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朱令的四十五年》是一本由李佳佳著作,春山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35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一):全书

佳佳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没有你,朱令的事只能是在小范围知道,但现在已成书,这个记忆就不会被时间之河漫漶不见!希望citizen的一代一代接力,终将激发中华大地上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建出相对美好的人间,而佳佳的文章会让他们更解人性,让他们思考避坑!目下环境,接力困难,更彰显佳佳的勇气!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二):捅破那一层窗户纸为什么就这么难

之前就了解过一点朱令的事情,这次看完这本书,心中更是五味陈杂。作者是真敢写。从朱令被投毒前的种种,比如文艺上弹钢琴、喜欢古琴,在清华民乐社团表现优异,体育上擅长游泳,学习成绩上更不用说,对比到现在的一个状况,生活全靠父母照顾,站不能站,坐不能坐,每天做着痛苦的恢复,不能说话,智力退化。还有第一次投毒和第二次投毒后表现出症状的痛苦,真的心酸流泪。抛开一切其他什么家庭背景、政治因素不说,单单为这些,我都感觉这个投毒的凶手是真的内心扭曲,毫无人性!而且朱令的病情很大一部分程度是清华和协和的权威狂妄自大造成的,清华咬定校内没铊,协和以自己一流医院的水准认定症状不符合铊中毒。花了几十万去做各种检查各种治疗,最后发现解毒剂就十几块钱……因为 朱令案,后续大学生发生的几起相关投毒案件,都在第一时间锁定嫌疑人归案结案,受害人也第一时间获得治疗解救……真的不知道还能说点啥了,除了心酸……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蹲到一个结局。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三):本书仍有缺憾

序中说到了无法从“上帝视角”分析谁是凶手:这就是新闻写作的限制,很多时候书写更多用于记忆,而不是审判。真正的悲伤,不是来自事实情节,而是因为事实可能永远缺席。 “孙维是坏人,但不是罪人。”不管是不是她,推动了“疑罪从无”的司法进程,也是一件好事。 因为全文主要都是朱令一家+贝志诚(简称“朱令阵营”吧)的陈述,看到最后还是有一些遗憾,感觉像缺了一个角的四方形,不够全面。书中提到了后来孙维终于在天涯正面发声了,看到此处,一直期待能看到她8000字的发言文章通篇摘录进本书,就像其他人的书信那样,那会更好。 我是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时候知道朱令的,那时候我还是个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学生。8年过去了,我竟在某一个无法入睡的深夜想起她,当即搜寻她的资料,买了这本书。可能这个故事真的太让人失落了,以至于我一直记着她的名字。看完此书,那点遗憾还是没有被填满,内心更加长叹,久久不能平复。

原本只想短评记录此刻心情,结果超字数了,豆瓣建议我转书评。我读的书少,不会写书评,请看客多多包涵。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四):我要做那团火苗

最早知道朱令案应该是在我小学的时候,依稀记得那时候当地的电视台放着清晰度很低的《朱令的十二年》纪录片。那时候我第一次知道朱令这个优秀的女生,第一次知道铊这种化学元素,也第一次知道了人性的可怕。 时隔十几年打开这本书,再次走进朱令案,我看到的是弱者的无力、权威的傲慢和权力的博弈,唯独没有看到正义的伸张。在朱令案中,我感受到受害者及其家属所承受的阻力要远远大于他们本该拥有帮助的力量,所有想要帮助他们的人都在逆风前行。但到最后正义并没有得以伸张,迟来的正义也并不是正义。

这本书中提到的其他的几所大学的投毒案也令人震惊,著名的复旦投毒案的受害人是我的亲师兄,我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第一次感到恶意与死亡可以离我这么近。我并不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恶意为何会大到如此程度,我们会讨厌一个人憎恶一个人,但远远没有到可以伤人性命的地步。

其实作为纪实文学这本书并不算好,他的时间线有点混乱,叙述比较零散,但是我给五星是想让更多的人去读一读这本书,不要让这件事淹没在历史的尘沙里,至少让人记得还有一个曾经优秀灵动的姑娘在经受病痛的折磨,而始作俑者却逍遥法外。

记忆,就是最有力的武器。一个人说出去,就会成为千万个人的记忆。就好像大火,都是从一个个小火苗开始的。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五):一个等待【不算书评,算是个人思考】

朱令案,是一个悲剧,一个现实的悲剧,一个令人绝望的悲剧,回望朱令的四十五年,1995年是一条分界线,这个投毒案至今没有真相大白,希望朱令的父母有生之年能得到一个结果,即使它迟到了。

当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案件,只是在微博的几张图文中了解大概,就只是大概的信息已经让我气愤不已,我想不通这世上为何会有人能下此毒手?虽然不是直接致死,但这毒却也毁了朱令的一生,究竟有什么仇怨呢?我想知道,想了解的得仔细一点,想探究这其中缘由。

当我看了书,一点点细节娓娓道来,越看越难过,甚至想穿越到书里,告诉二十多年前的朱令,告诉她不要去清华;生病了不要逞强,好好休息,不要再回宿舍;想告诉医生那是什么“毒”;想去……但一切都无法挽回,一股无力感压着我,气愤、无奈、难过……书里带着我走了一遭朱令的四十五年,她的半生时光里,一半充满阳光充满希望,而另一半在黑暗中迷茫沉寂;看到了父母对朱令的爱,然后命运却如此多舛;看到了一个家庭的苦楚与挣扎,与命运相抗……

距离中毒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一个本该拥有无比坦荡、无比光明的未来的朱令因一份嫉妒,困于病床上。即使过了很久很久,但这个真相仍然没有到来,我们始终希望着,它终有一天,它会来的!

也许我们现在相比于之前,社会舆论开放了很多,消息来源渠道也变多了,但有些事,有些压制也并没有改变。朱令案为大众所知,2013年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社会的广大关注,但不久就被列为违禁词、敏感词,然后在引起网友的愤怒后产生的影响更为强烈,被迫又打开了搜索通道。这一幕,我并不陌生,即使2013年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是近几年这种所谓的“敏感”从未消失,比如2020年的拉姆事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讽刺。舆论有时候确实很有意思,有时候是一场暴力,有时候又是一场救援……

我想,越来越开放的舆论环境,越来越多的消息接收,人们对于各类信息的处理及思考也越来越理智,在理智的情况下,不要停止发声,因为社会需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