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高盛黑洞》读后感锦集

《高盛黑洞》读后感锦集

《高盛黑洞》是一本由马克·洛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35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盛黑洞》读后感(一):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翻译的太烂了

《高盛黑洞》读后感(二):MONEY NEVER SLEEP ——《高盛黑洞》的秘密

MONEY NEVER SLEEP

——《高盛黑洞》的秘密

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从监狱7年孤独时光走出来的苍老但依然健硕的男子对他女儿年轻、充满抱负又好胜、忠诚的男朋友充满忧伤的说:“MONEY NEVER SLEEP。”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华尔街2》记录在胶片上的一个富有深意的比喻,事实上,今天,当我们讨论金融危机、衍生品风险、债务违约,那些必然会像蝴蝶的翅膀一样扇动起飓风波及我们生活的名词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高盛,显然,这家从来没有广告的投行巨头不会是一个日落西山的巨人,他是隐藏在帷帐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那个神秘的背影,我们需要了解它,即便我们离他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是了解这样一个改变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的庞然大物显然不是一件坏事。

作者马克洛奇显然也没有想要把本书写成一本华尔街的史记,没必要随风乱飙关于高盛这个充满诱惑的名词的让人眼花缭乱的术语,我们需要了解的不过是这些寡头们对这个世界的某种态度:是仁慈或者残忍、是渴望掠夺或者金钱至上。一个游走在风口浪尖的金融巨鳄为什么可以生存并且长盛不衰?它到底应该为这个世界的动荡负什么样的责任?它有什么秘密?读完这本书,这些答案就都找到了。不过让人同时感到恐惧和欣慰的是,属于高盛的故事,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它残忍的制度能够保障它无可比拟的赌徒形态和赌圣水平,可怕的是,这个故事我们似曾相识,没错,是贪婪,对于金钱的贪婪。

再让我们回到《华尔街》和《华尔街2》,没错,你回想起那个故事了么?这群应用数学的精英和天才们,用自己手中的对冲工具和风险系统,玩着一把足以烧到世界上每个角落的火苗,他们内心渴望功成名就,他们握有赌手必须的资本,用技术在争抢这个世界,他们会忽略自己的家人,投入这场战斗,金钱不过是衡量他们战绩的某种标杆,他们相互讹诈,并且以胜者为王的心态,相互设陷,有人在这场博弈当中不堪重负,选择用肉体或者精神的方式立场。他们痛悔,但是一旦让他们拥有机会,他们在寻租权利和金钱的道路上,一定会卷土重来,无论是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

前些日子《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曝光的高盛内部的没有道义和信仰的新闻永远不会是过去式,事实上,这个故事,不过是高盛讲得最长和最为人所知而已。因此,当我们在读完这本书对这家巴伐利亚犹太人1869年创立的机构的解密和剖析后,如同作者对我们告诫的,我们必须承认:“也许此刻炼金术士令人生厌,但这无法掩盖他们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的事实。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危机后的这段不稳定时期内,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投行一直保持着它的光环。”读完以后,相信我们会成长的,尽管我们依然会是那个不太明白k线图、基金、债券的孩子,但是,我们应该可以开始明白,最终,是人的贪婪,促使了这一切。即使没有这个高盛,“我们就再把它臆造出来”。

现在,我相信,我们可以永远铭记这句话:MONEY NEVER SLEEP.

By 林怿

2012年8月9日

P.M.17:26

写于蓝牙小筑

《高盛黑洞》读后感(三):高盛是怎样炼成的?

“我从事的是上帝的工作。”高盛总裁劳尔德•布莱克费恩这样说道。比利时人马克•洛奇带着对这句话的反感和疑惑,走近高盛——这个无情吞噬着财富、权力、智识和希望的黑洞。“上帝的工作”尽管一度被视为玩笑之言,却是这个黑洞于悄无声息间操纵全球的真实写照。

2008年秋,经济危机爆发。以往低调的高盛,其庞大身形突然间出现在台前。处处可见这个投机石油价格、操纵工业垄断、泄漏金融住处、无视监管规则、买方卖方通吃、并织就一张错综复杂金融利益网的神秘帝国:雷曼兄弟的破产、希腊债务危机、欧元贬值、抵制金融监管、掩盖财政赤字,乃至墨西哥湾泄漏事件,都与其息息相关。

2009年7月,《滚石》杂志刊发《高盛:美国最大的泡沫机器》一文,将投行比喻为道德沦丧的阴谋家和金融界最迎来的怪物。华盛顿互助银行总裁基林格样评价高盛:“我再也不相信高盛的这些次级贷款证券了。他们都是聪明的家伙,但是和他们做生意就像与鲨鱼共舞。”高盛正是这样做的。尽管它已经预测到房地产市场将要崩溃,却不断向华盛顿互助银行出售大量不良抵押资产。与此同时,自己大量减持房地产资产,并看空并暗中抛售华盛顿互助银行股票,接手者也同样是它的一些老客户。果然2008年9月,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崩溃,不良抵押资产再无价值可言,华盛顿互助银行破产,不得不接受国有化,并以1美元的价格象征性地卖给了摩根大通。客户们失去了一切,而高盛却从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在作者马克•洛奇看来,在金融危机中,高盛并没有干任何违法的事——这样太得不偿失——它只是不断地扮演着两面派的角色:一方面,自我标榜“服务客户”,为客户租船、加满油、雇用船员,并为航行借来资金;另一方面,在大海上自己又攻击了这艘船,烧杀劫掠一番之后又将船沉入大海。贝尔斯登的覆灭是一个例证:2007年3月,高盛发行了一款基于次贷抵押债券的金融产品,贝尔斯登购买了1/3的份额。但是仅仅一个月后,高盛却提醒自己的一些客户,要小心贝尔斯登抵押投资专项基金的风险——这一提醒迫使投资者撤离了贝尔斯登,致其最终濒临破产。用马克•洛奇的话说:“高盛在每张赌桌前都赢钱。贝尔斯登买入不良证券让高盛大赚一笔,同时还消灭了一个在对冲基金经纪业务中活跃的竞争对手,最终将这片业务纳入高盛的领地。”

然而,对于美国政府而言,高盛却不仅仅意味着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掠夺者。虽然高盛“唯利是图”的本性无法改变,但其对于华尔街的经济、政治和外交战略,一定程度上却扮演着特种部队的角色。比如,2001年,高盛帮助希腊掩盖财政赤字、发行信用违约掉期,为今天的欧债危机种下特洛伊木马。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美国不但成功转移了世界对其金融危机的关注,拉欧元下水,使欧洲无法趁虚而入地收购美国金融资产,还得以瓦解了欧洲与其他经济体的联系,增强了自己在欧洲和亚太经济格局的话语权和控制能力。而在境内,机构投资者确实改善了市场的确定性流动性,简化了交易的过程,确保了价格的公正 ,也对资本进行了更好的分配。

另一方面,高盛和其他的投行一样,除了提供金融服务之外,还有力地推动了新经济的兴起。当然了,资本市场是新兴投资者最为活跃的场所。看上去可靠的风控和止损机制,看上去划得来的融资和投资渠道,便于投资者们四处嗅着风险与暴利的机会。用作者洛奇的话说,在高盛看来,互联网企业也不过是来交易所的路上顺手抓的兔子、野猪或者别的什么,然后给它改头换面,穿上三件套制服,带来证券所,不用做什么预警措施,也不必过分顾虑,只给它随便取一个名字,比如girafe.com,然后卖给老主顾们。至于girafe.com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真的在创造价值,并不是高盛和投资者们要关心的事。这或许有造成金融泡沫帮凶之嫌,却实际上为互联网企业获得投资创造了机会。高盛1996年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IPO上大获其利,这家企业叫作雅虎。两年内,高盛帮助24家互联网企业成功上市,1999年是47家,2000年前4个月就有18家……这些企业或许生存周期不长,却如同兴奋针剂般刺激了互联网行业的繁荣。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经济找到创新和转型的契机,迈向了持续十年的增长。

和其他投行一样,高盛之内同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辛酸、嫉妒和利益。然而,当你真地走进高盛,却是另一种似乎修道院般的气氛迎面扑来。任何高调的自我表现、自命不凡都不会受到欢迎。团队合作的内部沟通才是生存的法则。人人都是仪表得体的模样。深色西服、白色衬衫、暗色领带,修剪整齐的短发,剃得干净利落的胡须,灰色短袜、黑色皮鞋。同时,必须保持洁净,哪怕是指甲也要做到一尘不染。脚步谨慎轻微。挺立如松,泰然自若,从不轻易流露情感。身体和神经同样强壮。他们按时间表保持健身,人们甚至会以为看到的,是刚刚退役的运动员。

在这里,任何形式的自我表现、自命不凡都会受到排斥。通常使用的词是我们而不是我。公司文化是彻底的平均主义,没有私人飞机,没有公务车。一言以蔽之,严肃朴实。领导们的办公室紧密相邻,门永远敞开。二人搭档的传统自高层领导到基层交易员一样,这使得大家能够互补互长。高盛“十四条军规”中的第七条这样写道:“对于那些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公司利益和客户利益之上的人,我们是不会给他留任何位置的。”全球共30000名员工的这家投行共有着4000名左右的合伙人。合伙人掌管着公司,但绝不会将此作为荣耀进行炫耀。浅褐色的名片上从来不会提及头衔。合伙人组成的同业公会,有如共济会般低调、团结。虽然不讨论宗教信仰,却实际孕育并传播着某种类似于信仰的精神。

在世界各地,优秀的毕业生们准备着参加提名进入高盛。HR重视的不仅仅是成绩,还有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体育爱好。公共课程和社团活动受到高度重视。因为它们与顽强拼搏的训练和团队合作精神密切相关。求职者需要具备一切条件:智慧、天分、学历、知识、野心、雷厉风行的作风,特别是求富的欲望。他们还必须是对睡眠时间要求特别低的人,并准备好随时接受挑战。作者马克•洛奇描述了那位以出售Abacus、引发房市危机加剧而闻名的交易员法布里斯•图尔的应聘过程:法布里斯在斯坦福商学院毕业后,在一次示范课程中获得了去高盛面试的机会。这是一次真正的战斗,他必须快速应对与合伙人的20多次谈话。当他终于获得通往百老汇大道85号的门票,他激动不已。棕色大理石的接待大厅里,他拿到了代表初级交易员身份的门卡。进入交易大厅,里面放满了电脑、手机电池、专业年鉴和美国小国旗。走进大厅深处的抵押贷款部,喧哗声更大了。交易员们眼睛紧盯着屏幕,嘴唇贴着麦克风。同事们的脑袋里都是对金融分析和数学计算公式的热爱。这时,他想起电影《华尔街》里的那句著名台词:“如果你想在交易大厅找个好朋友的话,那就牵只狗吧。”

与其他任何一家公司相比,高盛都将美式工作文化推到了极致。一位名为尼古拉•萨尔克斯的前高盛员工回忆起自己的工作状态:一天工作18个小时,一周至少工作6天,一年工作50周。名为银行家的这群工蜂任人奴役着。吃饭、睡觉,甚至做爱都在手提电脑旁边进行。他们的黑莓手机从不关机。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工作,公司附近长期为他们准备着套房,房间虽然名为卧室,其实办公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连开会的小圆桌和投影仪都能轻易找到。

辛苦的工作需要薪资对于高盛男孩们来说,最令人激动的时刻莫过于发年终奖的那几天。圣诞假期过后,交易大厅的气氛比平时紧张得多。人人如坐针毡,情绪激动。2月初,终于到了“红包”落地的时刻。数额和上级单独告知的差不太多,是年薪的10倍、20倍或者更多。对于竞争中的胜利者来说,这不仅是丰厚的收入,还是晋升的机会。而对于失败诸而言,没有领到如数的红包则是一种暗示,暗示你将需要很快寻找出路。这些红包怎么使用呢?作者洛奇了解到这些以理财为业的交易员,也同样有着既疯狂又理性的开销方式:1/4存入一个账户以备不时之需:健康问题、解雇、甚至离婚。同样,要付1/4给私立学校,因为银行家孩子们显然不能去普通学校上学。房产的维修和添置,礼物的互赠(通常是游艇、老爷车或珍稀艺术品)将花掉1/4,最后的1/4则会帮助他们实现一些疯狂或无法理喻的愿望。

高盛有如一个培训营,又有如一家修道院。作者洛奇总结道。这样的描述令人向往,并暂时忘记了它作为金融大鳄,四处出击捕食的现实。然而当然,也仅仅是暂时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