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打量》读后感精选

《打量》读后感精选

《打量》是一本由易立竞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量》读后感(一):错过了是遗憾的好书

娱乐记者多了去,明星访谈更是铺天盖地,但这本书的作者视角独特,人物真实得让人动容。采访者真诚地问,被访者真诚地答,旁观者从中能看到明星独特的一面,内心深处最真的一面。一直以为记者都是圆滑世故之徒,直到有幸见到易立竞老师。从她的文字和名字上看以为她是像龙应台那样年纪的女士,其实是一个美丽的姑娘:高挑的个头,轮廓分明的脸庞。。。她性格活泼开朗,敏感,温柔但尖锐,善良随和,善于倾听,极具人格魅力。我曾旁观她随机采访一个流浪歌手,真诚得让那小伙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掏心掏肺;善于侃大山斗贫嘴:她和一北京姑娘也是她朋友斗嘴的时候伶牙俐齿特别好玩。当然,她最让人难以置信的品质是:纯真!写这些不是为了夸她的人,而是想说明,这样的一个姑娘,这样一个真诚善良有才气的记者姑娘写的文章,错过了实在是遗憾。

《打量》读后感(二):她或许是在爱呢

易老师像是在以采访的外壳,以心理治疗的内核,以几乎全然在所有角色之中又超脱在所有角色之上的视角,给予来访者纯粹的治愈之爱。

对自己早有诊断的来访者,其自述的目的并非询问病因,而是诱导治疗师背书其长期以来自我诊断的结果。因此作为治疗师的她从不轻易采信未经反复追问审核、未挖掘出全貌的来访者的自述。

出于对来访者的自主权的尊重,她即使得出了更准确客观的诊断,也不会直接告知对方。她只是不断拷问对方自我诊断的漏洞,引导对方深入关于自我的思考,提高对方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自洽性,好让逻辑能力提高过的来访者自己对自己的问题有新的诊断。

而她手术刀般冰冷尖锐的拷问的有效程度,大多取决于被采访者的心理年龄——

小孩只是看到刀就想跑了,大孩心惊胆战于刀的触感但嘴硬道我已经长大了我才不怕呢,成人明白这手术是在救自己的命于是乖乖躺平,同样给别人做过手术的成人还能和她交流心得唠唠嗑。

作为一个有着极强共情能力、听Marshall的浑厚低音会怦然心动的高敏感者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她几乎能无障碍代入来访者的艺术家角色,并与其深深共情。

这也意味着她在来访者身上划下精准透彻的一刀又一刀时有多平静,她当初拿自己练手的一次又一次就有多坚定——

把那块沉甸甸的斩钉截铁举得像轻盈盈的理所当然,才能练出厚厚一层隔开敏感皮肤的茧。

因在镜头前不咋笑体会到了啥叫“众口铄金”的那段时间,她在芭芭拉·沃尔特斯的纪录片里看到这位遭受同样质疑的大前辈咧着嘴反问别人道:

“你不觉得这样很可怕吗?”

她说她当时在镜头外简直想扑上去拥抱这个让自己倍感安慰的同类——

活脱脱一个看着大大咧咧却也心思细腻的俏皮灵动的小女孩,以一种异常诚恳并迅速的动物模式,不假思索地流露自己极其丰富且热烈的真情。

住在她温暖又柔软的心窝里的小女孩是如此纯粹,正如她给予世界的爱那般无比珍贵——

一往无前地引领着众人踏上面对失望跨越幻想的道路,以探寻脚踏实地的平静与满足,最终到达真正的爱与幸福。

《打量》读后感(三):读易立竞对两个不同时代“张扬”的女演员(刘晓庆、郝蕾)的报道有感

为了能够成为人物类杂志的记者,最近在阅读和学习好的人物采访作品。(我是上进的好宝宝,没事激励一下自己!!!!)

首先,易老师选人物选得极好!(也许身在圈内才比较判断得出谁比较适合采访吧)这两位女演员在性格上多少有点同,都较为豪爽,富有争议。我凑巧一起阅读了,不免对觉得两人类似得可爱。两篇报道塑造人物非常成功,“个性”很鲜明!刘对待各种挫折的乐观和郝蕾对表演的执着对普通人都有很积极的影响。

其次,提问技巧上的娴熟是非要纪几年的经验才可达到的。

先说郝蕾的稿子(我比较熟悉她)。

我一直很喜欢郝蕾,从《少年天子》里顺治帝的废皇后,我就断定这个女演员不大红大紫天理不容。我自觉她的演技与周迅相当,甚于赵薇等。她活活把一个配角演成了主角。后来了解到,她不红是因参演《颐和园》而被禁。之后《白银帝国》的一致好评,叫我好不觉得“扬眉吐气”——看吧,我的眼光总是不错的!而金马奖最佳女配,以及在颁奖典礼上的“厥词”让她更是显得“旗帜鲜明”。

问题结构与追问

这篇采访之所以感染人,一部分要归功于郝蕾的个性和经历(所以说易老师挑人挑得好),她的话和故事很有感染力。

当然,我要关注的还是提问技巧。易老师问的问题先以她的职业理想开始过渡到最近微博骂河南人,接跟着围绕艺术家、失恋、《颐和园》三个话题展开(失恋与《颐和园》有某种关联性,当然这是马后炮,采访之前怎么清楚这些呢?我是阅读了本文后归纳出的!至于易是否精心安排,如何事先了解所有情况,不知啊不知)。思路清晰,顺序恰当。但我佩服的是她追问的敏感和准确,这绝对是事先预测不到的,需要经验的积累。

再说刘的稿子。

老实说,我看的时候,笑场多次,刘真是一个很好玩的人。很难想象一个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的人可以这么得“心无城府”,有点“傻”大姐的感觉,但是很让人喜欢,觉得这人很真。

提问技巧

在提问上,易的提问技巧真是好到炉火纯青。

“和你同时代的女演员,活跃在用镜头前已经很少了”(刘答因为年龄问题,直接中套!)

“你没有面临这个问题吗?”(顺利过渡!)

刘说的两个故事让我印象很深,一个是她在海里游泳,遇到退潮时拼命游,结果遍体鳞伤,终于知道不可逆潮流。另一个是说一条船下水经历了多次触礁、着火、遇冰山、桅杆折断,却始终没沉船,而她自己就像那只不沉的船。

而这两个精彩回答的问题也很不错:

“你不只是和媒体抗争,你一直在和时代抗争吧?”

“你失败过吗?”(很简单,但挺有用)

还有一个问题很好,“你觉得自己有被媒体或公众误读吗?”,刘真是滔滔不绝,满肚子的苦水都倒出来了。这算是除了几个追问外的,第三个问题,顺序很对。

这两篇采访的共通特征是,小标题上拿了最她俩最有意思的话,很吸引人,也很具代表性。两篇报道的最后,问题都是“若干年以后,人们提到你,希望听到什么样的评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