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罗素说理想与历程读后感精选

罗素说理想与历程读后感精选

《罗素说理想与历程》是一本由罗素著作,35.00元出版的2012-9图书,本书定价:371,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素说理想与历程》读后感(一):摘录整本书,干脆买一本

摘录

1.成功的快乐需要一些困难相伴随,使成功最初看来是没有把握的,但最终大多成功了。这或许就是为何不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便是幸福之源的一大原因。低估自身者常常为成功而感到意外,而高估自身者则往往对失败感到惊讶。前者的意外令其欢畅,后者的惊讶使之忧伤。因而明智的做法是既不无端地自负,也不自卑得连进取心都没有。

2.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层次中,现今最幸福的人是科学家。其杰出者感情纯洁,他们从工作中获得极大的满足,这样他们也能从饮食,甚至从婚姻中获得快乐。艺术家们和文学家们将其婚姻生活中的愁眉苦脸看做是礼仪上的必要,而科学家则往往能尽享这古老的天伦之乐,其原因在于:他们智力的较高部分完全被其工作所占用,主人不许这部分智力涉足它们并不擅长的领域。在现代世界上,科学是进步和力量的标志,因而其重要性既不为科学家,也不为普通人所怀疑,所以,在工作中,科学家是幸福的。由于较为纯洁的情感容易得到满足,科学家便不需要复杂的情感。复杂的情感犹如河水中的泡沫,平缓流动的河水遇上障碍便产生了泡沫。只要生机勃勃的水流没有受阻,那么它便不会掀起小小的浪花,粗心的人则会对其蕴藏的力量视而不见。

3.在这方面,他比艺术家要幸运得多。当大众不理解一幅画或一首诗时,他们便说这幅画如何糟糕,或这首诗如何蹩脚;但是当他们不理解相对论时,他们便说自己受的教育有欠缺。结果便是:爱因斯坦受万人敬仰,而丹青能手却在阁楼中饥肠辘辘。爱因斯坦是幸福的,而画家们却是不幸福的。 以一贯的我行我素来抗衡大众的怀疑态度,在这种生活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除非他们能把自己关在一个排外的小圈子里,忘却外面冰凉的世界。而科学家则不需要小圈子,因为除了同事,大家都器重他。

4.西方国家,绝大多数富有才气的年轻人,往往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使其出众的才能得以充分展现的工作而感到不幸福。西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表现出来的玩世不恭,是安逸和软弱相结合的产物。软弱使人感到一切忙碌都是不值得的,安逸则使这一痛苦的感受变得可以容忍。在整个东方,大学生期望能对大众舆论有更多的影响,但在现代西方,他们却不能做到这一点。不过,东方大学生发财赚大钱的机会比西方大学生要少得多。正因为既不软弱又不安逸,他才成为一个改革家或革命者,而不是一个玩世不恭者。改革家或革命者的幸福来源于大众事业,即使在将要被处死的关头,他或许比那些安逸的玩世不恭者享有更多的真正的幸福。

《罗素说理想与历程》读后感(二):读来让人感到幸福的书

这本书我差不多花了一个月的工作外的时间看完了。每当一天的工作结束,我躺在床上翻阅《理想与历程》时,都会有新的观点冲击我,给我更多的思考和力量。那是一种全身心的放松与享受。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罗素说人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有广泛的真实的兴趣爱好,比如看书等等,因为一个人的兴趣越广,他拥有快乐的机会就越多,而受命运的摆布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这是让你保持生活热情的方式之一;还有对人友善;需要有适当的痛苦;去实实在在的体验你现在的真实的生活;这些都会使你感到幸福。

关于婚姻、家庭、为人父母、孩子。为人父母是双重的乐趣。凡是幸福的婚姻,夫妻都是彼此相爱并爱其孩子的。彼此的相爱在性上和在为孩子的合作上都能得到满足。如果婚姻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状况,那么夫妻双方都应该认识到,无论法律怎么说,在他们的私人生活中,他们都必须是自由的。

关于欲望、死亡、自我、科学与宗教。适度的不满足的欲望可以激励人向前;经常不断地想着死亡问题是有害的。过于专一地思考一个问题而且不付出行动是错误的,要对外界事物保持兴趣。关注自己的内心而不被外界所左右,有自己的判断与思考;科学与宗教并不冲突,他们有各自用途;这些也能使人感到幸福。

关于工作与闲暇时间。人需要有一份适当的工作最好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工作之后能在闲暇时间里有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便是幸福的。

关于理想与闲情逸致。人生需要理想的指引,但是更重要的是过好自己的现在的生活。闲情逸致有助于均衡协调的意识。人生在世,俯仰之间,而在这生命的瞬间,一个人需要对这个奇特的星球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有所涉猎,了解一切他应该知道的一切。浪费求知的机会,就好比上戏院而不听戏。世界之大,无所不容,悲哀与欢乐交集,英雄与小人同台,千姿百态,令人诧为奇事。那些对这等景象不能产生兴趣的人,也就放弃了人生所给予的一种特权。

心路历程与感受。厌烦与兴奋、妒忌与艳羡、怀疑与信任……适度的烦恼能让人更容易感受到快乐。一定的困难能使人进步。关注自己的内心,为他人的进步喝彩而不是妒忌。我自己现在也正是这么做的。

总之,看着这本书,我是感到幸福的,内心也越来越坦然了,感谢朋友推荐了此书。

《罗素说理想与历程》读后感(三):初涉甚以为不难,深入方知晦涩难懂。

罗素说 理想与历程

一开始在图书管看到这本书还以为是心灵鸡汤类的图书,认真翻阅之后才知道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哲学家之一的罗素写的哲学作品。全书阅读完之后,深感自己在哲学方面的修为还远远不够,尤其像书的后面几讲关于面向理想的生活、心路历程与感受,确实无法理解其中作者的很多观点。算是第一次阅读稍微正式一点的哲学书籍,并不能对全书有半点总结性的分析,在这里就针对书本中能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来列示并列述自己的体会。

1.幸福者最普遍的、最显著的标记——热情;

热情是幸福与健康的秘诀,对男人来说是这样,对女人也同样如此;

有爱好,而且是健康的不仅仅只有一种爱好。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就像一只刚进入新房间的猫在把每一寸地方嗅够之前都不会停止好奇一样。会舍弃,没有什么比你天天都竭力去相信某些事情,而他们却天天变得更不可信那样,更令人疲倦,久而久之更是令人愤怒,舍弃这种努力,是获得牢靠而又持久幸福的必要条件。从小到大我们常被人问起的或许是这样或那样幸福否,而从来没有去思考过幸福的根源是什么。是不是因为我们有着对美好事物的热情、期待呢?对阖家欢乐的热情、对父慈母爱的热情、对耳鬓厮磨的热情、对同甘共苦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就像光一样,只有它存在你才能看到万千世界,而它的消失则会让你感觉到这个世界剩下的只有无穷的黑暗。解释的有点牵强,但确实引起了我的思考。

2.为人父母的乐趣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感到自身的部分肉体又获得了另一种形貌,使其生命得以在其他部分中延续下去,而这部分又能以相同的方式再赋予其部分肉体以另一种形貌,确保了某种质的永生;另一方面,是内心深处的权利与柔情的混合感。

从这里来看,第一重为人父母的乐趣,是不是那种与生俱来的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感觉呢?自己以生育的方式在另一个载体上得到了重生?第二重乐趣,是不是那种父母内心深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感?或者说像是自己的一件产品一样,其好与次会直接影响着父母心中的成就感?这是疑惑,或许要等到自己为人父母之后才能懂得。

3.经常不断的想着死亡问题是有害的。过于专一的想着任何一个问题都是错误的,特别是当我们只能思考而不能付之行动时更是如此。现在都很清晰的记得小时候的一个场景,大概是看着西游记吧,孙悟空到了阎王那把生死簿撕了个破烂。那时候我就在想着死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死之后我会去哪里,会和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差异?最终想的结果就是,直接害怕到哭,之后几天的惴惴不安,惶惶而不可终日。也突然是过了那段极怕的时候,后来就没怎么想过。每个人的孩童时期都会去思考死亡这样一个未知却又在大人嘴里很恐怖很悲伤的东西吧。而究其根源是对我们未知事物的恐惧。

4.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别人的爱,相反,被爱的感觉比其他的一切都更大地促进了热情的高涨。一个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很可能是胆小的、不爱冒险、总是感到惧怕、顾影自怜,他不再以欢快的心情去探究外部世界。这样的孩子可能在令人惊讶的小小年纪里便对生与死、人类的命运沉默思想。他会变得内向,起初抑郁寡欢,最后便从一种哲学或神学中寻求虚假的安慰。

5.男子一直喜欢胆怯的女子的缘由之一,是男子在保护他们的同时能够很容易的得到占有欲的满足,胆怯的女孩很容易被激发出对未来、对自身、对一切不可知甚至孤独、悲伤的担忧,而男子则能够通过这种担忧来实现对胆怯女子的更为彻底的统治。(存在的一个前提是,不可否认,男女之间的感情或者说男子对女子的保护与呵护,能够减少女子的担忧,或者更为通俗点,就是女人通常所需要的 安全感)这种情况下的情爱事实上完全依赖于恐惧出现,当其消失时男女彼此会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而不是这份情爱,而当危险与惧怕出现时,会让这个兴趣消失,情爱的地位被重新凸显出来。

所以这位大哲学家认为,在完美的爱的淋浴下,一个人会期望崭新的欢乐而不是逃避陈旧的不幸。完美的情爱给予彼此以生命,每个人愉快的接受情爱,又自然而然的给予情爱,由于这一彼此幸福的存在,每个人都感觉到这世界乐趣无穷。

6.人们平常所说的生存斗争,实际上是追求成功的斗争。他们在斗争中感到恐惧的并不是第二天早晨能不能吃到早饭,而是他们将不能胜过自己的邻居。

7.我们的作为并非如我们自己想的那么重要,我们的成功或失败归根结底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巨大的悲伤可以忍受克服,那些似乎使人生幸福永不归来的困难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退却消失,以至到后来使人难以记起这些困难原先显得多么巨大。

8.一个小孩就像一株植物一样,让他不受干扰、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时才发育的最好。太多的旅行,太多的形形色色的感觉印象对青少年并没有什么好处,会使得他们长大后缺乏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并不是说寂寞生活本身有什么长处,而是某些美好的事物只有在伴以一定程度的单调时才能有可能获得。

还有很多并不能体会,还有很多需要反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