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

《红与黑》是一本由司汤达著作,49.80元出版的2012-6图书,本书定价:472,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与黑》读后感(一):难读的红与黑╮(╯_╰)╭

终于看完这本书,我买了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后再对照郝运的电子版看完了,这本书真是不好翻译,两个译本看起来很是吃力。

司汤达用红与黑这本书向权贵和教会猛烈开炮,虽然不是很深刻,但是在那个时代的法国作家中,司汤达是站在屌丝(司汤达自己就是屌丝)这一边,表达了屌丝需要爱的强烈述求。

于连只不过是司汤达塑造的一个人物,用来向权贵和教会开火的道具。

于连吧这个人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导致他与外界的关系是充满敌对和竞争的。而且思想充满了局限性,小时候只看了些拿破仑的励志书,让于连像打了鸡血一样想要去建功立业,变得为了追求名利变得极端功利。

于连是一个被权贵强奸了的青年,所以于连疯狂的想要去报复,他从女人开始,从她们身上满足自己。

于连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有好多一样的地方,充满了红二代、富二代,但是像于连一样用极端、激进、盲目、自私、不择手段终究下场悲剧,这就是红与黑给我们的启发,现今我们这些青年还是要渐进理智的去争取,才能避免于连的悲剧和法国暴力革命的悲剧。

《红与黑》读后感(二):于连的两种爱情

终于坚持着看完了《红与黑》这本书,作者的语调性冷淡到我几次都想要放弃,再加上译者过度意译的风格,我有时候有些摸不着头脑而匆匆阅过。对一些细节的理解可能还得等到我有时间有耐心再读一遍才能体会到。此刻我只能匆匆记下自己对于连整个人生轨迹的一点思考。

于连出生于农村家庭,在那样的阶级中常常需要的是身强体壮能够通过体力挣钱的孩子,而于连是个另类,他从小体弱,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偏偏还喜欢抱着书本“不务正业”,因而不受父亲和兄弟的喜欢。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他冷漠和易仇视的性格,同时他受到的教育使得他较之一般的农村人更加自尊。而他对拿破仑的崇拜也体现他的野心勃勃,希望能像他一样建功立业。总的来说,于连身上的过度自尊和野心勃勃我并不喜欢,尤其是他的过度自尊和野心使得他的爱情在我看来就不像是爱情,反而都归为野心。

他想要让外省贵族眼红他得到了德·雷纳夫人的虚荣心使他开始追求德·雷纳夫人,这一爱情的开端就是我厌恶。然而最终于连还是真正的投入到了这段爱情当中,这才使我放下之前的反感。看来无论爱情开始的面目是怎样,只要最终抱有真心,那我也是可以接受的。他与德·雷纳夫人之间的交流不同于他的第二段爱情,在第一段爱情中对方似乎更像他的母亲,是他精神休息的港湾,尽管对方并不能完全理解他,他却能像个孩子放下所有防备安心躺在对方怀中。而第二段爱情,他与玛蒂德小姐的爱情在我看来只是两个相似的人的互相成全。玛蒂德成全他升官发财和思想得到交流的野心,他成全玛蒂德效仿先人成为与众不同的贵族小姐的追求,这段关系更像两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互相征服对方的过程,这之间少了互相包容和温情。然而看到于连死之前对玛蒂德那样的冷淡,我还是有些接受不了。或许作者想告诉我他觉得于连与玛蒂德之间的感情并不是爱情?

《红与黑》读后感(三):这是一个不幸的人在和全社会孤军作战

“这是一个不幸的人在和全社会孤军作战”,当我看到书中这一句时惊讶的瞬间泪目,是啊,这是怎样不幸的一个人啊,他多么有才干,他多么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多么正直勇敢的人!

诚然,他野心勃勃,可是世上谁不野心勃勃呢?如果有野心也算错,那谁又无罪?可于连却成了罪人,只因为他是个没有贵族背景的穷人!

是的,当你的理想超越了你的地位,那就是你的罪!你是木匠的儿子就不应该奢望成为什么改造社会的大人物!你是穷人,就不应该奢望成为大富豪!

哦,不,又错了,你不是不能奢望,瓦尔诺这个下流胚不就马上就要当省长了吗?所以,错也不在不能奢望,真正的错是错在你不肯放下尊严去奢望,你看瓦尔诺,做了多少卑鄙无耻的事才终于要爬上省长的位置啊!真正的错是你不肯低头下跪去奢望!想成为大人物没有问题,只要你肯趋炎附势,想成为富豪没有问题,只要你肯压榨穷人!只要你不肯这么做,却还要怀抱野心,那就是在否定所有这些低头下跪爬行的人,而这些人几乎充满整个社会啊!与全社会孤军奋战,还有比这更不幸的事吗?

可于连偏偏要做一个拿破仑式的英雄,他不肯向背景低头,他能仰仗的也只有自己的才华,如果说他真的也曾拥有过什么背景的话,那也是靠他自己的才华堂堂正正赢取来的,而不是靠低头下跪求来的。他这一生可以说从来没有让他的尊严低过头,即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可是一个除了才华一无所有的人注定只能沦为权贵的工具,当这工具顺手时,权贵们不介意分享一点权力给他,可一但这工具伤害了自己,马上就会被权贵毫不留情的抛弃,毕竟,有钱有权,什么样顺手的工具找不到呢?

多么的不幸啊!多么的不幸!可被权贵视为工具并不是最不幸的事,毕竟这是现实,最最不幸的是,反抗的斗士只有于连一个人。这整本书里,除了于连,还有谁在反抗呢?

这是一个不幸的人在和全社会孤军作战!怎能不失败呢?

可是于连,为什么你要孤军奋战呢?为什么不去找你的同类呢?全世界于连都联合起来吧!唯有那样,你们才能胜利!

《红与黑》读后感(四):他没有错,他只是敢于飞蛾扑火

在农历2016年结束的时间看完《红与黑》,就像看着于连风风雨雨里,跌跌撞撞的身影,一点一点消失在我眼前。

对这个从前被我果断的偏见附以“野心勃勃,处心积虑”的男人,我居然心生了无限的悲悯和同情。

尤其当我读到第三十六章《可悲的细节》那一段,差一点情不自禁,流出眼泪。

于连在监狱里,用金钱收买看守真真假假,却聊胜于无的人情味,并回望自己的一生,山山水水,起起伏伏走遍,这种蓦然回首的姿态本身就透着孤清和惆怅,他想到从前,自己有两三千法郎收入的时候,平平静静地在韦尔吉那样的山村别墅里过日子,他忽然醒悟自己那时候是幸福的,只可惜,他那时候不知道罢了。

我们总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地追寻彼岸的幸福,等到跋山涉水,满面风霜之后,才恍然领悟原来从前的“此岸”,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而彼时的“此岸”,却已是今朝的“彼岸”,人生,就是不断地求取“彼岸”的幸福,而生命最大的悖论,就是最大的幸福,其实恰恰正在已逝的“此岸”,只是当时已惘然。

年轻的时候,我们用青春换取金钱,等到了垂垂老矣,我们才惊觉,原来青春,才是人世间最美好,最令人向往的东西,然而命运的残酷在于,当年我们手无寸铁,一穷二白,我们不得不用青春换取名利,像浮士德出卖灵魂与魔鬼做交易,否则,我们除了青春,简直一无是处,那个时候,青春仿佛显得可厌可憎,平淡无光。

领悟司汤达这部法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的灵魂,需要丰厚的人生阅历和人生感悟作为支撑,而我不过是人生路上一个行囊单薄的旅人,只能获取也许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管中窥豹的识见与感悟罢了。

是要读过作品,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明白,何为“红与黑”,也就此赞叹作家精妙高超的总结与凝缩能力,洋洋洒洒一部长篇小说,可不就是在这三个字上涂脂抹粉,龙飞凤舞,摇摇摆摆,明明灭灭。

红,是拿破仑时期将领军装的颜色,你该知道雅克路易大卫的那一幅《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还有安格尔的油画《任第一执政官时的拿破仑》里面,拿破仑身上光泽如新,喷薄昂扬的红。而拿破仑是青年于连内心,讳莫如深,却情有独钟,坚定不移的偶像,因为时代环境,政治风向的原因,他不能够公告天下,但是他却始终坚守初心,他一直都盼望能够拿破仑一样立下赫赫战功,出人头地。

“黑”是教会里教士的黑袍。于连曾经接受过拉丁文教育,而且对《圣经》掌握独到,能够倒背如流。这也成为他能够进入市长府里任家庭教师的重要原因。之后,当他因为与市长夫人的私情渐渐败露,为了彼此荣誉,离开市长府,去了法国贝藏松神学院,当上了教士。而教会权力在当时也不容小觑。

它们分别代表了当时法国社会里,青年能够出人头地的两条渠道。

也有人说“红”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而“黑”是对卑鄙可耻的复辟时代的蔑视,他们都上升到了时代的,国家的,种族的高度。

这也是比较官方的说法,但通过阅读,我还感觉到,“红与黑”或许还包含着其他的意蕴。

红代表着红衣主教,黑就是普普通通的教士,没有一个心怀抱负的教士是不想当红衣主教的,那代表着教会阶层的权力顶峰,那代表着一个教士所能够抵达的最高处,恰似中国的“学而优则仕”。

此外,红代表着像于连这一类热情澎湃,野心蓬勃,渴望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用自己的能力胆识来突破自身的出身环境的法国青年,而黑却象征着社会对这一类青年造成的抵触力和压迫力,既有阶级差异造成的固有偏见,还有出身底层的青年内心本身根深蒂固的自卑。

所以,《红与黑》就是一部描写个人奋斗的梦想幻灭的残酷悲剧。用一句话概括全书,就是写的于连渴望通过个人努力而出人头地,却遭遇上流社会种种打击,最终因为爱情而走上穷途末路的心酸奋斗血泪史。

他因为天赋异禀,记忆力惊人,能够过目不忘,故而获得了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的职位,后来进入神学院,又得到老神父的器重,故而得以被引荐到巴黎德贝纳尔侯爵府里任职侯爵先生的专职秘书。

在这样一步步向上爬的过程中,他越来越多的接触巴黎上流阶层的人物,心境和眼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磨和锻造,他并非一心一意地沉沦,就此心满意足,他的心底,对这种奢侈空虚,空有其表的贵族生活,其实怀着天然的抵触和抗拒,一方面由于贵族生活的穷极无聊,贵族青年的沉溺享乐,胸无大志,使他不敢苟同,心怀嘲讽,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骨血里的“平民”意识深深植根,如影随形,对贵族阶层的天然隔膜,一边是自己难以释怀的自卑感,另一边是无时无刻不觉着别人对自己的仇视。这些都使他不能堂而皇之地融入上流社会。

然而就像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里说的,哪个青年不多情,哪个姑娘不怀春。他正值青春年华,血气方刚,对美丽的女性心怀缱绻向往,理所当然,更何况,他自己本身器宇不凡,英俊潇洒,他不拈花惹草,多情烂漫的女孩子也会向他抛去橄榄枝。

但是他能够遇到的,多数是上流社会的已婚妇人,或者是贵族子女,一方面,他抵挡不住她们的诱惑,另一方面,他自己没有私心,他无法与别的富家子弟拼才华,拼出身,拼上流气质,他只好选择一条最一剑封喉的捷径——追求高贵美丽的上流女性,如果他成功了,那么自然而然就胜过了其他对她们趋之若鹜的公子哥儿,即使是心理上战胜了也足以使他神魂颠倒,不能自已了,而确实他也做到了。

在市长家里,他和市长夫人蜜里调油,风月情浓,他一边享受着这个温柔深情女子的爱意,一边在心底窃喜自己在爱情上毫无悬念地打败了对他心存鄙夷的市长先生。

后来在侯爵府,他和侯爵小姐惺惺相惜,你情我愿,各自袒露真心,经过磕磕绊绊,更加明确志向,甚而谈婚论嫁。他一边玩味着自己男性魅力的富足,胜过比他出身高贵的众多公子王孙,一边嘲讽着贵族阶层,一边享受着爱与被爱的温存。

但是暧昧可以让两个人你侬我侬,昏天黑地,爱情却会让两个人昏昏沉沉,束手束脚,更别提婚姻了,婚姻会让两个人不得不面对滚滚而来的现实问题,家族利益便是其一。

为了维持自己家族的名声,为了巩固自己家族的利益,侯爵先生对于连与侯爵府小姐的爱情百般阻挠。然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永远不要高估一个上流社会男人就会有多么高贵的观念,正如永远不要低估一个高贵的女人的嫉妒和愤怒。

于连的第一任情人市长夫人去信侯爵府,揭露当年那段风流韵事,使得于连声名狼藉,怒不可遏,走投无路的于连回到故乡,在天主教堂将她“枪杀”,虽然并不曾造成性命之忧,但蓄意谋杀的罪名坐视,于连的人生至此,回天乏术。他又无法似基督山伯爵,抱着血海深仇,从容越狱,他内心道德的高峰,他自己不愿意逾越。

他是杀人凶手,但他并非一坏涂地。甚而理所当然地,让每一个出身平凡的年轻人都感到激情澎湃的鼓舞,以及同情怜悯的惋惜。

他的人生轨迹不正是许多年轻人欣然向往的吗?他的命运不正透露出所有心怀梦想的人内心的忧郁和惶恐吗?

所以于连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持久的典型性——也就是经典性。

司汤达以一个“介绍者”的口吻,为读者娓娓道来这个可怜人的一生。他时不时以“我”的口吻出面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时是对于连的调侃和讽刺,有时却也表现出同情和悲悯。

与其说这部作品多么经典,不如说是因为于连这个人物形象的经典,才成就了它如此无法抹去的经典地位。如果撇开小说里密集纷繁,深邃细腻,复杂深刻的心理描写,这部作品也呈现出其拖沓和矫揉的缺陷。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它的心理描写蔚为壮观,贯穿全文,有几分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奇巧,但也失之终究过分浓密,人物心理时而显得刻意而造作,无事生非,滑稽荒唐。

但瑕不掩瑜,《红与黑》的艺术地位,无论是在法国文坛,还是世界文坛,都有口皆碑。

名著改编的电影,我看的是最早的版本,即1954年由杰拉菲利普扮演于连的版本,电影直接以“法庭控诉”这一节开场,这正是整部小说的高潮,在小说即将结束的部分。

于连镇定自若,言辞坦荡,对所谓的上流社会发出了自己的控告:“你们要砍我的头,是想警戒那些出身贫寒的青年,就是那些幸运的,或者说是不幸的,受到良好教育,从而敢于踏进这个,被那些高傲的财主称为上等社会的青年……你们不能够宽恕我,就为这个……是啊,一个工人的儿子,居然同你们讲平等。”

这振聋发聩的控诉俨然是一声“无产阶级”对贵族阶层“无力反抗”的枪响。

听到钟声,他不卑不亢地挥手示意,停止话头,利落洒脱地坐下,事到临头,他也不甘心向所谓的“高贵人种”屈服,无论是外表,还是灵魂,他出身卑微,但他比许多锦衣华服的人都远远高贵。

虽然,他也不能够逃脱利用女人的爱来作为自己青云直上的手段的嫌疑,但他也并非不曾投入爱情,他也并非没有进行过灵魂的自我拷问,和自我抉择,最终,他“堕落”,他“自私”,他“贪婪”,他也走过一段心灵痛苦的漫漫长路。

因此,许多人(中国读者)将“陈世美”的帽子安在他头上,我想这样的人大抵分两种,一种是没有资本做陈世美,得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另一种是只看到了于连的得,却不曾看到他为之付出的蹉跎代价,更关键的,是他压根没有考虑到,女性在这样的情爱关系里,并非没有获得救赎和报偿。

任何爱情都是你情我愿,没有哪一方完全洁白无瑕,没有哪一方如此一览无余的十恶不赦,所以没有哪一方应该被道德绑架。

是的,我们不是天使,更不是心怀天下的耶稣,我们的人性复杂,我们都有各自的执迷追求和“不切实际”的贪婪幻想,世人对荣登极乐的人无限慈悲和容忍,对中途跌倒,惨败收场的人却习惯群起而攻之,这是一个势力的社会,这是一个肮脏的社会,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

而于连,不过是一个小人物,他的错误,就因为他想飞蛾扑火,他甚至是一个“人格坚毅挺拔”的英雄,他的呼告此刻仍如犹在耳,我虽然贫穷,但我的人格,一点都不比你们卑微。

分明就是罗切斯特府的简爱,我们能够原谅一个女人的积极向上,为何不能够原谅一个男人的步步为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