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卡廷惨案真相的读后感大全

《卡廷惨案真相》是一本由乌卡什·贝尔特拉姆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廷惨案真相》读后感(一):坚持数十年的谎言

96年左右看过一本二战史, 头次听说卡廷事件,书上说的含糊不清,07年看电影《卡廷惨案》后通过网络,又看了不少关于苏东历史书中对此只言片语的叙述,逐渐有个基本完整的了解。 一口气读完这本《卡廷惨案真相》,对苏联如此残酷以及在事实面前坚持谎言数十年而震惊。

《卡廷惨案真相》读后感(二):卡廷森林里的两万冤魂

“穿过修道院,我们走进一片美丽的森林,那里生长着我从未见过的粗大松树和其他叫不上名的树木。我们停在一座院子外面,隔墙张望,院子里有木屋,也有砖房。押解我们的苏联士兵按照花名册点名,每十人一组,放进院子。”这篇日记是被俘的波军上尉托马什•希维茨基(Tomasz Świcki)来到卡廷森林后的现场速记,他不知道那座“院子”实际是一个已经挖好的大坑,可以同时埋葬五千具尸体,他更不知道这段文字会成为他的人间绝笔。令人悲伤的是,“卡廷惨案”的死亡名单竟然一直延续到2010年4月10日——时任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在飞赴俄罗斯出席“卡廷事件”悼念活动途中坠机身亡。

《卡廷惨案真相》读后感(三):真相值得半个世纪的风否

波兰卡片中心编纂的这本书不厚,每一篇也只是短短的摘要,可是无数个历史的碎片穿插着的是由上而下全方位全视角对这一历史悲剧的陈述,细弱的声音中好似无风无浪,可是就是那些由个人叙述的历史才是最真实的历史。我从碎片中感觉到了完整,一种无法替代的真实,无法动摇。

在此不想去讨论波兰的民族历史,我只想说我对一个能不断追寻自己同胞遇难真相半个世纪不肯忘却没有放弃的民族是怀有最高的崇敬的。

历史,不容忘却。

可反观我们,我们是不是有意无意中忘却了太多太多了呢?

虽然历史不忍细读,可我宁愿流着泪读到最后一页……这或许是为了追寻真相所要付出的必须代价吧。

《卡廷惨案真相》读后感(四):不能遗忘

《卡廷惨案真相》是本沉重的书,它令人痛苦、痛心、愤怒,但它又是非常有意义、值得阅读的书,从1940年到2010年,漫长的时间,扭曲的历史,残酷的政治,波兰人从未放弃,而在最终,真相渐渐揭开,卡廷森林的鲜血从未干涸,人类历史上的有些伤口永不该愈合,因为我们需要铭记和避免悲剧再生。

闭上眼,就是卡廷森林,美丽的森林,森森白骨⋯⋯这本书,看的是字,而脑海浮现栩栩如生的影像,听到枪声和被害者家人的哭泣。那些刽子手们,他们不做恶梦吗?

12月20日补记:

人们害怕读书时遗忘,所以读得费力,然而,也许,如果你记不住,是它没有打动你。《卡廷惨案真相》我已经读过有段日子了,书也送了给朋友,然而,它给我的印象仍在,除了整体印象之外,还有一些描述的大概,比如亲人信件中的迷茫和怀念。当然,被打动,需要我们拥有某种情怀,否则,心如铁石。

《卡廷惨案真相》读后感(五):卡廷:从个体悲剧到民族悲剧

1940年春,在突袭时按照军方最高指挥命令向苏军投降的波兰军人,以及在波兰境内苏军控制区遭逮捕的警察、高级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共计约2.2万余人,被苏军秘密屠杀于卡廷森林、加里宁等地,史称卡廷事件(Katyn Massacre)。1943年,侵入苏境的德军在卡廷发现波兰军人尸体,纳粹德国随即启动宣传机器,宣称这一暴行系苏方所为。苏联则对此长期予以否认,声称当日战俘营已经遣散,并很快同波兰流亡政府断绝外交关系。苏、德都曾经成立专门调查委员会,并且声称找到控诉对方的证据。二战后纽伦堡审判期间,因为证据不足也回避了此案。至此卡廷事件一直悬而未决,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苏东剧变后的1990年,波兰总统的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苏方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2010年4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公开俄方掌握的卡廷事件历史文件,卡廷森林的真相彻底现身于世人面前。

《卡廷惨案真相》是一本纯粹的资料书,基本上是按照一条时间轴,收录了和卡廷事件相关的各方一手材料,来源主要是经解密的苏方密档、当事人的回忆录、现场挖掘的受害人日记等。当然,这些材料和目前与卡廷相关的其他史料一样,是一种单向度的历史叙述。确实,在卡廷事件问题上,在这个时段,受害者及其人民有权利占据道德上的主诉位置。当年那些下级波军军官、军区里和社会各行业的天之骄子,曾经坚守士兵荣誉而主动随大队走向战俘营的人们,消失了。五十年过去了,真相来的太迟。

2007年9月上映的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执导的、柏林电影节送展影片《卡廷惨案》,正如任何一个有过长期屈辱的民族国家在对待自己历史时表现出来的那样,情节冗长、气氛沉郁,那种不可抑制的一面倒的道德追述,在爱恨分明的时间长河里流淌。大大咧咧的战争机器,对生命充满了蔑视和嘲弄、当年在卡廷,几乎一切关于死者身份的物品都没被分拣,随主人同时埋入了地下。《卡廷惨案真相》一书甚至收录了节选的受害人日记——那些日记在主人生命的最后时光戛然而止,而且尾声充满了疑问:他们会把我们怎么样?要把我们送去哪里?而事实最终则报以无数残酷的叹号。

正如书中所记载的那样,波兰人已经得出结论:卡廷和奥斯维辛都是同等意义上的犯罪。然而历史往往是吊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距华沙只有300多公里,一些研究甚至表明在这个位置修建大规模的集中营群并不偶然。而且只要我们稍稍深入一点,不难发现,用绵延近一个世纪波、苏冲突来解释卡廷事件才是走上这一问题的正轨。暂且不论苏联这种意识形态的怪物国家的大国丑行,波兰也是一个有大国情结的民族国家,波兰长期悲剧性的历史,部分是出于它同东西两边的邻居力量的此消彼长。一直以来,波兰人对历史上一个包括东普鲁士和西乌克兰在内的“大波兰”难以忘怀。假如双方力量颠倒,获得独立主权的波兰在1920年4月对乌克兰、白俄罗斯的领土要求和军事行动、并试图分裂苏联的事情便会多次发生。后来,波兰军队又在华沙城下叫红军尝到了战败的苦头,深深地刺激了当时因战略失误受到托洛茨基指责的约瑟夫·斯大林,为这个日后成为经典造型的大独裁者最终签署枪决波兰战俘的密令深埋伏笔。卡廷事件和华沙起义都成了苏、波民族间旧伤口上撒的新盐。

国际关系研究先驱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提出了他的历史观:为什么大国历史始终显示出一种悲剧状态?因为“大国注定要进犯他国”,这种悲剧的内涵之一是大国的安全竞争必然是零和博弈,一国获取最终的霸权和利益,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的。而这种对霸权的谋求是恒久的,“倘若能用合算的代价达到目的,它们会以武力改变均势……”二十世纪的波、苏关系史可以解读为一个大国和他有大国情结的邻居共同演绎的、为米尔斯海默的历史循环论做活注脚的悲剧。

卡廷事件正是历史上的个人同国家机器“肉与铁”摩擦的那一点,是一连串悲剧性的历史推进不可逆转的结果。苏、波冲突史不过是俄、波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往上追溯是同为斯拉夫人的大国梦幻,是争夺民族生存还是霸权的迷失,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宗教文化分裂早早孕育出冲突的种子。作为国家机器的波兰军事、政治精英遇到了同样面无表情的苏俄国家机器的残酷绞杀。在此种情况下,我们的道德判断体系彻底崩裂了。

金雁女士回顾东欧转轨历程时曾经对“小民族”情结分析说,历史上这些民族的挫折感是造成他们“集体生存的恐惧”的心理特征。……小民族的概念不是数量上的人多人少,而是指一种命运多舛的民族悲剧。……因此他们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受害于大国的“小国”。(《东欧、俄罗斯的“面包时代”》)受害者的持续心理效应最终成为民族性格,这一点在卡廷真相之下的波兰人身上有显著的反应。卡廷事件本身诚然是人性泯灭的凸点,而“后卡廷情绪”和“奥斯维辛”一样,都深刻地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翻阅有过屈辱历史的国家的官方记录,这一点又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关于卡廷,使人最感慨的是作为国家机器的独立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工具理性”,无论是大国的悲剧,还是小民族国家的宿命,我们都深深疑惑个体生命的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