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等待卡帕读后感精选

等待卡帕读后感精选

《等待卡帕》是一本由[西班牙] 苏珊娜·富尔特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待卡帕》读后感(一):幸福是在同一片天空翱翔 并且 看着同一个未来。

恋人这个词语啊 听着就特别温暖特别厉害特别强大的样子 如果前进的路上 一直有这样一个存在令人憧憬 战争中的世界也可以变得温暖 仅仅只是存在过 就足够让人热泪盈眶了 可能会错过 眼睁睁地看着 但是错过不是停下的理由 总有一天能把错过的一点点再拿回来 也许漫长 但是还是能的

《等待卡帕》读后感(二):佳句欣赏

1.有些人生来就不会接受事情的原样,他们迷失在一个永远都无法企及他们的标准的世界中。

2.“要是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罗伯特·卡帕

3.“当我想到那么多杰出之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我觉得不管怎样,继续活下去不公平”—姬达·塔罗 《等待卡帕》—苏珊娜·富尔斯特

4. “回头总是太迟。有一天你幡然醒悟,明白这样子没个尽头,永远不会变。当机立断,去赶第一趟火车。要么这里要么那里。非黑即白。”

《等待卡帕》读后感(三):镜头下的生死

镜头下的生死

偷爱警/文

闾丘露薇曾经深入到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战场,获取第一手材料。虽然现代战争,防御体系比较健全,防护设备一应俱全,可以很好的保护的人身安全。但在枪炮满天飞的战乱国家,一个异国他乡的记者,还是会因为恐惧的疑云,笼罩内心的情感。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平静的生活,因为战乱而变得困顿不已。但作为记者,闾丘露薇依然奉行着责任的使命,不是为了标榜自我的勇敢,而是面对平民的哀求、泪水、渴望。因为人性对生命的基本思考。她想要更加近距离的接触真实,还原真实的本来面目。话题有点远,从闾丘露薇的身上,我看到卡帕的影子。

战地记者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接触战地资料,去用记者的文笔、双眼、口述、记录下战争中,硝烟弥漫的真实。卡帕总是拿着一部很简陋的相机,捕捉他眼中的真实,直到有一天,一幅以死相搏的照片,引发热议,一个士兵之死,突如其来的影像定格。让卡帕,事后有点自责和后悔,但这幅照片,还是为他赢得了一点声誉。更加坚信对摄影的选择,更加痴迷的深入到战地前线,更加热爱他握着的相机。卡帕发觉,没有比记录真实,更为有力的前线证据,他的生命就是为摄影而存在的。

谈过战地实录,再来看看卡帕的爱情。塔罗是犹太人,尤其在法西斯盛行的年代,犹太人处处受到排挤施压,时刻遭受威胁的挑战。而塔罗蛮幸运的,遇到了卡帕,遇到一个能够给予她真爱的男人,这个男人教他使用照相机,给予她温暖的安全感,最可贵的是在卡帕的面前,塔罗个性中的刺毛和孤傲,全然不会遭到讽刺与攻击。他们共同深入到前线阵地,抓拍士兵们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用真实的取材,从镜头中,收录人性最敏感的讯号。爱情因为镜头的不断闪烁,而更加浓烈。就算是外面炮火连天,他们的爱依然要继续,依然要缠绵下去。卡帕特别珍惜与塔罗相处的日子,但恶劣的环境,没有更多赐予两个人,更多的安逸和享受。他们如同被麻醉的病人,凭借一腔热忱,安抚内心的惴惴不安。塔罗还是走了,走的时候,充满了女性,对自由主义的渴望,充满对未来的无限遐想。累了,她该休息了。冒险者的代价,是无惧生死考验。因为最初的选择,已经指引一个答案的出现。

苏珊娜的这部作品,属于非虚构小说。即能够看到西班牙内战的政治色彩,也能看到法西斯的残忍狰狞,更能看到战争,对于个人主义的深刻影响。卡帕与塔罗是虚构的人名,却在真实的战场上,用相机镜头,抒写血色浪漫的战地日记。用爱情协奏曲,演绎了生死相依。

《等待卡帕》读后感(四):伟人背后的女人,更伟大

文Shirleysays

卡帕,往往与一张模糊的照片联系在一起。照片是盟军在诺曼底战役中登陆法国时,卡帕为海中游泳的士兵所拍。“失焦”作为拍摄技巧中的败笔,却成为他蜚声于战地记者中的通行证。然而,在照片失焦的背后,他的私人生活在摄影迷眼里,也处于失焦的状态。在视线模糊的远方,有位佳人独立。她就是卡帕来中国时,逢人便出示照片的“费昂赛”,姬达.塔罗。

“我们总是爱上一段故事,而非一个名字,亦非一个身躯,而是铭刻其内的事。”这是西班牙女作家苏珊娜.富尔特斯在《等待卡帕》里对于卡帕与塔罗的爱情故事的定义。这是一本小说,而非传记。苏珊娜认为塔罗作为站在卡帕背后的女人,他们之间的故事更富魅力。同为战地记者的塔罗,是二十世纪最勇敢、最独立的女性之一,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死于战场的女摄影记者,是非常值得书写的一个传奇。

战争里的爱情本身就是一场关乎生死的等待。对于同为战地摄影记者的卡帕和塔罗,他们的相遇绝非一生一世。1930年,来自匈牙利的卡帕还叫安德烈,德国人塔罗原名是葛尔德。为了躲避纳粹迫害的两个年轻人在巴黎相遇,谈不上爱情,互相吸引而已。比安德烈大三岁的葛尔德甚至出于犹太人的同情互助去帮助安德烈,做他的经纪人,而安德烈则教她摄影。安德烈是位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摄影天才,他冲动、鲁莽、充满孩子气,却也不失幽默感。“两个人都知道一次偶遇可能是他们生命里最不偶然的”。这让我想起了波伏娃与萨特的“偶然爱情论”,偶然的指向永远是必然,在这点上,卡帕和塔罗显得要聪明得多。

必须承认,塔罗是位非凡的女性,在创造了“卡帕”的同时,她自己也习练成了优秀的摄影师,甚至在某些拍摄的视觉角度上胜于卡帕。此时,卡帕一边在妒忌塔罗的俄罗斯籍前男友,一边为了理想奔赴西班牙战场。我们说,女人是男人的一所学校,塔罗在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就像创造卡帕的名字一样,为卡帕提供了一所洗炼心灵的学校和一处宁静心灵的港湾。卡帕在对塔罗的爱与日俱增之时,也觉察到了她的日渐独立。塔罗为了寻求独立,不湮灭在卡帕的光环之下,断然拒绝了卡帕的求爱。他们的爱情就这样失之交臂,直到塔罗1937年死于西班牙战场,卡帕于1954年死于越南战场。

塔罗终于等到了卡帕与她在天堂相遇他们,背着各自的相机。在她逝世的十几年里,卡帕的爱情世界是残缺的,她失焦于卡帕的视线里,却在他心里日趋清楚。卡帕的伟大在于,“要是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他用影像去记录战争的残酷,表达对战争的憎恨。然而,塔罗的伟大在于,不仅引领了卡帕,而且自己也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用生命表达了女性的勇敢与独立。

我们要记住这个名字:姬达.塔罗,原名葛尔德.弗里德曼。她,身材矮小的犹太难民爆发了身体里聚积的能量;她,爱着卡帕,卡帕亦爱她;她,是伟人背后的女人,更伟大!

《等待卡帕》读后感(五):人性的取景器

“要是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罗伯特•卡帕的这一句话,激励了一代的战地记者,用勇气去诠释责任。

学新闻的那几年,每天都有一种荷尔蒙充血的激情,同学当中无不带有一种光辉的使命感,为一声“无冕之王”而迸发出所有的激情,也始终认为,若是不愿上战场的记者不会是好记者。这份工作,本就是靠良心过活,而记者,应当保存有一颗赤子之心,永远冲在苦难的最前端。

作者苏珊娜是西班牙人,从小对卡帕有着特殊的喜好,而这本书,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我们国家亏欠他,至少,欠一本小说,欠他们两个人。2008年塔罗的墨西哥黑色手提箱浮现,作为死于战场的第一位女战地记者,姬达•塔罗,也成为记者史上不应当忘却的一个人名。

作为一部虚构作品的这本书倒是完完全全撇开了这些教科书式的教条主义,并无意于表现卡帕和塔罗道德英雄主义,而更多泼墨于人性,包括卡帕身为雄性本能的占有欲,塔罗的女性魅力,以及他们之间做爱时的狂暴与热烈。他们也有矛盾,也有争吵,也有不可调和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说:「内心中全部的暴力和复杂都是要抵御柔情本身」(P159)

两位主人公在巴黎相遇,在战后中成长,成熟,而后如同被命运索引,开始了一场未知的旅途,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决择,每一次告别都可能是诀别。

塔罗死的那年,只有27岁,坦克压在了她的身上,骨头碎成了粉末,送入医院后不治身亡。而那时候的她,在西班牙内战之中,已经目睹了太多太多的死亡,充斥着太深太深的悲伤。

塔罗死后的卡帕,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痛苦当中,「亨利•卡蒂埃-布勒松以他诺曼底人的洞察力写道,“是迥然不同的一个人,愈来愈虚无、尖锐。一个绝望的人。”」(P182)这很容易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卡帕,是安德烈和葛尔德共同创造的,彼此间无论少了谁,都无法完整,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在未来的安稳生活当中,卡帕始终没有踏踏实实地生活一天,而是继续着奔波的生活,也来到二战中的中国,拍摄了不少照片,也帮忙拍摄了《四万万人民》,在硝烟中的是紧握着取景器,稳稳的按下快门,这也许是他与塔罗之间的神秘的永恒的唯一的纽带。

而巧合的是,1954年的他,在越南战火初熄的时候,误踩地雷,同样死在了战场上。

等待卡帕,塔罗知道有一天,他们会与这样的方式相遇,她一直在等待。

苏珊娜以她极富感性的书写,用真实的人物填补架空的人类历史,当时一样作为战地记者,而后来写出了《太阳照常升起》的海明威,当时在《今晚报》的路易•阿拉贡,这些人情味赋予了战争中奔跑迁徙的人一种温暖的韵味。

《等待卡帕》与其说是一部文学作品,毋宁说是一部致敬之作。对塔罗,对卡帕,对成千上万的在战线前端却手无寸铁的记者,他们握着手中的取景器,框住人性的瞬间。

本书的电影改编版权已经被导演迈克尔•曼购买,预计影片将与今年面世,里面,有一代战地记者集体的青春与爱情印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