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毛·人间倦客读后感精选

三毛·人间倦客读后感精选

《三毛·人间倦客》是一本由竹雪芹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毛·人间倦客》读后感(一):尽管知道自己不够格,还是忍不住来评头论足。

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猛地一惊——被作者的笔名。

“竹雪芹”,分明是“逐雪芹”。踌躇满志的作者隔着三百年的时光,对那写出中国小说巅峰之作的才子放出豪言:逐。

可惜勇气可嘉,能力不足。

作者用亲身经历、用“道听途说”,引名人名言、引三毛原话,努力地想要使这部评析人物的书籍充实丰富起来。可惜评论生硬,穿插着的“哲理”也不堪一击。

作者想要深刻,一不小心酿成了生硬,甚至晦涩。看似观点新颖别致,细细品味,却是个假命题。

对于评析人物的书籍文章(历史人物除外),我一直抱有很大的偏见。写下这篇书评,难免言辞过激。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三毛·人间倦客》读后感(二):尽管知道自己不够格,还是忍不住来评头论足。

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猛地一惊——被作者的笔名。

“竹雪芹”,分明是“逐雪芹”。踌躇满志的作者隔着三百年的时光,对那写出中国小说巅峰之作的才子放出豪言:逐。

可惜勇气可嘉,能力不足。

作者用亲身经历、用“道听途说”,引名人名言、引三毛原话,努力地想要使这部评析人物的书籍充实丰富起来。可惜评论生硬,穿插着的“哲理”也不堪一击。

作者想要深刻,一不小心酿成了生硬,甚至晦涩。看似观点新颖别致,细细品味,却是个假命题。

对于评析人物的书籍文章(历史人物除外),我一直抱有很大的偏见。写下这篇书评,难免言辞过激。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三毛·人间倦客》读后感(三):这是一部不错的好书

浙江作家竹雪芹所著的《三毛·人间倦客》已正式出版。该书共分为《是非成败转头空》《写作的女人》《命在两重天》《梦中的橄榄树》《爱情之上的悲情三毛》《三毛与她的朋友们》等六个章节,作者就三毛坎坷的爱情故事、沉重的亲情体悟、真挚的友情感应,以及“流浪”的写作状态进行独特的解读。该书插图唯美,散文笔触细腻,作者以现代年轻女性的身份与三毛展开对话,带领读者一起分享三毛的秘密,破译其心灵密码。

我省作家韩石山评价,“这是一部解析三毛,聚拢三毛,用三毛式的智慧应对三毛的书。作者没有从生写到死,却处处有她的生,有她的死。文字姣好,如丽人出行,身佩琼琚,仪态万方而叮当有声”。 晨报记者 刘帅

《三毛·人间倦客》读后感(四):越来越多的人把博客出版成了书

每一个作品都是作者的心血,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没有权利去妄加评断,就像是作者说的,一个杯子,你觉得好看,别人未必觉得好看,可是只要思考我们就会有心里感受。对于这本书,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读到181页的时候,实在有些难以进行下去了,这本书更像是作者的博客、空间、读书笔记。越往后看越觉得这不是在写三毛,而是用三毛说过的话以及三毛的经历,作为思考的例子和引用。如果这是博客,偶尔的看看更新,还是非常好的,可是作为书,只能越读越无趣。

我倒是觉得,书皮的正反两面,那些短书评,或者说当当网对于此书的广告评语,比书的本身,更加吸引人,把短评看了,幻想一下,就可以了,不必买下。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三毛,别好奇别人眼里的三毛了,哪个都没有你自己心里的那个好。这类书,是再也不要看了。

《三毛·人间倦客》读后感(五):灵魂的倾听与回应

——读竹雪芹的《我看梦里知多少——俗尘之上的悲情》

辛泊平

作为70后生人,我们或许都有过阅读金庸、三毛和琼瑶的经历。那是一段不可逆转、也不可复制的阅读盛宴。时过境迁,随着阅读的展开和深入,我们也许会说那是成长的特征,是不成熟的表现。然而,无论如何,那段阅读时间让我们领略了课本之外的快乐和忧伤,那是青春的印迹,是青春的反叛与幸福。武侠和言情,似乎是主流意识之外的人生姿态,让少年的心中充满期待与自许。那时,我们的梦中,是孤独求败、一剑封喉的剑客,是多愁善感、纯净如水的俊男靓女;是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江湖纷争,是缠绵悱恻、地老天荒的情感纠葛。那是不同于当下乏味刻板的生活,是虚幻,也是真实。

然而,多年以来,除去一些零零星星的花边文章谈及他们的闲文逸事之外,对金庸、三毛和琼瑶的研究专著却并不多见。私下里,和一些身在学院的朋友闲聊,也会谈及这些似乎与经典绝缘的作家,然而,只是印象,没有研究。这或许是一种无法消解的偏见,这些人的作品属于大众读物,与人文精神无关,与道德人心无关,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和那些文摘体的文章没有区别。然而,他们的作品依然有人在读,在喜欢,这是一种不可回避的文学现象,像当下的郭敬明们一样,有多少人诟病,便有多少人喜欢。我无意为这些作家辩白,更不想为之摇旗呐喊,我只是在说一种存在。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些作家曾经给我的成长之旅带来过无限的快感和充沛的想像,已经足矣。他们的作品是我过往的见证,所以,当我看到80后作家竹雪芹的新作《我看梦里知多少——俗尘之上的悲情》时,眼睛为之一亮。通过这本书,我似乎回到了那已被洗得发白的少年时代。

相对于琼瑶而言,三毛是一个另类。琼瑶是用笔写故事,而三毛是用生命写故事,或者可以这样说,她的一生就是传奇,就是纠结。这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更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对此,竹雪芹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她没有仅仅在停留在文本之上,作一般意义的文学评论,而是综合大量的书信、谈话等真实可信的资料,对三毛这个文字存在做生命鲜活的解析。可以说,竹雪芹做得非常漂亮。她没有那种言之凿凿的结论,更多的是一种感悟,一种体谅,一种商榷。她面对的不是没有体温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她没有用任何理论的手术刀对三毛的作品条分缕析,而是向三毛伸出了姐妹之手,尝试理解并回应那个躁动不安又异常纯净的心灵。所以,她不是审判,而是倾听,是对话,是灵魂的互文与回应。

我喜欢读这样的文字,看似漫不经心,没有章法,实际却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爱情、对写作的思考与体验。当然,竹雪芹没有想当然地以当下的观念读解三毛,而是同情地打量她的任性和乖张,深情地回味她传奇的爱情,动情地倾听她关于写作与生活的见解。对于三毛的爱情,作者写到“我相信三毛所讲述的故事是真实的,那沙漠只是一个幸福女人的内心故事。我也不避讳地讲,没有一个人的话是完全不加修饰的:而修饰本身就是多余的”我相信所有读过三毛的朋友都会有过羡慕之后的怀疑,那种怀疑有足够的理由,因为,那似乎只存在于琼瑶笔下的真空世界。可是,说得清的情感还是情感吗?有千万理由的爱情你还敢相信吗?这是女人的逻辑,爱情的逻辑,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在这里没有分量。或许,只有女人能理解女人在爱情上的偏执和无理,它存在于理性之外,肉体之中。

尽管如此,竹雪芹绝对不是没有判断的“乖学生”,只有耳朵而没有质疑,对于三毛的选择,她承认这是一个“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的女人”,她一直生活或者说希望生活在一种失重的“生命之轻”里,她的虚幻就是她的真实。而竹雪芹却清醒地认识到“梦幻之梦是虚设的,它灿烂无比却依附在童话的世界里。充其量是个美好的期盼,实则梦本身就是一种虚设,而它确实实质存在而不可缺少的”,“我说这些,也谈了三毛,不是希望多少人能与她一样,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想要达到的生活,而是希望现代的人不要太受环境的影响,而掩盖了真正的幸福”可以说,竹雪芹对三毛不是无条件的认同,而更是一种审视,她没有为三毛的性格和情感上的盲区辩护,而是从女性的角度把握其中的光亮与阴影。

在这本书中,竹雪芹对三毛的情感、写作及生命走向把握得都比较到位,但作者并没有让自己隐退,而是时刻在场。许多时候,三毛只是作者的一个参照,一个切入点,一个通向灵魂秘密的通道,她要表达的不是对三毛的研究,而是自己对生命、写作、爱情的感受。所以,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做一本关于人生的随笔。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这本书的自由、恬淡的风格。竹雪芹无意做学问,她遵循的不是哪一种理论,而是心灵。在她的笔下,那些生病的朋友、幻想爱情的朋友比三毛更为具体,他们的疾病和忧伤,才是她泪水可信的理由,才是她柔软的可靠的支撑。我喜欢这种意到笔随的随意和自在。她没有把写作当成功课,而是一种呼吸的方式。在这种呼吸里,她倾听,她回应,那只是她愿意,没有功利,没有前提。

这是一本跨文体的作品,竹雪芹是多重身份的写作者。她以读者的身份出现,以研究者的身份分析,以新时代女性的身份质疑和发言。这需要综合的写作素养,既需要学者的扎实和耐心,更需要诗人的激情和随笔作家的悟性。竹雪芹做到了,所以,这本书既有研究价值,又有阅读的快感。当然,必须承认,一种优点也可能制造一种缺点,正是这种跨文体的风格和随意的姿态,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有些重复,许多章节还缺必要的节制和修剪,有些地方表达方式的转换显得不够圆润。瑕不掩瑜,在春寒料峭的夜里,和作者一起探寻沙哈拉沙漠上那一个“在路上”的灵魂的秘密,回忆往昔阅读的美好时光,审视当下生存的黯淡与焦虑,也是一次难得的灵魂之旅,为此,我感谢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