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拯救的威尼斯读后感锦集

被拯救的威尼斯读后感锦集

《被拯救的威尼斯》是一本由[法]西蒙娜·薇依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拯救的威尼斯》精选点评:

●可惜它未完成

●未完成的杰作!

●56,一个人既然创造不出这样的奇迹,就要努力保护已存在的美景。 108,悲悯从根本上是属神的品质;不存在属人的悲悯;悲悯暗示了某种无尽的距离;对临近的人事不可能有同情。 126,古希腊悲剧英雄受困于人与神的无限距离,为分享至善与至美,犯下渎神的罪,受惩,受尽苦难,在不幸中成就高贵妃德性。 127,如果说加斐尔确乎犯了错,那么,他的过错就在于,他自认为有能力调和那本无可调和的矛盾,自认为可以破解那本无可破解的两难困境。加斐尔与古希腊悲剧英雄一样,因为傲慢而犯了渎神的罪。

●英雄 在反抗与渎神中产生高贵精神 一脉相承 薇依和基尔克果令人清醒 令人沉迷 令人期待 期待信仰降临

●很少看悲剧,西蒙娜·薇依的厉害之处,从短短三幕剧里,把不幸中遇见神和爱中遇见神合一,怜悯从根本上是属神的品质;不存在属人的怜悯;怜悯暗示了某种无尽的距离;对邻近的人事不可能有同情。

●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在我能理解你的時候遇到了你,我只能心懷感激,讀完之後可以與拉斯馮提爾90年代創作主題做一個對比(例如破浪,在黑暗中漫舞)

●爱欲的回报并不来自被爱者,而是来自爱者自身灵魂的美的攀升。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巨兽,复数第一人称及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加斐尔,完美义人的完全悲剧性。

●写的太好了!

《被拯救的威尼斯》读后感(一):完美英雄没有正义的声名

天地若有知,必起怜心,但天地未静止,我亦无怜心。

这本小书是一个悲剧剧本,故事情节非常简单,阅读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何与哲学有关,阅读之后恍然大悟,尤其是译者非常贴心且很有学术高度的附录,将本书蕴含的悲剧含义逐一剖析,对普通读者来说有如醍醐灌顶,让之前阅读中产生的粗浅印象有了明确的归属。

加斐尔作为一个悲剧英雄主角,他的悲悯之心,拯救了威尼斯,却湮没了自己,对于他本人而言,前一夜他对于威尼斯的爱与纠结,跟事后书记官对于他的不理不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套用在当今时代很多事件,亦有意义。

剧目中安排的巴西奥,匠人,学徒,将普通看官的嘴脸刻画的一清二楚,寥寥几笔,也能引起共鸣,从中也引申了古希腊悲剧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加斐尔最后的忏悔:“我全部的罪过就是起了怜心。”这句于故事结局中维奥莱塔的“多惹人爱恋,这海上的光。” 又一次对比,殊不知这每日都能见到的“海上的光”是一位英雄如同人鱼般把自己幻化成泡影换来的懵懂无知。

《被拯救的威尼斯》读后感(二):英雄与罪人,不同层面上的加斐尔

他的英雄之举是拯救了威尼斯。但很显然地,在目前仅存的剧本片段中,他对威尼斯的爱基于一种不忍、一种外国人对异国情调的美学欣赏,他对威尼斯的爱与本地人的爱的因由是完全不同的。维奥莱塔亦明示了这一点。

加斐尔眼中威尼斯的美是否构成了威尼斯的全部?显然不是。书记官、十人团及各龙套表现了另一种真实,即对放弃谋逆选择告发的外邦人的态度。究其本质,当他接过皮埃尔的大旗之时,他便已经是罪人了。欺骗同阵营之人又背叛他们,欺骗自己的内心又最后放下防备。在无法借助命运、神谕等超人类因素的情况下,作者即便想让他成为完美英雄,也必须让他以欺骗与背叛作为英雄的自我毁灭的铺垫。

自然,加斐尔作为第一主角,顺着他的眼光,读者会一厢情愿地希望威尼斯得救而无悲剧性的转折,因而加斐尔的终局显得令人震惊而痛苦。这时候联想起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自戳双目、自我放逐的骇人场景也合情合理。然而不同的是,背叛与杀父娶母毕竟是两种等级不同的罪孽。在历史上,背叛而不愿实施到底的英雄不仅加斐尔一人。仅法国悲剧历史上,便有付尔泰《布鲁图斯》这一同样令人震撼的剧作。若说本剧的过人之处,那或许更重在薇依的诠释,让本剧在诗之外爆发出惊人的哲人的力量。

《被拯救的威尼斯》读后感(三):被拯救的威尼斯

1.社会或国家 作为一头巨型猛兽 以绝对法令强迫复数第一人称的泛滥 没有我的存在 只有我们的语境 但是在Weil的剧本里 两个男子最高尚的友谊突破了这一困境 超越了巨兽原则 皮埃尔只爱加斐尔 愿意为他而死 甚至在被其出卖之后仍然相信 “你信任我 追随我 我却引你走向失败和死亡” 友爱使他忘我 使他脱离了世俗统治的疆界

2.加斐尔 作为不彻底的中立角色 如同所有的希腊悲剧英雄一样 如此骄傲的自以为可以调和这绝不可化解的矛盾 触犯了神的怒火 随后走向两条道路 A—他最后的顺服揭示了“一切皆顺服神 因此一切皆美 他明白了这一点 走向完美 B—愤怒报仇忍耐和驯服 但他不像古希腊悲剧一般 以一个英雄形式存在 加斐尔在这里 被存在自身所否定 堕入无限虚无

3.走出柏拉图的洞穴 大多数人不过是在洞穴中闭上眼 想象着一种走出洞穴的生活 实际上不过是辗转在愤怒悲痛绝望之间 真正的悲剧英雄只能走出洞穴面对太阳 面对被阳光刺瞎的双眼 这是一条我们无法想象的经历 因为我们绝不具备悲剧英雄的经验

4….

《被拯救的威尼斯》读后感(四):神性抑或是人性

一群从未扎根于威尼斯社会的失意者计划以叛乱的方式让威尼斯成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自己能够获得权力与荣誉。叛乱的指挥者之一加斐尔出于对城市和人民的怜悯,向十人委员会告发了这项密谋,条件是保存二十位密谋者的性命。最后,计划失败,密谋者们被处死。加斐尔背着叛徒的骂名走向与守城军的巷战……

这是一部未完成的美学悲剧。加斐尔的怜悯是一种神性,但他面对的是所有的人性,这是悲剧的根源,也是加斐尔宿命的起源。更何况他的怜悯本身就来源于美,无论是威尼斯之美还是维奥莱塔之美。只是他把形态的美与精神的美混同了,同时他也混同了神性与人性。他以为自己的告发可以在拯救威尼斯的同时拯救自己的同伴,抑或他以为在神性的感召下人性可以净化。当他大声呵斥十人委员会的背信弃义时,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幼稚无知辩解。在世俗世界里,神性面对人性不堪一击,就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神性真的存在吗?抑或只是人性的另一面,一个平行空间的存在?人性浸在恶液之中,恰好可以显示出恶液之外的世界,人性所达不到的世界。人们把它归纳为神性,其实只是人性的不愿意才造就的。罗马人厌倦了古代的伦理道德,更愿意接受轻微的奴役,同时享受奴役带来的好处。同样的道理,人性选择了面包,却以为只要轻微的堕落,其实黑暗的隧道里起点和终点并没有区别。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愿西蒙娜·薇依别在天堂看着我们发笑。这部未完成的悲剧留给世界的空间太大了,大到思考本身就是这部作品伟大的意义。思考的美学价值与加斐尔面对的美一样,其实就是美的本身。

《被拯救的威尼斯》读后感(五):沉默地踏上苦路

唯有自我献祭才能成就正义,然而比正义更重要的是友爱,自我献祭者的结局唯有不义的名声。完美的英雄必须承受不义之名,正是这种荒谬性成就了希腊的悲剧。

薇依说:“我对尼采几乎有一种无法抑制的肉体上的厌恶”。苦行者与歌颂生命者,他们的精神确是不相容的,然而,他们却同样是游离于人群之外、自我流放、自我献祭的希腊式悲剧人物。英雄必须沉默,在寂静中走上苦路。悲悯是属神的,人与神之间存在无限的距离,当人误以为自己可以为怜悯献出一切时,ta的唯一下场只有苦苦呼喊而毫无回应。

对一个人所能行的最大恶行就是无视ta的存在,正如阿伦特所说的:纳粹犯下的最恐怖的恶行是他们一步步剥夺了犹太人赖以为人的东西,将他们放逐出人类共同体之外,而在这一切受难者当中,处境最糟糕的是那些管理自己的同胞、负责收敛尸体的那些人。也正因此,薇依才会断言:目光即是拯救之物。而列维纳斯,经历了大屠杀失去一切的他思考的结果是,避免这种极恶的唯一办法只有直视他者的面容。我们必须承认他者的存在。“友爱即是享有我们的共同存在”,我爱你,却并不想把你变为我的另一个存在。他者应当、也永远不应被“我”所同化。同一性的梦,否定性的梦,在屠尽一切异类的极权面前应当醒来。

但问题仍然存在:我们拒绝一对多的统摄,那么多从何而来?薇依给的答案是:神因着爱,否定自身而创世,因此除了世界本身,没有完美之物,我们应当接受世界是其所是。她一生都在抗拒自己的犹太性,作为法国知识分子和不愿受洗礼的天主教徒而活,但这种顺从、对“原罪”的无声默认在我看来还是太过犹太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