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读《呼兰河传》有感

笔锋犀利,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年代,那些个人,让人感觉害怕,毛骨悚然,因为几十年以后的中国,我们还是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影子,那些个人的影子,冷漠,以己之兴度人之悲。

很难想象,我们身边充斥着这些似人是鬼的生物,或许这么想或许圣母心,但是这是真的。不知道是作者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很多艺术加工,还是作者身为一名女性作家,对世事的批判过于刻薄。亦或是,这就是真相。可是我怎么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可是,我偏偏在父母身上都看到了那些人的影子,让人更加心寒,有时候甚至是厌恶。好吧……我也不应该多想,首先应该约束好自己。

今天坐在车上偶尔想人生已经过了三分之一了,突然有些惶惶然,我还什么都没有做,连做什么都没有想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女生更要与命运做斗争

书里面的那个人物团圆媳妇的遭遇实在是令我感到同情,也为她打报不平。可是,同时我也特别憎恨她自己不与自己悲催的命运做斗争,哪怕最坏的打算就是逃离她的婆家去远方发展。也好过这样活生生的一个女孩子被婆婆的毒打导致自己精神失常。也最终以生命的死亡来结束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任何瓜葛。

《风雨哈佛路》中的女主人公的命运更加不幸,父母双双患病死亡。留下她自己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她能有什么做法不让自己走上偷抢的道路呢?那就是只能努力学习了,对的,她就是靠她自己半工半读的机会,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努力工作赚钱交学费,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功考上了哈佛大学并获得奖学金。我们很是羡慕她,可是她的背后可是付出的不少努力的,她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继续努力学习,走向更加美好的道路。

希望作为一个女生的我,更加要努力。要努力去完成每天的一件事,要更加努力去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浅诉呼兰河

从电影《萧红》里看到了萧红,她是那样的隐忍和放肆。深秋里借来这本《呼兰河传》,看出了萧红的伤痛,暂且也叫做伤痛吧。

一共七章的书,我一口气用一天看完了,后来的一个多月都在陆陆续续的翻着,书里对呼兰河的热爱和厌恶,总是让我不经意间看到了。人们是热心的,同样也是愚昧的。呼兰河不缺少故事,更不缺少看热闹听故事的人,大泥坑,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王大姐,有二伯,无一不是站在舆论风暴的中心。五岁孩子的视角,不是完全天真的,却也用自己的视角观察着世界。

冯歪嘴子和他的两个儿子是这本书里最温暖人心的一部分吧,祖父的宽容让冯歪嘴子有了一个容身之所,村人的讥讽他也置之不理,他和王大姐一起经营着那个风雨飘摇的家,王大姐难产死了,一个男人拉扯着两个儿子,大儿子拉着驴饮水了,小儿子笑了,长牙了,都是生活中的丝丝点点的幸福。王大姐的死就好象是注定的一样,村人们心里想的永远是这女人便不得好死,可是终究冯歪嘴子是爱她的,那些鸡蛋,那两个儿子,那眼角的泪水,就算是这爱意的表达吧。

团圆媳妇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悲剧,用佟湘玉的话说:“额就不应该嫁过来,如果额不嫁过来,额就不会过上这苦日子。”婆婆不顾羞耻撕扯的着衣服,滚烫的热水就浇在了小媳妇的身上,这样的折磨真心难以想象。

祖父的形象很是鲜明,慈爱,宽容却也逃不出愚昧无知自私的圈套,老一辈也都是这样,木的办法。

书中对孤独与荒凉的描写真是极好,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一下,“单单的响音,没有同调”,凄凉便从中而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我的前黄金时代

小时,祖父对她说:“快长大吧!长大了就好了。”而她说:“‘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当七十年前的萧红在香港回望遥远的故乡,我相信她是寂寞的。读《呼兰河传》,我看到的,是一个寂寞的女子在与她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思念遥远的呼兰河城,记起满城的寂寞和荒凉。那些是未曾失掉的记忆,是她早已与之挥手告别的童年时光。

关于小城的零碎记忆

两条街,一个十字街口,呼兰河就是这样一个宁静的小城,这里的人们对于外界的变化是漠然的,他们过着自己的生活。

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扎彩铺,还有拔牙兼做接生婆的洋医生,这就是小城生活的全部所需。走街串巷卖的豆腐和麻花,雨天过后房顶上长出来的蘑菇,因为“掉进泥坑淹死”而卖得贱的猪肉,就可以让小城里的人们感到惊喜和满足。

小城里的人们,关心的是吃穿保暖,生老病死。无人来告诉他们这里的闭塞与落后,他们也不必知道这些。于是他们就只是活着,平平静静地活着。

关于残忍的灰白记忆

小团圆媳妇的死,王大姐的死,让这个尚未经世事的孩子也懵懂地感受到了残忍的意味。她们本都是美好年轻的生命,却因人们的愚昧无知和麻木死在了这寒冷荒凉的小城。但她们的死竟不能让麻木的人有什么触动,在呼兰河,生命逝去了便是逝去了,不必有多少牵挂。

而活着的人呢?有二伯,冯歪嘴子,卖豆芽菜的疯女人,他们活着,他们在生的世界艰难地挣扎。他们不去感受悲哀,因为生之艰难不容许他们想得太多。于是,他们“仍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但是这个孩子,用童年的眼睛静静观望,又在多少年后,以似乎不带感情的笔触淡淡写出,平静的字里行间却难以抑制住内心里的悲悯愤懑。她控诉着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扼杀,惋惜同情那些逝去的生命,而对活着的人,是悲愤怜悯之下的无望。怎能改变,如何改变?她所有的,也只是手里的一支笔。

关于玩耍的甜蜜记忆

童年关于玩耍的记忆,总是甜蜜温馨的。后园子里的一片小小天地,储藏室里零零碎碎的旧物,都可以给一个年幼的孩子巨大的惊喜。在成人的眼中,那只是一茎狗尾草,一个水缸,一只葡萄藤的手镯。可是,对于一个孩子,那是金灿灿的稻穗,是绝妙的藏身之所,是万金不换的最心爱的宝贝。玫瑰花和黄瓜秧都在自由自在地生长,天空里的云朵是慢慢悠悠的,蝴蝶、鸟儿和虫子各忙各的,盼着吃樱桃可那树就是不肯开花……

童年的我,也曾经有这么一片乐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伊甸园。只是岁月流转世事变迁,现在那里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童年的时光早已流走,那个捧着一束狗尾草追逐蝴蝶的小小女孩,只存在于我的记忆之中了。而当萧红努力地回望多年前的后园之时,她是否也会眼眶微湿。那些过往,如此美好,却无法再寻回。

关于祖父的温情记忆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眼泪就不受控制地掉了下来。

想起小时候,我曾对爷爷说:“爷爷,你比我老六十三岁,我只想活到七十岁,所以,你活到一百三十三岁就够了,好不好?”爷爷笑着说:“你老了,还有爷爷吗?”只是,我还没有老,并且没有完全地长大,就已经没有爷爷了。

想起小时候,外公在院子里突然抬手一指:“看,那里飞个小鸟儿呢!”然后在我转头的瞬间拿走我捧在手里的小点心,举得高高的让我够不到。于是我就拼命地跳,拽着外公的手臂,直到他笑嘻嘻地把点心塞到我的嘴里。后来,就再也没有人会这样逗弄我,永远把我当作一个长不大的小女孩。

“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个句子有多么残忍多么凄凉,放在心上是多么的痛,只有失去了祖父的孙女儿才会懂得。那么多童年的美好记忆都在祖父粗糙宽大的掌心里,当祖父走的时候,也就真正地带走了我们的童年。

她说:“不知道这乌鸦从什么地方来,飞到什么地方去……终究过到什么地方去,也许大人知道,孩子们是不知道的,我也不知道。”

她说:“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