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叙事疗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叙事疗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叙事疗法》是一本由佩恩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叙事疗法》读后感(一):颇具后现代特色的治疗方法

理论前提:

1)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的治疗方法,去中心化,去本质,去权威;

2)强调社会构建,心理问题不能归因于个人特质,很多因为社会规范,比如性别、家庭等影响;

3)世界是语言构筑的。

方法特点:

1)强调支线故事或者特殊意义事件;

2)欢迎局外见证人在场,消解心理咨询师的单一维度,更加贴近真实生活本身;

3)描述故事,消解了时间序列,关键点从反反复复、幽幽暗暗的时间序列中把握。

关键技术:外化,解构,支线故事,特殊意义事件,行动蓝图,意义蓝图,运用治疗文件。

个人感受:比较自然,对于治疗效果存疑,可试试看。

《叙事疗法》读后感(二):曾老师的工作坊中我们小组的个案在大家友好“围攻”叙事风格提问后,更自主、更有力量了

2014年6月27-29日为期三天的工作坊,由来自台湾的心理师曾立芳担任主讲教师。曾立芳老师授课风格温婉柔和,课程形式多样,凭借多年叙事咨询工作经验,采用系统学习和实操训练相结合,既有理论讲解,又有案例练习,学员真切地感受运用叙事理念进行现场咨询的风采,给学员带来原汁原味的听课体验和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叙事疗法是富有后现代主义精神且真正“以人为本”的心理疗法,由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和大卫·艾普斯顿在1980年提出。它发展于家庭治疗,受到自由、活泼、有趣和平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显著影响,这更加贴近21世纪人类心理的进化和需求,现今成为咨询界争相学习的热门流派。

在叙事疗法那里,人的生活是在叙事过程中被组织并得到建构的,被保持在语言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叙事在说话中溶解。在“故事叙说”过程中,咨询师通过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将“问题外化”,再引导当事人“由薄到厚”发展出有力量的故事、重写积极故事,不断解构主流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力量。

《叙事疗法》读后感(三):讲故事的心理咨询价值

短评区放不下,移步至此。

听过后现代主义三剑客海波老师的课,说实话对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这个最浅显的定义并不了解,读了这本书,按粗浅的了解,是对现代科学主义确定论的在反思,不确定性和去权威化是核心命题,显然个人的疑惑在于后现代的思潮仍离不开权威的旗帜,主义往往是用一个框架替换另一个。

扯远了,叙事疗法从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的分支出发,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能,佩恩对创始人怀特的钦佩渗透在字里行间,语录引用比比皆是。理论基础是语言在叙事中对人思维和心理强烈的干预能力,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认知、预期构建自传体人生故事,这个故事的叙述通过语言展现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和体验有强大的影响力,心理问题往往是在主干故事中体现的偏差,心理咨询师要做的是发现这些问题主干故事中有显著差异的正向故事,对支线故事发掘扩展,引导支线故事成为主线故事从而实现疗愈。

技术应用中对问题的具体化,命名问题,对问题的外化是关键环节。关于提问、叙述、发现、引导,具体案例不再赘述,可以多读一读,细细体会。

对传统心理咨询的挑战包括视频记录观摩复习,第三者旁观,社会关系叙述,这些方式个人认为还需要因人而异,负面效果的控制相对困难,仪式化或形式化的认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否存在差异也值得反思。

叙事疗法和认知疗法与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方法高度相关,但其对于语言、故事、叙述的应用把理论的应用推到新的高度,对来访者的影响,疗愈的效果以及效果持续上感觉具备较高价值,对一些个案应该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值得推荐。

《叙事疗法》读后感(四):在叙说中贴近生命

叙事疗法、焦点解决短程治疗与合作取向疗法并称为后现代三大治疗学派。SFBT接触了很久,但对叙事疗法和合作取向还比较陌生。昨天去找合作取向的材料是就顺便把这本也借了回来。

刨去所有后现代取向治疗都提倡的,咨询师“去中心化”、“去专业化”,案主才是其经验的专家等观点外,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1 专心倾听完成资料的搜集后,邀请案主对其问题进行命名非常重要,有助于把问题外化,强调问题对于人的影响,而非人本身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咨询师复述案主的话,一般都是把问题作为主语而非案主本身。比如,“抑郁症影响了你的生活”而非“你很抑郁”等。

2 特殊意义事件的解构,听起来很像SFBT中的奇迹问句,搬出治疗之外的重要他人,引导案主思考这位重要他人在见证了特殊意义事件后会有怎样的回应或感受,扩大案主的知觉,拓展资源。

3 支线剧情在我理解就像SFBT里面的例外问句,挖掘案主过往的资源。P77戴安娜的案例也通过罗列出过往的例外状况对案主给予了肯定和赞美,这样过往的正向经历就很容易被带到现在和未来。

4 这本书里谈到叙事疗法非常强调对已建构的主流价值观的反抗,咨询师要审视案主的问题故事是否收到未经觉察的社会价值、观念、假设所影响,所以就有建构-解构这一步,但我的问题是:这样很多责任都被推卸给建构的社会意识形态了,那在咨询室里案主表示想明白了,可走出咨询室回到主流价值观内如何保证还有效果呢?

5 P110改写主流故事的案例感觉有用到澄清和重构,咨询师并没有纠结在没法形成特殊意义的事件上,而是巧妙地基于案主的叙述引出了另一个故事。

6 儿童和青少年的治疗文件把我萌坏了,我也相信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对成人的治疗文件的效果我不太确定,也许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吸引儿童的技巧在成人面前稍显幼稚”,信件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并且由案主撰写和参与的治疗文件效果事半功倍。

7 合作取向中也会用到叙述(relating),我就在想它跟叙事的差别:是不是说叙事主要是案主旁白式的叙述(narration);而合作取向更像是有对白的剧目(play),由案主和治疗师共同创造。

8 命名(naming)是合作取向中也有的一步,但我不太了解这和叙事疗法中命名的异同。

以上就是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想法,几个问题就等接下来5天工作坊和大会解答啦~

《叙事疗法》读后感(五):后现代谈话治疗方法

这一本《叙事疗法》和我在以前阅读过的APA丛书系列的《叙事疗法》都不错,两本各有侧重。这本《叙事疗法》的作者Martin Payne,英国人。

APA丛书强调对一个疗法的整体把握,对于疗法的治疗过程与技术内容相对概括。而这本《叙事疗法》,全书七成以上的内容都集中在治疗过程与方法的讲述。

如果对叙事疗法有一定了解,对于外化,分支故事和提问不会陌生。我在这篇书评里略过这些部分。感兴趣可以看这些文章。另外, 知乎@具微 对叙事疗法有很多精彩的内容分享,可以阅读她的文章。

jack pirate:叙事疗法简介7 赞同 ·

jack pirate:鹿鸣心理的《叙事疗法》- 挺有深度的一本书5 赞同 ·

我概括下这本书提到的两个技术,治疗文件和局外人。

【】治疗文件

治疗文件在叙事疗法中用于记录,分享,交流,纪念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能有的感受体悟,新的故事,人生计划,价值思考等。总的来说,凡是治疗师或者来访者觉得有必要,或者有益的事物,都可以信件、声明、证书、电子邮件、创意书写、录像、录音、绘画、照片等方式保留下来。

内容可以是庆祝,确认改变和成果,也可以协助人们摆脱外部权力强加的观念或知识。咨询师可以视来访者不同的年龄和个人特点,给予适合的文件形式建议。在这本书中,作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他以奖状的形式作为6岁儿童的治疗文件;针对母女关系治疗,他提供了承诺书形式的治疗文件;他给青少年写信;他也会建议来访者自己进行文字创作,等等。

在叙事疗法看来,这些记录能够丰富我们对我们生命故事的理解,对个人的新的故事构建形成强化。

对咨询师来说,这些文件也丰富的治疗过程,咨询师可以和来访者就他们所书写的内容进行有价值的交流。

【】局外人

所谓局外人,指在咨询过程中,有数个咨询师旁听。在咨询接近结束时,这些旁听的咨询师以他们自己的观点叙说、分享关于这次咨询中的一些感受和体悟。

叙事疗法认为,来访者在对治疗师叙说了自己的故事之后,聆听来自“局外见证人”的反应与回馈,可以引发重新叙说,并强化、扩展支线故事。局外见证人联结与来访者所述的生命经验,并且提供意见,同时提醒在原始的叙事故事中,未受觉察或被低估的部分,进一步丰厚原本的故事。

要注意的是,局外见证人团队并不是要扮演专家的角色。团队成员应避免分析、诠释、建议或祝贺人们的行为。团队的目标在于看到人们的问题、挣扎以协助人们看到过去所忽略的部分。团队成员要表达对于来访者生命故事的共鸣,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响应,但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白、怀旧、说教或举例。

当然,局外人的设置会使咨询成本增加,有些时候折衷的方式是局外人团队由资历相对较浅的咨询师或者咨询助理组成。也可以录像/录音的形式,在事后给予“局外人反馈”。

--------

叙事疗法中的很多思想和技术可以整合到其它的疗法中,比如当代的精神分析疗法,通过多视角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探索来访者内在的冲突,动机或需要。也可以到CBT中,帮助构建更“合适”的观念。当然,叙事疗法很容易整合到人本-存在疗法之中,毕竟,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很多后现代哲学家同时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家。

这本书性价比不错,值得购买!

jack pirate:心理学&心理咨询书单23 赞同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