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五颗小行星读后感精选

十五颗小行星读后感精选

《十五颗小行星》是一本由刘克襄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五颗小行星》读后感(一):补很久很久前看过写下的书评orz

是上个暑假的记忆了,有些不准确不清楚。

我不知道是不是古风在台湾遗存得比较好的缘故,刘克襄的文字给我一种有距离的时代感,不像现代人的写作,倒有一种民国时期儒雅温吞的书写方式的风格,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冒险主义迸发,也许是因为他一生都在和自然打交道,所以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一种纯天然的童真与纯挚,大胆而无畏,充满了灵性。

《十五颗小行星》读后感(二):生如迷鸟之漂泊,死如候鸟之返乡

在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上,我们不知觉地自转着,我们围绕着生活,工作,家人转。自己的轨道,是命定的,还是自已设定的呢?茫茫宇宙中,多渺小。仿佛璀璨星河,也许一个人的轨迹连构成沧海一滴的亿分之一都不足吧。

可是,总有一些人,生得灿烂,死得寂然,却绝不平凡。

就像刘克襄描述的小行星一样,在距离地球那么远的距离里,固执得按照自己设定的轨迹运行着,坚持着,坚守着,即使撞上了什么粉身碎骨了也无所谓。那留下的迹印这样地独特又孤独,竟使人无法理解,只有远望而叹然。

“随着时日的延长,我发现自己,渐渐厌倦太多知识的羁绊,只想单纯地欣赏外在的世界。”

《十五颗小行星》读后感(三):“无意义”之事

很好的书名,概括了一本书的内容。

作者的文字我并不喜欢,第二人称的行文总让人有距离感,但好像是在对着那些在天上或在迷雾之中的那十五颗行星做着心灵独白,我只是旁观者。他如此清淡的描述下一个个生生死死的故事,一个个不复见的人,许是一种心境之况味,这都是我的猜测,不是感同身受。

但是还是不由得充满敬意,还是有这样的人,做这样“没有意义”的事,还是有这样的星球,跟别的星球不一样。这其间的浪漫主义精神实在比作者的文字本身更惊心动魄。

很多颗小行星,作者也只是一面之缘,这些行星的背后是怎样丰富而复杂的世界,只能猜测和想像。

这书我拖了很久才翻完,其实或多或少我都不足以评判,因为自己的渺小及愚知。我只能凭着现下的感受说两句,可能日后还会推翻的话。

喜欢英国登山探险家马洛里被问及为何要去爬山的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我现在觉得很多事情的理由就是这样,不成理由的理由。

《十五颗小行星》读后感(四):小行星的相遇

秋阳如酒啊,骆胖写脸书,回忆起许父亲多年前在深坑老屋的院子里,朝着那秋日艳阳慨叹道,浓浓的全是乡愁。是啊,秋阳如酒,我看着窗外远山的剪影,心早就跑到不知哪里去了。浇花,泡茶,看书,看的是刘克襄的《十五颗小行星》。

那是你从未了解过的生命形态。十五颗小行星,十五位将自己放逐于原始山野、将生命交付于探险的孤独个体。隐逝于宝岛山林的日本青年,毕生寻找灭绝物种云豹的台湾年轻人,不顾生命安危登上珠峰而后失踪的探险家拾方方,走进沙漠消失的中国探险先驱彭加木,流浪至敦煌写下绝笔的奇女子三毛……对于将性灵与肉身都归附于神秘自然的他们而言,一只在沙漠中守巢的鸟、一座攀不上的高山、一条枯萎的河流、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原,都饱含着生命全部的涵义。他们的一生,痴迷于观察一头夜鹰,寻找一只东方环颈鸻,前往极度神秘危险的山林。为此,耗尽毕生心力。他们探险、漂泊与自然相遇,参透自然与生命万物的奥秘,最终自己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肉身消逝,而灵魂永存。

刘克襄,这本书的作者,一位同样热爱探险的鸟痴动物迷,他更能理解这些曾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照亮自己前行道路的探险家朋友。他在每个小行星出现过的探险地,怀念、追忆,遥想他们当年在此,发生了怎样美丽的生命故事?

每个人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宇宙中寂寞地发着微弱的光,在无边的黑暗和寒冷中照亮自己,也温暖着遥远的星系同样凝望着自己的陌生同类。

《十五颗小行星》读后感(五):使用度评测:《十五颗小行星》

这本书探讨的东西其实挺大的--活着的意义,17岁的儿子活着的意义其实是染发,而作者由此联想到许多其他,联想到他的山友们,他们将自己的生命置于茫茫无人之境的山路中,那么对他们而言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作者根本不想认真地说明这个,他只是很平淡地将他的友人们对于生命,对于探索的事情叙述出来,克制而悲痛,尽量平和地说明。

“他们和我的孩子是不同的星球。色泽、明度、成分和质量都不同的小行星。”

如果将每个人比作是行星,那么我们是围绕着什么在运行了?在行走了?在转动了?

就是生命的意义啊。

我们深刻认同并且为止而努力运作的意义。

起因:熟悉的书店老板娘的推荐,“你一定要看。”基本上遇到老板娘这样推荐,我都会停顿一下呼吸,与她相识已经7年多了,她如此认真推荐的书其实不超过10本。

阅读时间:4个小时,刚刚把尾巴看完;

亮点:

1、行文的风格,质朴,清新,感情流露而克制;

2、整本书其实更多的是一本整理完整的悼文,友人去世的一种惋惜,从第一篇在台湾寻找失踪儿子到三毛,对于未年长便逝去的生命的一种惋惜,而对于他们生命中闪现的种种的佩服和仰慕,如是;

3、作者本身是自然学派的绘画者,书中间的铅笔插画,美到震撼;

4、我很难再找到一本如此完整而严谨的书,基本上看完这本书,你对作者也会有一种立体的理解。

个人感悟:彼时少年,我也疑惑于生命的意义,当我此刻思维中对这个问题有些许领悟的时候,看到这本书,想来如果当时便已经有前行的人领路,也许我便不至于迷茫。

使用手册:如果你在朝九晚五的班车上还在迷惑于日复一日的重复重叠,那么也许这本书可以让你对前进的路一下子明朗起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