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在法国西南有间小屋》读后感摘抄

《我在法国西南有间小屋》读后感摘抄

《我在法国西南有间小屋》是一本由韩良忆 / 侯约柏 摄影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法国西南有间小屋》读后感(一):软绵绵的阳光

这本书整体给人慵懒的感觉。

是一本有调调的游记,整本书最好的是图片,有一种我暂时说不出的整体调子。

图片说明文字是手写体,增强了书的柔和。

景色很美,让人向往,让人也想这样住在那里,享受软绵绵的阳光。

《我在法国西南有间小屋》读后感(二):享受你的杯酒人生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有人发声:“三联的意大利面专题居然做了足足六十几P,真能写啊。死掉的贵州小孩只有9P。”潜台词是在质问:这就是《三联生活周刊》的立场吗?这条微博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韩良忆的评论是:“有人质疑美国饮食文学家费雪为何不写‘大事’,而写‘饮食’小事时,回答:‘就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会饥饿……当我写到饥饿时,我写的其实是爱与对爱的渴求……当我们掰开一块面包,饮下一口酒时,产生交流作用的,不单只有我们的身体。当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写饥饿而不写战争与爱情时,这就是我的回答。’”

我想,这也是韩良忆对于她为何不写经国大事,而专写饮食小道的回答吧。

在微博上关注韩良忆很久了,甚至都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名字有印象的,或许是因为在南都周刊上看到她写的美食趣事,或许是因为知道她翻译了很多经典的美食与旅游(这二者的关系往往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书籍,例如彼得•梅尔的《山居岁月》。一开始关注她的时候,总恍惚以为她是生活于魏晋时代的闲适文人,似乎生活中只有美食与游历值得她关注并书写,看她大谈生蚝、松露和肥鹅肝的时候,总觉得她离我们很远。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那样的生活。所以一直都是淡淡的看着,作为闲暇时的调剂。

直到去年过年前后,有一晚忙活完了年会最后一次彩排,拖着又饿又累的身子回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打开冰箱,连一点现成的东西都没得吃,只有爸妈给我捎来的腌制香肠,还有一大包豌豆,剩下几个西红柿,还有头天吃剩的蚬子,突然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就预备把这些材料做成西班牙什锦海鲜饭,因为以前看韩良忆提到过,这道菜还算比较简单,也方便利用起家里的各种剩菜。当我一顿忙活完,做成一锅热乎乎的土洋结合的paella在寒冬的深夜吃下的时候,简直感动的想高唱:“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这一刻,感觉离韩良忆的距离近了些,她的文字指引我把活力和温暖输入了我的躯体。

想起看《毕打自己人》的时候,已经是在中环上班的金尧坚回忆她人生的转折点,就是她当小太妹惹了事回家的时候,吃到了一锅房东太太为她煮的热腾腾的田鸡饭,她边吃边哭,决定以后要过正常人的生活。这是女性的魔法,女性掌握着厨房,就像主宰着整个世界的喜乐,因为她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多么黯淡疲累的生命,多么漂泊浪荡的灵魂,都能被一道温暖的家常菜所重新点亮。就像《薄荷心》里描绘的那个弗里达,热辣的墨西哥美食维系着她整个的生命、爱情和创作,能享受美食,方能享受生活。饮食小道,时时折射出人伦大道。

韩良忆是妻子,她深知美食的魔力,就像在这本《我在法国西南有间小屋》里展现的,粗看起来以为是旅游书籍,其实是居游生活的散记,她和丈夫约伯舍弃了人流如织的普罗旺斯,而选择民风淳朴鲜有人至的法国西南部,舍旅店而就民宿,为的就是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当地人的市场寻觅当地得令食材自炊自食,自得其乐,这样才算是真正接了地气,而不是虚浮在如画的景观中,做一个匆匆过客。

看到她在书中描写从院子里的无花果树上摘下几只熟透了的紫红色无花果,配上早上去市集买的农家土法腌制的火腿,还有流动小贩带来的自家刚刚烤好的奶油玉米糊起酥皮面包,就备成了简简单单的一餐晚饭,坐在夕阳西下的院落里,就着一杯夫妻俩去传统酒庄买回的贵腐甜白酒,真是惬意又开怀,比米其林三星大餐还要令人向往。看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重要的不是她去了什么地方,又发现了什么新的菜谱,重要的是她向我们传递的生活态度。

还是让韩良忆自己来告诉我们吧,她说:“享受美食和旅游的核心,不在于吃的‘东西’或看过的‘景物’,而是‘好好吃东西’、‘好好体会当下’以及‘好好过日子’,而要实践这核心,并非易事。”嗯,让我们随着她的启示享受自己的杯酒人生,找到那个重要的核心吧。

刊于3.10 《信息时报》

《我在法国西南有间小屋》读后感(三):“Take your time”

“ 我坐在破旧的小教堂里,想象自己是好几百年前一个孤独的行者,不知已在朝圣道上跋涉了多少日子,意志慢慢消沉,体力渐渐不支,目的地却仍远在高山的一侧,我真怕自己撑不下去。

这一天午后,我照旧拖着脚步,走在蔓生的荒草丛中。四顾茫然间,远远却看到有间石砌小教堂,静静地站在旷野的另一头,那么坚实,那么笃定。我疾步前行,奔进敞开的木门,跌坐长木凳上,长出一口气,闭目,祈祷。”

尽管这本书通篇都是那么愉悦和轻松的故事,我却只摘了以上这段作为书评的开始。让我任性一下吧。

最近两月常常迫不及待,心甘情愿窝在厨房里洗洗摘摘,油煎水煮,一个人悠然安静地吃完那一点点饭菜,然后再把厨房,厨具擦得明亮干净时,这一连串的过程仿佛是一个朝圣的仪式,是一场最妥帖的身心抚触,偶尔跟朋友讨论到下厨的这种治愈疗效,却无从归纳总结。看到费雪这句话,可以勉强用在这里,“就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会饥饿……当我写到饥饿时,我写的其实是爱与对爱的渴求”。之前十分心爱的另一本书,吉本芭娜娜的《厨房》,就算重读数遍后不像之前读时痛哭流涕,也总是希望当自己无处可去,对明天恐惧无助时,可以睡在那个厨房里的沙发上,闻着未来得及散去的淡淡的油烟味和饭菜香,伴着还泛着朦胧水光的新拖过的地板,安心地睡去,珍惜那一夜的安心好眠。还未来得及了解人类这种对食物渴求的原始动物性,如何又从对动物性的满足连带安慰了心灵,听起来好像很简单,琢磨明白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是动物学家还是心理学家来解释,还是大家合作探讨,为什么动物吃得饱饱的,吃得开心了,就会从内心觉得开心满足,然后再在面容上显出平静柔和来呢。

之前读林达夫妇的游记系列,完全是从风景带文化,最后总会进入政治,历史,读起来淋漓痛快,多少无法理解记住的历史通过那一系列的游记都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人,更会借由这种从根源到表象的记述方式,乐得频频点头称是。而妹尾河童的窥视系列游记,虽也说的是文化和饮食,以及风景,却是完全像一个带着眼睛镜头的好奇老头,他并不深入,也并不像林达夫妇那样深究为何而来这些现存现象,就像他的图书,往往是用白描画画的形式来展现,细节在画里,是日本人一贯的风格,客观,冷静,礼貌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典型的中国人,一定是更喜欢韩良忆这种热络的。读她的书,最深刻的感受是那种温度和真诚。她会因为贪恋风景而错过与房屋中介约定的时间而歉疚,会描写替居游小屋保管钥匙的邻居大爷大妈的良善和寂寞,还有他们那种愿意分享自己耕种的蔬菜的简单和直接,而身为城市人的良忆夫妇不敢贸然接受这种善意的自愧,她会写出自己判断失误在市场餐馆就餐马失前蹄,自己点的鸭肉十分失败,先生点的牛排嚼不动的失望,甚至略带狡黠地写出那家失败餐厅的名字。她会写到名气仅次于波尔多葡萄酒的贝尔热拉克葡萄酒区,连带着我都学习到了贵腐甜酒,赶紧发短信给常供酒的朋友是否可提供一尝,却未能如愿。良忆说因为和先生都不属于荷包太鼓的人,思前想后没有去顶级酒庄,而选择了名气次一等的酒庄试酒买酒,我想这种坦诚的态度,是普罗大众都会觉得会心一笑,却又更加珍惜的原因吧,因为,读着这本书的大多数人,都和良忆夫妇一样,在买好酒之前要先掂量一下荷包轻重。

因为食素有一点年头了,对于任何的肉类食物介绍都有点胆战心惊并且毫无胃口,不得不说这是阅读美食类书籍的一大遗憾。如果忘记那各种火腿,各种奶酪,光读这些可爱的蔬菜名字,我也觉得兴趣盎然,比如,绿菜豆,笋瓜,无花果,世界上最好吃的青葡萄,巴西利香菜,牛肝菇。

谢谢这一趟法国西南之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