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气候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

气候文明史读后感1000字

《气候文明史》是一本由田家康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气候文明史》读后感(一):寒暖交替,生生不息。

这是一本讲述地球寒暖交替过程及其根源的书,顺道提了提气候变化给动植物生存、繁衍、迁徙的影响,当然其中重点还是说了说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缘何从畜牧走向农耕?农耕技术以及肥料何以被创造和使用?在人口增长和气候影响下的粮食相对不足的矛盾中,地缘战争何以展开?不一而足。

大量科学证据和严谨的论证过程已经显示,地球的寒冷与温暖自有其规律,多重规律构成了一个自我运行的复杂系统。那些我们仍不得而知或无法解开的谜题,是因为知识和理性有限;事实上,关于冷暖交替这件事,人类行为确实没有什么作为。相反,气候的急剧变化带来了疫病、饥荒以及与此相关的战争,一幅幅衰败的场景轻易地展开。

文明之内涵极为丰富。文中在多番剖析寒冷期时,几次指出残酷的逆境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但一次次地成长,真的让我们更加智慧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至少应该意识到,敬畏自然这件事根本与道德伦理或高尚情操无关,活命才是眼前最紧迫的正经事。

p.s. 引起气候变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这些:

※ 地球表明海陆分布的变化:大陆的移动、造山运动、深层洋流;

※ 地球的轨道数值变化:公转轨道(离心率)、地轴的倾斜、岁差运动

※ 太阳活动的变化:黑子周期、日照量的变化

※ 火山活动:火山灰的阳伞作用、海洋浮游生物的繁殖

※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水蒸气、二氧化碳、臭氧等

《气候文明史》读后感(二):技术官僚专业外的割鸡

当我们听到一个日本人说起气候的时候,不禁要追问一句,动机是不是为了宣传1997年在你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是不是又要为修改《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张本呢?不是,一点都不是。作者田家康,为日本农林中央金库农林水产金融部部长,81年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经济学系,从履历来看,似乎与气候气象完全扯不上关系,然而这本著作却是响当当的以气候的漫长变化看世界文明变迁的著作。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由深深的感慨,因为同时还在读东方社的另一本新书《谁在统治日本》,在《谁》一书的阅读基础上,再看《气候文明史》,后者的科学性严肃性可读性即是前者的优秀实例。

田家康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事实上在他之前曾经有不少知名学者在气候对文明发展上有着细致深刻的研究,并出版过,如亨廷顿的《气候与文明》,休伯特 兰姆的《气候、历史、近代社会》包括布莱恩 费根也有四本论述气候与历史关系的书籍。现代以降,更多的著作也纷纷出现,田家康先生谦虚的表示自己的著述并非专业书籍,也非研究论文,“气候文明史”这样的标题对于自己来也是十分的宏大。

尽管前言中非常谦逊,在正文中,作者立即显现出日本技术性官僚的认真本色,描述细致而语言简练,以《自然》杂志上的论文展开“人类和其他的动植物一样,都是在气候变化中诞生的物种”展开了气候影响文明之旅,每一章节的标题也是明确而有趣,气候不同于天气,只能影响一地,只能影响一时,新闻中常有“当今世界格局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仔细想想,其实真正在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正是气候,犹如君临天下的帝王,睥睨众生,不屑于任何小动作,一出手,便是少则几个世纪多到万余年的繁盛或衰败。从前各种角度论述文明的著作却惟独遗漏了气候,真真是大疏忽啊。在作者带领下,我们得以从气象观测,古代文献、树木年轮以及湖沼和海底沉积物等诸多方面重现距离我们很遥远的时代的气候特征,以上几点也成为了作者的卷末解说一《如何调查过去的气候》,在这本严肃的书里,除了丰富的科学调查外,作者不时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一些“弦外之音”,风雅的“观樱御宴”,参加者随手记下的樱花开落时间经过细致的论证分析竟也可以佐证中世界温暖期的存在,令人大开眼界。

全书从头至尾,尽管由于专业的限制,非此专业读者会被一些专有名字难住,但综合上下文也能理解,这便要感谢作者理论功力身后因而不屑于堆砌词汇的功底和译者的负责精神,愈发让人敬佩霞关技术官僚严格准入门槛的先见之明,气候虽然是大标题,但终非本门,愈见牛刀锋芒与工匠技艺。

《气候文明史》读后感(三):气候改变历史

《气候文明史》

人类征服了南极北极,登上了珠峰月球,可是还是无法控制气候,甚至连简单的准确的预报都还做不到,更不要提能够战胜并且控制了。每年因为气候的原因造成了大量的灾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命的损失,可是我们却依然无能为力,因为气候和我们现在的科技实在是不在一个能量级别上面。

就是原子弹氢弹也没有达到台风的级别,可是台风仅仅是气候威力的冰山一角而已,看看《后天》、《未来水世界》、《2012》那些人类的末日幻想中,最靠谱的就是气候的变化导致人类的大规模灭绝,对于我们无法预知,无法掌控的东西,我们都发自本能的会感到恐怖。

这本《气候文明史》是日本学者的作品,用气候这个因素来统领文明的历史,不过这本书比较专业,里面有很多很多专业术语和图表,很权威,也很理性,但是也为阅读带来了很多困难。

不过当你越过了远古部分,就发现气候对历史的影响其实也挺有趣的,战争,国家,疾病,文明的兴亡,其实很多都是和气候有直接关系的,即便不那么直接,也有很重要的间接关系。可以说气候的重大的变化,对人类文明的演进肯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是很难说会从什么方面,引起具体的什么样的影响。就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还有《小红帽》的故事出现,都有气候的影子在里面,其实作为文明的一个大背景,世界上的哪一件事,能够脱离气候的影响呢?

书中很多细节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几乎是颠覆性的,让你大吃一惊,撒哈拉大沙漠竟然是的历史竟然只有那么短,才一千多年,以前还是一片绿野,真是让人感觉太不可思议了。很多东西我们都以为历史就那样一点一点发展过来的,却没有想到在历史中,很多东西都翻来覆去的经常发生逆转。

比如我一直觉得农业的产量肯定是现代远远超过了古代,没想到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大麦收获率是7、8倍,而4400年前的同一地区的大麦收获率竟然是76倍,看来气候土壤对农业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化肥和农药啊。

还有我一直以为人类的身高是在缓慢增长的,没想到这也不对,在农业时代开始以前,远古人类的身高居然比现代人矮不了多少,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居然变矮了十几厘米,后来才又开始增加的。

这本书虽然和畅销书或者小说来比不是特别好读,但是的确可以让我们大开眼界,看到了一个很广阔很新奇的世界。

《气候文明史》读后感(四):要点摘录

新仙女木期开始于1.29万年前,持续约1300年,气候明显变冷。新月沃地野生植物明显变少,原有狩猎采集部落的大量人口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被迫开始农耕。经过筛选,小麦等谷物成熟时间集中,易于收获,成为最早的农作物。

7000多年前气候变暖,地中海水位上升,水涌入黑海导致沿岸农田被浸,有可能是诺亚方舟故事的原版。农民被迫迁徙到欧洲各地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促成了农业扩散。

4200年前气候干旱,自然降水无法维持农业,人们被迫迁徙到大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这个过程中逐步产生管理阶层,形成最初的国家。中东地区养猪的害处变大,出现了不吃猪肉的传统。

6世纪中期,由于陨石或者火山爆发,全球平流层覆盖着一层气溶胶,在东非导致了干旱与暴雨交替的天气,干旱导致老鼠的天敌死了,暴雨过后老鼠食物增多大量繁殖。鼠疫经由贸易路线传染到中东和欧洲,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导致东罗马帝国国力衰弱。干燥气候令内陆游牧民族失去生存空间,被迫向西迁徙。马种的改良,马镫的发明,令到游牧民族对东罗马帝国更具优势,后者从此一蹶不振。在中东,波斯萨珊王朝国力同样虚弱,人民生命受到威胁,带有末世论的伊斯兰教迅速传播,到7世纪伊斯兰政权控制了欧亚非部分领土。法兰克人部落选择没有鼠疫的巴黎作为首都。凯尔特人被鼠疫威胁,地盘被盎格鲁撒克逊人霸占。现代欧洲国家雏形开始形成。在日本,饥荒令佛教得以传播。在中国,饥荒过后隋朝建立。总而言之,气候终结了古代世界的力量格局,世界开始进入中古时代。

9世纪到13世纪气候变暖,欧洲农地增加,人口增加,多余的人口进入城市,促成了城镇的繁荣。哥特式建筑的兴起正是城镇繁荣的结果。与此同时北欧气候也变好,维京人口增多,部分维京人到周边地区开拓殖民地。

13世纪以后气候变冷,欧洲农作物歉收,很多人饿死,抛弃子女。格林童话《汉塞尔与格莱特》被后母抛弃又被女巫捉住的兄妹杀掉女巫并回到家的故事就反映了这段历史。

中国在14世纪50年代的鼠疫死了1亿人,后来传到欧洲,被称为黑死病。此时欧洲的人们开始疑神疑鬼,迫害犹太人。宗教主题变了,1380年后基督教艺术开始以承受苦难为题材,色调阴暗,内容血腥。格陵兰气候变冷,挪威放弃其作为殖民地。

小冰期由14世纪开始,长约500年,有几个特别冻的时期:

1350年 沃尔夫最小期

1450-1570 斯波勒最小期

1645-1715 蒙德最小期

1770-1830 道尔顿最小期

小冰期的原因是太阳活动和火山爆发。

小冰期中,荷兰北方画派描绘的自然风光变得阴暗多云(这点我有疑问,因为时间点不完全重合);欧洲北部居民自发猎杀女巫泄愤;森林面积减少,狼被迫从森林跑出来,导致了小红帽故事用狼表示坏人;荷兰开始大量种植土豆;寒冷化导致生活困难,人们将更多精力摆在精神领域,导致了理性时代的到来;法国在1789年前几年天气特别寒冷导致农作物歉收,成为法国大革命导火线。

作者认为人类在气候严酷的时候容易产生新思想,这些新思想在气候温暖时会开花结果。例如新仙女木期农业的诞生,2800年前佛教的诞生,中世纪初期伊斯兰教的传播,小冰期理性主义的发展。

《气候文明史》读后感(五):如果冰川是一块砖,那么气候文明史就是一块玉

在人类已知的历史研究中,不管是渔猎名族、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追逐水源而居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因为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当然,如果再往宏观里去讨论,空气、阳光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这就要追溯到地球的起源甚至是宇宙的起源了。这里讨论的是相对近一点的问题,是以人类的起源、迁徙和发展为主线来讨论气候的决定性作用。其实,人类的起源、迁徙和发展本身也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不要说人类的起源、迁徙和发展与气候的关系,就其中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以衍生很多详尽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所以,对于这样薄薄的一本小书,期待其给出充实的内容和明确的观点来支撑“气候文明史”这个宏大的主题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实上,本书的内容也是如此。作者的论述,无论时间还是地理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和跳跃性,作者对于众多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引用和申论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因此,我更愿意把这样一本书看做是对于“气候文明史”的抛砖引玉。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认为,人类迁徙的背后推手是气候。并且,古代的气候与现代的气候存在巨大的差异,是气候的变化导致了人类的迁徙,气候在人类的生死存亡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考古、地理、历史、气象等诸多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都为支持这论断,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线索和证据,并由此催生了一门新学科——古代气象学的诞生和发展。众所周知,在能够影响人类的命运的气候中,最深刻最明确的便是冰川。如果说冰川是一块“砖”的话,那么气候文明史就是一“玉”,是冰川抛砖引玉般地引发人们对于气候文明史的研究和关注。科学家们对于冰川的存在和冰川对于人类生产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有共识,寻找证据支持也成了多领域研究人员的目标和责任。作者在书中有一个小观点,让我印象格外深刻。那就是利用中国墓葬制度中的厚葬风俗来推断这是人类对于寒冷的一种记忆。这样的思维角度和思考方法,让人眼前一亮并为之一振。假如,类似的思维角度和思考方法被用于考古挖掘和地质勘探等领域的话,我相信会有更多惊世骇俗的发现。

其实,关于人类与气候的关系,能牵动和涉及的科学领域远远不止上述的几个。如果说冰川是一块“砖”,他不只是抛砖引玉的“砖”,还是一块“敲门砖”。它不仅敲开了气候文明史的大门,也敲开了诸多相关或者不相关学科的大门。一些看上去风牛马不相及的学科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美容减肥的书。其中有一种说法:动物脂肪一但被人吸收后,就会在人体内迅速变成脂肪并储藏保存,这就是人为什么一吃就容易发胖的原因。这个说法让我灵机一动,以这种说法来推测,这算不算是人体生物机能对于寒冷的一种应对和记忆呢?如果真如我所想,那就是说生物学和生理学与冰川也存在联系。由此可以判断,还有诸多貌似不相关的学科或许都可以为冰川的存在和冰川对于人类的影响提供线索和证据支持。由此可见,冰川可真是一块好“砖”啊!

人类为气候所迫而迁徙流浪,就像如何循水源而居一样,这是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本能和手段。在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多少秘密为我们所不知所不解呢?我们知道,不同国家的创世神话和宗教传说中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西方有挪亚方舟、中国有女娲补天等等。这些神话传说里的内容不一定全部是真实的,但其所反映的共通的环境背景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因为那很有可以是人类的集体记忆,因此很可能就是因冰川而生的真实的生存灾难。与冰川相比,洪水的宗教起码有了文字记载可循。然而,从冰川到洪水中间有经历了什么呢?冰川与洪水之间的关联还有多少秘密呢?这不只是读者想要问的,应该也是科学家想要追寻的。假如有一天,这些秘密能够被一一解开,那么“气候文明史”终可算得上名副其实的“气候文明史”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