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夏布埃尔的薰衣草的读后感大全

夏布埃尔的薰衣草的读后感大全

《夏布埃尔的薰衣草》是一本由昂放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布埃尔的薰衣草》读后感(一):有时候优美的文章不需要华美的的辞藻。

有时候优美的文章不需要华美的的辞藻。仿佛高清照相机一般的一幅幅画面瞬间在你眼前定格,然后又一一褪去,仿佛一张张老照片因为时代的久远而渐渐消失在你眼前。一张张照片在你眼前消散又聚拢起来,组成了一个比故事本身更加诱惑的连环画,最后组成了一部部电影。巴黎人的洗衣房存在么?她无所不在,又在时时处处。她的暗房里不是令一张张白胶片浮现出风景的魔法房,而是将一幕幕的人生组合成一盒盒厚厚的电影胶片的神奇房间。文字如画,画如诗。

《夏布埃尔的薰衣草》读后感(二):夏布埃尔的薰衣草

一本如影像一般的书,一本如诗一样的书,每一个断句就是一幅影像,组成如幻灯片一样的篇章。每一个断句似乎毫无意义,互不关联,但每一个断句就如药瘾一样的吸引着我不断地翻到下页。组成一个个浪漫而难以磨灭的画面。

偶尔在书架上发现这本书,它并不在我的搜索范围内,却意外地走进我的手中。接着如化学作用一般的我与它互相地吸引,直至一遍遍地阅读昂放的文字,就如致命的毒药却不忍放开。这就是昂放的文字魅力。也是我好久都未碰过如此吸引的书籍,它如诗如影像的文字对于具有无比的魔力。

《夏布埃尔的薰衣草》读后感(三):使用度测评:《夏布埃尔的薰衣草》

碎片式元素累积成画面,像诗歌一样的写作方法。

看到上面这句话,你可以明白些什么么?这样的叙述方式如果是国内的话,说真的最早让我有印象的是郭敬明。

= =,别打我,可是确实是这个样子啊。(当然做了一下功课发现萨特也有这样的写作方式,再后来发现日本一些早期的作家特别喜欢这种方式)

当然作为一个才疏学浅的兔子之前孤弱寡闻也不算是奇怪。

这本书基本每个章节都可以独立成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散发着别扭的文艺气息:

比如第一个故事《巴黎洗衣店》,故事其实算是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奇怪的摄影师遇到一个更加奇怪的画家老太婆,老太婆在絮絮叨叨的讲述了一个她们之前的一个更加别扭的三角恋爱。

篇幅很小,却是有很漂亮的画面感。

所以,亲爱的,如果你觉得你还是一个真的向往文艺的人,这本书也许你会爱上。

= =,不过,我觉得我还是太粗俗了,爱得很累。

起因:= =,书店老板娘以为是我的爱;

时间:5个小时左右;

亮点:

1、完美、有趣碎片式写法;

2、小篇幅而跌宕起伏的故事;

《夏布埃尔的薰衣草》读后感(四):为美而生

因为这本书,我做了无数个绚烂如彩虹般的梦。书页上的黑字映射到我的大脑中,呈现出的画面犹如一张张高像素的摄影镜头。作者以摄影师的视角直抵事物的本质,笔下的文字仿佛高速摄影机,记录下了尘土在光线之中升起、掉落的眼泪中的太阳在地上摔碎、咖啡渍里的一个面孔在桌上干掉、肥皂泡上的彩虹在风中化成水雾。作者昂放横空出世,如同他的文字一般在时间之外绽放开来。

主角是一位摄影师,为《看》杂志拍摄,以蒙特利尔拉贡街的“巴黎人洗衣房”为原点,来往于世界各地,进行拍摄工作,与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价值观相遇。他记录美的瞬间,并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彼此成为各自生命中的一抹亮色和永远的回忆。在“圣心”老人院给威廉过87岁生日的晚上,他对威廉说:“我在入侵你们,在这一点上我和照相机是同谋……我发现未来。其实所有故事都发生过了。结局就写在这儿。生活只是重复。这种认识是你们给我的。一种真相。” 相遇、吸引、陪伴、爱、固执、离开、回忆、重新生活,相似的故事在每段摄影周期里慢慢铺开、绽放、消散。

他与一个又一个的人分开,但美被摄像机定格,在“巴黎人洗衣房”的暗室里,照片显影,夹在细绳上,水滴落下,照片变干,美成为永恒。美是他的信仰,他相信美超越一切,美弥补了遗憾和错过,让痛苦和绝望有了价值。

选择的代价经常让人们陷入困境,每一种生活的选择都基于一种信仰:为了他的摄影,为了将美永存,他将在蒙特利尔地铁站歌唱的吉普赛少女诺阿推荐到歌剧《巴黎圣母院》剧组而不得不与她分离;无法留在盐水镇与法国女人若黛尔和她的女儿伊娃共同生活;永远失去了把他称做“小光明”的女孩儿菲比……然而,他并没有陷入选择的困境,他说:“相信你所相信的,并且永远相信它。”相信,这是他的人生观。于是,他才能记录下圣母街清晨五点钟天光下,女人脚指上的玫瑰红;坐在维维安广场台阶,望着远方的少女涂抹桃色口红的嘴唇;玻璃街上为人擦车的女孩儿左侧锁骨下方的刺青:媽媽;王子街上伊娃兴奋地搂住小丑的脖子,手指触摸红鼻子……

美超越了世界上的各种价值观,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发现,俯瞰着一天和它的世纪:

正义的口号听着正义的口号。

愤怒与愤怒相遇。

眼泪看着另一颗眼泪。

雨滴打着另一颗雨滴。

蒙特利尔的街头,无家可归的卡罗琳对“耶稣”西蒙说:“我已经被世界毁了。你救不了我。我不相信,无论什么,男人、爱情、政府、上帝。”

“毁掉了,那就再建造,不相信,可以再相信。”

“那该怎么做?”

“从清洁的一天开始。”

《夏布埃尔的薰衣草》读后感(五):当眼泪看着另一颗眼泪

如果這本《夏布埃爾的薰衣草》不是一份生日禮物的話,恐怕我永遠都沒有閱讀它的機緣。一是因為它的作者並不出名,甚至可以說是在拿到這本書之前從未聽聞。二是因為它並不暢銷,因而也沒有機會擺在暢銷書區“享受”關注——我在書店也從未遇到過這本書。

書的封面由兩張褐色調景物攝影上下拼合,一暗一亮。——上下分割的畫面猶如作者昂放透過鏡頭看到的光与暗,痛苦與美好並存的世界。

《夏布埃爾的薰衣草》一書於2012年出版。作者昂放,是出生于中國的加拿大籍華裔攝影家。本書的主人公“我”以攝影師的身份在蒙特利爾暫時居住一年,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分離。本書包含的每一個短篇故事,都關於某一個“他”或“他們”:蒙特利爾街頭的刺青少女,紐約的盲人調琴師,薰衣草作坊的印第安混血青年,或者是六十六號公路上的漫遊者⋯⋯

初讀該書,首先面臨的困難是如何習慣“鏡頭式,碎片化”敘述方式,用作者的眼光(不如說是‘鏡頭’)觀察書中的世界——有時是現實的白描,“枯藤老樹昏鴉”式的接連不斷的靜態照片。有時又是魔幻的,跨越時空界限的動態剪輯:

“一隻鹿皮箭囊⋯⋯它曾經盛著父親給他的金子。母親給他的種子。他用金子兌換了這片荒野和風聲。他用刀子割開荒野,鋪平一塊新鮮的大地。他用種子寫這個少女的名字。⋯⋯他用刀子在這塊鹿皮上裁剪花瓣和葉子。他用皮繩子纏緊它們。他砍一根荊棘做莖。⋯⋯他把碎了的紫葡萄澆在花瓣上,一枝印第安玫瑰就開放。”

本書中的語言是詩化了的,高度自由的。意像之間的跳躍較大,需要讀者用聯想豐富的空白較多。如果讀的太快,容易忽略作者埋伏在前文中的細節線索,在後文中就無法正確的把握一些詞語的含義。

因此,作為一個常看流行小說的讀者,我首先要承認這本書讀的並不輕鬆。閱讀的過程中,我的大腦往往飛速運轉,試圖生成一幅幅的畫面,氣味,感受文字營造的氛圍。有時候遇到不知作和解的詞句往往又得向前回看,尋找“線索”。所以每看一兩篇,我就要停下來休息一陣。縱然如此,我對這本書的閱讀熱情卻並未減少,反而在這一過程中體味到其語言的美妙。

本書的可讀性和趣味不僅僅體現在敘述語言上,也體現在文本的“互涉”。書中人物對話更是直接引用其他文學作品中的名句(如:《在路上》,《瑞典火柴》)。此外,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在本書中亦時隱時現。這就像是文藝愛好者之間的暗號,了解的讀者將解讀出與被引用作品相關聯的另一層含義。而對於不夠了解的讀者來說,亦可以有字面上的理解。此外,人物的對話耐人尋味,富有意藴。讓人放慢閱讀速度,揣摩說話者的心思。

人物塑造上。昂放並不避諱書寫人的欲望,也沒有忘記人身上的被不幸侵蝕後的傷疤。但同時,每個主要人物的內心深處都存有美好的品質和對幸福的追尋。以《巴黎人洗衣房》為例,演員西爾維亞在慘淡的童年中,逐漸學會以“扮演角色”的方式抵抗恐懼和黑夜。但之後她對與艾薇尓的“相知”的珍愛,則是她向往幸福的體現。

最值得一提的是貫穿始終的主人公“我”的塑造。在《一杯叫激流的咖啡》中,“我”給被大雨淋濕的小丑送去一杯“激流咖啡”,而在《蔻丹》一篇中,“我”為濕了高更鞋的妓女拿著絲襪,又為她小心的擦去腳底的泥水,這樣的細節令人觸動。“我”流露出來的悲憫之心讓人感到驚異。但同時,書中也書寫了一些“我”與欲望做鬥爭的時刻,避免了角色的單面化。悲憫的溫柔是建立在充分領悟到世事的痛苦,和人難以超越的自身局限性之上的。《金頂針》一篇中對蒙特利爾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移民在呼籲以巴停火的遊行中發生的暴力衝突有一段這樣的敘述:

“正義的口號聽著正義的口號

照片上死去的阿拉伯女孩兒看著照片上死去的猶太女孩兒

眼淚看著另一顆眼淚滴在斑馬線盡頭。”

呼籲和平卻演變成暴力,這樣的悲劇在近年來也曾發生。昂放沒有譴責和諷刺,有的是兩顆眼淚互相凝望的悲痛。書中的“我”體諒“他們”的苦澀,猶如一顆看著另一顆眼淚的眼淚。

“人們在承受苦難中活者,在向往幸福中死去。”昂放借書中人之口說出的這句話,我想,便是這十五顆眼淚,十五個故事,所展現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