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明的曙光读后感1000字

文明的曙光读后感1000字

《文明的曙光》是一本由赤军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曙光》读后感(一):力荐

人生来就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正是对未知的探索,促进了人类整体的进步与发展,也保持着个人生活的朝气与活力。而这对未知的探索,一方面包括了对未来可能的憧憬,另一方面也涵盖了对过往历史的探究。所以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人既热衷于奇诡绚丽的幻想作品,也埋首于深沉厚实的历史著作。

自然而然地,这看似泾渭分明的两类作品,也开始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前者比如科幻领域的《基地》,奇幻领域的《魔戒》,都带有一种宏大深邃的历史感,也创造了史诗科幻/奇幻(Epic SF&F)的子类型文学。

反过来,历史作品也同样受到类型文学的影响。近年来,各种轻历史、段子、乃至“戏说”纷至沓来,一改以往历史给人的枯燥乏味的感觉,重新让读者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不幸的是,诸多历史故事、历史小说、历史读本趁着历史类作品市场回暖蜂拥上市的同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混杂了不少滥竽充数、新瓶旧酒的低劣之辈。笔者也算是对历史小有兴趣,也研读了不少的历史著作。但不客气地说,现在市场上的大部分历史读物,要么是一股子掩饰不住的传统历史教科书的腐味,要么充斥着耸人听闻的猎奇八卦与作者本人的私货臆测。当然更多的则是满纸的常识性错误,令人不忍卒读,更不敢想象那些还没有辨别能力的初窥门径者看了会如何!

能把趣味性和严肃性很好结合起来的历史读本,真的是屈指可数。最近偶然间看到的一本《文明的曙光:从三代到春秋》,却难得地看着颇为舒服,值得向大家推荐。

先秦历史,由于其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失,从来就很不好写,尤其是这么一本专注于从远古到上古时代的科普类读物。《从三代到春秋》,却难得地用有限的篇幅,将神话传说与历史实际,文字记录与考古发掘,脉络清晰地勾勒出一幅上古历史的概略框架图谱。将各个时代的演进,与朝代更迭变化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有了这条逻辑清楚的历史主线,相信今后读者不论是进一步深入研究,或是扩展阅读,都能守住心中一点清明,不至于迷失在浩如烟海的文字资料之中。

本书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就是作为一本历史入门读物,明白地展现了如何对待历史迷题,如何揭开历史迷雾的研究方法。很多对历史稍有接触的读者,心中都会有一个疑虑,那就是如何判断历史记录的可信性,乃至如何对待历史。上古时代,由于神话传说的影响,尤其容易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本书具体而微地结合各个例子,一一展示了各种历史考据方法。对于许多没有定论的案例,同时呈现了多种假说与分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种方法论上的潜移默化,对于刚接触历史的新锐读者,在他们今后的阅读学习生涯中,相信将更会对他们助益良多。

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与文字水平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对于先秦历史这么一段比较晦涩复杂的历史,作者的讲述犹如行云流水,将许多诸如姓氏、嫡庶、封建等常识典故溶于正常行文之中,无需常见的脚注附注,自然而然地就让读者了解领会了这些知识,既保持了文字的连贯易读,又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无误。

总之,本书无论是作为青少年学习历史的入门读物,还是历史爱好者的科普读物,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大约30年前,曾有一套著名的历史科普读物《上下五千年》,让那个时代的历史爱好者受益良多;今天,也希望以《文明的曙光:从三代到春秋》为开端的这套历史读本,能把读者带进对历史的兴趣之路。

《文明的曙光》读后感(二):年轻人精神生活更丰富,草根中年汉子好羡慕

“有布鲁斯的磁带么?”

“没有”

“……嗯,爵士的呢?”

“没有”

然后,在音像店新潮大哥不屑一顾的余光目送下,16岁的我骑着飞鸽自行车,黯然离去。

我猜,人总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对某种特定或模糊的需要,极其渴求。

19岁的我不知深浅的捧起繁体竖排线装的东周列国志读,大概出于这样一种饥渴。当我读到国王他弟因争先锋未果而从背后把友军将领射死时;当我读到当爹的给儿子娶媳妇,半路留下来自己用时;当我读到多少万人南征,只为要几车嫩草,要来后宣布这是一场大胜利时,我的凌乱了。(图of家传中华民国六年出版绣像东周列国志:http://photo.weibo.com/1751529887/talbum/detail/photo_id/3450262138099268#3450262138099268)

除了从书里读出若干又粗又长、又快又硬的超级大闷棍之外,我才知道智者不仅伏龙凤雏,勇者不仅关羽张飞。祭足、子产、先珍、魏犨、养由基……这一串不呤不呤闪烁着个性和才能光芒的名字,令人神往。

囫囵吞枣的读完第一遍之后,这段历史的各种片段,在我脑中如豆腐脑一般,乱七八糟的堆在了一起。

30岁前后,读了当代两位明白人分别写的白话《春秋》,豁然开朗。10多年前胡吃海塞的内容,才慢慢消化。

前两天,到手了《文明的曙光》丛书中这本《从三代到春秋》,深为现在的年青人感到庆幸:孩子们呀!你们从一开始就有这么清晰简单,这么好嚼好消化的好东西呀!

对老外来讲:学中文,真的很难;对国人讲:读春秋,真的很难。所以从讲故事入手,是个很好的办法。《从三代到春秋》对这段历史取其主干,去其枝叶,对于一些过于成人的内容,或者过于复杂的经过,往往以“不知道怎么回事”,一笔带过,非作者不能把握,而是省却了读者很多的麻烦——用春秋笔法写春秋,妙!!

此外,本书还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反复掰开揉碎的讲解了一些历史知识,比如:乱七八糟的古人起名是怎么来的;更可贵的是通过图文解释,对当时的地理有一定的交待。就如你知道姑娘住哪,就更好追一点一样,地理整明白了,对明白历史帮助不小。

书里还有一些小彩蛋,等待读者去发现。

对于读这段历史有过痛苦经历的笔者,读本书轻松愉快,仿佛和老邻居老同学又见面一般;对于初涉史海的年轻人,想必也很轻松愉快!!起码,了解一些基本脉络,为以后看清这些古人的真面目,读出事件背后的个中滋味,打下基础。

诚然,读历史未必“有用”,但通过读历史,想明白一些事,甚至看到那么多经历大风大浪的人,回想自己的烦恼简直不算事,从而获得宁静的内心,这——千金不换。

比如,笔者总算想明白:从来没有“人心不古”,人心一直如此,而且如果人心依然古,可能很可怕;“无耻”其实是有下限的,只不过超越下限一步的无耻和超越下限一百步的无耻,对当时的草民、草根已无不同,过好自己的日子最重要;“无耻”一直存在,从未消失,同时,总有那么一群人,心怀理想和大志,同时拥有大才,在支撑着将倾的大厦,加之其他各种力量的制衡,所以历史才能延续到今天。

春秋时代,仿佛是一个人品人格大超市,各式各样的样品摆满货架。问题在于你会选择什么作为借鉴,选择什么作为榜样。

人长了双什么眼,看到的就是什么世界;看到的是什么世界,拥有的就是什么样的人生。思得慧眼者,当读《春秋》;想读《春秋》年纪尚轻者,可从此书读起。

顺便说一下,20岁读大学的时候,在北京又冷又硬的大风里骑车两小时从平乐园到海淀,买了两本布鲁斯吉他教材和磁带,在宿舍弹了又弹,弹了又弹,甘之如饴;前几年30出头的时候,随便从网上下了个在线收音机,里面有不知道哪个国家的上百个电台,在放20多种不同分类的爵士。

《文明的曙光》读后感(三):文质彬彬

赤军先生《文明的曙光》一书入手,花了点时间翻完,不由想写些什么。

太白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不仅是早期蜀文化的写照,也反应出我们对于历史有太多的盲点。除了因为甲骨文出现后而得以保留的史料和艰苦的考古发掘,三代时期的华夏是什么样子,我们并没有坚实的史料基础。作为文明中心地带的黄河中下游尚且如此,东夷、山戎、百越等周边少数民族的历史就更若隐若现于广阔的九州大地上,等待运气给我们以发现一鳞半爪痕迹的机会。

但这不等于说历史就可以戏说。《开辟演义》式的作品毕竟只是小说家言,当李济的发现为我们打开古文明的大门后,如何去认知文明的根源便不再只是一个可以轻易谈论的话题。任何对于祖先起源的不严肃,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对当下的思想发生重大的影响。谁敢说炎黄概念的重提对于辛亥革命仅仅是微不足道的口号,而谁又能否认日本对于自身与中华关系的重新定位极大的改变了东北亚的历史并引向了今天的现实?

科举制曾经培养发掘了大量的文史人才,他们精通中国的文字演变,清楚三千年间的政治沿革与制度设计,能够写出精美到无一字无来处的优美诗句,可以巧妙的把对君王和时事的暗讽潜藏在对古人事迹的感怀中,但这个时代终于落幕了。工业文明的崛起使得曾在农业文明时代高居于世界之王位置遥遥领先的天朝上国不知所措,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铁血意志超越了风花雪月的闲适雅致。历史在这一刻成了凝聚民族的最后精神支柱,却也在西学东渐的欧风美雨中迎来层出不穷的质疑。学理上的禹是虫、文学上的理水、精神上的禹步,搀杂在一起,既追问着中国从何处来,更疑惑着中国向何处去。

于是历史不仅再次作为意识形态介入了现实,更需要和意识形态做一次亲密接触。在这种现实背景下,除了专业的研究人员,历史对于普通人仅仅是课本上需要记忆而不需要质疑的知识点。使用唯一角度审视研究的结果,就是影射史学的大行其道。过度的干涉与解读,不可避免的令人们对于严肃历史日益敬而远之。以致当因为现实的变动出现思想真空时,老佛爷式的宫闱秘闻成了历史唯一的颜色——俗艳。小凤仙的传奇掩盖了棉花坡的血战,千古圣人曾国藩的涂抹使得那个把倔强谦退作为立身风格的纯臣被模糊成了面目不清的权术高手。金钱驱使下,此风愈演愈烈:既然乾隆可以是下江南时倚红偎翠的风流皇帝,那么康熙微服私访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至于他们中间的雍正怎样被穿越女发好人卡,就更是掘金的好题材。

然而我们毕竟不能通过这样《忐忑》般不着调的方式去了解历史。子曾经曰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现实的忙碌使得许多人不要说阅读《春秋左传注》,甚至连细细看一遍《东周列国志》都已经是奢望,严而不肃的历史读物竟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资源。随着电视节目泛滥而茁壮成长的谈史热,与许多一知半解却不惮于解构历史的网络写手一拍即合,本应醇厚的历史便成了兑水的牛奶——更何况还不乏许多在中间夹带私货的三聚氰胺。看似我们知道了许多历史知识,但穷根究底,无非是一点抖机灵的伪历史段子和书商与写手双赢背后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所幸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山西人民出版社的这套青年国史读本,这样肯老老实实说故事的作品,在当下即使不能说绝无仅有,但誉之为凤毛麟角应当不算溢美过甚。在这个不把曹操说成KTV的CEO就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的年代,见过太多替古人代言的水货,能够不玩花枪、不自视比古人高明、不卖弄写作技巧和肚里几本野史的作者,不能不令人耳目一新。简洁明快却条理清晰的叙事,或许与作者长年浸淫于日本文化不无关系,却很能看出一个人的语感和风格。鲁迅曾有言,宁可把写小说的题材缩成速写,绝不把作速写的题材拉成小说。作为早早即以《宛如梦幻》成名的网络作者,赤军先生没有许多后辈那种少年得志的轻浮,扎实的功底和朴实的文字,使得这本《文明的曙光》就像一碗敦实的粟米饭,淡然平实中自有一股滋味,而落到肚里则倍感瓷实。大概这就是十年磨一剑与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区别吧。

如果要做一个对比,可能这套读本要致敬和超越的对象就是《上下五千年》。相较于这套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由于后出,《文明的曙光》得以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及新考古发现的资料,这方面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写作体例上,前者的小故事串联式和本书可谓一脉相承,使得本书虽名为青年读本,但受众范围却能够向下延伸到学龄儿童,只是若出版社有这方面的考虑,恐怕对于专有名词中的生僻字还是加以若干注音注释为好(如祭仲的zhai)。如果说与《上下五千年》相比有什么不足,大概由于不同时期出版风格不同,本书虽然在地图年表和页边页角的小注释框上使人眼前一亮,可书中却没有一幅版画插图,诚为遗憾。

末了不妨给书再做个广告,作为本书策划的汉唐阳光在专业的历史研究作品方面也颇有建树。不提金冲及、杨奎松和杨天石几位的如雷贯耳,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和邓野的《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都是近年相关领域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套用某电视台的广告——相信品牌的力量,我们对于本书以致这套读本后续作品的质量,显然应有充分的期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