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造梦的雨果读后感锦集

造梦的雨果读后感锦集

《造梦的雨果》是一本由(美) 布莱恩·塞兹尼克 / Brian Selznick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梦的雨果》读后感(一):造梦的雨果

看完这本书以后庆幸结局不是悲剧,其实几年前在书店看到过这本书,当时看了一半,一直在纠结后续的情节,现在算是终于达成了这个心愿吧。但是这本书前面的内容说实话很精彩,各种引人遐想,但总是猜不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后面的内容到有点让我失望,没有了之前悬疑的意味,总体来讲还是一本好书

《造梦的雨果》读后感(二):空盒子里有一片海

“一只空盒子,一片干涸的海洋,一个迷路的怪物,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老爷爷不停地念叨,抽泣。

可是,真的什么也没有吗?

一只空盒子,一个迷路的怪兽,这样一个状态不正是站在一个什么都没有了却又什么都可能拥有的状态吗?盒子空了才能装得下新的东西,迷路的怪兽也许最终能到达最初的目的地,或者更好,经历的新的旅程,交了新的朋友,到达了另一个更高远更美好的地方。

而那一片干涸的海洋,那是一片有故事的海洋,一定是经历了太大的灾难才会让一片海洋干涸。可是也许那一片海干了却露出了那一个失落已久的古代遗迹呢。

第一次看这种文字+图画一同讲故事的叙述方法。老爷爷第一次翻开雨果的笔记本,机器人的结构直接画出来,直观感觉比看文字描述要深刻的多。雨果在车站隧道管道之间穿梭的情节也都是用画来描述,小小的人影穿梭在有些阴暗的隧道里,紧张感扑面而来。

那场博物馆的火灾带走了雨果的爸爸,那一幕只用一幅画就交代完了,毕竟是儿童文学,这样的交代减少了现实的残酷。

一个简单的故事,前后的联系非常紧密,老爷爷为什么讨厌鞋跟敲地的声音,希腊神话里普罗米修斯盗火种的故事。

雨果跟着老爷爷回家的路上,老爷爷说“别再用鞋跟敲地面。让雪盖住一切,所有的脚步都没有声音,这个城市就安稳了。”这一定是经历了很多的变故之后才会发出的感慨吧。

“你不知道靴子后跟敲地面的声音会把鬼魂招来吗?”看到这句话还是被吓了一跳……

一个被人遗忘在博物馆阁楼的机器人,成了雨果失去父亲之后全部的寄托。雨果不知道,这个机器人是玩具店老爷爷曾经最辉煌时候的一部分。

老爷爷以为自己失去了一切,把所有和曾经有关的图片斗篷锁紧箱子束之高阁,也许那个时候老爷爷相信自己的余生大概也就是守着那个玩具店,隐姓埋名被世间遗忘。雨果闯进了他的生活,雨果珍视的笔记本里画着的赫然是他的机器人。

缘分就是这么的奇妙,让两个人因为一个被遗忘的机器人有了交集。

这个机器人就是一把钥匙,凭着雨果的执著追问,打开了老爷爷的过去,也打开了一段新的梦境。老爷爷在电影界的辉煌被世人记起,雨果也找到了一个家,而且,雨果也踏上了自己的造梦之路。是探险家,是炼金术士,一个点石成金的人,一个魔术师,一个造梦者。

普罗米修斯窃走了天火,偷偷地把它带给人类,火使人成为万物之灵。有了灵气便有了梦,有了梦就会有造梦者。

特别喜欢这幅画,普罗米修斯一手擎着一团火,另一只手射出光,仿佛在放电影。

把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穿在书里显得很巧妙,那句“原来,普罗米修斯是贼。”调皮的戏谑 的一番。

最后老爷爷重拾昨日辉煌的时候对两个孩子说,“那你们一定知道,普罗米修斯最后得救了。他的铁链被砸断了,他解放了。”所以孩子啊,不要怕在造梦途中犯错,勇敢地去逐梦筑梦。

《造梦的雨果》读后感(三):造梦何妨造美梦

“我喜欢把世界想象成一台巨大的机器。机器绝对没有多余的零件,要多少零件,要什么型号,全都可钉可铆。所以我就想啊,如果世界是一台大机器,那我到这个世界上来,就一定有个理由。你到这里来,也一定有个理由。”这是《造梦的雨果》中,十二岁的孤儿、守钟人、小偷、机械控—雨果所说的话。为了他存在的理由,少年失怙的雨果,背负着父亲因为自己而死于非命的深重罪孽感,和监护人克劳德伯伯在繁华喧嚣的中央车站过着孤寂隐秘的守钟人生活,尽管来自伯伯的虐待随着伯伯的失踪而结束,但这个十二岁的孩子从此要保守他的秘密,独自在幽暗的钟室暗道负责管理车站里所有的时钟,勉力维持生计,他一心想修复父亲留下的机器人,期望能据此发现父亲留下的线索;机缘巧合中,他甚至尝试修复破落的火车站玩具商贩乔治·梅里爱的生活,帮助他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标,因为“如果失去了目标,人就像坏掉了的机器一样。” 男孩确如他的名字Hugo的拉丁文意涵:理性、智慧,在这幅年轻的身体里灌注的是一具洞见而坚韧的老灵魂;雨果最终重新唤起了乔治·梅里爱的生活热情,他自己也从栖居的阴影里走到阳光下,堂堂正正地成为一个“造梦人”,走在了追梦的路上。

这是美国作家布莱恩·塞兹尼斯在2007年向他的偶像、电影界的先驱乔治·梅里爱致敬而写的一个故事。布莱恩早前的绘本作品《霍金斯的恐龙世界》已经将他的精湛画功和颇具个性的画风展现得淋漓尽致,称他为作家中画画最好的应该不会有人反对。而《造梦的雨果》无疑使布莱恩成为画家中文字最好的:生动洗练,不煽情却能使人动情。200多页的铅笔素描插画,将这本400多页的书演绎成一部自带旁白的黑白默片。

故事伊始,近40多页的插画,仿照梅里美的电影手法:淡入、慢镜头、快镜头,将读者带入故事的发生地:巴黎中央火车站;还有什么比运用梅里美的技术更能向他本人表达敬意呢?而两个主人公的脸部特写,将雨果的机灵、梅里美的阴郁表现得一览无遗。

第2节《钟》,雨果钻进墙上的金属管道后,作者插入5个全版面的插图:屈身而入的逼仄入口,幽深狰狞的管道,崎岖的楼梯,弱小的背影,坚定的脚步,而这一切都在昏暗之中;当你还在随着插图回想起曾经独行在如此昏暗的路上,为了驱赶恐惧大声唱歌时,“雨果推门进屋……他仔细检查大钟的机械,拿出小油壶给每个齿轮轴上几滴油,然后歪头倾听大钟走动的滴答声,直到确认机器运转正常……把车站里的二十七只钟挨个儿检查了一遍。” 这段文字读完,此前5幅色调灰暗的画面带给读者的压抑隐痛神奇的被理性冷静的文字治愈了;而此章最后一幅画是否暗示着什么:雨果吃力地用曲柄为一个大钟上弦,暗室无光,大钟上表示时间的数字却耀眼如同宝石。

故事的下半部第3节,雨果和伊莎贝尔发现乔治爷爷的过去,导致了乔治爷爷的精神崩溃,忧心忡忡又沮丧的雨果回到自己的小屋,陷入了混乱的思绪,布莱恩在此处又用了5幅全版面的插图表现雨果的梦境,梅里爱创造的摄影手法多次曝光和叠化再一次以绘画形式被形象的展现出来,而这种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雨果复杂激烈的内心活动。

图像和文字的完美结合使得读者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感受和触动也更强烈,加之布莱恩毫不藏私的在书中分享了梅里爱的诸多电影拍摄草图和设计图,其中所展示出的梅里爱在电影技术上天才的创造性,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斯人已逝70年后,还有异国异乡的作者为了弥补英雄末路的遗憾而创作了这部“美国梦”式的《造梦的雨果》。

现实中痴迷“造梦”的乔治·梅里爱尽管为电影技术和表现形式做出大量前瞻性的贡献,然而其拥有的影院在20世纪初因经营不善破产,他本人沦落为巴黎火车站的露天玩具商,并于1938年终老于巴黎郊区的一家养老院。《造梦的雨果》封面上印着一句话:有了梦,生命的银幕亮了。此言也不知道是作者原话还是出版社一贯的画龙点睛(画蛇添足);关于理想(梦),罗曼·罗兰有一句话:“你们的理想和热情,是你们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无论这舵的方向对不对,造梦何妨造美梦呢!

《造梦的雨果》读后感(四):一封写给胶片电影的情书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慢》木心

在数字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人已经忘却了胶片电影的厚重质感。人们提倡数字电影的理由很多,不会老化褪色永远光亮如新,不用洗印大量胶片成本低又环保,传输过程中不会磨损,即使全球发行也可保证所有人的观影体验,放映过程简单不在需要长时间的培训甚至几个人通力合作。迅速、便捷、廉价的数字电影迅速占领了市场,2016年10月,曾经以洗印电影胶片为支柱的上海电影技术厂也关闭了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

即使有一天胶片电影真的会退出历史舞台,但胶片电影的美感却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就算如此风靡的数字电影也是在模仿胶片电影“菲林感”,用后期添加的“数字颗粒”来掩盖自己呆板的画面质感。和在现场就能看到效果的数字电影不同,胶片电影的最终成果有一部分交给了命运,所以它更加庄重有仪式感。就像现在用手机和数码相机拍摄的我们,已经再也找不回“胶卷时代”每按一次快门都很珍贵的感觉了。

胶片电影没有消失,昆汀·塔伦蒂诺和克里斯托弗·诺兰两位重量级导演仍是胶片电影的坚决拥护者。诺兰拍摄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昆汀拍摄的《八恶人》都是高规格的胶片电影。就像昆汀·塔伦蒂诺说的“电影若不能以35毫米的胶片形式呈现,那人们不过是在电影院中看电视。”

电影《雨果》

2012年是胶片时代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此后胶片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从生产线停产过半到全线关闭仅用了四年。但也是在这一年,一部致敬“胶片时代”的电影领跑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一举获得11项提名并最终夺得5个奖项,它就是由儿童绘本《造梦的雨果》改编的电影《雨果》。美国插画家布莱恩·赛兹尼克的作品《造梦的雨果》被誉为“写给胶片电影的情书”,全书158张黑白铅笔图片就像一帧帧精美的电影画面,翻动的书页就像故事自己在流淌。

《造梦的雨果》作者:布莱恩·赛兹尼克 定价:49.8元

布莱恩·塞兹尼克两度获得美国儿童绘本最高奖项——凯迪克大奖,《造梦的雨果》就是2008年的金奖作品。布莱恩·塞兹尼克说:“数年前,我读了盖比‧伍徳的《爱迪生的夏娃:探求机械生命的魔术史》,因此得知许多机械发条玩偶收藏品的真实故事;原物主将这些机器人捐赠给巴黎的一座博物馆,它们被搁置在潮湿的阁楼里,最终难逃被丢弃的命运。我想象有个男孩发现了那些损毁、生锈的机器,就在那一刻,雨果和他的故事诞生了。”

因为早先看过《雨果》的电影,这次因为撰写儿童绘本书评,机缘巧合读到《造梦的雨果》时竟然有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很多,比如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或者最近比较火的《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我们习惯于将文字转换成脑海中的图像,再将想象与最终的电影对比,各种差别成了我们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重要因素。

如果导演的拍摄不及我们脑中的天马行空就不算是满意的答案,如果电影的氛围恰是我们心中的五味陈杂甚至超越想象那就要给五星好评。可这一次《雨果》却是由实实在在的画面改编的电影,我们不用添加更多的个人情绪,标准答案就在这里,而电影却有了更独特的表达。这一次我们不单单讲这个故事,还要看看绘本和电影之间的异同。

翻动的书页就像故事自己在流淌

绘本《造梦的雨果》讲述了一个小男孩通过修理一个已故父亲留下的机器人,最终找到机器人真正的主人,并找到自己心灵家园的故事。

选自《造梦的雨果》和电影《雨果》

因为父亲在其工作的博物馆火灾中丧生,年幼的雨果只能跟着叔叔住在火车站里维修大钟。但他心中一直有一个夙愿就是修好爸爸留下的机器人,他相信那里一定有爸爸留给他最后的话。

选自《造梦的雨果》和电影《雨果》

为了修理机器人,身无分文的雨果不得不去车站玩具店偷零件,可玩具店的老爷爷却抓住了他,并抢走了他爸爸留下的关于如何修理机器人的笔记本。

选自《造梦的雨果》和电影《雨果》

为了要回笔记本,雨果找到老爷爷的家,并结识了他的养女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决定帮助雨果并和他一起完成这次冒险。

选自《造梦的雨果》和电影《雨果》

也许被雨果的坚持感动,玩具店的老爷爷给了雨果一个修理玩具老鼠的机会。这对精通机械的雨果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而他的手艺也让老爷爷决定将他留在店里,并教给他各种纸牌魔术的技巧,这一教打开了雨果新世界的大门,原来魔术是这么有趣!

选自《造梦的雨果》和电影《雨果》

一次意外让雨果得知老爷爷的养女伊丽莎白竟然从未看过电影,这让从小喜欢看电影的雨果惊讶不已。他们一起偷偷溜进电影院,灯光熄灭,荧幕亮起,沉浸在电影紧张刺激中的两人激动不已。

选自《造梦的雨果》和电影《雨果》

电影结束,在拥挤的人流中,雨果发现了他梦寐以求的钥匙。这把钥匙是解开机器人之谜的关键,这把钥匙就挂在伊丽莎白的脖子上。

选自《造梦的雨果》和电影《雨果》

两个人用钥匙给机器人上了发条,奇迹出现了!机器人用笔蘸了蘸墨水,开始在纸上写字,雨果睁大眼睛看着,因为马上他就能知道爸爸要对他说的话了。

选自《造梦的雨果》和电影《雨果》

但令人失望的是,机器人并没有写出完整的句子,而是写出来很多不明所以的圆圈斜杠。焦躁的雨果以为自己终究没有能力修好爸爸留下的机器人。

选自《造梦的雨果》和电影《雨果》

可就在这时,奇迹再度发生!稍作停顿的机器人开始连贯作业,原来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画!不一会,一幅被炮弹打中的月亮的图案出现在两人面前,并属名“乔治·梅里爱”。雨果一眼就认出这是他爸爸最喜欢的电影《月球旅行记》的造型,而伊丽莎白一眼就认住这是她养父的名字。

选自《造梦的雨果》和电影《雨果》

这两件事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了找到答案雨果和伊丽莎白一起回到了老爷爷的家中,并发现了被养母一直收藏在衣橱里的画箱,里面满满的都是老爷爷的手稿,那些奇思妙想让人完全无法和那个古板严肃的玩具店老板联系在一起。

选自《造梦的雨果》和电影《雨果》

原来老爷爷曾经是一位电影大师,他把电影看成一场盛大的魔术,而自己就是伟大的魔术师。他开创先河,一改电影写实的风格,把大胆的想象利用布景道具搬到电影中。在他的故事里,人可以太空中游行,美人鱼可以在海中婀娜起舞,怪兽可以喷火战斗,炮弹可以打中月亮的脸颊。几十年前,他告诉前来参观影棚的小男孩:“你想不想知道梦从哪里来?看看四周吧,这就是造梦的地方。”

选自《造梦的雨果》和电影《雨果》

然而,战争将一切毁于一旦,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没有人再关心电影。老爷爷破产了,他烧掉了道具卖掉了胶片,开了火车站的那间玩具店,从此他不再提起电影,也禁止身边的人去看电影。而他唯一没舍得毁掉的就是那个亲手制作的机器人。为了帮助老爷爷找回曾经的快乐,雨果决定把机器人还给老爷爷,一起还给他的还有那颗敢于冒险的心和对电影的不懈追求。

选自《造梦的雨果》和电影《雨果》

雨果和伊丽莎白回到火车站,通过大钟望着夜幕下的巴黎,说出了令我感触最深的一段话:“我喜欢把世界想象成一台巨大的机器。机器绝没有多余的零件,要多少零件,要什么型号,全都可丁可卯。所以我就想啊,如果世界是一台大机器,那我到这个世界上来,就一定有个理由。你到这里来,也一定有个理由。”

雨果的童年非常悲惨,他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十几岁父亲也去世了,跟着酗酒的叔叔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唯一支撑他的只有一个不知道何时才能修好的机器人。可即使这样,他也从未放弃,他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而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意义,他帮一位电影大师找回了电影梦,也同时找到了自己的梦——当一位魔术师。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我们平凡又艰辛的生活中,何止一次怀疑过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曾经的理想是让世界因你改变一点点,那如今的现实就是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改变。面对命运的无力感裹挟着每一个深陷生活困境中的人,而雨果的一句“我到这个世界上来,就一定有个理由”却像一盏微弱的灯点亮黑暗。是的,总会有一个理由的,只是岁月太短我们还没有找到,但只有努力坚强的活着,一切才有可能。

和绘本不同,电影为了在两个小时能将故事讲得更加清晰,减少了主线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比如原本带着雨果和伊丽莎白看电影并帮助雨果找到电影图书的男孩被省略了。伊丽莎白原本会用发卡撬锁的技能也被转移到了雨果身上,强化了雨果的生存技能,而弱化了伊丽莎白的另一面。绘本中雨果手指被夹断,伊丽莎白腿被箱子砸瘸的情节也被删除,两个人都完完整整的完成了“冒险”。

在减少主线故事的同时,导演不忘增加一些配角人物的小故事使剧情更丰满。比如车站咖啡店老板娘和胖老头简单的感情线;绘本中只是一个人名却在电影里送书给雨果并帮助他的书店老板;比如绘本中很片面的坏人形象——车站保安,在电影中成了一个残疾人,虽然表面上不讨喜,但内心也有渴望爱情的脆弱一面。

而绘本和电影最大的不同则在结尾。绘本的结尾由雨果自述,告诉我们其实这整本书每一幅画每一个字都是他新造的机器人画的写的。读到这里,一种与故事融为一体的奇妙感觉油然而生,不仅扣题还交代了雨果之后的发展。而在电影里,整个故事最终落在了伊丽莎白笔下,成了她的回忆录,感觉力度上没有原著中惊艳。

电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术,它用一帧帧胶片把“静”变成“动”,把梦想变成现实,让每一个观众涉身其中去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去走出可能千言万语都无法劝解的困境。《造梦的雨果》用158幅连贯的黑白铅笔画为了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电影、关于梦想、关于生存意义的跌宕起伏的故事,电影《雨果》则用忠实的画面和高超的影音效果为我们带来了绝佳的视听体验。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胶片电影不会消失,这是写给它最美的情诗。

全部书评首发于“右右在路上”公众号(YOUYOU_ONTHEWAY),欢迎关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