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八音盒》读后感100字

《八音盒》读后感100字

《八音盒》是一本由冯源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音盒》读后感(一):我们最后都是无

看得最多的是后记,然后翻阅全文,不知道怎莫说这种感觉,总之,很特别,感觉像是看到了影子。这样的书,我想,也许会给人一些启示,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每本书都有它自己选择的道路,被曲解成什么样都无所谓,就是如此。

《八音盒》读后感(二):这是冯源带给我们的时代。

翻过书背的时候,脑子里闪现出“独角”这个词,原来这些终归只是一个人的七种视角,每次看到精神分裂 双重人格 、就会不由自主的变得兴奋,我不知道是作者引领了我,还是我性子里本就藏匿着这种情感,故事(请允许我叫它们<故事>)最后以一个疯子的梦境作为结束。这样的结局让我说不出话来——全是梦呵一个人的七具尸体这些肉体目睹的逃亡者,逃梦者?我不觉得残酷也不觉得惊恐或者失望。我爱上这本书爱上这些纸张上的印刷爱上冯源。

十几块就买到的冯源的处女作,我会一直鼓掌支持到最后。无论如何,这是冯源带给我们的时代。这是一个新的时代。

罪-

《八音盒》读后感(三):《八音盒》—如果能让我重新定义你的世界

还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定义是“孤独”。因为当我第一次听到“八音盒”这三个字的时候,我脑海里出现的画面是一个在八音盒上孤独旋转的小人,小人身边的观众不断变化,但却从来没有人能够了解他的内心。

书中的故事,每一个都让我有着意犹未尽的感觉,作为一个爱看热闹的人,每个故事都让我觉得戳的不够深、不够痛。也许是因为自己天性绝情冷漠吧,至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让我觉得太过黑暗和残酷的文字。

论坛里的书评,都把人物解析的很细腻了,所以我不多做解析,毕竟我不是在书里找对象的,更加不会去研究书中每个人物是什么星座的原型,这样的话我会觉得我自己很变态。

如果说文章是一张网,那织成《八音盒》这张网的人可谓是功夫了得,他不仅有着很好的针脚功夫,他还有着强大的锦上添花的能力。如果说每个故事都是一张网,那让我觉得美中不足的就是,每张网上的花色都没有太过强烈的抢眼点。虽然说每个罪都有一个名字,但从头到尾,给我最深感觉的还是孤独。也许孤独是作者的本性,也可能作者本身想要体现的就是这种孤独。

“我把钥匙给了你,你却转身将我囚禁”,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一下自己体会到的作者写这本书时候的心境。看完整本书之后,感觉到了一点点的无助,无助来自于那种一次次的真心付出之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把打开自己心门的钥匙一次次的交了出去,却一次次的被囚禁在自己的国度中。无助的看着拿着钥匙的人一步步的走远,但自己却什么都做不到。或者,我可以把这理解成是一种善良。

对于作者自然是不能评价太多的,所以还是继续说说这本书。

说实话,第一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的迷迷糊糊的,完全找不到头绪在哪里。后来找了宣传资料来看才算是弄懂了。我承认我这人平时马马虎虎的,有时候看书也是狼吞虎咽的,所以第一遍没有看懂完全不足为奇……之后我又花了一天的时间仔仔细细的看了这本书,不得不说,作者真的太分裂了啊啊啊啊啊!!!!!!而且我可以肯定的说,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候经常会想到自己的过去!!!不顾一切的去爱,总想着前方会是好的,可往往事与愿违。绝望,欲哭无泪……各种感觉一定不会好受。

文章里的尺度于我而言不算大……甚至觉得可以加进去很多的细节描写……当然,不加细节描写也是有好处的,这样就可以给各种读者无限的意淫空间了……

书里的世界是疯狂的,在你的描写下也是精致的,正是因为精致才让人有一些向往的成分在里面,不过还好,一切只是因梦而生,梦醒之后什么都不变。

故事的一切都起源于爱,但却没有终结与爱。所以呢,美好的活下去吧,继续相信爱,哪怕只是片刻的爱也不要害怕什么,因为,是片刻组成永恒啊。

《八音盒》读后感(四):冯源的精神病院

从冯源的TN参赛文《九男一女》,发表的若干短篇小说和散文,以及如今的长篇《八音盒》里,可以系统地看出他独特的风格。一个有自己风格的作者,已经是成功的作者,更不要说在冯源的风格里,并不仅仅只局限于一项——比如在腰封里所大书宣传的“天才般的语感”。

假如说一篇好的小说是由文笔、结构、故事、主旨构成,那么冯源的小说在这四个范畴里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文笔方面他有让人为之惊艳的语感;他的作品的结构总是让人眼前一亮;在故事构思上,你不得不赞叹他想象力惊人;而透过故事这个媒介,假如够灵敏,还能看出他埋藏在暗处的思想光芒。

诗人可以成为小说家,但小说家难以成为诗人。我认为诗人需要足够的天赋,而小说家可以在多次练习中抵达完美。或许可以这么说,冯源一开始先尝到诗歌的蜂蜜,才渐渐领略写作的美好和发现自己具有写作的才华,进而以充满灵性的语言去创作小说。在《九男一女》里,他的文字华丽隽永,句式跳脱,意象纷繁,具备诗歌的美感和小说的严谨,像局部狂乱整体华美的涂鸦,不拘一格,却井然有序。这足够说明冯源的写作异禀,更何况这是他的第一篇小说,一开始读到他这篇小说时,我以为作者是个饱览群书的人,一点不像他后来所说的“阅读量极少”。这似乎可以证明他的写作直觉的灵敏,也因此可以预见他的写作潜力。

冯源笔下的故事,好像永远不乏题材,构思新颖,想象力不受约束。仿佛在他脑里有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虽然荒诞,扭曲,怪异,没有那么多复杂的规则,但仍然真实,甚至可以说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映照。在《八音盒》里,他以“七宗罪”作为小说的内核,阐述人性恶的根源,又在最后的“原罪”里将“七宗罪”以“梦”的方式凝结一起。作者通过多重梦境的分散,又在最后将罪恶收罗进主角之中,原罪“爱”仿佛一道上帝之光,透过主角这个介质,折射出七种罪恶,而这罪恶又是人类普遍共存的,完全可以理解,文中的精神病院的主角即是人类自身。在后记里,作者说:最后我们都是无。在“无”这个黑洞里,连“光”都无迹可寻。哪怕瓶中人逃脱了既定的宿命,也同样在下一轮的命运中归于无。

阅读冯源的小说,不难看出他“对精神分裂有着迷恋”。《九男一女》的多重人格,《我钻进了漂流瓶》的命运轮回,《夜访玛索》的双性共存,以及《八音盒》的纷繁梦境,涉及的题材都呈不定性,通过人的发散、重叠、对照和衍生,来探索人,刻画宿命,而淡化“人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或许是我一直以来觉得他的小说缺乏细节的原因。他的小说“人”是主体,而大部分现实主义小说的主体是“人和生活”,这就需要生活细节的支撑。这或许也因此决定了作者可以自主地将他的人物安置在适合的场所中,而不必过分拘泥现实背景与常识。

说到冯源不同寻常的题材,他的小说的结构同样耐人回味。形式与主题能做到契合才算功力,而在冯源的笔下,他似乎总能为自己的故事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叙事结构,使人在惊叹他故事新奇的同时,也享受到阅读的快感。在比赛的时候,我记得评委评论他的小说有美国悬疑大片的感觉。如果说《九男一女》有《致命ID》的味道,那么《八音盒》就类似于《穆赫兰道》。在《八音盒》里,以前面七宗罪来看,都可以独自成短篇,在最后原罪里,作者巧妙地将这七个几乎不相及的故事整理进主角的梦中,而这又是符合弗洛伊德梦境原理的,比如贯穿始终的40瓦灯泡,《摆渡者》中的精神病院,《返蛹》里的父母离异,《瓶中人》的007号房间和牢友胖虎,《雾镇》的女主角如梦,都能在最后的现实场景里找到答案。这样小说所要表达的意旨有了统一性,八个各异短篇又成为一个整体长篇,这考验作者的叙事技巧,要让每个短篇有其代表性,又要有其连贯性,读者读后恍然大悟,如同穿行迷宫,在最后发现作者精心安排的出口。

叙事的循环是冯源小说的主要特征,他的小说总有一种完满感,如同轮回,循环反复,永无止境。每个人物都逃不过自身的宿命,哪怕强悍如《瓶中人》里研究黑洞的牢犯,逃出主角的梦境,依然要在另一种宿命模式中重蹈覆辙,没有什么意外可言。

写作来源生活,作者在写小说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糅杂进小说当中。冯源在后记里写道:我大部分的小说都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抽离出来的,那些看似离奇的故事可能都是确实发生过的,还说:《八音盒》的每一个故事对我而言都像是自身灵魂的一部分悄悄地走了出来,变了模样,那些曾经想过不敢做的邪念都悄悄地变成了白纸黑字固定下来。因为作者本身的复杂属性,他才能将体内某个陌生的自己以写作的方式公诸于众。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冯源可谓现身说法,将自己七个“罪恶”的自己抽离出来,以此说明七宗罪的独特性和普遍性。而我相信在《返蛹》中,作者的影子无疑是最多的。

小说不宜发表“作者之声”,但冯源似乎喜欢在小说中阐述一些见解理论,这做不好,能使一篇小说变得无趣,除非作者见解独到,理论犀利,否则就容易沦为讨厌的说教。不能说冯源的每个阐述都有其必要性,但大部分还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比如“女人在例假的时候总会心烦气躁,这毕竟是对不断流血的惶恐”;“人生来都是孤独的,我们总是企图用自己丰富的经历和冒险甚至是成就来证明自己活的多么繁华”。

在《八音盒》的后记里,冯源开头写道:小说在我看来像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我认为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理解力决定我们在这个领域上的造诣。冯源的这个对小说的看法,不仅表达了小说的价值,小说的生命力,小说的无限可能,还表露出对小说很乐观的态度,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一些作家和评论者宣称:小说已死,但冯源(去掉偏旁就是马原)却认为小说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这个孩子不仅不死,而且永远长不大,永远未定型,还有一点,每个懂得他的人都必定喜爱他。

总的来说,《八音盒》的八个短篇都有其看点,但同样有其缺漏的地方。在语感方面,我认为还是一开始的《九男一女》最耐人寻味,而《八音盒》里的有些文字没了语感,却显拖沓。句式变得单调,一些比喻像是刻意为之。假如在刻画荒诞上功力稍弱,或不加节制,有的情节就会显得比较无厘头,容易让人出戏。这些都是在我阅读《八音盒》中的感受。这是冯源的第一本长篇,整体构思强大,一些细部稍显不足,但依旧不减这本书的光彩。希望作者能在以后的写作中趋近完美,在细部上能做到克制、精准和饱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