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活出你的小宇宙的读后感大全

活出你的小宇宙的读后感大全

《活出你的小宇宙》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出你的小宇宙》读后感(一):生而为人

看了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作者在叙述一些重要的转折点,似乎给读者一种感觉,就好像是做过山车,一下子冲到谷底,黑暗侵蚀,顿悟,然后拨云见雾,转折,冲向顶点。但是现实生活中给我的却是这种感觉,解决了一个谜团,还有下一个,一个反思一个为什么紧接着还有下一个。就像乌比莫斯循环。

后来,才明白这是生而为人。普通动物不会有这种感悟。人类这种高级动物才会,才会有潜意识,才会反思自己对不对、好不好、开不开心。生命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人们会因为当下的幸福快乐,想要永远,却不明白当下就是永远,永远只能在这一刻。

我似乎跑远了,我想说的是:不要以为这倒难关过了,后面就可以无忧无虑,不要以为幸福这件事情不努力不付出就可以获得。你所有努力的都将有回报。你的苦难都会成为别人没有的经验值。

《活出你的小宇宙》读后感(二):不仅仅是写给年轻人的书《活出你的小宇宙》

不仅仅是写给年轻人的书《活出你的小宇宙》

从武志红的第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开始,就喜欢上这位心理学家了,他出的每一本书都要拜读,虽然并不是每本都那么经常,不过和别的心理学书比起来还是相当不错。有一阵,不知道从哪里看到说武志红是为女作家,后来才知道是一场误会,不过在这本书上面才第一次见到了武志红的照片。

这本书是一个系列中的一本,是面向广大年轻人,刚刚走进社会的毕业生写的。不过我感觉不仅仅是年轻人,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书里面首先就告诉你,应该尊重自己的感受,这是这本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观点,也是武志红心理学的立足点,我们一切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压迫自己,去适应环境,适应别人,最后时间长了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尊重自己的感受,并不意味着不管别人的感受,一意孤行,任意妄为,只是尊重,就是要在乎自己的真实想法,然后还要考虑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想法是否可行,否则只能碰得鼻青脸肿。

在前言中作者引用索尔仁尼琴的话“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的确是这样的,道理我们都懂,可是敢于说出这样的话,却一定来自非凡的自信。能活出这种感觉,真的没有虚度这一生,可是索尔仁尼琴多年来,一直被关在苏联的集中营,是什么让他对自己的人生如此自信呢?那是来自他的文学作品,那种对人生深度的描写,使得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否可以活得精彩呢?我想肯定没那么简单,我想那句话肯定是在索尔仁尼琴的作品获得成功以后才说的,否则我们听起来,只会当作一个玩笑。

那么你用什么来让自己自信,那就是尊重你的感受,活出你的精彩,你是在为自己而活,这样你就会有无穷尽的力量,你就能够获得你想要的成功,虽然不一定能够站在世界的巅峰,但是你完全可以成就你生命的精彩。即便没有那么多精彩,你尊重你的感受,也会让自己的生命中少了很多的遗憾。

书中为年轻人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忠告,并且描写了叛逆期产生叛逆的原因,讲述了恋爱的心理准备,我想读了这本书,虽然并不能就让你获得自信和成功,但是却一定为你指出了通向成功的路径,让你对很多事情,尤其是你心理的成熟变得更清晰和明确,让你前进的时候少一份迷茫,为你前进的路途上插上了一系列的路标,指引你去寻找你想要的路。

《活出你的小宇宙》读后感(三):做真实的自己

作为武志红的铁粉,他的公众号文章篇篇必读,有的还读过十几遍,最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感觉”的几篇,看到这本《活出你的小宇宙》,也是关于感受和做真实自己的,就很愉快地用一天时间读完了。

书分五个章节,第一章尊重自己的感受,只有尊重自己的感受了,才能有坚定的立场,成长为一棵有无数根须牢牢扎进大地的参天大树。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又分四章延伸论述了梦想、自信、叛逆和恋爱这些青年人迷茫困惑,也需要一个睿智的心理学家解答的问题,这一切问题的解药,无疑是作者在第一章开的方子:尊重自己的感受,活出真实的自己。

而我,之所以对武志红此类文字非常着迷,源于自己的经历,从小生活在一个人多又重男轻女的大家庭里,作为其中最小的女孩,很难受到大人的注意,各种情绪也难被他们看见,只有调整自己跟着大家庭的节奏来喜怒哀乐,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很矛盾,我的感受跟外界的评价不一致,是我有问题吗?不久前的一天,我允许自己的感受真实地流淌出来,讨厌工作中遇到的某个人,别人都说办公室政治中必须忍耐,讨厌他对自己没什么好处,还是很讨厌;看见服务员抓头发摸鼻子很恶心,管别人怎么说我挑剔呢,影响食欲就是影响食欲;过年我不想回家,任凭主流媒体宣传要常回家看看,还是不抢火车票。大道理我都懂,利害得失也可以独立分析,可是,情绪是不能这样权衡利弊的,可以对某个人微笑,却难发自内心,可以假装没事吃完一餐饭,却少了品尝美食的心情,我也可以挤进春运的大军回家去,心却不会参与过年的任何活动。体验一次听从内心的生活,太舒畅了,所以,我要看见自己的情绪,活得自然自在。

还有一次经历,心理咨询师考试成绩出来,跟一个朋友聊天,说起考证的原因,讲到了混乱压抑的童年,以前也偶尔对别人讲过,听后的回应大致有三种:第一种,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你看你姐和你弟都好好的,我说的没错吧。第二种,有的人童年缺吃少穿,有的遭受家暴,还有的没有爹娘,你比他们好多了,知足吧。第三种,你爸妈那么辛苦,把你养大,供你读书,多不容易啊,你竟然还对他们不满,你有良心吗?听到这些话的后果是,我愈发把心封闭起来,陷进痛苦的漩涡里,出不去。而这个朋友听后,只说了一句话:我想哭。那一瞬间,困扰我二十几年的伤痛竟然痊愈了,其实,我并不想抱怨家人,这一切都是过去,他们有自己的局限,对我却不会有任何的恶意,也不想学祥林嫂,天天诉说自己的委屈,只想被真实地看见,让情绪被理解和接纳,就像武老师说的“拥抱最纯的悲伤,告别伤心的过往”。

书中提到很多次的,股神巴菲特的爸爸对他讲的“尊重自己的感受”,而巴菲特的儿子音乐家彼得.巴菲特有一本书,名字叫《做你自己》,讲到他的生活和音乐成就,也来源于从小家庭氛围的熏陶,让他成为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的小宇宙,确实是一种酣畅淋漓的人生体验,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丰盛和自由。

《活出你的小宇宙》读后感(四):Notes:尊重自己内在的感受,这是丰富的资源所在,这应成为我们所有行为的出发点。

第一章 尊重自己的感受 1. 当你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别人的身上时,你的心势必定是慌乱的。因为你想根据对方想法调整自己的行为,但其实太难了,这样会找不到立足点。从而慌乱,失去了自己的光芒 2. 有了立场,要去询问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感悟了身体的感受,才叫感受)感受,就是与某一事物的链接,问自己的感受,就是通过身体头部那些声音,常常是别人给的。一个声音越是发自身体深处,越有力量。 重心论,头脑声音越多,重心越高,越站不稳。 感受就是你与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 如何尝试寻求自己的感受? FAQ: 一个小办法: 试试稳稳站在地上,感受双脚踩在地上的感觉。可以前后左右摇摆,但双脚伫立不动,感受身体摇动而双脚伫立不动的感觉,再将一只小手放在腹部,然后问自己,更深的感受是什么? 3. 我们在成长中不断被亲人动摇立场,感受,我们与事物链接的感受。要学会从小事发现并尊重自己感受 4. 感觉没有被破坏,所以自我立场清晰,自然不把别人的评价当一回事。很在乎别人评价,不是先天形成的,监视自己的成长历程,从中解脱出来,从而更投入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5.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只有不断根据自己感受做出选择,人生才算活过 6. 即使感受是悲伤,也要尊重它,接纳它。这样能量才能释放,以前被投注在外界人和物上,现在却能回到自己身上了。 7. 可在半催眠的状态下问自己,想要什么。如此,才能丰富自 己生命的根系 与事物建立链接感,发展这种感觉,发展自己的根系 8. 椰子壳里面很多别人强加的话,我们试着把 我要如何如何,改成 你要如何如何,感受下谁经常对我们说这句话,如果没有,那么这句话就是自己的话。 第一流的才能源自内心。 拒绝,也可以让爱流动(拒绝,只是说尊重自己的感受),让付出不带委屈,让拒绝不带评判 ---------------------------------------------------------------------------- 第二章 给自己一个梦想 1. 不要错误地认为,人生价值来自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生命中一开始是为了让别人满意,一开始是想让父母等养育者满意,最终发现,生命最终是让自己满意 2. 后天环境造成,我们以外界的评价标准控制了,忘记了自己的原生动机。被工资,被外界的认可打乱了自己的初心。 3. 从整体角度看人生,生命每一刻都有意义,只要从中学习到智慧 不断问自己想要什么。 人生规划两点:1 一个目标,来自内心的目标 2. 整体角度看人生 4. 自恋是人最核心的需求,最集中的表现是,自己的意愿要得到满足。对自恋的打击,就是意愿得不到满足,而没有被满足的意愿有时会成为一种毒品般的力量,吸引着自己不顾一切地去追逐这个意愿。 我就是毁在这里,去了不情愿的大学,就自暴自弃,前途也不管了。不要被一叶障目了,抓住身边的美好吧! 5. 通过自己独立的能力,去面对挫折,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 6. 挫折商 四个方面: 控制,归因,延伸,忍耐。 挫折商太低是因为做不到对事不对人。 7. 给自己一个梦想,让自己有个鲜明的立场 高敏感度是天才素质,高行动力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质。 我们习惯去外面寻找答案,结果忘记了力量在自己身上。 “你必须从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深入去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 第三章 你真的无条件自信 1. 不要被别人动摇自己的心,这是真理。但很难做到,因为我们容易把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当成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谈话分事实和情绪层面。 事实层面尊重事实,情绪层面,接受正面的,负面情绪要毫不客气地还回去,不能被污染。 2. 别人怎么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 人际之间投射是更很重的事情,就看谁更强势,谁更投射的过谁。自信不来源于资本,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3. 性格,内在父母与内在孩子的关系模式 4. 自信就是“内在小孩对内在父母的爱充满信心”, 自卑就是没有信心。 童年得到的爱越多,越难追。这样的人会相信自己的感觉。相反,容易追到的,难以相处,会敏感 5. 我们会去捍卫自己的预言,对这预言的热爱(即使是消极的),远胜于对幸福和快乐的渴望 6. 假若你处不好人际关系,那一定是因为,心中有预言,,如“我不够好,不值得别人爱”,“别人是不会喜欢我的”。 可执行的点:试着好好体会别人对你好时的感受,看看这种美好的感受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会有反应,然后将注意力集中放在那部位。 在体会时,对自己说“我是值得爱的,我爱我自己” 7. 外向孩子的家庭中,父母至少有一方是内向的。假设一个孩子内向到极点,可推断某一个父母外向到极点。 8. 父母的付出,有时候只是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我们身上。我们需要大声说出我们自己的诉求 9. 怪罪父母是在逃避成长的责任,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自我的内在关系模式上! 安慰别人时,别 1 .否定别人的情绪 2.否定别人的不幸 3.用其他活动引开注意力 4.喊口号,讲大道理。 更重要是倾听,接纳,共情。不需要给解决方案。 ---------------------------------------------------------------------------- 第四章 不叛逆,无独立 1. 如果你父母有强烈的控制欲,那么你就会有很强的叛逆欲 2. 我的人生我做主,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生命能量才能得到释放。随着年龄增长,生命能量日益增强,就是需要这种自由精神! 3. 叛逆,其实只是A,-A的游戏,还没有走出父母意志的影子。但是需要走第三条路:发现叛逆背后的动力,找出积极的动力,用优雅的方式去表达它。给这个动力找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 4. 如何表达叛逆?:温和而坚定(没有负面情绪,但就是表明自己的需要),在小事上表明态度,表明立场和边界 “这是我的事,这是你的事",不是一种轻松的态度。真正做到不含点很,温和而坚定地重复,需要真爱的力量,远不如发通脾气,争辩道理,或者滥用同情来得轻松痛快。只有父母分得清自己和孩子是独立的两个人事,真实的沟通才能发生。 ---------------------------------------------------------------------------- 第五章 为恋爱作准备 1. 恋爱,称为“第二次童年”,目的就是为了重温童年的美好或者修正童年的错误。内在关系模式,会在恋爱中有淋漓尽致到疯狂的表现 如果童年美好,和父母关系不错,不会急着去恋爱 在恋爱中执着的,会和原生家庭很有关系。 在恋爱中,一样要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看看自己的需要是什么,看看为什么有这些需要 生命,关键不是得到什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否发现爱的真谛。 2. 爱情,绝不仅仅是美好与美好的结合,也不仅仅是快乐与快乐的结合。爱情中最重要的,是你看到我的真实存在,我看到你的真实存在,我对你有深深的理解,我们对彼此也有深深的 接受。 3. 每个人心里都有三层结构:外面:保护层,中间:伤痛 最里面:真我 只有达到真我那层,真实的亲密感才会产生。 如果决定亲近一个人,不要被他的保护层所欺骗,要试着用理解和爱穿透他的保护层,触碰到他的真我。 青春期,我们越是渴望亲近一个人,越是容易去刺伤这个人。 4. 每个人在爱面前都是自卑的。不管做怎么的准备,当爱来临时,一种自卑或谦卑都会油然升起。所有的人一旦开始爱都会自卑,所有的人一旦在乎一个人都会感觉到一种惶恐。其实,人际关系对于任何人都是一个难题,他实际上和你一样担心,担心得不到别人的爱和关注 另一方面,他们会担心,自己不知道怎么对待你,这让她们觉得自己不够好。 很多时候,别人逃离你的,是逃离与你交往的失败感。当他们觉得不能让你和他们舒服地打交道时,也会有挫败感。 其实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自卑,和我们是一模一样的,他们带着家族的基因,也想爱,但不懂如何去爱。 彻底化解自卑,只有一种办法-----自己相信自己值得爱。 学习如何自己爱自己 5. 相识到相恋,需要一点点地加温,到火候时自然就完成。需要时间将心一点点打开 6. 爱情中,男孩是主动的一方,女孩是决定的一方。 男孩可以多看点恋爱方面的书籍 7. 人的心理中,只有两种,一种,渴求爱,一种,是担心失去爱。 青春期很多爱情没有结果。 最好的做法是,让“对爱的渴求”表达得充分一点,让“担心失去爱”的行为少一些合理一些,那样纠缠会少很多。 其实我们所有人,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爱。问题只是,我们不知如何表达对爱的渴求,也不知道如何化解对失去爱的恐惧。 这是一生的功课。 全书就强调一点,尊重自己内在的感受,这是丰富的资源所在,这是所有行为的出发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