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断魂枪集读后感1000字

断魂枪集读后感1000字

《断魂枪集》是一本由老舍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221图书,本书定价:20.80元,页数:201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魂枪集》读后感(一):大时代变迁下的各色人物

老舍先生的作品集——《断魂枪集》刻画了日本入侵中国大环境下形形色色的中国百姓的形象:有不忍看壮汉痛打小孩出手揍壮汉的张丙,张丙时常嘴上会冒出一句“中国人是无望的”,这反映了当时国人的麻木与无可奈何,爱情自古时候就是好出轨的事,邱嫂的不辞离别半年后的突然出现,让小邱大喜大悲,小邱对邱嫂的爱情是无私的至死不渝的。《爱的小鬼》将爱情里的嫉妒羡慕通过人物行为展现的惟妙惟肖,“臭男人们,脏心眼多着呢!《末一块钱》讲述了一个靠哥哥卖苦力上学的青年因为把持不住外界的蛊惑,沾染了世俗恶习(吸白粉、嫖等),因为仅剩的一块钱让他无法平静地坐在茶馆欣赏心中“女神”史莲霞的卖唱,于是他恨起他的哥哥,埋怨他的哥哥不懂大城市的生存法则,怨恨哥哥吝啬钱导致他过得如此窘迫,抨击了当时社会对青年的迫害……

文集中每篇作品通过不同的面,展示着不同的人物,每个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都真实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内心想法,通过对人物的刻画不仅反映了当时日本侵略中国,国人的复杂的心里,同时惊叹于老舍对生活的细微观察。

《断魂枪集》读后感(二):笔锋尖锐,却抵不过乱世摧残

细节出真知,一本杂文集,作者自谦,说不过是抵不过人情催促东拼西凑的东西。好与不好,留与时间与世人判断。 开始的时候很平淡,或许是我见识浅了,看了两篇没有琢磨出味道来。好书就像品好茶美酒,你一口干了,咂咂嘴,觉得不过如此,这也能叫好。但回过神来想自己是不是冒失了,再尝尝?这时候你就能品出美来了。第一篇映入我眼帘的一块钱,主角是个穷讲究没钱还去听曲的学生,整篇都是他的心里活动。他想给自己喜欢的戏子点曲却苦于囊中羞涩,身上只有一块钱。末了家里环境并不好,农民家庭就供出他一个学生,指着他有出息,他却想着哥哥给自己钱少了,那个学生不是要交际玩乐的,他还觉得为家里省了钱。这跟现实里那些爱攀比和啃老族有什么差距。何况在那样的时代,思想的腐蚀才是最可怕的。他不为自己堕落感到羞愧,觉得这一切都是其他人的错,哥哥戏子客人同学,通通都要为此负责。最讽刺的最后那一块钱因为他在茶楼的逞英雄掉在地上,被扫地的拿去买“白面儿”了。短又平淡的一个故事,但作者点出了当时多少人在国难的环境下,只顾享乐,不思进取,思想得了软骨病,身体也被外国的鸦片侵蚀。 小故事见大道理,一千个观众,一千个哈姆雷特,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给作者强加了,但我看着还是很感慨的。 或许这只有这样的大家才能让我窥探当时的种种吧。

《断魂枪集》读后感(三):《断魂枪》中沙子龙的异化感

沙子龙这一人物身上的异化感,主要来源于小说开篇所点出的时代背景。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畸形,主体逐渐偏离于既定的轨迹中,“异化”便成为了无法避免的事实。

沙子龙的异化首先体现在其身份的改变。走镳已然无法养家糊口,他只得开起了客栈。本身“短瘦、利落”的身形如今也“放了肉”。在无法逆转的历史之源初,沙子龙无奈接受这一事实。他武艺高强,但宁可被人诋毁,也始终不愿出手与孙老者比武,这正是对于他镳师身份的背离,对客栈老板身份的锚定。

其次体现在沙子龙的行为与文章描写的龃龉。文中多次通过正面描写,和弟子的吹捧来强调沙子龙的无人能敌。但是沙子龙坚持不与人比武,使文中的此类描写得不到实际的印证。人物的主要特征一直处于“悬搁”状态。直至文章最后一段,“断魂枪”才被刺出,但却是在无人的深夜,这一特征的“缺席”状态仍然。

最后体现在分裂的身份认同。“客栈”是沙子龙作为“镳师”落脚之处,他不做镳师之后选择开客栈,其中包含着对旧职业的不舍与热爱。但这两个职业终究差异悬殊,二者的“联系”中蕴含着“断裂”,看似重合处却是视觉的错觉造成的移位。文章最后痛苦与无奈的“不传”正出于此间的分裂。由于对往日的眷恋,沙子龙试图进行自我身份的调适,但这又与他的坚守生发出矛盾。以上种种就是异化感的来源作用于人物的体现。

《断魂枪集》读后感(四):沙中淘金

“随它们去吧;它们没出息,日后自会受淘汰;我不拿它们当宝贝儿,也不便把它们都勒死。就是这个主意!”从这个序,可以看出老舍不是那类很爱惜自己羽毛的作家,他不太介意写出来烂作品,所以这个集子是良莠不齐的。

这个集子的短篇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写于抗战前,一类写于抗战后。战前的小说,很多都不算出色,但也不至于烂,它们多是写小市民的人生百态,每篇小说写一个小人物,当中尤以《断魂枪》的沙子龙最出名,不过我更爱《听来的故事》中的孟先生,当中写樱花那段,真好,“樱花说不上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它艳丽不如桃花,玲珑不如海棠,清素不如梨花,简直没有什么香味。它的好处在乎‘盛’:每一丛有十多朵,每一枝有许多丛;再加上一株挨着一株,看过去是一团团的白雪,微染着朝阳在雪上映出的一点浅粉。来一阵微风,樱树没有海棠那样的轻动多姿,而是整团的雪全体摆动;隔着松墙看过去,不见树身,只见一片雪海轻移,倒还不错。设若有下判断的必要,我只能说樱花的好处是使人痛快,它多、它白、它亮,它使人觉得春忽然发了疯”。这种白描手法,在老舍的这些短篇小说中屡见不鲜,他极爱用,用得也不错,他曾在英国逗留一段时间,显然受英国现实主义影响颇深。这个小说的主人公孟先生是个无为而治的人,他不努力,不争强好胜,但生活安稳并步步高升,很有点道家的况味。而且,老舍在这里不是直接刻画这个人,而是通过“我”与小说中另一位人物“宋伯公”的对话,来完成这样一个人物的刻画,非常特别有味道。

老舍是一位非常关注现实的作家,在战前,他写的是小市民的升官发财,民生百态。在战时,最吸引他的现实题材,自然是抗战,但这个现实太迫切了,他太急于振奋民心,急于让全国人民起来抗战,所以小说中便经常出现直白的呼唤,“无论老幼男女全出来厮杀,即使惨败,也是光荣的,伟大的人民是可杀而不可辱的!”李欧梵说抗日战争毁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我觉得当中最大的摧残便是这个“迫切”,它使得大部分中国作家无法静心创作,实属可惜,这个时期他的小说写得就比较烂。

纵观整个集子,老舍的短篇小说都仍处于模仿、练习、尝试阶段,偶有佳作,但技巧仍不够丰富,思想也不深刻,正如他的序所说,这些小说有很多是会,也应该被淘汰的。可惜,当和平降临之后,紧接着的却是不断的政治动乱,老舍在中遭受一连串的屈辱之后选择了自杀。可以说,在老舍创作最成熟的年纪,却碰上最不适宜创作的环境,将一位出色的作家扼杀了。

《断魂枪集》读后感(五):简析《断魂枪》

笔者认为老舍在《断魂枪》中以一种哀婉的笔调书写出了一个苍凉的故事,沙子龙和他的五虎断魂枪带有鲜明的象征意味,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无可挽回的衰落感一方面蕴含着老舍先生因传统中国逐渐逝去的某种悲伤情绪,另一方面也借这一悲剧显示出相当明确且强烈的警示、唤醒意图。

小说的文眼即是开篇那句“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整个第二段描绘的正是小说的背景,在这里,“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等一系列话语将一种无可挽回的颓势加以鲜明地突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段中涉及到内容不仅包括以沙子龙为代表的武徒,还有代表着封建迷信的神明、风水等要素,这一切内容均宣告着传统东方文化的封建中国在西方文明狂风骤雨般地侵袭攻势下最终走向了衰亡。在这份大的背景之下,沙子龙作为传统中国习武之人的代表得到了突出。对他而言,衰落意味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一去不返,曾经的鲜衣怒马幻化成梦,而他却作为这份传统的历史遗迹留存了下来。曾经知名的镳师如今“身上放了肉”,面对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枪法他选择归于沉寂,只愿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而在白天,在平常时日,面对那些手下创练起的少年们,他还是百般照顾尽到长者和老师的礼数,但终归不大爱管那些由“徒弟们”惹出的闲言碎语,如他自己所言,“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实际上,在孙老者没出现之前,沙子龙的形象已经大致定型。他并非甘心于自己的衰落,反倒是心中仍保留着当年的那份傲气和自尊;然而即便如此,他还是顺从了大势,认定自己一身功夫已不负当年之用,时代的巨大变革消解了他这种人最后的用武之地。由此可以看出,沙子龙身上所蕴含的悲剧气质并非由于他个人的原因,而是来自迅速更迭的时代,而他也并非自甘沉沦,相反,他只是把那个已知不可避免将要衰亡的自己给强行压抑了下去,他在人前表现出的那种看似豁然和随和的态度实际上暗含着他内心的痛苦和不甘。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面对这种不甘时选取的却是消极的态度,或者说他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就使得他的形象和行为具有更为深刻地寓意。在这个层面上看,沙子龙的失去选择能力实际上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的遭遇和处境不止代表着面临西方文化全面进入中国时的武行人士的遭遇和处境,而且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类似于武行人士的平凡者所面临的困境,作为传统一环的他们在面对新世界时只剩下了被抛弃这唯一的选项,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老舍所表露出的伤感就并非对传统故往的伤感,或许他更多地是对这些无法从传统中解绑出来的普通人的遭遇而感到悲哀。从另一个角度看,倘若将《断魂枪》亦视为对五四反思的一个结果,那么沙子龙这一形象似乎还具有另一重内涵。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议题在于破旧立新,强调对一切守旧的完全否定所带来的问题是某种过度性和片面性,作为武行人士的沙子龙自然也处于要被破除者之中。然而以他为代表的这一类人却只能以新文化运动者眼中的“旧”在社会中求取生存,当这种生存的唯一来源被某种不容置疑的声音要求打倒,他们便之只能面对生存的困境而感到深深的无力,曾经所热爱的功夫便只能成为某种支持自己的精神食粮,在小说中,沙子龙正成为了后者,而他的徒弟们则成为了前者。

如果说小说的悲伤情绪是针对这些普通百姓而言的,那么老舍所意欲警示和唤醒的也正是他们。可以说王三胜与孙老者与沙子龙一样,同样具有极强的典型性,他们分别代表着另外两类习武之人:前者自私自利带有某种市侩的气质,他虽习武但其目的则是为了能够赢得脸面和实际的利益;后者则是纯粹热爱武术之人,他的行为并非出于世俗功利目的,也不会由于世道的改变而改变自己对待武术的态度,因而他更显纯粹,这两种人在老舍四十年代创作的《五虎断魂枪》中得到了更为明显和完整地展现。老舍的批判意识正是通过三人的故事得以展现。孙老者虽然同样武艺高超,但他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无疑在老舍那里并非是值得赞颂的存在,他的出现和离去都十分迅速,毫不拖泥带水,但也因此显得不切实际和缺少人情味。王三胜则更显得两面三刀,他既缺乏担当意识也缺乏正直感,他对待沙子龙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他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当沙子龙不愿为他报仇,他便带头造谣污蔑自己的“师父”,老舍对他的书写无疑带有批判性,这一形象在后来戏剧中的李昌元身上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通过孙王二人的一番闹腾,沙子龙的名号倒了,从开篇时的名扬西北到现在的被人遗忘,似乎正象征着传统从显扬到被人遗弃的过程,而小说的悲凉氛围正表现着老舍对这种现象的忧虑和警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