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气候创造历史》读后感锦集

《气候创造历史》读后感锦集

《气候创造历史》是一本由(瑞士)许靖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气候创造历史》读后感(一):干料满满,内容有些晦涩

本书与我近期看的历史人类学书籍的风格略有些不一样。

作者成书的时间较早,文字内容都以“朴实、书面化、干料足”为主,但是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之后再去看,才能够看得懂。

说实话,这个对我有些晦涩了,我已经尽量在看,并且同时做了笔记,但是还是越看越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书的最开始说的是五胡乱华和明朝末年的小冰川时期,在这个因气候变化引起的大饥荒时期,社会崩溃,人间炼狱。而欧洲人在这段时间内又是如何应对的?

我们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面对一样的危机,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结果走向了不同的未来。欧洲人将多余的人口赶到海外去开拓殖民地;中国则“人相食”。

在历史的长河中,气候曾多次变暖或变冷,而人类,因环境的改变不得不四处迁徙,因此完成了直立人和智人对全球的扩张;在更早之前,地球上不断出现生物,但又因为气候的变迁而不断的灭绝;在更早以前,地球上最初诞生的原始厌氧生物、再到蓝藻的诞生、再到氧气的出现,生物渐渐地将地球的气温慢慢稳定下来。

这本书的主旨是:生物稳定气候,而气候改变生物的进化和发展。

《气候创造历史》读后感(二):与《枪炮、病菌与钢铁》相印证

《枪炮》一书的观点被姚洋老师称为解释世界历史发展何以如此不平等的最终极解释。人类不同种族的智商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为什么历史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居民战胜了其他大陆的民族,消灭了其他的文明?戴蒙德认为通常以为的原因,例如技术方面的差距、农业生产的不平等,都只是结果本身的简单说明,而不是有力的解释,真正的根源在于地理方面欧亚大陆的优势:温和的气候和广袤的地域等让早期智人获得了巨大的优势,直到狩猎社会转变为农业社会时,这种优势依然以各种方式,例如农作物的选择、家畜的驯化、病菌的演化,甚至政府机构的组成等,眷顾着欧亚大陆的民族。历史学家以为自从有了他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少是自知自为的,而上帝抖抖腿,冷笑一声,小样你们还嫩。

《气候》一书印证了《枪炮》理论的正确。何以公元前六世纪时,东西方文明都经历了繁荣的轴心时期,欧洲有希腊哲学的大放异彩,佛教在印度的起源,以及中国春秋时期老子、孔子的百家争鸣之风?战乱会极大损害生产力,而哲学思想是有闲阶级的玩物。书中只说了公元三世纪开始,东西方都开始逐渐陷入了混乱,恰当时全球气候进入一个较为短暂的小冰川期,干旱和寒冷使作物无收,岁无收则无赋,无赋必有政府腐败,民饥寒又受繁重的压迫和劳逸,势必会揭竿而起,揭竿并不能带来必然的胜利,因为气候未有好转。为什么经过混乱不堪的后罗马帝国时代,中世纪欧洲贪欲旺盛的征服直指伊斯兰世界?为什么从东汉末开始的战乱,经历五胡乱华的惨乱、南北朝的更迭,直到六世纪的隋才告结束?气象记录和考古结果显示那时冰川期刚结束,气候暖矣。回过来想为什么公元前六世纪为什么人类的文化大放异彩?我想如果有当时的气象记录,一定显示那是一个温暖的时代。曾见一位历史学家(钱穆或唐德刚?)说中国历史有七个世纪的兴衰更迭,自有他自己的道理,但终究逃不开上帝的一个哈欠,或者一个翻身。

《气候创造历史》读后感(三):猜想创造答案

作者是科学家,讲的故事非常玄妙,故事非常玄妙,但论据非常充分,一切论据都指向了一个“反科学”观点:全球暖化不是人类造成的,它只是地球气候的循环变化而已。

故事开始特别有趣,从台湾大鬼湖岩层采集的沉积物芯上有两条白带,被验证是从遥远的大陆西北黄土吹过来的,分别于公元400年左右和公元1600年左右产生,要吹这么远可不容易,估计风沙特大,这是两个小冰川时期,温度降低,气候恶劣,农作物歉收,同时大量的战争、改朝换代以及人口迁移。同期欧洲也一样,纷纷海外谋生,北美地区的殖民地大多就建立在17世纪。

作者在瑞士研究湖泊的地质,又有新发现,湖底的地质表现,和树木一样,也是有年轮的,原来啊,地球引力是一个信息收集驱动器,不同沉积物的形状与重量在湖水中沉降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夏季一个泥沙层,冬季一个黏土层,这构成了纹泥,但发现最早的纹泥是公元前2000年,之后就没发现纹泥了,为什么呢,因为湖水结冰的话,就不可能产生纹泥了,这说明公元前2000年,一次全球的气候变化出现了,之前还很暖和,湖水还不会结冰,之后温度骤降。

现在知道,公元前2000年、公元400年和公元1600年分别有一次气候大变化,作者猜想,这里面存在周期性变化,时间间隔应该是1200年,需要验证的是,公元前800年,是不是发生了相应的事。嗯,中国历史记载,这时期,寒冷持续了200年,农村奴工反抗,西北外来入侵,最老的长城在这段时间建造,周平王把首都从西安迁往到洛阳,开始了春秋诸侯争霸大动荡。。。

这个研究过程有趣得很,精彩万分,可是我很警惕科学家的,因为,我们不知道的,要比知道的多得多,这是猜想创造的答案。意思是说,为了证明我的想法,我只抓取对我的判断有利的证据。

继续。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行星表面反射太阳辐射热,即反照率效应,是影响地球气候的重要因素。地球的气候变化主要来自于自组织系统对反照率的调控,气候变热了,地球生态系统就会增加更多反射能量的物种,渐渐温度降低到某个临界,吸收能量的生态系统又再出现,两种系统交替主导世界,各种物种兴起和消失,形成了反馈机制。

可是,为什么不是一个稳定的机制呢,作者说,因为地球是活的。

最后的答案,还是会回归猜想。

《气候创造历史》读后感(四):一般般

瑞士籍华人许靖华的作品。地质学家。

某些书评说的很尖刻,称之为民科。这可能是有点过份了。但以许教授这样的工作研究经历,试图驾驭整个人类文明史演进史这么一个庞大话题,可能有点力不从心吧。更何况,这是气候对文明影响这么一个比较生僻的话题。

而里面提到的很多论据,其实都是推断,独家证据是基于许教授对一些地质沉积物的发现。但基于这么薄弱的基础,试图盖起来个煌煌大厦,基本是不大可能。所以,我估计这本书,在学术圈应该是没有地位的。大家也就是凑合着看吧。

不如我补充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关于气候对历史的影响。

所谓四大文明古国,是一个人为创造的概念。中国人为了抬高自身价值感,提高民族自豪感,会有意识的宣传传播。其实,真正的文明古国,可能只有一个,就是古埃及,古巴比伦一带的地中海气候带。

因为该气候地域在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暖湿润。所以,植物生存的最佳策略之一,就是在夏季来临前死去,将养料尽量的存储于种子之中。以保证来年时,能够尽快生长。

而这种种子,我们现在称之为野生小麦,鹰嘴豆。

同时,由于该地区海拔高度变化明显,导致动物品类多。易被驯化的机率更高。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决定了,该地域最早可以进入农业。

而农业带来人口的增加,有闲阶级的产生,信息交流的加快。这些就是所有文明产生的基础。

正是这样的文明,最终通过几千年的扩散,影响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古文明。

所有的考古都已经证明了,青铜技术,车轮,字母等重大文明发现可能起源于一个地区。

另一方面,现代DNA测序,都已经证明,人类都来源于同一个祖先,就是非洲智人。从一百多万年前开始,不断迁移,不断进化,最终造就今日的人类文明。

近期的考古研究都支持这么说明,所谓的炎黄子孙,是因为气候变化下南迁的游牧民族。真正原来生活于中国本土的人类,就是苗族人。那到底什么才是中国人,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统治阶级,统治者,出于各种目的,一直在宣扬种族区别,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等等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的团结。但其实,他们宣扬的东西,如果真的是站在人类史上研究,那些内容,都是极其荒谬的。

一直好的学者,一定应该做出有现实意义的学术成果。如果你能证明,所有人都同出一源,所有文明都同出一源,那对于平息国家民族宗教不同的纷争肯定意义重大。

这是我看到这本《气候创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气候创造历史》读后感(五):读后感

读这本书是很让人迷茫的。前半部分不得不叹服作者旁征博引以及跨学科研究以及不失逻辑自成一派的论证能力。作者是sedimentologist,一个paleoclimatologist,但读着读着感觉他好像更是一个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语言考古学家,以及生物学家。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在看到中间作者质疑进化论的时候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看到最后发现一切的逻辑与论证都是在支持作者的结论:in the very long run,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无关,只是在从上一个glacial maximum的retreat过程,抑或是在古气候学里各种周期互相作用的结果。只要是对古气候学略微了解的话,不难理解教授的观点。一方面,非常喜欢教授这种勇于质疑主流的批判精神。虽然说主流是一个被大多数学者所承认所接受的东西,但我们不要忘了,我们仍处于一个还有大批科学家因为该不该专门定义Anthropocene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代。科学家通过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来论证猜想,而不是只安于接受印出就已经过时的教科书。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Climatologist,不接受工业活动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显著的影响的这个事实,这个人要么是反数学建模者,要么是对像小山一样的论文结论的睁眼瞎,要么是早就不看新文献了,并且是IPCC的忠实批判者。而教授应该是头者。“模型就是shit in,shit out,sometimes work。只有经过验证的气候模型,才能是好的模型”。话这么说是没错,但是这就是个悖论,因为气候模型永远无法被100%验证。非常不愿意把作者的观点理解为 ”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不显著“ 这句话 ,虽然作者好像也没有直接这么说。所以大家诟病这书民科,也是因为这一点。

实际上,这本书既不讨好历史研究者,也不讨好地质学家以及气候学家,因为作者雄心勃勃提出的观点都不会被两方的主流所接受。说来说去无非最终讨论气候和生物相互作用的问题,人类历史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要素和要素之间的联系逻辑学不过就那几种。然而书的标题误导人觉得气候是历史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所以激怒很多人。书里第十章开始讲盖亚,批判达尔文,虽然个人觉得盖亚假说就是个地质学宗教,以万物归一来解释万物的玄学,以前在seminar写一篇论文,写到盖亚假说的部分就各种抓耳挠腮挤牙膏。但盖亚就是一学说有人拥护并无法证伪我们拿它有什么办法?对于达尔文的态度,我倒是和本书作者站在同一战线(非常鄙视)。

关于这本书是不是民科,我觉得不是。因为如果了解古气候学的话,不难知道,关于各种周期对气候的影响并不是作者自己的观点。相反,作者的观点的理论基础则是古气候学最最basic的理论框架之一。

抑或,如果只相信古气候学的周期变化的话,那我们除了选择相信人类的末日就没有其它选择了。我们必须承认,地球可以没有末日,但人类的末日会很快来临。但对于大多数人类来说,没有人类的地球,谈论它的末日也就没有意义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