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威尼斯画记》的读后感大全

《威尼斯画记》的读后感大全

《威尼斯画记》是一本由李黎著作,23.00元出版的2012-1图书,本书定价:11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威尼斯画记》读后感(一):更加熟悉了陌生的威尼斯

李黎的文字很清新,很柔和,绘画也很不错,可谓图文并茂,使我对从未去过的威尼斯更加熟悉了(一直在文字、绘画和影像中看到威尼斯,故而觉得非常熟悉),也使我非常羡慕她的生活状态。这是她在威尼斯8天写生的日记,读来也感到亲切。希望此生能有机会也去看一下真实的而非梦中的威尼斯,看看那些桥,看看它们与中国江南水乡的桥有什么不一般的地方。

李黎书中引用的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译文非常漂亮,不知是谁翻译的,我找来译林出版社张宓翻译的文本对比了一下,的确觉得不如李黎的引文。比如:

“……所以,你的旅行其实是记忆之旅!”大汗喊道:“你走了这么远,只是为了卸除怀乡的重担!”[引文]

“……如此看来,你这可真是记忆中的旅行!”……可汗喊道:“你跑了那么远的路,只是为了摆脱怀旧的重负!”[张译]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而已。

在李黎的这本书中,我才第一次读到布洛茨基的散文集《水痕》的片段文字,可惜好像没有中文版本。

《威尼斯画记》读后感(二):李黎《威尼斯画记》摘抄

作者平平淡淡的讲述自己从准备去威尼斯到在那里的生活最后到回家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在这里我看到了威尼斯的生活状态以及在那里人们随意的性格。 《威尼斯画记》摘抄: 1.只有做一个谦虚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功夫之后,才能获得自由,去追求意境那个层次。 2.虽然她这么美,但不是我的——只因为这里没有与我亲的人。 3.只要不停地走,早晚总会走到目的地的。 4.我宁可画得看似轻描淡写,不让那些努力与挫折显露出来。跟文章一样:我很怕看所谓"力作",好像创作者的血汗气力全都五颜六色淋漓尽致地摆出来了。真正的上品,是你明知那创作者的功力有多高、下的功夫又有多深、技巧上有多讲究……,然而观赏时浑然不觉,只知是好,只感到优雅从容,丝毫不费力气似的;观赏者因而完全浸在欣赏的乐趣之中…… 5.一个人,要爱一个地方爱到什么程度,才回想在那里终老呢?是要像爱一个人甘愿与他长相厮守的程度吧? 若是一个地方,连一个你爱的人都没有,这地方还可爱吗? 若是一个本来毫无可爱之处的地方,却又你最亲爱的人,这地方会不会就变得可爱了呢? 还有,要爱一个地方到什么程度,才会想要葬在那里? 6.没有人可以要求另一个人持有与自己完全相同的观点与诠释。即使是站在完全相同的观看角度,我们所看到的,以及我们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因之描绘叙述的,都只是我们自己一时一地之所见。待光阴流转,明天太阳升起时我们或许又会看见一幅光影色彩都不同的图像了。 7.旅人要有家可归,旅行才有意义。走在天涯海角,知道那座小桥总在那儿等我,世间的桥全都可亲了。

《威尼斯画记》读后感(三):《威尼斯画记》书摘

我到过威尼斯最广为人知的名胜,也走过许多僻静而别具风情特色的离岛、小街,甚至当地人过平常日子的广场和市集……威尼斯具有比一颗钻石还繁复美丽的许许多多面。/

世间的城市都有奇妙的关联,一如世间的水、世间的桥。/

先预习家庭作业当然也有用处,比方这些好玩的知识就是备课时学到的:

——在威尼斯,木桥是暂时的,叫ponti provvisori(临时桥),早年只有二十年寿命。石桥叫ponti definiti,永远的桥,最终的桥。

(什么是永远的桥?最终的桥?奈何桥吧?)

——Ponti privati:私人桥,有的晚上可以从水上卸下来,搬回自家院子里。简直比拉上吊桥还决绝。嘿,你可曾见过拎着一座桥回家的人?

初见威尼斯地图,觉得形状像一条鱼。阿城说像骨节、又像女高音交握的双手,都是因为中间那条大运河,感觉上把一个城分割开了。我不管河只看全角,分明就是个鱼形。我将要去住上八个夜晚的旅馆,该是在鱼腹最肥腴的那块上。/

一路上读诺贝尔桂冠诗人布洛茨基写威尼斯的散文集《水痕》(Watermark)。他葬在威尼斯的墓岛,十年前在斯坦福大学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短暂交谈过。《水痕》一开头就是:“Many moons ago……”译成中文无甚特别:“许多个月前……”但用moons而不用months,感觉就不一样。一本书打开才第二个字,moons,就是诗了。

他形容第一次见到丽雅托大桥的印象:一座桥的巨大的大理石圆弧,使得天空暂时变得模糊了,忽然间每样事物都满溢着光。

“Water is the image of time.(水是时间的形象)”他也这么说。从孔子到阿波里奈尔、到布洛茨基,水与时间都有奇妙的等同:“逝者如斯夫!”/

六点钟,岸上教堂钟声大鸣。当然知道欧洲这些大教堂每个小时——甚至每半小时或每刻钟——都会敲钟,但初来乍到即闻欢悦交响的钟声,不妨自作多情地当成是欢迎的表示吧!/

威尼斯到底当年是海洋霸主国,有贵气。与中国江南水乡的娇小优雅完全是两样的。/

走走总有惊喜——以为没路了,正想折回,却见一座不起眼的小桥不知通向哪里去。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桥。/

另一个具有威尼斯特色的面具是长嘴鸟喙,这是中世纪大瘟疫时医生戴的防毒面具,长喙里塞着草药。从中世纪到近代的“威尼斯之死”,瘟疫一直是这水都的大患,连嘉年华的靡丽,也笼罩着疫疠与死亡的颓艳。/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每个威尼斯人都可以对外人这么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威尼斯的阳关道多是水道。中午时分大运河上热闹极了,真是城里的通衢大道。/

愈近丽雅托桥,店铺和人潮愈多。多看两家面具店才发现刚才买贵了,这也没什么,作游客总要当一回“傻客”(sucker)吧,当地人也得赚钱啊。/

这样的商市桥,最早的会不会是“清明上河图”里那座“汴梁虹桥”呢?那也是一座码头附近、上有两排店铺、中间走人的大商市桥。算算时间,比丽雅托桥早建了起码五百年。木桥不长久,那样美丽的汴梁虹桥,幸好有清明上河图为她留影。/

今天可以从一个合适的角度眺望丽雅托大桥,好好欣赏她古典的华丽。这么雍容大气,偏又极富实用功能。威尼斯人真是最会将Beauty与Business融合无间的一种人。/

“你要是不迷路,就枉来威尼斯了。”这是老师的名言。/

头一回近距离瞻仰了Salute大教堂,这座雄踞day奈大运河入口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建于1630年那场大瘟疫之后,Salute就有健康、救赎之意。这座威尼斯最著名的地标之一,三百多年来出现在不计其数的油画和风景明信片上,果然壮观,不愧是威尼斯的“迎客松”。/

独行的乐趣,不仅是自由自在,而且可以不被旁边的人分心,有充足的时间与心灵空间,专注于自己的兴趣所在。/

这幅狭长的画,取景比较有挑战性,我勾勒轮廓之后感到线条角度和比例不太对,正好老师又在给大家复习透视法,我乖乖听他话用“窗口”(view window,开着方洞的纸片,可不是计算机的微软窗口)取景,用小竹签测量比例,果然就对了。

从前看旧时画威尼斯的大油画,惊讶于当时还没有照相机,画家取景怎么 那么宏观又精准?现在想来也不外是用了view window这一类工具,加上准确的透视法训练吧。/

小时学过几年中国山水画,只会照着国画老师的画临摹;老师非常认真,我却常常不知好歹地在心里暗笑:天下哪有这样的山石树木?直到许多年后走了许多路,亲眼看到中国的好山好水,才明白那些景物原来一直存在老师心中,他画出的是被时空洗涤、梳理、搓揉过的记忆;我一旦面对原景就认得了,就懂得了。然而那时老师已过世好些年,我再也没有机会请他原谅我少年时的无知,告诉他我终于慢慢明白什么是景,什么是意、什么是境。/

一顿好酒好饭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餐后在慢慢走向写生地点的路上,笑谈之声不绝,同学中有些人原先比较害羞的、或者冷漠的、高傲的、不合群的……此刻全像换了个人,个个变得和气亲切了。这简直就是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Isak Dinesen)著名的中篇小说《芭比特的盛宴》(Babette’s Feast)嘛:在飨用一餐美食之后,人不仅可以改变他的身体状态和情绪,甚至连修养和对人生的哲学理念都可能有所改进。如此看来确有道理,我对迪内森更服气了。/

光和水,都是无所不在却又无可捕捉的东西,还有比它们更适合用来比喻时间的吗?/

对岸“防波堤”岛灯火隐隐闪烁,而此岸码头边上café的烛光荧荧,像许多光点在隔水彼此对话。/

不管怎么说,她(圣母玛丽亚)后来还是嫁了那个善良厚道(而且一定深爱她)的木匠,另生了两个儿子……这个后话很少人提起了,简直是个忌讳。/

如果一定要我现在作个选择,是要跟青年人还是老年人交往,我会选择后者。我并不需要跟青年人在一起,去看见自己的过去、自己错失而永远无可弥补的岁月。跟老人家在一起,我可以看自己的将来;哪些是值得学习和期待的正面,哪些是该规避的负面。他们是现成的教科书。/

十六世纪初叶,威尼斯政府规定所有的犹太人都得聚居一处,行动受到管束——就在这个四面被运河包围、只有南北两座桥与外界相通的“岛”上。岛名叫“Ghetto”,威尼斯文是geto,以原有一家铸造厂而得此名。岛上的犹太人白天可以过桥到别处去,但得佩戴识别身份的胸章和帽子;晚上就得回到Getto家中,不得再走动。桥上都有基督教卫兵看守。

当时的犹太人在威尼斯只能从事三种行业:纺织、医药和放贷(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就是放高利贷的)。这种形同监禁的律令执行了三百多年,在拿破仑占领时期曾一度“解禁”,但一直要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威尼斯 的犹太人才获得行动的自由。/

据说犹太习俗是从墓碑上取走一颗小石子,再放上一颗小石子。/

他(作家布洛茨基)形容船如手掌,滑行过水的平滑的肌肤,如温柔无形的爱抚……/

没有人可以要求另外一个人持有与自己完全相同的观点与诠释。即使是站在完全相同的观看角度,我们所看到的,以及我们以为自己所看到的,因之描绘叙述的,都只是我们自己一时一地之所见。待光阴流转,明天太阳升起时,我们或许又会看见一幅光影色彩都不同的图像了。/

忽必烈问马可波罗:“你回到西方以后,会对你的同胞讲述你告诉我的故事吗?”马可波罗说:“我会不断地诉说,但是,听众只会听到他所期待的话语。”(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第九章首)/

免不了想到这个笑话:

“对欧洲人来说,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在于:在天堂里,行政人员是德国人,警察是英国人,银行家是瑞士人,厨师是法国人,情人是意大利人。在地狱里,行政人员是意大利人,警察是德国人,银行家是法国人,厨师是英国人,情人是瑞士人。”/

你怎样拥有一个即将消失的地方?——其实不必担心,我们会比那个地方消失得更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