馆或博物馆中,你、你的(实际或潜在的)同伴和艺术是一种三方关系;而现在玩手机的你和互联网上的信息之间只是一种双向关系。后者改变的是“图像的心灵定址”(“the psychic address of the image”)——它与观众的隐含关系。 这句话来自时代精神的经典著作,列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1920-2011,美国艺术评论家)的《另类准则》(Other Criteria,1972)。他对后现代绘画的最初讨论认为,对于美国画家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和其他当代艺术家来说,画面不再是古代大师们观察和了解世界的窗口,只是一个水平平面的表面而已。“我倾向于将画面从垂直到水平的倾斜视为艺术主题中最激进的转变,即从自然到文化的转变。”(“I tend to regard the tilt of the picture plane from vertical to horizontal as expressive of the most radical shift in the subject matter of art, the shift from nature to culture.”)和那些古老的杰作一样,劳森伯格的平板也挂在了博物馆的墙上。但他们的“心灵地址”是截然不同的。

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72

罗伯特·劳森伯格,《轴》(Axle),1964,布面油画和丝网印刷,275.7×610×4.7 cm

现在,尤其到了这个非同寻常的时期,视觉艺术的心灵地址又有了另一个转变。无论曾经我们看到的是旧式橱窗还是后现代的平板影像,我们都站在了一个可能有其他人在场的画廊空间里。但当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同样的艺术,无论它的定位是什么,我们都是在电脑前独自观看它,即使其他人和我们同在一个房间里。这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人工制品种类的变化,而是在艺术的心灵地址中,艺术的心灵表达与它的观众的关系之间的变化。

正如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消失意味着政治世界被重新塑造一样,这种艺术世界接纳批评家的发展也让情况变得不稳定。列奥·施坦伯格写道:“艺术向非艺术领域的渗透越来越深,逐渐逃离了古老标准规则的侵蚀。”(“The deepening inroads of art into non-art,leaves the old stand-by criteria to rule an eroding plain.”)那么,现在视觉艺术心灵地址的突然变化将如何改变我们的评判标准呢?这个重要的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答。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ABAGo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